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

搜索文档
人身险强劲增长!8月保费增超47%
券商中国· 2025-09-27 14:58
行业整体表现 - 前8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8万亿元 同比增长9.63% [1] - 财产险保费收入1万亿元 同比增长3.65% [1][4] - 人身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 同比增长11.32% [1] 人身险业务分析 - 8月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796亿元 同比增长47.25% 环比增速提升21.2个百分点 [4] - 前8个月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97万亿元 同比增长14.05% [4] - 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784亿元 同比增长2.38% [4] - 万能险和投连险新增交费基本同比持平 [4] - 保费快速增长主因是预定利率下调推动需求提前释放及市场保险需求旺盛 [2][4] 财产险业务分析 - 前8个月车险保费收入6006亿元 同比增长4.32% 占比49.22% [5] - 非车险业务中责任险同比增长3.6% 农业保险同比增长2.88% 健康险同比增长8.87% 意外险同比增长12.82% [5] 产品结构变化 - 分红险占比持续提升 成为新单保费重要支撑 [6][7] - 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分红险占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 [7] - 中国太保寿险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42.5% 代理人渠道占比达51.0% [7] - 行业加速转向分红险以应对低利率环境 缓解利差损风险 [7][8][9] 行业发展趋势 - 预定利率下调推动旧产品"炒停" 8月保费增速达短期高峰 [4] - 未来新业务结构将加速转向分红险 负债成本有望持续优化 [4][9] - 分红险具有"低保底+高浮动"特点 可降低刚性兑付成本 [9] - 分红险增长将提升险企对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 [9]
万能险结算利率持续下行,超六成产品低于3%
环球网· 2025-09-27 02:02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根据Wind统计,万能险结算利率总体处于下降态势。目前,443款万能险产品8月结算利 率出炉,结算利率最高为3.5%,最低为0.36%。其中,有6款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为3.5%,结算利率高于3%的 万能险产品数量占比为34.53%。 相比而言,7月655款产品中,有11款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为3.5%,结算利率高于3%的万能险产品数量占比为 41.83%。此外,今年1-4月,结算利率高于3%(含)的产品数量占比超过50%。 尽管如此,消费者选择万能险仍需谨慎。业内人士提醒,当前万能险多为组合销售,如年金险+万能账户,需确 认主险是否匹配自身需求。同时,万能账户的灵活性对保险公司投资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进一步来讲,保险公司需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加强久期管理,努力稳定投资收益,为结算利率的合理性提供支 撑。而消费者在选择不同公司和不同产品的时候,还是需要做好充分的评估,既包括保险公司自身的资本实力、 市场口碑、过往业绩和投资能力,也包括产品的条款设计、保底收益和结算方式,再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来做出 选择。(南木) 值得一提的是,万能险曾因结算利率超过4%,甚至达到5%,被很多消费者视为"高息 ...
降低负债端成本 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23:08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在已披露8月结算利率的超1200只万能险产品中,最高年结算利率为 3.5%,最低为0.36%,大部分产品年结算利率在2.5%-3%之间。整体来看,在利率不断下行背景下,万 能险结算利率持续走低。 业内人士认为,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有助于险企降低负债端成本,缓解利差损风险,未来万能险结算 利率或继续走低。 多数产品结算利率未超3%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共有超1200只万能险产品披露了8月结算利率。其中,年结算利率超过 3%的万能险产品有近100只,20余只产品的年结算利率为3.5%。 整体来看,万能险结算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25年8月,大部分万能险的年结算利率不超过3%,超 85%的产品年结算利率在2.5%-3%区间。拉长时间来看,2024年同期,大部分万能险的年结算利率不低 于3%,最高为3.5%;2023年同期,数百只万能险产品的年结算利率高于4%。 对于万能险结算利率走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解释称,万能险结算利率与保险公司 的投资收益有关,当前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产生影 响;同时,监管部门为防范利 ...
降低负债端成本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20:48
整体来看,万能险结算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25年8月,大部分万能险的年结算利率不超过3%,超 85%的产品年结算利率在2.5%-3%区间。拉长时间来看,2024年同期,大部分万能险的年结算利率不低 于3%,最高为3.5%;2023年同期,数百只万能险产品的年结算利率高于4%。 对于万能险结算利率走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解释称,万能险结算利率与保险公司 的投资收益有关,当前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产生影 响;同时,监管部门为防范利差损风险,会压降结算利率上限,要求结算利率与实际投资收益相匹配。 缓解利差损风险 ● 本报记者 陈露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在已披露8月结算利率的超1200只万能险产品中,最高年结算利率为 3.5%,最低为0.36%,大部分产品年结算利率在2.5%-3%之间。整体来看,在利率不断下行背景下,万 能险结算利率持续走低。 业内人士认为,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有助于险企降低负债端成本,缓解利差损风险,未来万能险结算 利率或继续走低。 多数产品结算利率未超3%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共有超1200只万能险产品披露了8 ...
万能险结算利率再“缩水” 6成不足3% 保险公司加速重构产品吸引力
新浪财经· 2025-09-25 05:18
原标题:万能险结算利率再"缩水" 6成不足3% 保险公司加速重构产品吸引力 | 调研 智通财经9月25日讯(记者 高萍)"目前几个万能险账户结算利率为2.5%或3%,但是相比前几年4%、5%的利率明显下降。"一位之前投保了万能险的消费者 直言。 智通财经记者根据Wind统计发现,万能险结算利率总体下行趋势明显。截至目前,8月万能险结算利率出炉的产品中,结算利率高于3%的产品占比约为 34%,但在1月这一比例曾超过53%。另外,8月万能险结算利率中位数为2.7%,1月则为3%。 一位银保客户经理对智通财经记者坦言,万能险结算利率与市场利率水平相关,结算利率下调对于销售会有一定影响,但市场利率整体处于下行态势。 一位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智通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行业各保险公司的万能结算利率整体下行是低利率环境下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需 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加强久期管理,努力稳定投资收益,为结算利率的合理性提供支撑。 "从产品结构转型角度看,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分红险、万能险等浮动收益产品占比提升。保险公司倾向扩大分红险和万能险等业务比例,主 动下调新增产品的保证利率、降低刚性负债成本、降低对利 ...
卡里有钱,保险公司为何迟迟不扣费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02:32
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名和谐健康"的重疾险客户遭遇了保费 未划转的困惑。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吐槽和谐健康重疾险产 品的声音——"扣费日分文未动""客服电话无人解决"。不少 人担心保单过了宽限期后会彻底失效,而自己已经错过了配置 重疾险的窗口期。 作者: 姜鑫 陈胡永 封图:图虫创意 前前后后折腾了近半个月后,孙女士终于完成了保费扣款。 "此前,自己往银行卡里转了钱,保费却未被划扣,实在难以理解",2025年9月18日,孙女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感慨道。 孙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2025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名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谐健康")的重疾险客户遭遇了保费未划转的困惑。社 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吐槽和谐健康重疾险产品的声音——"扣费日分文未动""客服电话无人解决"。 不少人担心保单过了宽限期后会彻底失效,而自己 已经错过了配置重疾险的窗口期。 在孙女士所在的小红书平台的维权群中,有近150人,其中大部分均遭遇了重疾险产品扣费异常,部分因超过宽限期而显示保单"失效"。经济观察报记 者了解到,此次扣费异常主要涉及中介渠道销售的和谐健康重疾险产品。 9月1日,她的保单被系统判定为"失效"。孙女士也开启了主 ...
3人团队掌管300亿保费?保险业高管的生死减法
钛媒体APP· 2025-09-23 13:03
行业高管数量变化趋势 - 176家险企平均高管数量从2020年11.2人降至2025年7.8人,降幅30.3% [1][2] - 华汇人寿、比亚迪财险等11家公司仅保留3人核心团队 [1][2] - 中小险企中23家核心管理团队不足4人,占比超15% [2] 头部及外资险企调整案例 - 平安人寿副总经理数量从7人减至5人,高管团队较2023年减少3人,降幅13.3% [3] - 招商仁和人寿高管团队从8人减至6人,年节省薪酬支出约800万元,占净利润12% [3] - 同方全球人寿副总经理数量从5人减至3人,管理层平均年龄从48岁降至42岁 [4] 监管政策驱动因素 - 偿二代二期体系要求高管岗位与责任一一对应,冗余管理层被认定为治理缺陷 [5] - 2025年上半年12家中小险企因高管分工模糊被监管约谈,3家被要求限期整改 [5] - 治理分低于80分不能开展新业务,监管现场检查会逐一核对高管职责 [5] 成本压力具体数据 - 高管薪酬占人力成本比例普遍超25%,头部险企单名高管年薪500-800万元 [6] - 中小险企高管年薪多在100-300万元区间 [6] - 五大上市险企董监高薪酬总额2024年同比下降8%,50-100万年薪区间人数减少30% [7] 科技替代管理职能 - 中信保诚人寿AI智能核保系统实现88%保单秒级核保,非标准体核保时效从3天缩短至实时 [7] - 平安人寿AI代理人项目使代理人获客效率提升30%,业务审批层级从三层压缩至直达终端 [8] - 某健康险公司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将高管团队从7人减至4人,决策效率提升60% [12] 中小险企创新运营模式 - 比亚迪财险采用"3人核心团队+全链条外包"模式,员工总数仅50人,远低于传统财险500人规模 [9] - 外包服务商KPI考核要求理赔查勘2小时内到达现场,数据准确率需达99% [10] - 浙江5家中小险企试点共享高管模式,每月支付3万元服务费,仅为全职CFO年薪1/5 [11] 产品与渠道优化策略 - 平安人寿停售30%新业务价值率不足10%的银保产品,聚焦新业务价值率超45%的分红险 [13] - 某宠物险公司仅保留3款核心产品,2025年上半年保费同比增长120%,综合费用率控制在12% [13] - 众安保险线上保费占比达78%,获客成本较传统渠道低50%,微信拼团投保人均获客成本仅30元 [15] 资金端效率提升措施 - 太保寿险加大另类资产配置,2025年上半年占比达38%,年化收益率较传统固收高2.5个百分点 [16] - 2025年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降至2.34%,较2020年下降1.66个百分点,长期利差损风险降低40% [16] - 平安银保渠道通过独家合作使人均产能提升至传统渠道的3倍 [16]
豪掷135亿港元,摩根大通“爆买”中国太保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9-19 11:39
摩根大通增持中国太保 - 摩根大通于9月11日以每股32.82港元买入中国太保H股4.11亿股,斥资134.89亿港元,持股比例从9.89%大幅上升至24.79% [1][2] - 自2024年5月以来累计投入163.55亿港元增持中国太保H股,包括5月11日买入199.42万股(4885.79万港元)、5月30日增持2214.06万股(5.44亿港元)、7月2日买入196.75万股(5387.02万港元)及9月9日增持7069.74万股(22.19亿港元) [2] 外资机构加仓中国保险股 - 摩根大通7月9日以每股5.64港元买入中国人保H股9514.72万股,涉资5.37亿港元,持股比例达10.64% [3] - 摩根大通持股超过5%的保险股包括中国财险(8月25日增持5590.65万股耗资1.01亿港元,持股比例9.53%)、中国平安(9月9日增持53.95万股耗资3073.85万港元,持股比例7.00%)、友邦保险(9月8日买入6793.87万股耗资49.51亿港元,持股比例9.12%) [4] - 高盛、贝莱德、花旗等外资机构同步加仓,挪威央行8月7日买入众安在线134.81万股,持股比例升至5.07% [4] 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放宽 - 监管部门下调保险资金投资股票风险因子10%,并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险企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 [5] - 中国太保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64%,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从35%上调至40% [6] 中国太保投资规模与收益 - 股权类金融资产从2024年初3252.34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4335.33亿元,股票资产从1884.55亿元增至2831.25亿元,占比从8.38%上升至9.70% [6][7] - 总投资资产从2024年初2.25万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2.92万亿元 [6][7] - 2024年投资收益269.07亿元(同比增长281.50%),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216.71亿元(同比增长214.39%) [1][7] - 2024年归母净利润449.60亿元(同比增长64.95%),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78.85亿元(同比增长10.95%) [7] 权益市场波动影响 - 2025年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降至16.55亿元(远低于2024年同期151.0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8.13%至96.27亿元 [7] - 股价与权益市场高度共振:2024年港股累计上涨69.03%,2025年至今上涨29.40% [1];2024年Q3沪深300涨16.07%时港股涨46.90%,Q4沪深300跌2.06%时港股跌10.03%,2025年沪深300涨14.58%时港股涨27.49% [8] 保险业务收入与渠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004.96亿元(同比增长3.01%),保险服务收入1418.24亿元(同比增长3.51%) [9] - 银保渠道2025年上半年规模保费416.60亿元(同比增长82.55%),新保业务规模保费290.38亿元(同比增长95.62%),扭转2024年新保业务281.04亿元(同比下滑15.58%)的颓势 [10] - 代理人渠道2025年上半年规模保费1373.80亿元(同比微增0.86%),2018-2024年增速持续缓慢(2022年-6.40%、2023年3.01%、2024年3.58%) [11] 寿险产品结构转型 - 分红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2025年上半年达101.28亿元(同比激增1380.70%),占新保期缴业务比例提升至42.50% [11] - 万能险2025年上半年规模保费230.46亿元(同比增长40.53%) [12] - 2024年传统型保险占比65.90%,分红型保险占比21.26%(同比下降2.17个百分点) [11]
平安人寿上海部分员工将南迁深圳?公司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16 12:03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员工将南迁至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以符合《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的规定[2] - 此次搬迁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助力业务转型 公司承诺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并维护员工权益[2] - 搬迁仅涉及上海总部职能部门员工 上海分公司员工不受影响 相关方案已于7月份出台[2] 渠道与产品战略优化 - 平安健康险部分医疗险产品退出平安人寿销售渠道 e行销平台下架相关产品[2] - 平安人寿开启医疗险自营时代 代理人开始销售寿险旗下"e生保"系列产品[3] - 平安人寿主要经营传统寿险、年金险、分红险和万能险等长期保险产品 平安健康险专注医疗险、疾病险等健康险产品[3] 业务板块整合 - 平安养老险个险业务自今年7月起转交平安人寿承接[4] - 平安养老险将于2025年7月1日停止短期组合产品销售 客户保单期满后不可续保 需转至平安人寿咨询新产品[4][5] - 客户已持有养老险保单权益不受影响 可通过"平安好福利"微信公众号及APP查询办理[5] 监管合规调整 - 业务调整符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11月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6] - 新规要求养老险公司停售短期健康险产品 平安养老险相应保险业务(含学平险、少儿、老人、成人、家庭单等)由平安人寿自2025年6月1日(续保自7月1日)起承接[6] - 部分平安养老险业务员工已分流至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 部分选择留任[6] 战略方向声明 -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积极布局多渠道 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4] - 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4]
平安人寿上海部分员工将南迁深圳?公司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9-16 11:56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员工需南迁至深圳总部进行集中办公 以符合《保险法》《公司法》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主要办公场所与注册登记住所保持一致的规定[3] - 此次搬迁旨在加强管理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助力业务转型 公司强调将保障流程合法合规并维护员工权益[3] - 搬迁仅涉及总部职能部门员工 上海分公司员工不受影响 相关方案已于2025年7月出台[3] 业务渠道优化 - 平安健康险部分医疗险产品(包括百万医疗爆款产品"e生保")退出平安人寿"e行销"销售平台[5] - 平安人寿开启医疗险自营时代 代理人开始销售寿险旗下的"e生保"系列产品[5] - 平安养老险自2025年7月1日起停止短期组合产品销售 相关个险业务转由平安人寿承接[5][6] 监管合规调整 - 业务调整主要为符合2023年11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养老险公司停售短期健康险产品的规定[7] - 平安养老险的新保业务自2025年6月1日起(续保自7月1日起)由平安人寿按约定承接 涵盖学平险、少儿、老人、成人及家庭单等业务[7] - 部分平安养老险员工已转岗至平安人寿或平安产险 部分选择留任原公司[7]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积极布局多渠道并搭建多元化产品矩阵[5] - 中国平安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