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000931)

搜索文档
中关村探“新”:未来,这些活儿机器人都能干
新华社· 2025-03-30 12:41
文章核心观点 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我国人形机器人正加快迭代进化,逐步拓展生产生活应用场景,未来有望走入寻常百姓家 [1][2][5] 行业发展现状 - 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携手“上岗”,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场景 [1] - 今年以来,“春晚机器人”、机器人运动等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出圈,拉近机器人走进人类生产生活的“时间表” [4] 公司产品情况 -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踢足球机器人拥有较强运动能力,基于强大运动控制算法,累计交付100多台,主要用于市场二次开发,下一阶段将开拓搬运、巡检、配送等应用场景 [3] - 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钢琴机器人和吹笛子机器人配备智能仿人类五指灵巧手,可模拟人的姿态演奏乐器 [3] - 宇树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3米,体重约35公斤,拥有23至43个关节电机,移动速度可达每秒2米 [3] - 灵宝CASBOT的人形机器人CASBOT 01是定位多场景落地的通用类脑智能机器人 [3] - 北京睿尔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款机器人可通过穿戴设备指挥,能代替人类在矿井、检验检疫、生化等危险场景工作,未来将提升操作能力 [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人形机器人“天工”拥有强大具身运控、操作和泛化移动能力,能完成上肢精细作业,是首个完成电力行业操作和巡检的人形机器人,未来将执行多种高难度、高危险性任务 [4]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机器人将成为全能“多面手”,实现自主、具有泛化能力地干活 [5] - 人形机器人发展依赖算法、数据、本体三方面联合迭代,才能更快进入百姓生活 [5] - 业内预判未来三到五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工厂大量落地,家庭保姆和医疗护理等场景应用或许五到十年能实现 [5][6]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大模型技术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北京商报· 2025-03-30 12:10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行业大模型应用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特定行业的发展与应用开展交流,探讨行业大模型技术发展趋势、应用案例、挑战及方向,推动其赋能千百行业 [1] 行业大模型发展探讨 - 从通专辩证关系看,通用与专用大模型相辅相成、交替演进 [4] - 从行业应用要求看,优秀行业模型应成行业标准并获政策激励 [4] -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行业模型需突破界限、开放市场并体现绿色化要求 [4] - 从商业模式看,要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 AI大模型与通信融合观点 - 人工智能与通信将共融共生,当今通信体制难逾越理论极限,与人工智能设计范式难匹配 [4] - 语义通信是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关键,ComAI可优化通信方式,实现全流程多智能体协同信息处理 [4] 大数据到大模型应用前景看法 - 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四个发展特点,形成智能制造、元宇宙等综合交叉领域 [5] - 大模型应用前景是与元宇宙融合,不能忽略小模型和面向行业的垂直领域模型 [5] 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应用领域探讨 - 国内外嘉宾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应用与前景,共话服务美好生活、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5] - 人工智能行业模型将重构医疗卫生领域生态,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应用有医学发展、构建医疗生态、科研领域三个方向 [6]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战略升维、生态共建,2027年北京将成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北京商报· 2025-03-30 11:56
文章核心观点 具身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产业协同,开启生态化发展新阶段,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应用前景巨大,北京重视并积极布局具身智能产业,希望到2027年成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1][4][5] 具身智能定义与前景 - 业界将具身智能比喻为“大脑”,智能体需具备环境交互与任务生成、跨场景操作、感知与行为的认知发育能力 [3] - 具身智能为人工智能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和途径,主要落地方向包括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 [3] -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路径,受到全球广泛关注 [4] 具身智能应用领域 - 在制造业,加载具身智能后工业机器人从固定轨迹操作进化为自适应协作,在柔性制造和装配领域更具弹性 [4] - 在消防、化学等高危行业及医疗、康复等大健康领域,具身智能展现出精准性、灵活性、关怀性优势 [4] 具身智能发展现状与挑战 - 整体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技术路线尚未统一,高质量数据集是核心发展瓶颈,应用场景挖掘和商业模式确立需时间探索,产业协同机制不完善 [4] 北京具身智能产业布局 - 今年全国“两会”将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储备良好基础,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 [5] - 今年2月北京率先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提出4方面17项重点任务,联合发布首批具身智能领域标杆示范场景,释放2000余个具身机器人替代岗位 [5][6] - 海淀区2024年4月发布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今年2月落地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前瞻布局产业创新平台,打造标杆应用场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6] - 海淀辖区有开设具身智能及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院校21所,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形成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 [7] 具身智能未来展望 - 预计15年左右具身智能可代替70%的人类行为,业界对其下一步发展有不同看法,人形机器人或是“终极目标”,关键技术突破会带来新落地场景 [8]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总结“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 [8] 企业融资与发展建议 - 具身智能产业终局确定,未来会出现10万亿企业,金融机构应进行投资,更应关注技术突破 [9] - 推动具身智能发展要注重多学科交叉,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9] - 具身智能发展要服务社会和经济需求,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10]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年薪高至200万,具身智能“一才难求”
北京商报· 2025-03-30 11:51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技术正从科幻想象变为现实,在智慧安防、物流配送、农业、养老陪护、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已有实际应用 [1] -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具身智能成为热门话题,业内普遍认为该技术将在未来几年爆发巨大潜力 [1] - 2025年春晚人形机器人表演引发大众对具身智能的关注,该技术通过赋予机器人感知、学习和环境交互能力实现"智慧大脑"功能 [6] 人才招聘与市场需求 - 具身智能领域招聘市场火热,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科学分析师等岗位需求旺盛,月薪范围1万-12万元不等 [2] - 高端岗位如高级智能操作系统架构师月薪达8-12万元,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且需具备高校副教授职称或企业高级技术岗位经验 [3] - AI人工智能高管岗位月薪10-12万元,要求博士学位且10年以上相关领域管理经验 [3] - 行业面临人才贵、招聘难问题,匹配的专业人才稀缺 [2][3] 技术应用场景 - 工业制造领域可实现高精度装配、检测和维修,提升生产效率 [7] - 物流仓储行业能灵活规划搬运路径实现高效管理 [7] - 医疗康复领域可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辅助 [7] - 家庭服务领域如养老陪护机器人已能感知情绪波动和预警健康风险 [8] - 教育领域推出与机器学习、视觉算法相关的科研教育产品 [8] 技术发展阶段与挑战 - 具身智能仍处早期阶段,目前仅能完成特定且方法要求不高的任务 [10] - 家庭场景应用预计还需5-10年,因环境高度个性化且动态变化 [10] - 面临高数据量和高研发成本挑战,训练需海量数据且采集成本高昂 [12] - 需解决感知与认知、学习泛化、计算能力、多任务处理等技术难题 [13] 未来展望 - 随着技术进步和算法优化,具身智能将在开放性场景展现更大潜力 [13] - 特定任务型领域和简单场景可能率先迎来爆发 [11] - 需重点解决训练成本、数据处理方法和系统自适应性问题 [13]
新华全媒+|“黑科技”正撕掉“未来标签”——来自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的创新力扫描
新华社· 2025-03-30 11:44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绘就"智联万物、共创未来"科技图景,"黑科技"撕掉"未来标签",AI与社会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显著,论坛成为全球智能化发展"连接器" [1] AI从实验室跃入烟火人间 - 银河通用研发的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精准抓取,制作咖啡、配送商品 [1] - 瑞莱智慧展示金融领域AI欺诈防护产品,可识别"AI换脸"诈骗并毫秒级拦截 [1] - 政府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1] - AI切入生活场景,成为实体经济重要变量,赋能千行百业 [2] - 新能源汽车向AI终端转型,智能驾驶推动车路协同生态成熟 [2] - 具身智能关键技术进步,商业化推广有序展开 [2] - AI科研范式革新,提升验证效率 [2] - 具身智能等推动人形机器人等应用,AI深入参与科学研究 [2] 创新变量激活新质生产力 - 2024年成立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今年计划试射算力卫星 [3] - 微构工场展示新型生物材料创新成果,预计年内实现万吨级量产 [3] - 论坛年会跨界交流碰撞出灵感,推动行业进步 [3] - 海淀区发布"中关村AI北纬社区"计划,为AI初创企业提供服务和配套保障 [3] 全球共"智":智能化发展的"连接器" - 34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成果首发、首秀,70余个国家和地区项目参与前沿大赛 [4] - 2017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增长超800%,中美韩走在前沿 [4] - 2024年怀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新增13个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 [4] - 2024年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 [4] - 今年一季度3个大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并面向全球开放 [5]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为多领域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已有国际科学家开展实验 [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AI将助千亿级商用无人机市场再“起飞”
北京商报· 2025-03-30 11:38
文章核心观点 随着全球城市化与科技革命融合,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无人机作为低空技术重要应用前景广阔,《2025中国低空经济商业洞察报告——商业无人机应用篇》预测2029年中国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行业虽存在痛点但已形成正向循环助力发展 [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约1215亿元,农林植保、测绘勘察和安防监控市场规模分别为281亿元、268亿元、157亿元,分别占整体市场规模的23%、22%和13% [2] - 2024年无人机在物流运输领域市场规模达128亿元,年增速32% [2] - 未来五年内B端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以19.5%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约3000亿元 [2] 无人机类型与适用场景 - 固定翼无人机适合长距离、大范围作业场景,如军事侦察、测绘、巡检、物流等 [3] - 多旋翼无人机适用于低空、小面积作业场景,如农林植保、城市安防监控、应急救援、短距离物流配送等 [3] - 复合翼无人机在城内/城际交通、应急救援等需兼顾长距离飞行和垂直起降能力的场景中具有优势 [3] 行业痛点 - 电池能量密度方面,商用无人机主要依赖锂聚合物电池,在续航和载重能力上有局限,制约长距离和长时间作业 [4] - 飞控与传感技术方面,现有飞控系统存在GPS信号丢失、信号干扰失控、自主避障误判等问题,复杂环境下动态避障能力不足、高精度传感器重量偏重 [4] - 信号传输技术方面,现有4G图传系统延迟高,传统5G网络仍需50 - 100ms,空域无人机密度提高后2.4GHz频段误码率显著提升,5GHz频段传输距离有限且易与蓝牙信号干扰,长距离飞行稳定性欠缺 [4] 解决方案 - 电池方面,通过半固态电池商业化推广、氢燃料增程方案及轻量化封装技术革新,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耐用性 [5] - 飞控与传感技术方面,依托仿生AI飞控系统优化动态路径规划,采用高能效的AI传感器和AI MCU提升运行稳定性和计算能力 [5] - 信号传输技术方面,通过更先进的5G—A/6G载波聚合网络、低轨卫星直连以及量子加密传输技术,降低延迟、增强信号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5] 正向循环 - 技术突破上,从单点创新到系统集成转变,从单一功能迭代向跨领域系统集成跃迁,推动技术效能全局跃升,催生新兴系统级应用 [7] - 成本下降方面,无人机组件成本持续下降,核心部件激光雷达单价从2016年的2万美元降至2023年的299美元,高精度GNSS模块成本下降95% [7] - 安全体系方面,从传统故障后应急转向全链路主动防御,构建“感知—决策—防护”实时闭环,升级为体系化防御生态 [8] - 场景拓展方面,无人机市场应用边界持续突破,从航拍工具到智慧城市基建,从单一功能到多行业渗透 [8]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首发 60%归国人员从事新兴产业
北京商报· 2025-03-30 11:38
文章核心观点 3月30日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办,《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首发,显示归国留学人员是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力量,多投身新质生产力或新兴产业领域 [1][2] 论坛相关 - 3月30日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 [1] - 该论坛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一,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从势能到动能” [1] - 论坛链接国际顶尖高校和区域科创资源,加强多方面交流合作,拓宽国际化招商引才渠道,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1] 《蓝皮书》相关 - 2024年北京市欧美同学会联合开展北京归国留学人员情况调查,形成《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并在论坛首发 [2] - 《蓝皮书》系统梳理北京地区归国人才流动趋势与创新效能图谱,首次披露北京海归人才发展全景数据 [2] 归国留学人员就业情况 - 处于就业状态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中,60%属于新质生产力或新兴产业领域 [2] - 处于创新创业状态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中,80%以上属于新质生产力或新兴产业领域,在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2]
中关村论坛|丁洪院士:加强量子领域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环球网资讯· 2025-03-30 10:21
量子科技国际合作 -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强调量子科技领域需加强国际合作以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1] - 量子力学发展史是国际合作的典范,爱因斯坦、玻尔、费米等科学家的跨地域思想碰撞奠定了量子理论根基 [1] - 当前量子领域国际合作面临挑战,全球科技竞争导致人才流动与学术交流受阻,但基础科研仍需跨国协作 [3] - 中关村论坛在促进量子科技国际交流方面表现突出,吸引国际知名量子物理学家参与并形成共赢模式 [3] 量子科技研究现状与团队建设 - 量子科技领域投入增加,但研究需保持协调性,避免人才分散影响协作发展 [3] -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组建20人科研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均来自美国、荷兰等量子科技强国 [3] - 团队聚焦拓扑量子比特方向研究,体现年轻化、国际化特点 [3] - 量子科技研究是长期工程,需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为初衷,而非短期盈利目标 [3]
中关村U30十周年成果发布 累计创造就业岗位数万个
中国新闻网· 2025-03-30 09:29
文章核心观点 3月30日中关村U30十周年成果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发布,同步启动2025年度青年科技创业者招募,该平台致力于推动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发展 [1][3] 活动信息 - 活动于3月30日举办,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多单位联合主办 [1] - 活动发布中关村U30十周年成果,启动2025年度青年科技创业者招募 [1] 平台情况 - 中关村U30于2015年发起于海淀,以“寻找改变世界的青年创业力量”为使命,聚焦“高精尖”产业布局 [3] - 十年来累计吸引全球6000余名青年科技创业者参与,选拔出279位优胜者,成长出2家上市企业、8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 - 在多领域持续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累计创造就业岗位数万个 [3] 2024年度优胜者情况 - 30位年度优胜者平均年龄31岁,最小24岁,硕士及以上学历21人,其中博士占11人 [3] - 优胜者企业集中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领域 [3] 2025年度招募情况 - 新一期中关村U30继续聚焦高精尖产业结构,重点面向35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者,聚焦七大领域选拔“破壁者” [3] 优胜者福利及平台未来作用 - 优胜者将获得北京全域地铁及公交广告资源支持、头部机构定制化创业培训,择优纳入青联 [4] - 中关村U30未来将继续扮演“创新孵化器”角色,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舞台,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注入动能 [4]
中关村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平台已储备200余个项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0 09:16
文章核心观点 中关村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平台和中关村医疗器械园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前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成果转化,后者聚集众多企业且有扩张计划 [3][4][6] 中关村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平台 - 已储备200余个项目,对接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安贞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打造全链条孵化体系 [3] - 2024年4月成立,深度链接科技创新源头,设立多个中心,组建专家委员会,提供一站式模块化“保姆式”服务 [3] - 可解决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成果转化中产品研发周期长、审评审批慢、吸引资本难、品牌推广渠道窄等难题,提供研发、审评审批、融资、销售等针对性服务 [3]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 - 2012年成立,是北京唯一的医疗器械领域“中关村特色园”,旗舰园区位于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占地面积288亩 [4] - 已聚集企业195家、申请专利超1700项,覆盖高值耗材、体外诊断、药械结合等多个高附加值、高成长赛道 [4] - 除大兴旗舰园区,在京津冀地区以轻资产方式运营多个园区,总运营载体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接下来将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等地扩张 [6] 活动相关企业 - 中科搏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人工智能赋能脑科学,为多种临床场景提供新选择 [4] - 奥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骨骼修复技术,矿化胶原人工骨产品可引导骨组织再生,加速骨愈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