Workflow
股债联动
icon
搜索文档
80多家硬科技企业获贷近百亿
北京晚报· 2025-09-21 06:44
如何更加充分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据了解,多部门聚焦政府投资基金被投企业、市场化创投基金被投 企业、重点人才创业企业,以及"卡脖子"领域重点企业等,广泛征集融资需求,组织投资机构、商业银 行"多对一"高效对接。 中关村国际孵化器创新业务事业部部长李志丹介绍,通过搭建全球网络,孵化器已与近百家使馆、商会 及投资机构建立合作,通过东京、多伦多等海外站点,其已成功引进日本智能农业、荷兰智慧温室等国 际项目,实现"技术引入—本土优化—全球推广"的良性循环。 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还联合多部门建立科技金融综合评估机制,统筹评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公司 等服务科技创新质效。其中,通过交叉设置"贷款+外部直投"合作相关评估指标,引导银行和投资机构 聚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加强合作、接力提供融资支持。 此外,北京市设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资金,把股债联动纳入重要 支持方向,对被投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大的银行,给予不超过500万元资金激励。 本报讯(记者潘福达)记者从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获悉,截至8月末,由其联合多部门举办的11期"中关 村科技·金融汇"活动,共为80多家硬科技企业对接融资,对接 ...
国债周报:风险偏好博弈主导-20250901
国贸期货· 2025-09-01 06:5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周市场周一明显修复,日涨幅0.78%,此后四个交易日维持窄幅波动,国债修复源于配置价值,债期企稳但股债风险偏好博弈未停,建议关注股债联动;周内资金价格波动加大,流动性边际收紧,央行延续净投放,混合债基出现赎回,转债ETF盘中杀跌,利率债面临减仓 [4] - 债期近期下跌提供上车机会,债市企稳受货币政策释放积极信号、资本市场企稳、债券收益率具备配置价值三因素支撑;中长期看,有效需求不足是国内经济主要挑战,通缩大概率延续,基本面对债期利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加码,债牛逻辑有望持续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主要观点 - 本周市场周一明显修复,此后窄幅波动,国债修复因配置价值凸显,券商止盈、基金买入带动债期企稳,但股债风险偏好博弈未停,股票市场走势颠簸,建议关注股债联动;周内资金价格波动大,流动性收紧,央行净投放,混合债基赎回,利率债面临减仓 [4] - 展望后市,债期下跌提供上车机会,债市企稳受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债券配置价值三因素支撑;中长期看,有效需求不足,通缩大概率延续,基本面对债期利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债牛逻辑有望持续 [8] 流动性跟踪 - 展示公开市场操作量价、中期借贷便利量价、逆回购利率、资金价格(存款类质押式回购、SHIBOR、上交所质押回购利率、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等)、成交量、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超储率、LPR、存款准备金率、国债收益率、国债期限利差、美债收益率、美债期限利差等数据图表 [10][12][15] 国债期货套利指标跟踪 - 展示国债期货基差(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净基差(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IRR(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隐含利率(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等数据图表 [43][52][60]
机构行为月报:股债碰撞,机构“众生相”-20250901
天风证券· 2025-09-01 00:13
核心观点 - 8月债市经历剧烈波动 机构行为从股债联动转向股债脱敏 基金主导行情演绎而配置盘缺位[1][2][3] - 9月需重点关注基金赎回压力 理财季节性回表与存款搬家共振风险 以及银行兑现浮盈的可能性[4][5] 8月债市波动与机构行为分析 债市行情整体回顾 - 8月上旬债市从7月末跌宕起伏行情中迎来喘息 各类机构现券买卖行为平淡 基金对信用债买盘力量回升至6月水平附近 8/2-8/8当周基金净买入信用债规模由前一周55亿元上升至420亿元 处于六月末以来次高水平[8] - 8月中旬权益市场加速上涨带动看股做债行情 债基赎回担忧升温 8/12-8/20基金日均净卖出现券421亿元 保险和农商行分别日均净买入232亿元、77亿元 其中8/11和8/18基金单日分别净卖出592亿元、1266亿元 为22年5月有数据以来第四高[9] - 8月下旬股市对债市影响减弱 交易盘做多情绪先升温后转净卖出 8/22-8/27基金现券净买入规模由-3亿元上升至660亿元 15Y及以上期限现券净买入规模由-18亿元上升至237亿元 月末8/28-8/29基金再度净卖出76亿元、164亿元[9] 配置盘行为分析 - 农商行呈现典型左侧交易特征但承接力度偏弱 8月11日债市大幅调整后次日净买入长端超长端利率债405亿元 为8月以来单日峰值但较历史调整期偏弱 8月利率上行期农商行日均净买入长端超长端利率债130亿元 处于24年以来8轮调整期最低水平 且在利率达到高点前两日即开始止盈 明显偏早[16] - 保险整体承接力度温和 未明显体现炒停售提振作用 8月合计净买入现券规模3701亿元 低于今年7月水平 结构上主要加大超长期地方政府债配置 8月净买入20-30Y地方政府债现券规模由1304亿元小幅提升至1372亿元 对国债仅在利率大幅调整时短暂增持 8月18日30Y国债利率突破2%后次日保险净买入20-30Y国债80亿元 创去年9月末以来新高 但随后4个交易日回落至-11亿元至27亿元水平[22][23] 基金主导行情演绎 - 阶段一:股市大幅上涨引发债基紧急防御 先抛售长端超长端利率债 随后全面加大信用债、二永债和中长端利率债净卖出力度 基金行为一致[3] - 阶段二:部分乐观纯债型基金加大长端超长端利率债净买入 混合型债基受益权益市场扩容 但多数债基安全垫不足支撑快速做多 基金行为分化[3] - 阶段三:纯债基拉久期后风险放大 叠加权益市场降温及转债价格下跌 混合型债基或加大债券净卖出应对赎回压力 导致股债脱敏及预期修正[3][36] 9月机构行为关注点 基金风险 - 关注基金赎回压力和调仓风险 若出现股市回落、央行重启买债等预期差 或引发悲观情绪释放及仓位调整 若股市回落 混合型债基可能面临赎回并抛售纯债仓位[4][43] 理财与存款共振风险 - 关注9月末理财资金季节性回表与存款搬家共振风险 22-24年9月理财规模分别环比下降5467亿元、8690亿元、7071亿元 同时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非银存款大幅增加2.14万亿元 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缺口扩大及负债压力集中释放[4][43] 银行行为风险 - 关注9月末银行卖出老券兑现浮盈可能性 今年以来债市多次调整 金市投资收益难支撑银行利润增长 季末考核时点可能促使其兑现浮盈[5][44]
当前流动性的几点关注
天风证券· 2025-08-15 01: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8月流动性成为债市演绎关键 短期内债市缺乏新叙事主线 风险资产与债市联动持续性待察 中长期债市仍跟基本面定价 若流动性稳定 资金流向风险资产的边际变化难主导债市行情 充裕流动性易催生“股债双牛” 月中资金面有多重扰动 需关注央行投放等情况 预计资金利率中枢维持低位震荡 但特殊时点波动需留意[1][2][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8月,流动性或已成为债市演绎关键 - 7月以来股债、商债联动受关注 流动性在其中起双重作用 一是影响杠杆水平直接作用债市 二是驱动资产再配置使债市资金流入权益和商品市场[1][8] - 7月末银行间流动性需求大 股商齐涨分流债市资金 压制债市 资管产品净值波动使负债端承压 理财赎回放大债市调整幅度[1][8] - 8月初资金面季节性转松 大额买断式投放落地 流动性宽松利好股市和债市 风险资产对债市压制减弱 出现“股债双牛”行情[1][8] - 8/11 - 8/13 股债先“跷跷板”后“双牛” 8/11央行净回笼收敛货币宽松预期 商品和权益市场强势 多重因素拖累债市情绪 交易盘抛售放大波动 8/13股市偏强 债市有韧性 贷款数据和偏松资金面支撑其修复[1][9] - 8月后半月债市缺乏新叙事主线 流动性或继续主导行情 风险资产上涨持续性待察 其与债市联动已持续 中长期债市跟基本面定价 近期政策发力使债市情绪敏感 对负债端稳定性和赎回压力担忧升温 若流动性稳定 资金流向风险资产难主导债市行情 充裕流动性易催生“股债双牛” 月中需关注央行投放等情况[2][14] 7月,资金再起波澜 - 7月资金面先松后紧 多轮切换 资金利率脱离6月窄幅震荡 月初资金自发转松 央行回笼未改趋势 DR001逼近1.3% 大行净融出超4万亿 中旬央行投放与市场需求同步 放大税期和政府债供给扰动 大行净融出回落 资金与存单价格抬升 下旬股债、商债资金分流和政府债供给放量 央行投放护航资金平稳跨月[15] - 资金价格波动加大 隔夜资金利率多在政策利率下方 税期和月末受股商分流和供需缺口影响大幅上行 中枢持平上月 7天资金中枢下探 多在政策利率上方 波动区间收窄 月末央行投放使跨季无虞 利率走势平稳 与政策利率利差收窄 7天资金分层凸显 隔夜资金分层持平上月 波动幅度降低[17][25] - 资金数量上 中旬资金需求增加 国有大行净融出回落 货基、理财等资管产品跨季后负债端扩容 融出规模回升 资金融出微观结构变动使中旬隔夜资金利率波动增加[30] - 影响7月资金供求因素包括:公开市场投放精准滴灌 逆回购净投放1880亿 中长期净投放3000亿 特殊节点针对性应对 松紧适度 多工具配合;政府债发行环比回落、同比高位 国债发行11777亿、净融资4169亿 地方债发行12135亿、净融资8124亿 放量扰动资金面 央行提及推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同业存单到期超万亿 发行价格持稳 7月发行24787亿、到期28468亿 净融资为负 银行负债端压力中性 仅中旬和月末小幅抬升;6月信贷超预期 7月结构性分化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673亿 7月票据利率下行 新增社融11600亿、同比多增3893亿 社融同比增速9.0%、较上月升0.1pct 人民币贷款减少4263亿、同比多减3455亿 债券融资支撑 政府债券增加12440亿、同比多增5559亿 企业债券增加2791亿、同比多增755亿[35][40][46][48] 当前资金面的几点关注 - 历史上8月资金利率中枢为下半年偏低阶段 月内走势平稳 临近月末波动加大 2022年政府债净融资缩量、留抵退税和央行上缴利润支撑流动性 月末信贷投放使资金利率抬升 9月社融超预期 2023年月初提及防资金套利空转 政府债净融资抬升 月末资金波动放大[53] - 当前需关注:存单到期规模超3万亿 关注续发压力 银行负债端压力中性 提价发行诉求有限;政府债供给压力延续 8月发行或提速 国债有普通和特别国债发行 地方债拟发行9633亿 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渐近尾声 若提前发行2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将放大供给压力 预计央行多工具维稳资金面;中长期流动性到期1.2万亿 规模仍高 8/8落地7000亿3M买断式逆回购 投放节奏前置 释放呵护意图 预防月中税期资金压力[61][62][64] - 8月资金面有政府债供给、存单到期、税期走阔等扰动 但季节性因素使税收收入低 财政净支出补充流动性 货币政策支持性立场不改 预计资金利率中枢维持低位震荡 中旬政府债放量、税期走款和存单到期共振 以及临近月末机构跨月资金需求增加时 需关注资金利率波动和央行操作[4][66][67]
为制造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
经济日报· 2025-08-14 22:08
工业生产与制造业增长 - 上半年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 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 [1][2] 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发展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最长可至5年 突破传统1年期限限制 [2] -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放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 期限3年 [2] - 中长期流贷匹配企业生产周期和回款周期 支持提前采购和储备原材料 [3] - 还款方式灵活 可分期或到期一次性还款 支持多次提款和循环使用 [3] 股权与债权综合服务 - 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升 [2]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4] - 试点范围由上海扩至18个城市 发起主体扩展至全国性商业银行 [4] -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联合工银投资完成华龛生物股权投资 股权加债权授信超1亿元 [4] - 采用"受让老股+投资新股"模式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 [5] - 银行评估标准从"看资产、担保、盈利"转向"看技术、团队、成长" [5] 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 供应链融资以应收账款质押为主 但覆盖范围有限且依赖核心企业确权 [6][7] - 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 摆脱核心企业担保直接为上下游企业发放贷款 [7] -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采用"银行评分+链属规模评分"模型 为上游企业提供299万元预授信 [8] - 与鸿蒙智行合作探索汽车产业链"脱核" 累计支持经销商12户 投放贷款1.31亿元 [8] - 通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数据交互 实现线上化批量化金融支持 [8]
间接融资主导转向股债联动 国有六大行旗下AIC将配齐
证券日报· 2025-07-17 16:41
商业银行AIC布局加速 - 邮储银行拟出资100亿元发起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完成6家国有大行AIC布局 [1][2] - 2023年以来已有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兴业银行3家股份制银行获批筹建AIC 注册资本分别为150亿元 100亿元 100亿元 [2][3] - AIC试点范围从上海扩至18个城市 牌照发放从国有大行扩展至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4] AIC业务定位与功能 - 银行系AIC可整合母行客户资源 网络资源与风控优势 形成与传统信贷业务的互补 [1] - 主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业务 重点支持科创企业和民营经济 帮助企业降杠杆 [3] - 通过投贷联动服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 触达传统信贷难以覆盖的领域 [4]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 政策推动下AIC阵容持续扩大 标志着商业银行从间接融资向股债联动转型 [4][6] - 面临资本来源受限 投资标的稀缺 退出渠道不畅等挑战 股权投资风险权重较高影响资本充足率 [4][5] - 需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打造复合型团队 推动资金来源多元化 打通S基金等退出渠道 [6] 差异化发展路径 - 股份制银行需强化区域特色产业聚焦 增强与头部PE/VC机构的合作互补能力 [6] - 建议完善投研团队建设 优化内部决策机制 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国资平台合作探索退出路径 [5][6] - 长期有望成为耐心资本载体 助力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6]
股债联动,引金融“活水”滋润科技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6-25 00:53
政策支持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提出大力发展科创债、优化发行交易制度、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及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1] -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推动科创债发行快速推进 [3] -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政策精准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痛点,科创债有望成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枢纽 [1] 科创债发行情况 - 5月7日至6月20日期间,223家发行主体发行300只科创债,总规模达5021亿元 [4] - 科创债发行特点包括规模大、认购热情高、利率低、主体多元,银行发行规模占比超四成(2275亿元),券商发行284亿元 [4] - 募集资金投向覆盖集成电路、智算中心、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银行资金用于科技贷款和投资科创债,券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投资和补充流动资金 [4] 科创债ETF进展 - 10家公募机构上报首批科创债ETF,包括易方达、南方、富国等基金公司 [6] - 科创债ETF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匹配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需求,有望提升市场活跃度和降低发行利率 [6] - 科创债ETF填补"科技金融"债券基金空白,流动性优于普通债基,吸引更多资金参与科创债市场 [6] 未来发展方向 - 吴清提出推动完善科创债贴息、担保等配套机制,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及股债结合产品 [8] - 清华大学田轩建议拓宽发行主体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出台实施细则加强监管 [8] - 中国银河证券章俊建议支持发行长期科创债,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匹配科技企业长周期融资需求 [8]
股债联动引金融“活水”滋润科技创新
证券时报· 2025-06-24 19:12
政策支持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优势 大力发展科创债 优化发行交易制度 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 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引导中长期资金参与科技企业投资 [1] -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公告后 5月7日至6月20日期间223家发行主体发行300只科创债 总规模达5021亿元 [1][2] - 科创债发行呈现规模大 认购热情高 利率低 主体多元特点 银行发行规模占比超四成 券商和股权投资机构也积极参与 [2] 发行主体与资金投向 - 25家银行合计发行2275亿元科创债 29家证券公司发行约284亿元 股权投资机构如中科创星成功发行4亿元定向科技创新债券 [2] - 银行科创债募集资金用于发放科技贷款 投资科创债等 券商科创债资金用于新增科技创新投资 置换前期投资支出 补充流动资金等 覆盖集成电路 智算中心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2] - 科创债募集资金使用灵活 政策创新紧密围绕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覆盖初创及成长期企业 同时涵盖股权投资机构 拓宽其融资渠道 [2] 产品创新与市场发展 - 10家公募机构上报首批科创债ETF 包括易方达 南方 富国等基金公司 科创债ETF风险较低 收益较稳 匹配社保基金 养老金 保险资金等专业机构需求 [3] - 科创债ETF填补科技金融债券基金领域空白 流动性优于普通债基和单一债券标的 能提升市场活跃度 降低发行利率 完善市场生态 [3] - 科创债成交流动性中枢上移 成份券流动性有望提升 为专业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更透明高效参与方式 [4]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完善科创债贴息 担保等配套机制 加快推出科创债ETF 发展可交换债 可转债等股债结合产品 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 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 [5] - 建议拓宽科创债发行主体至中小微企业 民营企业 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并确保落地执行 加强监管 [5] - 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长期科创债 缓解期限错配问题 通过"耐心资本"匹配科技企业长周期融资需求 [5]
股、债多头情绪均有所回落
中信期货· 2025-06-20 02: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股指期货资金拥挤释放,市场情绪回落,操作偏向防御 [1][7] - 股指期权波动率或上行,卖权策略观望,可进行多波动率止盈和轻仓牛市价差策略 [2][7] - 国债期货债市多头情绪回落,关注曲线走陡 [2][8] 各目录总结 行情观点 股指期货 - 周四沪指震荡走低、小幅放量,资金拥挤继续释放,超4600只个股飘绿,仅石油石化收涨,高beta风格回撤大,IM持仓环比增加1.45万手,后续操作偏向防御 [1][7] - IF、IH、IC、IM当月基差分别为-2.69点、-6.32点、0.97点、2.18点,较上一交易日变化0.08点、-3.8点、8.84点、13.36点 [7] - IF、IH、IC、IM跨期价差(当月 - 次月)分别为42点、39点、60.4点、79.2点,环比变化1点、1.2点、-6.6点、-9.2点 [7] - IF、IH、IC、IM持仓分别变化4729手、2290手、8682手、14528手 [7] 股指期权 - 昨日标的多数收跌,期权市场流动性改善,创业板ETF期权和中证1000股指期权成交金额分别提升38.74%和37.10% [2][7] - 波动率持续抬升,IO波动率上涨1.32%,沪市500ETF期权上涨1%,500ETF期权和MO回到20%水平,卖权策略观望,关注波动率回落迹象 [2][7] - HO、IO相对积极,下跌环境中买权抄底意愿增加,操作建议多波动率盘中止盈,轻仓牛市价差策略博弈短线反弹 [2][7] 国债期货 - 昨日国债期货收盘多数下跌,中短端国债收益率多数上行,超长端国债收益率下行,曲线走平 [2][8] -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842亿元,但银行间资金面利率多数小幅上行,对短端利空;以伊冲突及美联储表态偏鹰使风险偏好下行,对长端利好 [2][8] - T、TF、TS、TL当季成交量分别为46048手、44503手、29365手、63946手,1日变动 -2202手、4719手、1657手、11131手,持仓量分别为205808手、158688手、121064手、109264手,1日变动1849手、2715手、 -1116手、558手 [8] - T、TF、TS、TL当季 - 次季价差分别为0.015元、 -0.075元、 -0.140元、0.190元,1日变动 -0.010元、 -0.020元、 -0.006元、0.060元 [8] - TF*2 - T、TS*2 - TF、TS*4 - T、T*3 - TL当季价差分别为103.365元、98.802元、300.969元、206.345元,1日变动 -0.055元、 -0.006元、 -0.067元、 -0.175元 [8] - T、TF、TS、TL当季基差分别为 -0.031元、 -0.041元、 -0.066元、0.329元,1日变动 -0.009元、 -0.014元、0.008元、 -0.060元 [8] - 后续央行呵护资金面且大行买短债利好短端,长端10Y国债利率已至前低1.6%附近,短期大幅下行动力不足,适当关注曲线走陡 [2][8] 经济日历 - 包含中国、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地区多项经济指标的前值、预测值和公布值,如中国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前值4%,预测值4.04%,公布值3.7% [10] 重要信息资讯跟踪 - 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项目落地,可提升民营企业、科创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债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未来或深化股债联动 [11] - 苏宁易购618家电3C消费数据显示,全国门店客流同比增长105%,以旧换新订单同比增长63%,万元以上家电销售增长122%,3C数码部分产品销售同比增长显著 [11] - 美联储按兵不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4.25% - 4.50%不变,维持多项利率及量化紧缩步伐不变,FOMC有七名成员认为2025年不会降息 [12] - 英国央行将政策利率维持在4.25%不变 [13] 衍生品市场监测 - 分别提及股指期货数据、股指期权数据、国债期货数据,但未给出具体内容 [14][18][30]
填补“科技金融”债券ETF的空白 景顺长城上报首批科创债ETF
新浪基金· 2025-06-18 14:09
政策动态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强调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优势 [1] -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推出科创债一揽子配套政策 包括支持多类企业发行、优化发行管理等举措 [2] - 深圳证券交易所同步推出简化信息披露、健全融资审核"绿色通道"等五项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债券 [2] - 政策演进路径:2015年"双创债"初步探索 2022年推出科创公司债和科创票据 2025年央行提出构建债券市场"科技板" [2] 产品创新 - 景顺长城等10家基金公司首批上报科创债ETF 跟踪深证/上证/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 [1] - 深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精选深交所AAA评级科创债 主体为央企/国企及优质科技民企 过去1年年化收益率3.51% 波动率1.95% [1] - 科创债ETF填补"科技金融"债券ETF空白 有望增强流动性和市场认可度 [2][3] - 景顺长城通过科创债ETF布局 实现从权益到固收的科创产品线升级 [4] 市场表现 - 科创公司债余额2023年以来增长超10倍 占全部公司债比例从1%升至10% [2] - 2025年债券型ETF总规模突破3000亿 年内新上市8支信用债ETF累计发行规模217.1亿 流通市值增幅达283% [3] - 科创债ETF有望吸引券商自营、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等机构投资者 [3] 投资价值 -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 上半年LPR与存款利率大幅调降 信用债性价比凸显 [4] - 科创债ETF实现"债股联动"闭环 既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 又通过ETF支持二级市场 [3] - 专业机构对信用债ETF存在旺盛需求 科创债ETF将成为重要投资工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