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02318)

搜索文档
一揽子政策落地显效 中长期资金筑牢稳市根基丨时报经济眼
证券时报· 2025-09-17 00:06
资本市场政策支持与市场表现 - 2024年9月24日推出"一揽子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和"1+N"政策体系 系统性重塑市场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 [1] - 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 A股企稳回升且交易日趋活跃 [1] - 证监会谋划"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 持续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1] 稳市场机制与资金支持 - 中央汇金公司增持指数基金与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形成合力 该搭配模式被验证为应对市场短期超调的有效举措 [3] - 中国人民银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逆周期调节阻断市场负向循环 [3] - 超500家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使用贷款回购增持股票 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超1200亿元 [3] - 保险和银行理财增量资金加快进场 新基金发行提速 企业年金入市比例增加 [6] 中长期资金入市情况 - 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上半年股票投资金额达18464.29亿元 较年初增长28.71% [6] - 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 其中ETF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 [6] - 年金投资资产净值较2024年底增长约0.69万亿元 [6] -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推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公募基金加大入市力度 [6] 市场生态与制度改革 - 公募基金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优化 投资行为稳定性提高 [7] - 机构投资者更关注企业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 市场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 [7] - 证监会将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健全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 [9] - 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治理、改善绩效、加大分红回购力度 强化投资者回报 [9]
高研发+全球化 27家深企入围中国500强
南方都市报· 2025-09-16 23:15
中国企业500强深圳企业表现 - 深圳共有27家企业入围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其中8家跻身百强名单[2][3] - 深圳上榜企业涵盖金融 科技 制造 物流等多个重要领域 与深圳20+8产业布局高度契合[3] - 深圳上榜企业以远超平均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与增长潜力[2] 深圳百强企业具体排名 - 中国平安排名第12 华为排名第23 比亚迪排名第26 腾讯排名第31[3] - 招商银行排名第48 万科排名第79 顺丰控股排名第92 深投控排名第99[3] - 深投控通过投资布局半导体 生物医药 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贡献[4] 研发投入与创新表现 - 2025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总投入达1.73万亿元 平均研发强度创1.95%历史新高[2] - 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达1797亿元 约占全年收入20.8% 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2490亿元[5] - 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达542亿元 占营业收入6.97% 超过特斯拉5.01%的研发强度[5] - 腾讯2025年二季度研发投入达202.5亿元 同比增长17% 自2018年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795亿元[6] 企业财务业绩表现 - 华为上半年实现营收4270.39亿元 同比增长3.95% 净利润371.95亿元[3] - 比亚迪上半年营业收入3712.81亿元 同比增长23.30% 归母净利润155.11亿元 同比增长13.79%[4] - 比亚迪2024年全球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27.21万辆 同比增长41.26%[3] 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 华为5G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第二季度以1250万台出货量位列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榜首 市场份额18.1%[3] - 比亚迪蝉联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 业务遍及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3] - 腾讯累计专利申请超8.8万件 在人工智能 云计算 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加速布局[6] 全球化战略布局 - 深企形成研发在深圳 制造在全球 市场在世界的发展格局[7] - 华为在全球设立16个研发中心 业务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海外公有云收入增长超50%[7] - 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达47万辆 同比增长132% 境外收入1354亿元 同比增长50.49% 占比36.46%[7] - 比亚迪在泰国 巴西等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 本地化生产降低关税成本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7]
上市险企渠道变局:个险承压 银保快速增长
中国证券报· 2025-09-16 20:20
行业渠道格局变化 - 人身险行业渠道格局加速分化 个险渠道业务仍是五家主要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但增速放缓 多家公司个险渠道长险首年保费出现下滑 [1] - 五家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实现保费规模与新业务价值双提升 部分险企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超100% [1][2] 银保渠道业绩表现 - 平安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59.72亿元 同比增长168.6% [1] -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724.44亿元 同比增长45.7% 新单保费358.73亿元 同比增长111.1% [1]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长期险首年保费249.39亿元 同比增长150.3% [1] - 太保寿险银保渠道规模保费416.60亿元 同比增长82.6% [1] -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9.24亿元 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107.7% [1]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部门2024年5月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数量限制 多家保险公司深化与银行合作 合作网点数量持续增加 [2] - 太保寿险期缴举绩网点总数达1.3万个 同比增长28.9% 月均期缴举绩网点数同比增长70.2% 其中国有大行网点增速高达164.9% [2] - 中国人寿银保渠道合作银行突破百家 新华保险已与52家银行开展代理合作 [2] - "报行合一"提升银保渠道业务价值 推动产品从短期趸交向长期期交切换 新业务价值显著抬升 [2][3] 渠道发展策略 - 保险公司将在发展个险渠道基础上更加重视银保渠道 通过多元化渠道布局提升业务发展稳定性 [3] - 中国人寿个险渠道继续发挥核心渠道作用 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转型 同时推动业务多元发展 [4] - 新华保险以专业化、职业化为队伍建设目标 深化营销队伍改革创新实践 提升销售水平 优化招募模式 [4] - 中国人保将紧盯客户需求完善产品体系 加大银保产品创新力度 巩固深化与重点银行的业务合作 [4] 渠道表现差异原因 - 银保渠道得益于"报行合一"落地、银保合作限制放开及低基数 实现快速增长 [1][2] - 个险渠道受营销体系改革及向分红险转型初期销售难度较大影响 队伍规模整体下降 新单保费增长放缓 [3] - 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收入诉求较强 为银保渠道提供较强销售动能 [3]
54家粤商上榜中国企业500强:民企比国企多10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3:41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总体情况 - 2025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 较上年有所增加[6] - 资产总额460.85万亿元 同比增长7.46%[6] - 入围门槛提升至479.60亿元 实现连续23年上升[6] - 千亿级企业数量达267家 较上年增加14家 占比53.4%[6] - 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总额4.71万亿元 增长4.39%[6] - 收入净利润率4.27% 提高0.17个百分点[6] 广东企业整体表现 - 广东共有54家企业上榜 数量领先全国[1] - 深圳27家 广州17家 惠州3家 佛山和珠海各2家 东莞云浮中山各1家[2] - 民营企业32家 国有企业22家 民企占比过半[1][2] - 前50强中广东企业占7席 其中5家为民企[1] 头部企业格局 - 中国平安以1.14万亿元营收位列总榜第12位 居广东地区首位[1] - 华为首次进入前25名 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3] - 比亚迪在电驱与电池领域实现平台化能力输出[3] - 腾讯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内容生态的跨区域商业化能力[3] 民营企业创新驱动 - 广东民营经济组织达1925.17万户 同比增长6.47% 占全省经营主体96.45%[2] - 华为以1796.87亿元研发费用位列全国第一[3] - 比亚迪以531.95亿元研发费用位列全国第二[3] - 华为中兴通讯美的位居"2025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前十[3] 全球化战略转型 - 企业出海从"卖产品"转向"建生态"的价值链布局[4] - "生态出海"以区域经营中心、本地合规与标准体系、伙伴网络为核心[5] - 腾讯云国际业务保持高双位数增长 海外客户规模同比翻番[5] - 海外客户结构从互联网公司扩展至零售、游戏、制造与文创领域[5] - 90%以上互联网企业、95%以上头部游戏公司出海选择腾讯云[5] - 越秀集团通过产业园区、物流基础设施实现"资产+运营"出海模式[6]
险企接连发行境外可转债,跨境融资成“补血”新思路
北京商报· 2025-09-16 13:35
上市险企境外可转债发行 - 中国太保发行港元H股零息可转债 融资规模155.56亿港元 转股溢价率25% [1][3] - 中国平安发行H股零息可转债 融资规模117.65亿港元 [3] - 中国平安去年7月发行35亿美元可转债 利率0.875% 2029年到期 [6] 可转债融资特点与优势 - 零票息前提下实现溢价发行 打破多项纪录包括境内外同时上市国有金融企业首单境外可转债 近20年来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 [3] - 可转债在转换前不摊薄现有股东权益 转股后提升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4] - 港股普遍比A股便宜 转股价格更容易达到 [6] 融资资金用途与战略意义 - 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保险主业及公司三大战略发展 补充集团资本需求 支持医疗、养老新战略发展 [3] - 优化资本与债务结构 以低成本方式提升资本实力 支持主业发展 [4] - 深化公司国际化战略 以香港为支点融入国际市场 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4] 行业背景与融资趋势 - 保险市场内卷加剧 利率中枢下行 行业转型步入深水区 险企面临经营压力 需补充资本增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 [5] - 保险公司持续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永续债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 [5] - 境外市场提供更多资金来源和灵活融资工具 未来更多险企可能选择境外融资以获取更大资金池和更低成本 [6]
平安人寿回应上海总部部分员工回迁深圳:顺应公司整体经营发展需要
国际金融报· 2025-09-16 12:55
公司战略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人员将回迁至深圳以符合注册地与主要办公场所一致的法律要求[1] - 公司称此次调整旨在加强管理、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并助力业务转型[1] - 双总部模式(深圳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利润中心)正迎来新变数[1] 历史背景 - 平安人寿2002年成立于深圳,注册资本338亿元[1] - 2002年9月平安宣布投资20亿元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建造平安金融大厦[1] - 寿险的银行保险事业部、团体保险部和个险营销部曾率先迁往上海[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规模保费达3901.86亿元,同比增长0.6%[2] - 同期新业务价值实现223.3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9.8%[2]
十一载领跑保险业!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揭晓:中国平安位列第九
经济观察网· 2025-09-16 12:46
品牌价值表现 - 中国平安以296.4亿美元品牌价值位列2025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第9位 同比增长44.5% 并连续11年蝉联中国保险行业品牌价值第一 [1] - 品牌价值提升得益于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深化 数字化转型及三省服务工程推进 [1] 客户与业务规模 - 个人客户数达2.47亿 覆盖近1/6中国人口 客均持有合同2.94个 较2024年6月末增长0.3% [2] - 2025年上半年客均营运利润247.32元 同比增长0.6% 综合金融三数指标呈现均衡增长 [2] 科技应用与效率提升 - 2025年上半年AI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次 覆盖650多个多元场景 [2] - AI坐席服务量约8.82亿次 覆盖80%客服总量 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占比94% [2] - AI智能复效派工体系辅助保单复效率提升18% [2] 绿色金融与社会责任 - 累计投入10.80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绿色投资规模1444.82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2517.4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358.36亿元 乡村产业帮扶资金投入328.09亿元 [3] - 集团运营碳排放约19.5万吨 同比减少11% MSCI ESG评级提升至AA级 位列亚太区综合保险及经纪行业第一 [3]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 通过AI技术底座优化金融与医养服务资源配置 [3] - 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突破传统服务在时间、空间、成本及效率方面的限制 构建服务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3]
平安人寿上海部分员工将南迁深圳?公司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16 12:03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员工将南迁至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以符合《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的规定[2] - 此次搬迁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助力业务转型 公司承诺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并维护员工权益[2] - 搬迁仅涉及上海总部职能部门员工 上海分公司员工不受影响 相关方案已于7月份出台[2] 渠道与产品战略优化 - 平安健康险部分医疗险产品退出平安人寿销售渠道 e行销平台下架相关产品[2] - 平安人寿开启医疗险自营时代 代理人开始销售寿险旗下"e生保"系列产品[3] - 平安人寿主要经营传统寿险、年金险、分红险和万能险等长期保险产品 平安健康险专注医疗险、疾病险等健康险产品[3] 业务板块整合 - 平安养老险个险业务自今年7月起转交平安人寿承接[4] - 平安养老险将于2025年7月1日停止短期组合产品销售 客户保单期满后不可续保 需转至平安人寿咨询新产品[4][5] - 客户已持有养老险保单权益不受影响 可通过"平安好福利"微信公众号及APP查询办理[5] 监管合规调整 - 业务调整符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11月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6] - 新规要求养老险公司停售短期健康险产品 平安养老险相应保险业务(含学平险、少儿、老人、成人、家庭单等)由平安人寿自2025年6月1日(续保自7月1日)起承接[6] - 部分平安养老险业务员工已分流至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 部分选择留任[6] 战略方向声明 -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积极布局多渠道 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4] - 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4]
平安人寿上海部分员工将南迁深圳?公司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16 11:56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员工需南迁至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以符合《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的规定[3] - 此次搬迁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助力业务转型 公司强调将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并维护员工权益[3] - 搬迁仅涉及总部职能部门员工 上海分公司员工不受影响 相关方案已于2025年7月出台[3] 业务渠道优化 - 平安健康险部分医疗险产品(包括百万医疗爆款产品"e生保")退出平安人寿"e行销"销售平台[5] - 平安人寿开启医疗险自营时代 代理人开始销售寿险旗下的"e生保"系列产品[5] - 平安养老险自2025年7月1日起停止短期组合产品销售 相关个险业务转由平安人寿承接[5][6] 监管合规调整 - 业务调整主要为符合2023年11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养老险公司停售短期健康险产品的规定[7] - 平安养老险的新保业务自2025年6月1日起(续保自7月1日起)由平安人寿按约定承接 涵盖学平险、少儿、老人、成人及家庭单等业务[7] - 部分平安养老险员工已转岗至平安人寿或平安产险 部分选择留任原公司[7]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积极布局多渠道并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5] - 中国平安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5]
平安人寿:部分异地职场员工回迁深圳总部,将保障人文关怀
南方都市报· 2025-09-16 10:48
公司战略调整 - 平安人寿部分异地职场办公员工需回迁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以符合《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的规定 [2] - 搬迁旨在加强管理、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助力业务转型 并强调将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及员工权益 [2] - 平安集团旗下子公司长期采用"深沪双总部"办公模式 平安银行去年7月已实施类似上海职场回迁深圳措施 [2] 管理优化措施 - 平安银行管理层解释搬迁主要为加强管理、减少风险、提升效率 因历史原因导致部分员工在上海而管理团队在深圳 [2] - 公司提供人性化补偿方案但承认需提升管理透明度与沟通效率 [2] - 搬迁行动反映数字化趋势下对协同效率的强化需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