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平安(601318)
icon
搜索文档
平安人寿山东分公司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为民办实事:平安金管家APP老年人金融服务再升级
齐鲁晚报· 2025-09-12 01:40
产品功能升级 - 平安人寿推出平安金管家APP关怀版 专为老年客户提供适老化服务 支持一键切换功能 [1][2] - 关怀版提供界面简洁化 字体放大和语音交互等适老化功能 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 [1][7] - 语音交互功能支持资讯内容语音播报 提升老年群体服务体验 [7] 风控技术措施 - 针对60岁以上客户在保单贷款业务中设置高风险行为监测 包括截图 录屏和共享屏幕等操作 [9] - 风险提示功能上线以来已提醒60岁以上客户超4万人次 [9] - 系统实时弹出风险提示窗口 明确警示"不要泄露账户密码 证件号码等重要信息"并配备强制确认机制 [10] 界面设计优化 - 提供标准版与关怀版视觉对比 显著优化字体大小和界面简洁度 [3] - 安卓与iOS系统均针对60岁以上用户实施权限限制策略 [10] 贷款业务特性 - 保单贷款功能显示可贷额度 年利率及优惠利率信息 例如平安福21产品首月优惠利率4.5% [10] - 系统明确提示提款后利率优惠终止规则 并标注累计最高可贷金额 [10]
平安人寿山东分公司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以案说险:警惕退保黑中介 守护您的“钱袋子”
齐鲁晚报· 2025-09-12 01:40
事件概述 - 客户因轻信代理退保中介承诺支付1000元手续费后遭遇中介失联 [1] - 公司投诉处理人员介入安抚并通过讲解产品保障功能成功劝留保单 [1] - 发现客户家人有意外受伤情况后立即协助申请意外医疗理赔 [1] 公司应对措施 - 协助客户固定中介微信账号及转账截图等关键证据 [1] - 将线索同步提交至当地行协"反黑产"线索库 [1] - 现场向客户剖析金融黑灰产特征包括假冒专业机构、收取高额手续费、承诺全额退保、诱导编造保险公司负面信息 [1] 行业风险特征 - 代理退保中介通常假冒专业机构并收取高额手续费 [1] - 黑灰产通过承诺全额退保诱导客户编造保险公司负面信息 [1] - 行业强调需通过正规渠道维权以防信息泄露与资金损失 [1]
“保险买保险”再度上演 险资增加权益资产配置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23:53
公司投资动态 - 中国平安8月底相继买入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1] - 中国平安对两家险企H股持股比例突破8%[1] - 距离突破5%举牌线均不到1个月[1] 市场信号解读 - 中国平安持续增持保险股被市场解读为释放积极信号[1] - 折射出险企对自身行业基本面已筑底向好的共识[1] 行业投资策略 - 多位上市险企高管表示A股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1] - 将稳步增加权益资产配置并不断优化权益投资策略[1] - 旨在增强投资业绩的稳定性[1]
头部险企新能源车险率先盈利 行业整体扭亏还要等多久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20:36
行业整体趋势 - 新能源车险业务经历亏损后迎来转机 头部险企已率先实现承保盈利 [1] - 行业有望在未来三年迎来扭亏拐点 因定价能力提升 维修成本降低 出险率和赔付率走低 [1][6] - 2024年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 保费收入1409亿元 但承保亏损57亿元 呈现连续亏损 [4] 头部公司业绩表现 - 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服务车辆数超530万辆 原保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 占车险保费比例19.8% 已进入盈利空间 [2] - 中国平安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 同比增长49.3% 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 同比增长46.2% 市场份额27.6% 实现承保盈利 [2] - 比亚迪财险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134.59万元 而2024年全年亏损1.69亿元 [2] 成本与盈利驱动因素 - 人保财险 平安产险 太保产险的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4.2% 95.5% 95.3% 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2.6个百分点 1.8个百分点 [3] - 家用车保费占比从2020年的42%上升到2024年的67% 整体赔付率低于营业客车和货车 结构性变化推动赔付率下降 [3] - 家用车综合成本率比较理想 但商用车综合成本率仍超过100% [4] - 保费规模扩大摊薄成本 精细化管理压降费用率 数据积累提升定价能力 强化与车企合作降低赔付成本 [1][3] 行业挑战与差异 - 中小保险公司新能源车险业务仍亏损 业务占比极低 因数据储备不充分 风险识别与定价不精准 风控管理能力不足 [4][5] - 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 出险率高 赔付率高 部分主机厂要求事故车回店维修 零件只能更换不能维修 [5] - 兼职网约车以家用车名义投保 推高家用车投保池整体出险概率和赔付成本 [5] 未来发展举措 - 推动车企与险企深度合作 共享车机行驶数据 优化车辆设计增加标准通用件比例 提高维修便利性 [7] - 创新保险产品如“基本+变动”按里程或使用性质定价 “车电分离”模式 电池单独险 充电桩损失险 电网故障险等 [7][8] - 推动工信部门 交通管理部门 保险行业数据融合 全面掌握车辆使用性质 行驶里程 事故违章记录 [7] - 引入阶梯式保费按里程或时长计费 针对网约车等高强度使用场景分散风险 [8]
头部险企新能源车险率先盈利行业整体扭亏还要等多久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20:17
行业盈利状况 - 头部险企新能源车险业务率先实现承保盈利 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进入盈利空间 中国平安新能源车险承保利润为正[1][2] - 比亚迪财险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134.59万元 较2024年全年亏损1.69亿元大幅扭亏[2] - 行业整体仍处亏损状态 2024年承保亏损57亿元 中小险企新能源车险业务普遍亏损[3][4] 头部公司经营数据 - 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服务车辆超530万辆 保费收入105.96亿元 占车险保费比例19.8%[1] - 中国平安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 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 市场份额27.6%[2] - 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呈下降趋势 人保财险94.2%(同比下降2.2pct) 平安产险95.5%(同比下降2.6pct) 太保产险95.3%(同比下降1.8pct)[2] 盈利驱动因素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带动保费规模扩张 规模效应摊薄成本[3][5] - 险企精细化管理压降综合费用率 提升定价能力 加强理赔管控[3] - 业务结构优化 家用车保费占比从2020年42%升至2024年67% 其赔付率低于营业客车和货车[3] - 头部险企依托数据积累实现精准定价 为承保盈利奠定核心基础[3] 行业挑战与痛点 - 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 部分零件只能更换不能维修 主机厂要求回店维修限制第三方维修[4] - 出险率高 赔付率高 车险定价不够充分[4] - 中小险企数据储备不足 风险识别与定价不精准 风控能力弱[5] - 兼职网约车以家用车名义投保 推高家用车整体出险概率和赔付成本[5]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有望未来三年实现扭亏拐点 因维修成本降低 出险率下降 险企定价能力提升[3][5][6] - 创新产品发展方向包括"基本+变动"按里程定价 "车电分离"模式 电池单独险 充电桩损失险等专属产品[6][7] - 需推动车企与险企深度合作 共享车机数据 优化车辆设计提高维修便利性 促进跨部门数据融合[6]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用AI深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长坡厚雪
上海证券报· 2025-09-11 19:05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认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是规模最大、增速最快、协同性高的两个行业 是长坡厚雪的赛道[2] - 公司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为核心战略 通过AI科技底座构建竞争优势[2] - 公司启动"AI in all"战略 将AI嵌入业务全流程实现智能化[10] 寿险业务表现 -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9.8% 新业务价值率同比上升9.0个百分点[2] - 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9.8% 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1.6%[5]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8.6% 银保渠道、社区金融及其他渠道贡献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3.9%[5] 医疗养老战略 - 医疗网络覆盖合作医生约5万人 医院近3.7万家 国内百强和三甲医院100%覆盖[6] - 健康管理机构合作超10.6万家 上半年新增约1000家[6] - 近63%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 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 客均AUM约6.14万元 分别为非生态圈客户的1.5倍和4.1倍[7] AI技术布局 - 拥有近2.47亿个人客户数据 30万亿字节数据 超3.2万亿条文本语料 31万小时语音语料 75亿张图片语料[8] - 云化率达到98% 垂域模型推理速度较DeepSeek-R1-32B模型加快16%[9] - 上半年新上线2.3万个智能体应用 覆盖22%员工 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次 场景应用超650个[9] 行业前景与监管 - 健康服务业规模预计2030年达16万亿元 银发经济规模2035年有望达30万亿元[3] - 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符合公司代理人队伍高质量转型方向[4] - 寿险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3] 渠道建设与改革 - 构建代理人渠道、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渠道的"四渠道"体系[4] - 推进"基本法、培训、客户经营、产品+服务"四合一队伍发展体系[4] - 深化"报行合一"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管理水平[4]
上市险企资本运作新思路:境外发债与注销回购股份并行
上海证券报· 2025-09-11 19:02
中国太保H股可转债发行 - 中国太保发行H股可转债实现零票息溢价发行 融资规模达155.56亿港元 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七成 转股溢价率为25% 初始转换价为每股39.04港元 发行价格为债券本金额的100.15% [2] - 该交易创下多项纪录:境内外同时上市国有金融企业首单境外可转债 历史上最大规模港元零票息可转债 近20年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 2025年至今亚太区金融机构板块最大海外再融资项目 [2] - 截至9月11日收盘 中国太保H股报33.16港元 低于转股价格 [2] 中国平安类似资本运作 - 中国平安于今年6月发行H股可转债 融资规模约117.65亿港元 同样为零息债券 初始转换价为每股55.02港元 [2] - 截至9月11日收盘 中国平安H股报56.35港元 高于转股价格 意味着转股可获得收益 [3] - 中国平安在发行可转债同时注销约1.03亿股A股股份 导致总股本减少 [4] 资本运作战略意图 - 境外发行零息可转债可实现低成本融资 补充公司资本 为医养和科技等长期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1][6][7]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保险主业及公司战略发展 增强应对经济周期的可持续资本供给能力 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6] - 可转债转股前对偿付能力无影响 转股后可增加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6] 资本运作市场影响 - H股可转债转股有利于提升险企H股流动性 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 提高交易活跃度 [1][4] - 回购注销A股股份有利于抬升A股股价 提高每股收益 [1][4] - H股普遍较A股折价 在折价率下降背景下 H股上升潜力更大 可转债投资者可通过转股获得较好投资回报 [4] 行业发展趋势 - 境外债权融资工具约束少等优势凸显 金融机构通过合理资本补充有助于维持长期稳健经营 [6] - 港股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险企H股股价估值有所修复 市场人气回暖 境外投资者关注度回升 [6] - 预计后续可能有更多险企选择在H股进行再融资操作 [6]
“保险买保险”再度上演 险资增配权益资产逻辑浮出水面
证券时报· 2025-09-11 18:00
中国平安增持保险股 - 中国平安8月28日增持中国太保H股1072.02万股 每股均价35.6922港元 持股比例升至8.02% [2] - 8月29日再度增持中国太保H股610.42万股 持股比例升至7.14% 8月累计投资超30亿港元 [2] - 8月28日增持中国人寿H股4409.5万股 每股均价23.55港元 耗资超10亿港元 持股比例升至8.32% [2] 险资行业投资动向 - 截至6月末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达4.73万亿元 同比增长25% [4] - 人身险公司持有股票市值2.87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6052亿元 [4] - 5家A股上市险企持有股票资产超1.8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超4000亿元 增幅28.7% [4] - 2024年保险公司举牌达28次 超过2021-2023年三年举牌总和 [4] 投资逻辑与策略 - 险资增持保险H股与投资红利股逻辑类似 通过OCI账户配置高股息资产 [3] - 投资偏好集中于高股息特征标的 银行股被举牌次数最多 [4] - 关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等投资机会 [6] - 重点配置新质生产力和优质高股息股票 提升长期回报潜力 [6] 市场前景与配置方向 - A股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且有安全边际 [6] - 政府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市场稳定性和活力 [6] - 看好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等行业 [6][7] - 关注人工智能、红利资产、新质生产力、高分红高股息和创新医药领域 [7]
3.8万亿企业年金,最新业绩出炉!
券商中国· 2025-09-11 14:51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达3.84万亿元,投资资产净值3.81万亿元 [1] - 共有17.24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覆盖职工3304.53万人 [2] - 全市场5987个投资组合中,含权益类组合数量占主导(4436个),规模达3.27万亿元;固收类组合1551个,规模5403亿元 [2][3]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三年(2022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累计收益率6.27%,较一季度末近三年收益率7.46%下降1.19个百分点 [2] - 固收类组合近三年累计收益率10.20%,显著优于含权益类组合的5.76% [2] - 单一计划中固收类组合收益率10.49%,含权益类组合收益率5.84%;集合计划固收类收益率9.67%,含权益类收益率4.61% [3] 资本市场关联性 - 权益组合表现与股指走势高度相关:2022年7月-2025年6月期间上证指数累计涨1.35%,沪深300指数跌12.24% [2] - 相较2022年4月-2025年3月期间(上证指数涨2.57%,沪深300跌7.94%),后期市场表现明显走弱 [2] 管理机构竞争格局 - 受托管理规模前三:国寿养老(8820亿元)、平安养老(5590亿元)、工商银行(3400亿元) [4] - 投资管理规模前六:泰康资产(6484亿元)、国寿养老(4957亿元)、平安养老(3555亿元)、工银瑞信基金(3325亿元)、易方达基金(3187亿元)、南方基金(2612亿元) [4] 头部机构业绩表现 - 固收类组合业绩领先机构:华泰资产(12.97%)、长江养老(12.67%)、海富通基金(12.61%)、银华基金(12.38%)、国泰基金(12.04%) [6][9] - 含权益类组合业绩突出机构:国泰基金(11.05%)、工银瑞信基金(10.67%)、泰康资产(7.52%) [6] - 部分机构出现负收益:嘉实基金固收组合-1.62%,海富通基金集合计划权益组合-3.31% [7][9]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人社部正在牵头出台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指导意见,构建"长钱长投"政策体系 [11] - 2025年二季度以来,投管人已在受托人指引下提升权益投资仓位中枢 [11] - 长周期考核有望发挥养老金逆周期投资优势,实现长期更高收益 [11]
举牌!加仓!收购!2025上半年保险公司投资规模首破36万亿:侧重高分红价值股,提升股息收入,稳净投资收益率...
13个精算师· 2025-09-11 14:10
资本市场热度与保险公司业绩提升 - 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上证综指创近十年来新高 沪深京三市超4100股飘红 成交额达2.46万亿元 沪指涨1.65% 深成指涨3.36% 创业板指涨5.15% [2] - 2025年上半年73家寿险公司净利润达1858亿元 连续3年上升且创近年来新高 主要受益于投资收益增长 [2] 保险资金投资规模与配置变化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首次突破36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 较十年前增加近25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 [9] - 直接投资股票资金首次突破3万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约1万亿元 [9] - 保险公司持有628家A股公司股票 持仓市值5572亿元 较一年期上涨超1300亿元 [13] - 近一年内增持548家公司 合计市值超1700亿元 同时减持528家公司 [13][14] 险资加仓策略:交易与收息双目标 - 部分公司通过短期交易兑现收益 如新华保险2025年上半年兑现投资资产收益约110亿元 [14] - 侧重高股息公司投资 以稳定现金流为目标 增持行业包括银行、能源、运输、电信等 被增持公司多为千亿市值 经营稳健且股息率较高 如中国人寿增持潍柴动力(股息率4.91%)、中国移动(股息率4.48%)等 [16][17][18] 举牌潮特点与平安案例 - 2025年以来保险公司举牌31次 创近年来新高 集中于能源、银行、物流等行业 H股公司占比较多 [20][23] - 中国平安举牌9次银行H股 包括3次举牌农业银行、3次邮储银行、3次招商银行 持有账面余额超700亿元 浮盈约600亿元计入OCI [24][25][26] 长租公寓收购与长期投资试点 - 保险公司通过基金直接收购长租公寓项目 如大家长租住房基金规模45亿元 友邦保险联合中宏保险以9.8亿元收购2252套保租房 [28][29] - 长期投资试点累计批复超千亿元资金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成立的鸿鹄基金已投资伊利股份、陕西煤业、中国电信等能源和物流头部企业 [32][33] FVOCI股票配置与股息收入提升 - FVOCI股票增速快于FVTPL 以降低利润波动影响并提升股息收入 [36] - 头部险企股息收入占比上升 如中国人寿股息收入占比14.5%(上升0.8%)、中国太保30.0%(上升1.8%)、新华保险29.5%(上升4.1%) [37] - 通过高股息股票对冲利率下行导致的利息收入下降 稳定净投资收益率 [37][41] 头部险企投资策略方向 - 中国平安关注高分红价值股(类固收配置)和成长性行业(科技、高端制造、创新药) [40] - 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均强调加大高股息股票和OCI配置 提升长期回报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