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000001)

搜索文档
股份制银行板块9月16日跌1.54%,浦发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34.2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16 08:46
板块表现 - 股份制银行板块整体下跌1.54% [1] - 浦发银行领跌板块 跌幅达2.01% [1] - 板块内9只个股全部下跌 跌幅区间为0.09%至2.01% [1] 个股涨跌 - 平安银行跌幅最小 下跌0.09%至11.64元 [1] - 招商银行下跌1.11%至41.75元 成交额36亿元 [1] - 兴业银行下跌1.76%至20.70元 成交额22.94亿元 [1] - 华夏银行下跌1.83%至6.98元 成交额9.58亿元 [1] 资金流向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34.2亿元 [1] - 游资资金净流入14.51亿元 [1] - 散户资金净流入19.69亿元 [1] 市场对比 - 上证指数上涨0.04%至3861.87点 [1] - 深证成指上涨0.45%至13063.97点 [1] - 银行板块表现显著弱于大盘指数 [1]
透视9家上市股份行零售金融业务: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个人客户数位列前三
金融界· 2025-09-16 03:54
个人金融资产(AUM)规模 - 招商银行以160293.95亿元AUM稳居行业首位 较第二名拉开超10万亿元差距 [2][3] - 兴业银行以55200亿元AUM位列第二 较上年末增长8% [2][3] - 中信银行以49900亿元AUM排名第三 较上年末增长6.52% [2][4] - 浦发银行42900亿元 平安银行42128.39亿元 民生银行31539.76亿元 光大银行30997亿元 华夏银行10838.76亿元 浙商银行7050.16亿元依次递减 [2][4] 客户规模与结构 - 招商银行以21600万户个人客户总量领跑行业 [2][5] - 浦发银行以16300万户位列第二 光大银行以15997.83万户排名第三 [2][5] - 兴业银行11195.73万户 中信银行14900万户 平安银行12668.01万户 民生银行13952.08万户 华夏银行3490.49万户 浙商银行3367.42万户 [2] 新增客户情况 - 浦发银行以631.4万户新增客户排名第一 [2][6] - 招商银行以600万户新增量位列第二 [2][6] - 浙商银行新增528.8万户 民生银行新增523万户 中信银行新增400万户 光大银行新增234.9万户 兴业银行新增179.7万户 平安银行新增114.2万户 华夏银行新增74.1万户 [2][6] 人均资产管理能力 - 招商银行以7.42万元人均AUM位居第一 私人银行客户182740户较上年末增长8.07% [7] - 兴业银行以4.93万元人均AUM排名第二 AUM月日均5万元以上客户增长4.64% [7] - 中信银行 平安银行及华夏银行人均AUM均处于3万-4万之间 [8] 业务发展战略 - 招商银行长期坚持零售金融战略主体地位 通过财富管理 消费信贷等服务体系结合数字化运营实现客户需求精准匹配 [3] - 兴业银行推进"大投行 大资管 大财富"融合发展 完善资产构建 产品创设与营销闭环 [3] - 中信银行2021年提出"零售第一战略" 通过加大零售资源投入并借助集团协同优势拓展客户资产来源 [4] - 浦发银行通过线上渠道优化和线下网点转型强化社区金融服务 [5] - 光大银行通过大数据构建客户画像针对细分群体推出专属产品 [5] - 浙商银行聚焦八大客群优化客户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6]
股份制银行板块9月15日跌0.97%,兴业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8.73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15 08:42
板块表现 - 股份制银行板块整体下跌0.97%[1] - 上证指数下跌0.26%至3860.5点 深证成指上涨0.63%至13005.77点[1] - 兴业银行领跌板块 跌幅达1.63%[1] 个股涨跌情况 - 民生银行跌幅最大达1.14% 成交563.27万手[1] - 招商银行成交额最高达29.64亿元 跌幅0.75%[1] - 光大银行成交量最大达522.18万手 跌幅0.55%[1] 资金流向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18.73亿元[1] - 游资资金净流入7.71亿元 散户资金净流入11.02亿元[1] - 光大银行主力净流出4.04亿元 占比-21.37%[2] - 招商银行主力净流出4.31亿元 占比-14.54%[2] - 民生银行主力净流出4.47亿元 占比-18.25%[2] 资金结构特征 - 华夏银行主力净流出1.27亿元 占比-18.78%[2] - 兴业银行散户净流入2.20亿元 占比12.72%[2] - 中信银行游资净流出2279.38万元 占比-6.09%[2]
深圳近20家银行官宣:不再区分首套二套房贷利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7:55
深圳房地产新政银行执行细则 - 近20家银行发布公告执行深圳房地产新政 包括工商银行深圳分行 农业银行深圳分行 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等主要银行机构 [1] 利率政策调整 - 银行不再区分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利率 统一根据市场利率定价机制确定具体利率水平 [1][2] - 新政前首套房利率为LPR-45BP 二套房利率为LPR-5BP 新政后二套房贷利率降低40个基点 [4] - 以100万元贷款30年期等额本息计算 房贷总还款成本减少近8万元 月供额减少约220元 [4] 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机制 - 部分存量二套商业房贷触发利率常态化调整机制 客户可从9月12日起提交申请调整 [1][5] - 调整规则为存量房贷利率加点值高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BP以上时可申请调整 [6] - 重新约定的加点值不低于上季度全国新发放房贷利率平均加点值加30BP [6] - 偏离幅度设定为30BP 兼顾银行可持续经营与合理让利 [6] 市场背景与银行动机 - 存款利率大幅下调 三年期和五年期定存利率分别降至1.25%和1.30% 为银行调整房贷利率提供基础 [8] - 银行面临严重"资产荒" 按揭贷款被视为优质资产 [8] - 2024年7月居民境内人民币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8] - 新增按揭规模同比持续下降 存量按揭因提前还贷减少 银行有降低利率留住客户的内在激励 [8] 政策实施方式 - 借款人可通过手机银行"房贷利率调整"功能自助办理利率调整 或通过客服及贷款经办机构咨询办理 [8]
中国银行业正迎来重要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0:27
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43%)首次低于不良贷款率(1.51%) 二季度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 不良率1.49% 净息差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1] - 42家上市银行中超五分之一出现净息差低于不良率现象 包括2家国有大行 2家股份行 4家城商行和2家农商行[1][6] - 行业面临收益端收缩与风险端承压的双重挤压 净息差可能难以覆盖信用成本 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5] 净息差与不良率指标分析 - 净息差为流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 反映银行盈利能力[8] - 不良贷款率为存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余额/总贷款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8] - 二者直接对比存在统计口径差异 但动态背离趋势反映行业经营压力[4][5] 净息差收窄驱动因素 - 资产端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制约 2025年1-5月住户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仅5.36% 企业贷款占比91.76%[10] - 市场利率走低带动LPR下降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29% 净息差较年初下降8BP至1.53%[10] - 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 尽管42家上市银行付息负债成本率较年初下降28BP 但优化速度不及资产端收益率下滑[11] - 债券市场对银行贷款产生替代效应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再融资专项债1.8万亿元 新增专项债2.16万亿元同比增45%[12] 资产质量状况 - 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342亿元 较一季度减少24亿元 不良率1.49%环比降0.02个百分点[15] - 拨备覆盖率211.97% 较上季提升3.84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增579亿元[15] - 不良生成率0.48%同比微升0.6个基点 贷款逾期率1.67%较2024年底上升3.5个基点[16][17] - 零售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16BP至1.58% 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显著[18] 银行应对策略 - 多家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策略 通过加强大类资产配置 优化负债结构和压降成本提升净息差管理水平[13] - 招商银行在零售贷款需求较弱时加大公司贷款投放 兴业银行从抓存款 优结构和降成本三方面对冲压力[13] - 银行业加速转向中间业务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97% 中收同比增长3.06%[21] - 银保业务强势回归 上半年银保渠道收入占比重回50% 招商银行零售代销保险存量保费突破1万亿元 平安银行代理个人保险收入同比增长46.1%[2][22] 未来展望 - 下半年息差有望维持稳定 零售新发利率降幅预计小于LPR调整幅度 消费贷和按揭贷利率维持在3%以上[13] - 对公领域资产质量度过最艰难时期 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发行缓解隐性债务压力 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贷款受政策支持[19] - 零售不良生成率有望逐步企稳 银行已通过收紧审批标准和加强贷后管理控制新增风险[18][19]
创新·破局·共进 2025平安银行特殊资产专家论坛顺利召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4:33
行业挑战与变革 - 特殊资产行业面临总量攀升与结构转化 定价失衡与盈利收窄 模式固化与能力滞后三大挑战[1] - 行业需从处置思维向经营思维变革 需通过资产重组 精细化运营 司法规则创新实现价值提升[1] - 低增长 低通胀 低利率时期行业面临资产承接能力 资产运作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三大挑战[3] 战略举措与实践模式 - 平安银行倡议围绕单个项目推动精准化资产重组 聚焦大型企业探索系统性重组[1] - 浙商资产实践"不良+投行 金融+产业"模式 深化服务商模式与生态圈建设[3] - 专家工作机制涵盖法律 金融 投行 税务 评估等领域 5年运行成果丰硕[2] 重点领域研讨 - 论坛研讨企业破产重整中金融债权保护 担保物权暂停行使 债权人公平受偿与企业拯救平衡[3] - 深入分析房地产特殊资产市场投资路径 估值逻辑 优先权博弈及价值修复[3] - 破产法修改聚焦重整主体 客体 主导者与操作者等多维度改进[2] 学术与实践结合 - 学者分享上市公司 地产商 地方平台企业及个人债务重整制度新发展[2] - 实务专家从房地产行业破产重整切入 探讨金融债权人角色定位与重整思维[2] - 通过破产案例与房地产盘活案例研讨 为项目处置提供参考路线图[3]
平安银行大宗交易成交416.15万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13:09
大宗交易情况 - 9月12日大宗交易成交35.00万股 金额416.15万元 成交价11.89元 较当日收盘价溢价1.45% [2] - 买方为招商证券深圳西丽留仙大道营业部 卖方为平安证券广州番禺环城东路营业部 [2] - 近3个月累计发生2笔大宗交易 总成交金额1631.33万元 [2] 股价及资金表现 - 当日收盘价11.72元 下跌1.10% 日换手率0.48% 成交额11.07亿元 [2] - 主力资金净流出1.03亿元 近5日资金净流出1.90亿元 股价持平 [2] - 融资余额55.53亿元 近5日减少1.04亿元 降幅1.84% [2] 交易数据统计 - 大宗交易平台数据显示单笔成交量35万股 成交金额416万元 [2] - 证券时报·数据宝提供相关统计数据 [2]
上半年多家股份行人均薪酬微降,人力资源成降本重要“阵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12:01
银行薪酬水平 - 至少10家银行上半年人均月薪超过4万元 主要集中在股份行和城商行阵营 招商银行以5.05万元居首 南京银行4.82万元 宁波银行 兴业银行 北京银行均超过4.5万元 [2] - 国有大行人均薪酬相对较低 中国银行上半年人均月薪2.8万元 同比微增 员工费用522.61亿元 同比增长4.3% [4] - 招商银行上半年人均薪酬约30.05万元 同比微降 员工费用354.84亿元 同比下降0.80% [4] - 浦发银行上半年人均月薪接近3万元 同比减少7%左右 员工费用126.82亿元 同比减少9.58亿元 员工总数减少673人 [5] 成本管控措施 - 多家银行通过严控人力总数 提升人均产能 合理管控薪酬支出等方式优化人力成本 [2] - 中国银行强化财务精细化管理 加强费用总量管控 优化费用开支结构 上半年成本收入比25.11% 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4] - 兴业银行报告期内业务及管理费227.01亿元 同比下降3.30% 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5] - 浦发银行通过审核把关房产续租压降年化租金9444万元 租金压降率达17.8% 将闲置房产对外出租实现年租金收入495万元 处置闲置房产获得收入4300多万元 [11] - 平安银行深化降本增效 控制付息成本和风险成本 升级网点运营管理机制 推广"小一楼大二楼"模式 关停低效网点 [11] 存款成本优化 - 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 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8] - 招商银行存款成本非常低 6月末客户存款年化平均成本率1.26% 同比下降34个基点 活期存款占比约50% [8] - 浙商银行上半年利息支出同比降低约一成 存款付息率降至1.88% 同比下降31个基点 [9] - 平安银行零售付息率较去年全年下降27个基点 对公付息率仅1.67% 较去年全年下降34个基点 对公存款活期占比接近4成 [9] - 兴业银行有近1.5万亿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陆续到期重定价 息差压力将进一步缓解 [9] 数字化降本增效 - 银行将开户 转账 查询 简单授信 基础客服等标准化流程向手机银行 智能柜台与远程银行迁移 释放柜面与后台产能 [12] - 数字化经营和营销提高内部流程自动化 减少手工操作 对降本增效发挥很大作用 [12] - 数字化改造不仅为了节约成本 更是重塑流程 释放效率的起点 [12]
央行:调整后的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将从2025年启用,考评期内行为不当的一级交易商将被暂停参与公开市场操作
搜狐财经· 2025-09-12 10:45
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机制调整 - 央行于2004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年度考评调整机制 并于2018年进行调整 近期为平稳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有力支撑[1] - 为适应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和金融市场发展 央行进一步优化简并考评指标 明确对各类型机构分类实施考核 并加强与债券做市商考核联动[1] - 调整后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将从2025年启用 2025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维持不变[1] 考评指标体系构成 - 考评指标包含货币市场传导 债券市场做市 研究和创新业务 合规稳健经营四大维度[3] -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稳定融出和合理定价交易 稳市表现 资金紧张时期表现 事故及流动性安全问题等[3] 2025年度一级交易商机构名单 -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3] - 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 -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兴业银行 华夏银行 平安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广发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浙商银行 恒丰银行 渤海银行[3] - 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 宁波银行 上海银行 江苏银行 南京银行 长沙银行 广州银行 杭州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 徽商银行 成都银行 贵阳银行 河北银行 郑州银行 西安银行[3][4] - 农村商业银行包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成都农村商业银行 青岛农村商业银行[3][4] - 外资银行包括三菱日联银行(中国) 汇丰银行(中国) 德意志银行(中国) 渣打银行(中国) 花旗银行(中国)[4] -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信证券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4] 考评结果应用机制 - 考评期内行为不当的一级交易商将被暂停参与公开市场操作[1] - 情节严重的将在第二年被取消一级交易商资格[1]
平安银行今日大宗交易溢价成交35万股,成交额416.1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2 08:59
交易概况 - 平安银行于2025年9月12日发生一笔大宗交易,成交量为35万股,成交金额为416.15万元,占当日总成交额的0.37% [1] - 成交价格为11.89元,较当日市场收盘价11.72元溢价1.45% [1] 交易细节 - 买方营业部为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西丽留仙大道证券营业部 [2] - 卖方营业部为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番禺环城东路证券营业部 [2] - 证券代码000001,证券简称平安银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