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安银行(000001)
icon
搜索文档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成功落地海南天然橡胶集团离岸外债贷款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2 03:56
跨境融资业务 -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为海胶集团发放等值1亿元人民币离岸外债贷款,满足其跨境融资需求 [1] - 离岸外债贷款是境内银行利用离岸牌照或海外分行资金向境内企业发放的外币贷款,核心价值在于高效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 [1] - 该业务通过离岸平台引入境外资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并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同时配套外汇避险交易锁定汇率风险 [1] 政策背景与意义 - 业务落地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化金融开放政策,特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跨境资金自由便利流动的相关政策 [2] - 该贷款是政策落地的"试金石",证明金融开放政策能有效引导境外资金服务境内实体经济 [2] - 业务模式为自由贸易港内其他金融机构服务重点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融资样板 [2] 企业与合作方反馈 - 海胶集团认可该融资合作,认为资金优化了融资结构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控制汇率波动风险 [3] - 平安银行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综合金融优势及离岸平台专长,探索跨境融资、绿色金融等创新服务 [3] 行业影响 - 业务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利用境内外市场资源开辟新路径,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 [3] - 实践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跨境金融服务生态提供经验,助力海南高质量发展 [3]
平安银行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种音视频兼容性测试方法及装置”
证券之星· 2025-07-21 21:13
专利授权 - 公司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音视频兼容性测试方法及装置",专利申请号为CN202211611381.8,授权日为2025年 [1] - 专利摘要显示该方法包括在云平台上将待测应用程序分别安装至用户设备和测试机柜的显示器上,通过显示器的待测应用程序播放测试视频 [1] 公司投资与知识产权 - 公司共对外投资了45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1179次 [1] - 公司拥有商标信息753条,专利信息4531条,著作权信息191条 [1] 专利授权情况 - 今年以来公司新获得专利授权134个,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8.77% [1]
中金-银行:国有大行基本面分析手册
中金· 2025-07-21 14: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评级,但对多只银行股票给出“跑赢行业”评级,涉及的股票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 A、农业银行 - A、招商银行 - A、平安银行 - A、兴业银行 - A、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 H、中国银行 - H、农业银行 - H、招商银行 - H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有大行盈利能力并不差,虽 ROE 处于行业中等水平,但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较中小银行有明显优势,受益于资产端占比更高的按揭贷款和政府债券 [7]。 - 重申推荐经营稳健、高股息、业绩存在改善空间的国有大行,如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 [7]。 - 考虑到 ROE 和息差水平有望长期触底,银行估值应企稳回升,前向市净率有望修复到 2020 - 2021 年均值 0.7 - 0.8x 的水平,H 股修复空间或更大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盈利能力:更低的杠杆,更高的资产回报率 - 2022 年国有大行平均 ROE 为 11.34%,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接近,平均 RORWA 达 1.43%,高于股份行(1.16%)和区域行(1.26%),低杠杆率致 ROE 不突出,2022 年末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监管标准高出 2 - 5ppt [4][14]。 - 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较高原因:风险资产加权的净息差水平较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处于同业平均水平、成本收入比与同业差异不大、信用成本低于上市银行均值 [16]。 业绩表现:营收及利润增速波动更低 - 国有大行利润增速大部分时期低于股份行及区域行,2021 年后拨备前利润与同业平均接近,净利润增速低反映拨备计提审慎,除邮储外其他大行 1Q23 成本收入比在 30%以下 [36]。 - 国有大行历史营收增速略低于股份行及区域行,2021 年后差距缩小,1Q23 国有大行营收同比增长 3.0%,快于上市银行整体(1.4%),中行 1Q23 营收同比增长 11.6% [56]。 - 国有大行非息收入占比较低,2019 年后低于股份行,与区域行接近,交行、中行、建行非息收入贡献较高,建行、交行手续费占比较高 [61][69]。 资产:安全资产占比高,扩表逆周期特征 - 国有大行资产投向以贷款为主,2022 年末贷款占总资产比例达 58.6%,高于股份行(57.9%)及区域行(49.9%),“基建 + 按揭贷款”占贷款超 60%,高于股份行(39.6%)和区域行(43.6%)[73][78]。 - 国有大行扩表呈逆周期特点,2022 年后更明显,1Q23 国有大行总资产同比增长 13.9%,贷款同比增长 13.7%,高于上市银行整体水平,农行资产增速较快 [96][115]。 负债:存款占比高,提供稳定负债来源 - 国有大行存款占负债比重高,2022 年末存款占总负债比例达 79.2%,高于股份行(65.2%)及区域行(65.1%),贷存比较低,2022 年末为 80.6% [127]。 - 邮储存款占付息负债比重较高,1Q23 达 96.6%,零售存款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大行,2022 年末达 88.8%,2022 年国有大行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 [133]。 - 国有大行负债与资产增速同步提升,1Q23 总负债同比增长 14.4%,存款同比增长 14.8%,农行负债增速较快 [155][165]。 净息差:长期下行趋势有望企稳,相比同业更为稳定 - 国有大行净息差长期偏低,因风险偏好低,对公及零售贷款利率低于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低,虽有负债成本优势但整体息差仍低 [178]。 - 随着新发放贷款利率企稳和负债端存款利率下调,大行息差有望企稳,邮储息差较高,2022 年达 2.20%,中行 2022 年息差逆势提升 1bp [194][197]。 非息业务:手续费表现增速稳定,投资业务波动较大 - 国有大行净手续费收入增速长期偏低但波动小,2022 年后较行业平均有所改善,1Q23 同比增长 2.2%,快于股份行( - 13.8%)及区域行( - 18.0%),邮储银行 1Q23 净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 27.5% [212]。 - 国有大行其他非息收入波动大,1Q23 增速达 83.2%,高于股份行(18.9%)及区域行(22.2%),除邮储外其他五大行 1Q23 同比增速超 50%,农行增速达 319.9% [217]。 资产质量:拨备稳步提升,不良认定更加审慎 - 国有大行不良率介于股份行和区域行之间,略低于股份行平均,高于区域行,关注率低于股份行、高于区域行,逾期率较低,2022 年末为 1.09%,不良/逾期 90 + 比例为 190%,高于股份行(127%)及区域行(146%)[227]。 - 邮储账面风险指标较好,1Q23 不良率、关注率及 2022 年末逾期率均为六大行最低,2022 年末农行、建行不良/逾期 90 + 比例超 200% [239]。 - 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高于股份行,低于区域行,1Q23 为 254%,较 2022 年末上升 3bp,邮储、农行拨备计提更充分,1Q23 拨备覆盖率分别达 381%和 303% [248][257]。 资本充足率:国有大行显著高于同业,新规更为利好 - 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长期高于股份行及区域行,2022 年末达 11.69%,工行、建行较高,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低,占总资产比例低 [264]。 -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望帮助国有大行夯实资本充足水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望提升 1ppt 左右 [264]。 银行估值评分框架:哪些银行享有估值溢价? - 参考 CAMEL 模型对上市银行资本、资产质量、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及区域赋予不同权重打分,该体系比 ROE 对银行估值解释力更好 [280]。 - 国有大型银行综合评分和估值水平位于行业平均,合理估值约为 0.7 - 0.8 倍 P/B 左右,重申推荐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 [280]。
2025Q2末银行股机构筹码追踪:主动筹码增幅有限
浙商证券· 2025-07-21 10: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5Q2银行股机构持仓水平提升,主要依靠被动拉动,主动公募持仓增幅有限,筹码结构健康,低估值或基本面优异的股份行、城商行受青睐 [1] - 继续看好银行板块,低利率大趋势下资产荒银行牛,建议用牛市思维看待和参与本轮银行股行情,当下是长周期的开始,2024年重点推荐国有行,2025年A股重点推荐经济发达地区的改善型银行,港股关注价值型央企背景银行 [5] 各部分总结 整体水平 - 25Q2末银行股公募持仓水平上升,偏股型公募+北上合计持有银行股数较25Q1末提升8.5%,占自由流通股的占比较25Q1末提升0.7pc,主要增持力量来自被动资金,主动型公募+北上持仓增幅有限,筹码结构健康 [1] - 25Q2末,主动型公募、指数型公募、北上资金持股数环比+6.3%、+39.0%、+2.3%,占自由流通股比例环比分别+0.1pc、+0.6pc、基本持平 [1] - 子行业中,中小银行持仓增加,25Q2末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机构持股数占自由流通股比例,分别较25Q1末+0.1、+1.2、+1.0、+0.6pc [1] 个股情况 - 低估值股份行、基本面优质城农商行资金增持力度加大,机构持仓增幅最大的银行为民生、中信、平安、重庆、渝农,25Q2末持股数占自由流通股比例,分别较25Q1末提升3.2、2.9、2.7、2.6、2.6pc [2] 北上资金 - 25Q2北上资金整体持仓保持平稳,25Q2末北上资金持股数环比上升2.3%,持股占自由流通股比例环比持平 [3] - 子行业来看,农商行的北上资金流出幅度较大,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北上资金持股数占自由流通股比例,环比分别+0.1、持平、+0.2、-0.3pc [3] - 个股来看,北上资金偏好高股息银行,25Q2末平安、成都、中行、光大、建行,北上资金持股数占自由流通股比例,环比分别上升2.1、2.0、1.4、1.1、1.1pc [3] 被动公募 - 受红利ETF、沪深300ETF等指数扩容、权重调整影响,25Q2指数型基金继续加仓银行股,25Q2末持股数环比提升39.0%,持股占自由流通股比例环比提升0.6pc [4] - 个股来看,相关指数权重股如中信、常熟、苏州等,指数产品的增持幅度较大 [4] 主动公募 - 25Q2主动型公募银行重仓持股数环比提升6.3%,持股占自由流通股比例环比提升0.1pc,主动型公募的银行重仓市值占比环比回升,25Q2末,主动型公募基金重仓银行股比例3.6%,环比提升0.6pc,主动公募的持仓增幅整体低于预期 [5] - 个股来看,低估值或基本面优异的股份行、城商行,主动型公募重仓比例上升幅度较大,25Q2末,杭州、江苏、民生、招行、中信的公募基金重仓比例环比分别上行0.15、0.11、0.08、0.07、0.05pc [5] 银行观点及推荐组合 - 继续看好银行板块,建议用牛市思维看待和参与本轮银行股行情,当下是长周期的开始 [5] - A股推荐组合为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兴业银行 [5] - 港股建议关注价值型央企背景银行,关注港股国有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 [6]
沪深300商业银行指数报7780.10点,前十大权重包含招商银行等
金融界· 2025-07-21 08:46
沪深300商业银行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高开高走,沪深300商业银行指数报7780 10点 [1] - 近一个月上涨3 00%,近三个月上涨11 10%,年至今上涨15 30% [1] 指数编制背景 - 反映沪深300指数样本中不同行业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为投资者提供分析工具 [1] - 将沪深300指数300只样本分为11个一级行业、35个二级行业、90余个三级行业及200余个四级行业 [1] - 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 0点为基点 [1] 指数权重构成 - 十大权重股:招商银行(16 86%)、兴业银行(12 27%)、工商银行(8 23%)、交通银行(6 49%)、农业银行(6 0%)、江苏银行(5 23%)、浦发银行(4 78%)、民生银行(4 08%)、平安银行(3 73%)、上海银行(3 32%) [1] - 市场板块分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93 58%、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6 42% [1] - 行业分布:综合性银行占比76 30%、区域性银行占比23 70% [2] 指数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在下一个定期调整日前一般固定不变 [2] - 遇临时调整时,当沪深300指数调整样本时,行业指数样本随之相应调整 [2] - 样本公司发生行业归属变更、退市、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时,指数样本将进行相应调整 [2]
为什么联名信用卡越来越少?
36氪· 2025-07-21 04:38
信用卡行业调整趋势 - 中国信用卡产业经历四十年发展后进入调整期,多家银行关停信用卡中心并停发联名卡产品[1] - 2025年以来至少7家大行停发22款联名卡,包括浦发西贝莜面村卡、中信QQ音乐卡等产品[2] - 停发后原持卡人将换发标准信用卡,原联名权益终止并按新卡标准享受服务[4] - 停发原因集中于"业务调整"(占比63%)和"合约到期"(占比21%)两类[6] 联名卡运营模式分析 - 联名卡占停发产品76%,具有银行金融服务+合作方权益的双重属性[5] - 该模式曾帮助银行快速获客,但存在权益同质化(相似度达68%)、用户留存率低(仅32%持续使用)等问题[9] - 热门IP联名卡在热度消退后吸引力下降,导致银行运营成本上升(单卡年均维护成本约85元)[9] - 合作模式不可持续性凸显,第三方权益兑现率仅41%,影响用户体验[9] 监管政策影响 - 2024年7月《信用卡业务新规》全面实施,要求睡眠卡比例控制在20%以内[10] - 新规促使银行清理低效卡种,2024年行业卡量同比下降5.14%至7.27亿张[11][13] - 交通银行信用卡量减少831万张,招行信用卡消费额下降3900亿元[11] - 多家银行对18个月无交易卡片进行限制处理,信用卡中心网点缩减37%[16] 银行转型举措 - 产品策略转向标准卡升级,如浦发14款联名卡统一更换为梦卡系列[14] - 架构调整加速,平安银行等将信用卡中心并入一级部门[16] - 资源聚焦高频消费场景,数字化营销投入增长42%[7] - 目标客群年轻化(25-35岁占比61%),注重刚性需求挖掘[18] 行业数据变化 - 人均持卡量从2020年0.56张降至2024年0.52张[11] - 卡总量连续三年负增长,2024年减少4000万张[13] - 头部银行发卡量普降,交行卡量降幅达11.6%[11] - 联名卡在存量卡中占比从31%降至19%[6][9]
机构论后市丨出海依旧是强劲的业绩超预期线索之一;7月A股将呈现小幅震荡上行态势
第一财经· 2025-07-20 09:49
市场走势分析 - 沪指本周累计涨0.69%,深证成指累计涨2.04%,创业板指累计涨3.17% [1] - 7月A股市场将呈现小幅震荡上行态势,重点关注科技相关领域突破机会、长期资金入市相关的红利板块及消费领域有基本面支撑的板块 [3] - 权益市场有望维持震荡偏强走势,部分公司中报业绩景气向上继续提振相关板块信心 [4] 投资主线与板块轮动 - 出海依旧是强劲的业绩超预期线索之一,对企业ROE和利润率的抬升作用明显,可能再次形成板块性行情 [1] - 中报预告行情将进入尾声,市场将转向寻找新的场景,哑铃策略的一枝独秀或许将在未来半年彻底逆转 [2] - 建议围绕恒科、有色、通信、创新药、军工和游戏轮动,当下更偏恒生科技 [1] - 推荐上游资源品(铜、铝,油)、中间品(钢铁)及资本品(工程机械、重卡、又车) [2] - 未来股权将优于债权,保险的长期资产端将受益于资本回报的见底,建议关注非银金融 [2] - 消费上量比价格重要,关注酒店餐饮、旅游休闲、品牌服饰、专营连锁及新消费的个股机会 [2] 行业配置建议 - 科技成长板块(TMT/军工/创新药)在内外需共振下景气向上 [4] - 新能源、建材、传统周期等板块受益于"反内卷"政策且行业景气有望改善 [4] - 金融板块(银行/非银等)受益于金融改革开放且兼具高股息优势 [4] - 科技相关领域的突破机会(半导体、元件、游戏等)值得重点关注 [3] - 长期资金入市相关的红利板块(银行、保险)具有配置价值 [3] 宏观环境与政策影响 - 国内ROE回升的路径逐步清晰,反内卷、海外制造业>服务业、债务不再收缩是重要驱动因素 [2] - 7月我国处于中美关税90天缓冲期内,出口有望保持相对韧性,大环境稳定有利于市场上行 [3] - 美联储7月会否降息存在较大不确定,美国关税动作可能对全球资本市场形成负面影响 [3] - "国内大循环"等政策积极信号持续释放,支撑权益市场表现 [4]
宝盈中债0-5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A,宝盈中债0-5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C: 宝盈中债0-5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5年第2季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9 01:24
基金产品概况 - 基金主代码为019790,报告期末基金份额总额为763,935,345.62份 [2] - 投资目标是通过指数化投资,争取在扣除费用前获得与标的指数相似的总回报,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 [2] - 投资策略采用抽样复制和动态优化方法,选取流动性较好的债券构造与标的指数风险收益特征相似的资产组合,力争日均跟踪偏离度绝对值不超过0.35%,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4%以内 [2]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债-0-5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收益率×9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 [3] - 基金运作方式为契约型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日为2024年1月18日 [3]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2025年4月1日-6月30日),宝盈中债0-5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A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91%,C份额为0.8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69% [5] - 过去六个月A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45%,C份额为0.41%,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47% [5] - 过去一年A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15%,C份额为3.03%,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40% [5] - 截至报告期末,A份额净值为1.0210元,C份额净值为1.0203元 [10] 投资组合 - 报告期末基金总资产中债券占比97.62%,政策性金融债占基金资产净值的94.60% [10] - 债券投资组合以政策性金融债为主,未持有股票、资产支持证券、贵金属或权证 [10][11] - 基金暂未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11] 基金管理 - 基金经理程逸飞和胡世辉分别负责本基金投资管理,两人均具备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 [6][7] - 基金管理人严格遵守公平交易制度,报告期内未发现异常交易行为 [8] - 报告期内基金运作合法合规,未发生损害持有人利益的行为 [7] 市场环境与操作 - 报告期内宏观经济受关税战影响转弱,央行下调逆回购利率10BP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短期资金利率下行20BP [9] - 债券收益率在关税落地后大幅下行,1-3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0-25BP,政策性金融债1-10年期收益率下行15-20BP [9][10] - 基金通过抽样复制和动态优化方法实现对标的指数的有效跟踪 [10] 份额变动 - 报告期内A份额总申购303,592,316.19份,总赎回158,538,754.84份;C份额总申购31,591,091.28份,总赎回1,994,572.93份 [14] - 期末A份额总额703,618,359.72份,C份额总额60,316,985.90份 [14] - 报告期内存在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超过20%的情况,最高占比26.18% [14]
近20家银行密集声明:未与这家机构合作!
新华网财经· 2025-07-18 12:42
银行集体声明事件 - 深圳近20家银行密集发布声明 澄清与鑫心惠邻贷款中介机构无任何合作关系 包括建行 工行 中行等国有大行及招行 平安等股份制银行[1][2] - 银行在声明中罕见直接点名中介机构全称 并提醒消费者警惕"降息优化""内部提额"等虚假宣传套路[2][3][5] - 此次集体声明为深圳银行业近年来首次大规模针对单一贷款中介发布风险提示[9] 涉事中介机构情况 - 鑫心惠邻成立仅半年(2024年11月) 注册资本1000万元 法定代表人桂耀林 经营状态存续[7] - 该机构通过门店及小区电梯广告宣称与银行战略合作 以"降息优化"名义收取高额服务费[6] - 公司快速扩张 除主体外还控股9家"惠邻系列"咨询服务公司 2025年2-6月密集注册于深圳多区[7] - 中介后续声明称仅为邻居提供咨询服务 未与金融机构合作[8] 行业监管动态 - 事件反映银行业强化合规经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 监管层正重点打击贷款中介等金融"黑灰产"[10] - 2025年3月公安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打击非法存贷款中介等四类行为[10] - 部分银行机构已同步收紧中介合作 叫停相关业务[11] 行业问题分析 - 金融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依赖中介 对骗术识别能力不足[12][13] - 贷款中介行为隐蔽 缺乏借款人配合时查处难度大[13] - 当前对贷款中介机构性质认定及监管制度存在空白领域[13]
近20家银行密集声明:未与这家机构合作
金融时报· 2025-07-18 07:00
银行集体声明事件 - 近20家银行深圳分行发布声明,点名鑫心惠邻假冒合作方揽客,包括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 - 银行澄清与鑫心惠邻无任何合作关系,未授权其以银行名义开展业务,提醒消费者警惕虚假宣传[6] - 鑫心惠邻在广告中宣称"携手某某银行"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降息优化"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6] 鑫心惠邻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24年11月26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桂耀林,所属商务服务业[6] - 成立半年内快速扩张,控股9家"惠邻系列"咨询服务公司,2025年2-6月于深圳多区注册成立[6] - 公司声明称未与金融机构合作,仅提供咨询服务,行业惯用银行合作身份背书套路[7] 行业监管动态 - 深圳银行首次大规模集体针对贷款中介发布风险提示,反映合规与消费者保护力度加强[8] - 2025年3月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打击金融"黑灰产",重点整治非法存贷款中介等四类行为[9] - 银行收紧中介合作,部分机构已叫停相关业务,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与监管空白问题[10] 专家建议 - 消费者应通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渠道或线上平台直接办理贷款,避免中介风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