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驾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大规模召回,是什么信号
虎嗅APP· 2025-09-20 02:56
小米SU7召回事件分析 - 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900辆SU7标准版车型 占累计销量34.4% [2][6] - 召回范围涵盖2024年8月8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98,462辆后驱长续航智驾版 [4] - 召回通过OTA技术实施 用户需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版本 [4][6] 召回原因及处理方式 - 缺陷源于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 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4][6] - 召回措施为免费远程升级辅助驾驶系统软件 无需硬件更换或到店维修 [4][6] - 投诉仅4次 无事故及人员伤亡报告 影响范围有限 [4] 行业监管趋势 - 监管部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OTA管理 要求未经备案不得开展升级活动 [11] - 新规禁止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 小米此次召回或是新规下的示范案例 [11] - 组合驾驶辅助事故认定团体标准出台 明确事故责任判定规则和数据存储要求 [13] 技术标准升级 - L2级辅助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预计2026年1月实施 包含系统定义/试验方法/配套要求 [14][15][20] - 新标准增加施工区/纸箱/摩托车等试验场景 要求72小时起试验时长 [14][20] - 强制要求持续用户教育 对不安全操作实施系统使用限制 强化数据记录能力 [20] 行业影响 - 智能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发展 车企需加强技术安全与用户教育 [17] - OTA更新将更透明 可能伴随公开召回公告 促使企业谨慎部署智驾技术 [11][17] - 小米大规模召回仅是行业规范化进程的开端 [18]
新一轮智驾PK,迈入实战时刻
虎嗅APP· 2025-08-27 13:37
新一轮智驾竞赛集中爆发原因 - 监管加强和舆情事件拖后部分公司既定节奏[10] - 各家公司智驾技术底层依赖AI创新突破 时间起点相近[10] - AI底层技术套用于智驾需大量训练和调整 时间周期相对固定[10] - 公司担忧竞对优先发布技术 选择先发布基础版再优化策略[10] VLA模型技术突破 - VLA模型去掉规控时代多环节划分 实现从传感器到控制端单一完整模型[7] - 模型底层从CNN升级为Transformer 大幅提升对人类大脑模仿学习能力[7] - VLA模型下限已超过端到端模型上限 未来持续优化[6] - 相比VLM模型 VLA增加历史状态输入并输出可执行动作 应用于机器人控制和人机交互等领域[8] 思维链能力提升 - VLA通过语言媒介模仿人类思考模式 将驾驶决策分解为连贯推理步骤[11] - 分步推理提升复杂路况处理可靠性 例如识别校车后减速并检测儿童横穿风险[15] - 决策依据以可理解语言展现 增强系统可解释性和事故追溯能力[15] - 模型通过海量数据学习推理逻辑 获得泛化能力处理未知新场景[15] 实际道路表现 - 在立交桥下辅道人车混行场景 持续自我推理并将车速降至绝对安全范围[16] - 视线被遮挡路口感知对向电瓶车时 决策从控速升级为主动降速预留反应空间[18] - 丁字路口汇入前提前分析识别 降速后再汇入车流避免被迫变道[20] - 复杂十字路口综合天气和行人动态推理风险 以缓慢安全方式通过[22] 行业发展趋势 - VLA模型成本差异主要在芯片 15万元以上车型可适配 10万元级别车型通过优化有望搭载[26] - 智驾芯片将加强对Transformer支持 尤其在FP4和FP6精度算力优化[26] - 自研辅助驾驶系统需经历规则算法、端到端1.0到VLA过程 无法完全跳过发展阶段[26]
速腾聚创(02498.HK):Q2如期回归增长轨道 毛利率修复稳定兑现 EM平台进展顺利
格隆汇· 2025-08-23 11:11
业绩表现 - Q2营收4.55亿元 同比增长24.4% 环比增速大幅转正 [2] - Q2出货量15.8万颗激光雷达 同比增长28.6% 其中ADAS出货12.4万颗增4.6% Robotics出货3.4万颗激增631.9% [2] - Q2亏损0.50亿元 同比减亏63.6% 经调整净亏损0.24亿元 同比减亏79.9% [2] - 综合毛利率27.6% 同比提升12.9个百分点 环比提升4.1个百分点 连续6个季度上行 [2] 业务结构 - ADAS业务Q2营收2.71亿元 占比59.6% 毛利率19.3% 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 ASP约2193元 [2] - Robotics业务Q2营收1.47亿元 同比增285.2% 占比32.3% 毛利率41.5% ASP约4282元 [2] - 解决方案业务Q2营收0.30亿元 同比增46.1% 毛利率54.4% [2] 产品进展 - EM平台520线产品已搭载极氪9X、智己LS6车型 [2] - EMX产品获得吉利及中国新能源头部车企定点 EM4产品获北美头部Robotaxi厂商定点 [2] - 预计H2发布激光雷达与摄像头融合的第二代产品AC2 [2] 成本控制 - Q2运营费用(三费)2.30亿元 同比下降3.0% [3] - 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3%/8.3%/36.0% 同比优化1.5/3.7/9.0个百分点 [3]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2.2/34.3/50.0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6/0.29/4.11亿元 [3] - 当前股价对应PS估值分别为6.9/4.5/3.1倍 [3]
新能源车周报:商务部将加强对二手车出口工作指导
搜狐财经· 2025-07-04 07:13
碳酸锂价格动态 - 电池级碳酸锂均价6.23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均价6.07万元/吨,均环比上涨200元/吨,现货价格重心震荡上行 [1] - 7月需求预期改善推动价格止跌企稳,但供应端仍维持高位,市场过剩格局延续 [1] 智能驾驶技术进展 - 小鹏和华为系车企2024年加速智驾迭代,小鹏国内首发量产"端到端"大模型,标配智驾时代来临 [2] - 2025年智驾技术门槛降低,20万以内市场将普及,小鹏、比亚迪有望通过平价智能化提升份额 [2] 车市销量与政策 - 6月车市增长受半年度冲量、高息高返到期、以旧换新暂停等因素驱动 [3] - 第三批以旧换新资金7月下达,全年车市销量预计稳增长,新能源渗透率有望续创新高 [3] - 小米SU7上市1小时大定28.9万台,下半年理想i8、极氪9X等多款新车上市将丰富供给 [3] 政策与区域动态 - 商务部加强二手车出口指导,全国范围业务已启动一年多 [4] - 济南发放12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最高可申领8500元 [4] - 山东省新能源商用车重点实验室揭牌,聚焦产业化技术瓶颈突破 [4] 进出口与行业数据 - 5月汽车商品出口额20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进口额同比下降25% [5][6] - 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预估126万辆,同比增长29%,1-5月中国占全球新能源车份额68% [6] 车企动态 - 小鹏G7上市,售价19.58万元起,搭载L3级算力AI系统及2250TOPS算力芯片 [7] - 广汽与华为合作首款车型预计2026年面世,定位30万元级高端市场 [8] - 蔚来自研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性能达标,世界模型NWM开始推送 [9] 原材料价格 - 电池级氢氧化锂均价62720元/吨,工业级氢氧化锂均价52020元/吨 [10][17] - 六氟磷酸锂国产均价51550元/吨,磷酸铁锂动力型均价33510元/吨 [17][18] - 三元前驱体5系均价75560元/吨,8系三元材料均价142640元/吨 [17]
新能源车企6月成绩单出炉!2025年智驾技术或是车市核心竞争点,智能车ETF泰康(159720)回调布局机遇受关注
新浪财经· 2025-07-02 07:29
智能车ETF泰康(159720)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2日收盘 智能车ETF泰康(159720)跟踪的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H11052)下跌0 64% [1] - 成分股涨跌互现 中矿资源(002738)领涨3 12% 赣锋锂业(002460)上涨2 89% 天齐锂业(002466)上涨2 11% [1] - 电连技术(300679)领跌3 59% 银轮股份(002126)下跌3 39% 先导智能(300450)下跌2 69% [1] 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 - 比亚迪6月新能源车销量达382585辆 上半年累计销量约214 6万辆 同比增长33 04% [1] - 零跑汽车6月交付48006辆 同比增长超138% 上半年累计交付221664辆 [1] - 小鹏汽车6月交付34611辆 同比增长224% 连续8个月交付量超3万辆 2025Q2累计交付103181辆创单季度新高 [1] - 鸿蒙智行单月全系交付52747辆 刷新单月及单日销量纪录 [1] 智能驾驶行业趋势 - 2025年智驾技术成为车市核心竞争点 行业竞争加剧 [2] - 比亚迪"全民智驾"战略降低技术门槛 推动中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翻倍 [2] - 城市NOA渗透率或提升至15% 高阶智驾落地成为车企竞争主旋律 [2]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构成 - 指数覆盖智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感知系统 决策系统 执行系统 通讯系统 整车生产及汽车后市场上市公司 [2] - 智能车ETF泰康(159720)紧密跟踪该指数 [2][3]
“ICU”归来的小鹏,如何抗衡小米YU7?
36氪· 2025-06-25 10:51
行业竞争格局 - 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未来国内存活车企数量预计仅剩个位数,行业大佬预测在5-8家之间 [1] - 小鹏汽车当前处境仍具挑战,曾自比处于"ICU门口",现通过性价比策略初步扭转局面 [1]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20万以上中高端市场,该价位段被形容为"最惨烈且会更加惨烈"的战场 [7] 小鹏汽车经营表现 - 2024年交付19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4.2%,营收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但净亏损57.9亿元,单车亏损约3万元 [2] - 2025年一季度交付94,008台,同比增长331%,登顶新势力销冠,单车亏损降至7021元 [3] - 毛利率从2023年1.5%提升至2024年14.3%,但仍低于行业头部20%的水平 [2] - MONA M03销量占比曾超50%,但2025年5月销量10,900辆,较1-4月均值15,335辆下滑28.92% [3][5] - 高端车型G9/X9前5个月平均月销仅一两千辆,高端化进展受阻 [5] 产品与市场策略 - 被迫转向性价比路线,MONA M03起售价10万出头,带动销量但拉低单车均价从20万+降至15万 [3] - 新发布G7预售价23.58万元,1小时内小订突破10,000台,定位中高端SUV市场 [10] - 计划2025年推出首款增程式混动车型G01,综合续航达1400公里,对标理想 [18] - 从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智驾方案,效仿特斯拉实现降本 [14] 技术发展路径 - 将AI技术作为核心战略,目标成为"AI汽车领导者",预计2026年实现部分AI能力断代式领先 [12][15] - G7宣传"全球首款L3级算力",算力超2000 TOPS,搭载自研VLA/VLM模型 [13] - 开发"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增程技术,规划2025年下半年为AI技术转折点 [18] - 智驾路线转向高算力芯片弥补纯视觉方案精度不足,但商业化路径尚不明确 [14] 竞争对手分析 - Model Y 2024年10-12月销量分别为36,204/44,576/61,881辆,国内品牌难以撼动其地位 [7] - 特斯拉中国2025年5月销量同比下降15%至6.17万辆,Model Y连续8个月同比下滑 [8] - 小米SU7 2025年5月销量28,013辆,远超Model 3焕新版13,818辆 [10] - 即将发布的小米YU7关注度极高,试驾租赁价格达1000-6000元/天,将对G7形成压力 [11] 未来发展目标 - 确立2024年四季度盈利目标,需平衡销量与盈利关系 [1][20] - 计划构建"体系能力"替代单点突破,实现行稳致远发展 [6] - 通过技术创新维持交付量高速增长,提升毛利率至行业头部水平 [20] - 强化智驾技术标签,争夺智能化下半场竞争优势 [19]
中东土豪的钱难救高合
36氪· 2025-06-03 11:40
公司资本重组与复工进展 - 高合汽车于2024年5月22日成立新公司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约1.43亿美元 由黎巴嫩资本EV Electra Ltd控股69.8% 母公司华人运通持股降至30.2% [2] - EV Electra承诺未来三年向高合提供不少于10万辆或价值不低于30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 [3] - 高合工厂位于江苏盐城悦达起亚一厂 年产能维持15万辆目标 计划2025年10月前与所有供应商达成债务和解 目前产线已进入整理试生产阶段 [4][6][7] - 公司计划2025年生产2万台车主攻出口 工厂改造投资1796.07万元 预计2025年10月完成 [6][7] 债务与资产状况 - 截至2024年8月31日 华人运通系52家公司合并负债总额157.81亿元 资产总额仅59.83亿元 [11] - 截至2025年3月25日 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约228亿元 临时管理人初步确认金额超100亿元 [11] - 公司未取得独立造车资质 核心资产价值被投资人大打折扣 多家子公司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11] 供应链与生产挑战 - 高合已向部分供应商发送复工问询 涉及零部件供应恢复时间及债务偿还方式 [2] - 产线基层员工大规模遣散 老员工返聘或新招聘均需时间 复工资金到位是关键制约因素 [3] - 头部供应商如宁德时代要求承诺采购量才提供优惠 定制电池需专项团队人力成本数千万元 [12] - 芯片、激光雷达等硬件供应商需对整车厂销量评估后才决定是否供货 [13] 市场竞争与技术差距 - 高合主力车型HiPhi X售价57-80万元 HiPhi Y售价33.9-45.9万元 2021-2022年销量仅4237辆和4349辆 难以支撑研发与渠道成本 [15] - 智驾研发团队仅百余人 远低于小鹏和华为的3000-5000人规模 技术路线仍停留高精地图阶段 落后于头部车企端到端大模型方案 [14][15] - 传感器硬件达主流水平(1激光雷达+11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但未公开芯片型号及算力数据 [14] 市场环境与定位困境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竞争聚焦价格、配置、智驾及风格 高合缺失市场一年后失去价格、高端及智驾优势 [14] - 品牌需在便宜、高端或差异化中至少占据一样 但现有配置和智驾水平难以支撑高端市场销量 [14][15]
独家丨东风华为首款越野车将上市,预计售价50万元内
雷峰网· 2025-05-21 07:36
猛士M817车型 - 首款基于华为"天元架构"打造的车型,定位"智能越野第一车"[1][2] - 预计售价40万-50万元,计划在成都车展前后上市[2] - 搭载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包括乾崑智驾ADS 4.0、鸿蒙智能座舱、华为云、星闪车钥匙等技术[3] 华为合作模式 - 采用HI模式合作,猛士科技成为继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东风岚图后第4家HI模式合作车企[2] - 与鸿蒙智行模式不同,HI模式下华为不负责研发和销售,但双方联合开发了"天元架构"[2] - "天元架构"基于华为乾崑车控模组,实现硬件平台化、软件服务化与端云一体化[2] 猛士品牌战略 - 猛士科技为东风汽车2022年发布的高端电动越野品牌,首款车型猛士917售价63.77万-69.77万元[3] - M817将品牌从高端越野延伸至城市智驾场景,结合东风军工品质与华为智能化能力[3] - 定位覆盖城市通勤、近郊出游和长途穿越,区别于主打户外越野的猛士917[3]
雷军宣告状态逐步恢复,他将满血复活归来?
搜狐财经· 2025-05-12 01:20
公司管理层动态 - 公司创始人经历过去一个多月最艰难时期 情绪低落并取消会议及出差计划 暂停社交媒体互动 [2] - 公司创始人近期状态逐步恢复 称通过思考获得收获 并从公众关心中重获信心 [2] - 公司创始人未公开分享具体思考内容及收获细节 [2] 行业跨界挑战 - 公司作为手机行业跨界造车者 缺乏造车经验却仅用三年推出产品 行业传统车企新车研发周期通常需3-5年 [3] - 汽车制造涉及更广领域且关乎生命安全 与手机产品故障后果存在本质差异 [3] - 公司成立四年多推出三款车型 行业关注其速度是否存拼凑组装嫌疑及能否保证产品质量 [6] 产品安全与事故 - 公司产品市场保有量约20万台 但网络曝光多起故障及事故 包括撞车、翻车、起火及伤亡事件 [4] - 公司产品SU7在安徽高速发生智驾事故 车辆烧毁且致3人遇难 引发全国关注 [4] - 事故后国家相关部门强化对智驾、电池及隐形门把手的监管 [4] 技术能力质疑 - 公司宣称智驾处第一梯队 但第三方测评中表现不佳 [6] - 行业专业人士提醒"操控跟不上马力就是马路杀手" 质疑公司产品性能匹配问题 [6] - 公司第三款车型YU7计划年中上市 行业关注其上市节奏是否反映造车理念变化 [6]
雷军发文透露艰难时刻,小米状态逐步恢复
金融界· 2025-05-11 14:44
公司动态 - 小米董事长雷军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情绪低落并取消部分会议和出差计划 暂停社交媒体互动 [1] - 雷军感谢朋友支持 逐渐找回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状态开始恢复 [1] - 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事故 引发广泛关注 公司随后调整新车定购页面措辞 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1] -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澄清 YU7上市发布时间未改变 仍为今年6至7月 [1] - 小米汽车首次参加上海车展 展示小米SU7 Ultra等产品 副总裁李肖爽邀请参观展台 [1] - 小米成立第15周年庆祝活动中 多位高管转发表态 表达对未来信心 [1] 产品与技术 -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正在挑战纽北赛道 标志着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进一步探索和技术突破 [2] 公司战略 - 过去几年公司一直保持忙碌 此次事件让公司有机会重新审视和调整发展方向 [2] - 雷军强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公司都不会回避 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 尽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