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601988)

搜索文档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出席“2025年布达佩斯人民币倡议”论坛
新浪财经· 2025-09-17 10:29
论坛活动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出席2025年布达佩斯人民币倡议论坛并致辞[1] - 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沃尔高和中国银行行长张辉出席论坛并致辞[1] - 论坛由匈牙利国家银行和中国银行匈牙利分行联合主办[1] 合作议题 - 论坛讨论匈牙利国家银行人民币项目框架和发展情况[1] - 探讨中匈金融合作及中东欧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机遇[1] - 邹澜副行长与匈牙利国家银行副行长就深化中匈货币合作交换意见[1] 贸易投资 - 双方讨论进一步促进中匈两国贸易投资本币使用[1]
河南省“专精特新”专板正式启航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签约助力金融赋能
搜狐财经· 2025-09-17 10:21
事件概述 - 河南省"专精特新"专板于9月16日在郑州正式开板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作为合作金融机构代表出席仪式并签署协议 [1] - 该专板设立是河南省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深化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1] 金融机构支持措施 -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为全省2100家相关企业提供授信 覆盖率高达42% [1] - 该分行将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并提升服务质效 进一步赋能中小企业成长 [1] - 分行将充分发挥国有大行金融主力军作用 为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动力 [1] 战略定位 - 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1] - 分行持续提升对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1]
中国银行:发挥综合化服务优势 护航油贸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09-17 09:22
活动概况 - 上海期货交易所与中国银行在浙江舟山联合举办"强源助企"燃料油市场专场活动 参会方包括浙江自贸区舟山管委会代表及60余名燃料油贸易 航运和产业链企业代表[1] - 活动聚焦燃料油市场发展新动态与风险管理 旨在深化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 推动舟山区域燃料油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1] 活动内容 - 能源金融专家团围绕燃料油市场价格走势 套期保值工具运用 跨境结算与汇率风险管理等议题展开解读[1] - 上海期货交易所介绍燃料油期货市场运行情况及服务实体企业的创新工具[1] - 中银期货分享能源衍生品交易与企业风险管理案例[1] - 中国银行讲解针对燃料油贸易的跨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1] - 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介绍大宗现货仓单业务模式 特色亮点及实施成效[1] 产融服务模式 - 中国银行通过"境内+境外" "期货+银行"服务优势为燃料油产业链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覆盖采购融资 套保交易 跨境收付 资金管理等多元需求[2] -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依托全球化网络和综合化经营优势 协同中银期货为企业提供期货衍生品服务 跨境结算 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2] - 中国银行通过"中银企+"数字化平台和"中银浙里连连看"平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支持 覆盖大宗商品交易 全球化经营 投融资管理等多维度需求[2] 战略规划 -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将构建开放协同的能源金融生态圈 与政府 交易所 企业等多方深化合作 为浙江自贸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3]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积极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7 08:34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进 - 机制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及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重要部署 [1] - 机制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回应群众关切 [1] -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通过发放贷款支持"白名单"项目稳步推进 [1]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具体措施 - 分行成立工作专班并开辟绿色通道以提升项目落地时效 [1] - 制定专属服务方案并开展前中后台平行作业保障机制见效 [1] - 于今年9月成功为哈尔滨某房企新发放贷款1亿元 [1] 未来发展规划 - 分行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部署 [1] - 在符合监管要求基础上持续推动"白名单"项目加快建设交付 [1] - 积极为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贡献力量 [1]
中行菏泽分行精准赋能,助力涉外企业跨境稳健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9-17 08:32
公司业务发展 - 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年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 产品销往20余个国家和地区[1] - 2024年下半年订单同比增加30% 但面临收汇账期较长导致的资金回笼慢问题[1] - 通过银行定制服务方案 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0%以上 资金周转效率显著提高[2] 银行服务方案 - 依托外汇局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开通跨境汇款直入账服务 百余笔跨境收汇实现即时入账[1] - 每月上门开展政策送上门服务帮助企业规避合规风险[1] - 以境外应收账款质押提供超千万元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1] 行业支持措施 - 中国银行菏泽分行以经常HUI企中银护航为导向 通过政策适配 产品创新与精准服务支持涉外企业[1] - 持续深化需求响应—政策适配—服务创新机制 推动政策+金融模式覆盖更多涉外企业[2]
邹城金融监管支局“三个结合”推动适老化金融服务迈上新台阶
齐鲁晚报网· 2025-09-17 08:12
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 - 推动传统与智能服务方式结合 银行机构保留传统线下服务同时加快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 线下通过配置爱心窗口 老花镜 血压计等专用物品提升便利度 线上专设老年人客服坐席并提供一键呼入人工服务 研发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实施上门服务[2] - 加强适老金融产品研发 针对老年人风险偏好保守特点推出储蓄产品 低风险理财产品 固收类基金及保险等 打造养老金融服务品牌 开发适老化投资组合 提供养老财务规划与资金管理服务[3] - 提升支付产品便利性 聚焦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景提供多样化支付工具 支持存折在自助渠道办理业务 减免线下开户工本费与年费[3] 监管引导与行业实施 - 监管机构下发通知要求银行落实适老化服务要求 加强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 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4] - 银行机构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活动 累计发放宣传单页150余份 重点普及反诈防非知识 讲解消费者八项权益 通过社区活动提升老年群体风险防范能力[4] - 强化员工适老化服务培训 针对智能技术使用困难 电信网络诈骗预防等内容加强培训 提升窗口服务与应急处理能力[4]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数字人民币+普惠保险” 赋能惠民保险新体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7 07:47
数字人民币应用创新 -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通过数字人民币创新"甬学保"参保支付场景 累计超3.5万人次通过该场景缴纳保费 保费总额超450万元[1] - 数字人民币具备线上操作快捷和钱包开立便捷优势 大幅缩短缴费时间并提升客户体验[1] - 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特性显著提升保险公司资金结算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1] 普惠金融与民生服务 - "甬学保"是宁波市首创的普惠型数智化学生平安保险 覆盖全市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幼儿群体[1] - 该项目旨在推进"甬有优学"行动 为教育群体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1] - 银行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区域 持续拓展数字人民币多元化应用场景和价值链条[1] 战略发展方向 - 银行坚持数字经济创新与稳民生、促消费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1] - 未来将持续强化保险保障功能 推动数字化金融服务惠及更广泛市民群体[1]
中国银行“山河有新声”之青年路:每条青年路,都是创新的路
新华网· 2025-09-17 06:23
中国银行制造业贷款增长 - 截至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3万亿元 较年初新增3875亿元 增速12.99% [13]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约1.5万亿元 较年初新增1551亿元 增速11.95%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 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2790% [15] - 完成15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注册 合计认缴规模超110亿元 [18] - 股权投资项目涉及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已实现3个项目落地 [18]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高强汽车用钢材料稳定供应知名汽车主机厂及零部件厂商 [6] - 新兴产业研发坚持自主创新 实现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 [8][15] - 未来产业聚焦人机交互技术突破 推动AI技术应用千行万业 [18] 区域产业布局特征 - 河北唐山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攻关实现超高强度钢铁量产 [6][7][12] - 深圳战略新兴产业持续投入新技术研发 [8] - 杭州未来产业积极探索新兴技术领域创新 [9][10]
六大行校招“管理+专业”并进,科技岗向“人工智能+”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5:05
招聘规模 - 工行计划招聘20351人 农行招聘20780人 建行招聘17336人 中行招聘13291人 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1][2][4][6][7] - 交行新增645个岗位[5] 岗位结构优化 - 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 人工智能 数据分析等岗位与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形成精准对接[1] - 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项岗位继续保持 包括绿色金融 乡村振兴等[1][4] - 科技菁英岗位主要为系统开发 应用研发 信息安全 数据挖掘 产品设计等领域提供人才储备[2] 人工智能专项计划 - 工行创新推出人工智能+行动专项计划招聘20人 要求AI技术背景优先 通过科技机构+分行轮岗后定向输送至总行核心部门[1][3] - 农行金融科技专项招聘20人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技术推广运用 研发方案设计等业技融合工作[4] - 专项计划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3] 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 农行将金融科技 数据分析专项纳入菁穗培训生体系 直接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数据驱动需求[1][4] - 交行设立科技金融储备生 通过2年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定向培养 打造技术应用+金融服务复合型人才[1][5] - 邮储银行U+人才计划构建科技人才培养闭环 提供专业+管理岗位路径[1][8] 管培生体系 - 工行星辰管培生计划招聘90人 采用1+1培养模式 境内轮岗一年后可选择至境外机构再锻炼一年[6] - 中行管培生分为五个方向 先在境内锻炼一年 再统一安排至全球境外机构实践[6] - 建行总部新员工安排培养锻炼2年 第一年在境内一级分行下派锻炼 第二年在总行部门轮岗[7] 私人银行业务 - 建行私人银行部招聘5人 负责私人银行客户综合服务及全行经营管理工作[8] - 建行2025年上半年AUM增幅14.39% 客户数增长14.69% 成为国有大行增速领先者[8] - 业务涵盖家族信托 保险金信托 慈善信托等顾问业务和家族办公室业务[8] 区域特色与国际化 - 中行通过小语种专项计划强化国际业务人才供给 招收11国语言 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5] - 中行上海总部管培生聚焦跨境业务 人民币交易等方向 形成全球布局+区域深耕人才矩阵[7] - 交行风险合规储备生通过2年综合培养 成长为熟悉商业银行风险与合规体系的专业人才[5] 总部人才培养机制 - 农行总部录用毕业生两年内分批次安排至基层分行轮岗锻炼一年[7] - 邮储银行总行提供1对1导师指导 系统性集中培训 分支机构轮岗及双通道晋升机制[8][9] - 建行计算机相关专业新员工有机会到金融科技子公司或分行科技部门跟岗锻炼[7]
六大行科技金融全梳理:多层次组织架构成型,贷款、客户双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4:28
政策背景与战略定位 - 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并将科技金融列为首位以来 多部门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1] - 六大行将科技金融作为业务发展重中之重 推动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和高质量发展 为科技型企业成长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2] - 建设银行党委在2024年5月召开会议明确全行科技金融体系化推进方案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进一步前瞻性安排目标策略和措施[2] 组织架构优化 - 六大行在总行层面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 形成"总分支"或"总分支网"架构 或在科技企业密集区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及特色支行[2] - 工商银行完善"总行—25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60家科技支行"的多层次服务体系[3] - 中国银行构建"总—分—支"体系 成立24个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和275家科技金融网点 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3] - 邮储银行总行组建科技金融专班和科技金融中心 推动重点分行建设科技金融事业部一级部[3] - 农业银行总行增设科技金融专职机构 在重点分行设立科技金融业务部门 截至半年末已设立25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和300余家专业支行[3] - 交通银行健全"总分辖支"四级服务体系 20余家分行组建科技金融专门推进组织 设立87家科技支行和科技特色支行[3] - 建设银行搭建五级联动组织体系 包括总行科技金融部(二级部)、6家总行级创新中心、重点城市直营中心和405家科技特色支行 子公司设置对口部门实现股权投资全覆盖[4] 业务规模与客户增长 - 截至2024年6月末 工商银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5] - 农业银行科技贷款余额4.7万亿元 增速超20% 服务科技型企业近30万户[5] - 中国银行科技贷款余额4.59万亿元 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7800亿元 授信户数16.11万户[5] - 建设银行科技贷款余额5.15万亿元 较2023年末提升1.71个百分点 新增7417亿元增速16.81% 服务科技型企业数量超30万家[5] - 交通银行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 较2023年末增长22.93% 获贷企业数量增长11.12% 科技型中小企业3.23万户[5] - 邮储银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9300亿元 2024年净增超900亿元 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0万户[5] 产品服务体系 - 六大行围绕"股、贷、债、保"思路开展业务 交通银行发挥全牌照优势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6] - 建设银行以建信股权、建信信托、建信投资等子公司为支点 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超2000家 投资规模超900亿元[6] - 工商银行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领域拓展 截至6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2万亿元 专精特新企业有贷户覆盖率44%[6] - 中国银行发挥全球化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出海 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通过海内外联动支持生物医药、芯片设计等领域企业登陆国际资本市场[6] 政策试点落实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3月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条件 贷款占并购交易额从60%放宽至80% 期限从7年放宽至10年[7] - 2024年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规模快速增长[7] - 2024年2月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围 实现18个试点城市全覆盖 签约金额超3500亿元[7] - 中国银行落地第一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 在杭州、宁波、成都等地提供融资支持 涉及交易金额超200亿元[8] - 工商银行科技创新债券承销规模近500亿元 市场份额居同业首位[8] - 建设银行2024年上半年承销科技创新债券72期规模237.02亿元 认购量同比增长近7倍[8] - 农业银行发行200亿元商业银行科技创新债券[8] - 中国银行科技创新债券承销规模超300亿元 并发行200亿元专项债券[8] - 邮储银行科创类债券投资236.19亿元 较2023年末增长13.50%[8] - 工商银行设立28只AIC试点基金[9] - 农业银行设立13只AIC试点基金[9] - 建设银行完成9只AIC试点基金设立及备案 联合设立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撬动超千亿社会资本[9] - 中国银行注册15只AIC股权投资基金认缴超110亿元 在商业航天等领域落地投资[9] - 交通银行通过交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备案基金41只 认缴规模262.60亿元增幅4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