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01876)

搜索文档
大行评级|瑞银:维持百威亚太“买入”评级 预期中国市场将于第四季度出现转机
格隆汇· 2025-09-18 05:40
评级与目标价 - 维持百威亚太买入评级 基于家用渠道高端化进展及稳健现金余额[1] - 目标价从9.05港元微升至9.07港元[1] 股息与现金流 - 公司可维持2025年稳定股息 基于稳健现金余额[1] 中国市场展望 - 预期中国啤酒市场在2025年第四季度出现转机 因基数低及平均售价可能已稳定[1] - 考虑到2025年下半年中国销量下滑 将2025至2027年盈利预测下调3%至2%[1]
1H25百威亚太(1876.HK)业绩点评:业绩调整延续 股息或筑估值底
格隆汇· 2025-09-15 20:01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继续承压 收入和净利润均下滑 中国区需求疲弱与渠道调整为主要拖累 但非即饮渠道出现同比改善 印度市场表现亮眼 股息率提供估值支撑[1][2][3] 财务表现 - 2025H1营业收入31.4亿美元 同比-7.7% 内生同比-5.6%[1] - 净利润4.1亿美元 同比-24.4%[1] - 正常化每股盈利下降至3.59美分 同比-14.3%[1] - 毛利率51.4% 同比-0.08个百分点[3] - 销售费用率23.9% 同比+0.73个百分点[3] - 净利率13.0% 同比-2.87个百分点[3] 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西部地区收入25.2亿美元 同比-8.3% 啤酒销量379.2万千升 同比-7.1%[2] - 中国区收入同比-9.5% 销量同比-8.2% 每百升收入同比-1.4%[2] - 非即饮渠道收入及销量同比实现增长 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占比超越中餐厅渠道[2] - 韩国市场销量持平 二季度同比下滑[2] - 印度市场收入持续增长 高端及超高端销量与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2] 盈利指标与股息 - 二季度毛利率51.8% 内生变动+0.71个百分点[3] - 正常化息税前盈利率20.8% 同比-0.10个百分点[3] - 派付年度股息每股5.66美元(约43.96港仙)[3] - 对应当前股息率约5.36%(以2025年9月12日收盘价8.20港元计算)[3]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05/0.06/0.06美元/股[1] - 给予目标价9.74港元 对应2025年PE估值约23倍[1]
百威亚太(01876):业绩点评:业绩调整延续,股息或筑估值底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15 11:59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9.74港元 对应2025年PE估值约23倍 [5][8] 核心观点 - 短期经营持续承压 但相应逻辑或已演绎较为充分 股息率或构筑估值底线 长期看公司品牌价值与经营弹性空间仍大 [8] - 2025年上半年业绩继续承压 中国区需求疲弱与自身渠道调整仍为主要拖累 非即饮渠道出现同比改善 印度、韩国市场表现分化 [2][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4亿美元 同比-7.7% 内生同比-5.6% 净利润4.1亿美元 同比-24.4% [8] - 正常化每股盈利下降至3.59美分 同比-14.3% [8]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05、0.06、0.06美元/股 [8]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51.4% 同比-0.08个百分点 销售费用率23.9% 同比+0.73个百分点 净利率13.0% 同比-2.87个百分点 [8] - 单二季度毛利率51.8% 内生变动+0.71个百分点 正常化息税前盈利率20.8% 同比-0.10个百分点 [8] 区域市场表现 - 亚太西部地区营业收入25.2亿美元 同比-8.3% 啤酒销量379.2万千升 同比-7.1% [8] - 中国地区收入同比-9.5% 销量同比-8.2% 每百升收入同比-1.4% [8] - 非即饮渠道收入、销量同比实现增长 高端及超高端产品占比超越中餐厅渠道对应占比 [8] - 韩国市场上半年销量持平 二季度同比下滑 [8] - 印度市场上半年收入持续增长 高端及超高端销量与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8] 股息与估值 - 2025年6月派付年度股息每股5.66美元(约43.96港仙) 对应当前股息率约5.36% [8] - 当前股价8.20港元 市值108,596百万港元 [5] - 2025年预测PE为19.4倍 PB为1.5倍 [4]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5,871百万美元 同比-6.0% 2026年增长2.0%至5,989百万美元 2027年增长3.5%至6,198百万美元 [4][9] - 预计2025年净利润721百万美元 同比-0.7% 2026年增长4.3%至752百万美元 2027年增长9.1%至820百万美元 [4][9] - 预计毛利率将从2024年的50.4%提升至2027年的51.8% [4][9] - 预计ROE将从2024年的7.13%提升至2027年的10.67% [9]
称霸夜店的外国酒王,被国产啤酒撵下神坛了
投中网· 2025-09-15 06:26
核心观点 - 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被华润啤酒反超 失去高端啤酒主导地位 市值大幅缩水 战略重心转向印度 [8][10][11][21] - 中国啤酒品牌通过高端化、即时零售渠道创新和年轻化产品实现逆势增长 [8][26][27][39] 市场格局变化 - 华润啤酒2024年上半年营收反超百威亚太 即时零售业务GMV同比增长接近50% [8] - 百威亚太营收从巅峰期下滑 2024年上半年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 净利润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4% [10][23][26] - 中国啤酒行业整体产量萎缩至十多年前高峰期的70% 但华润、青岛、燕京三大本土品牌营收均实现增长 [23][24] 高端市场竞争 - 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份额从超50%下降至不足40% [17][26] - 华润啤酒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48.9%创历史新高 青岛啤酒中高端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1%占比提升至42% 燕京啤酒净利润同比大增45%至11.03亿元 [26] - 茶味啤酒等创新品类爆发式增长 京东平台"双11"期间成交额暴增5324% [27] 渠道战略差异 - 百威亚太过度依赖夜场和中高端餐饮渠道 非即饮渠道占比仅50%低于行业平均60% [18][39] - 中国啤酒积极布局即时零售 青岛啤酒2023年与美团闪购合作成交额达10亿元 2024年上半年在美团销量同比增长近60% [39] 产品与年轻化策略 - 百威亚太产品创新滞后 未能及时跟进茶啤等新兴趋势 失去市场先机 [37] - 中国啤酒通过收购喜力中国业务、开发精酿及茶味啤酒快速响应年轻消费需求 [27] - 百威亚太2023-2024年雇员总数从2.5万人缩减至2.1万人 更换中国籍CEO并将印度作为新增长动力 [19][21]
称霸夜店的外国酒王,被国产啤酒撵下神坛
36氪· 2025-09-14 09:44
即时零售与啤酒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即时零售业务增长推动茶饮和啤酒消费 华润啤酒即时零售GMV同比增长接近五成[6] - 外卖和奶茶消费激增 茶饮品牌股价集体上涨[2] 百威亚太市场地位变化 - 百威亚太营收被华润啤酒反超 失去中国市场第一宝座[6] - 百威亚太市值自2019年上市以来缩水近3000亿港元[6] - 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份额从超50%下降至不足40%[11][21] 百威亚太历史竞争优势 - 通过收购策略控制区域市场 包括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等品牌[7] - 拥有超50个啤酒品牌覆盖亚太多个国家市场[7] - 在高端市场渠道侧重夜场和中高端餐饮 被称为"夜店之王"[12] 中国啤酒品牌表现 - 华润啤酒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48.9%创历史新高[21] - 青岛啤酒中高端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1% 占比提升至42%[21] - 燕京啤酒上半年净利润大增45%至11.03亿元[21] 市场消费趋势变化 - 中国啤酒行业整体产量仅为十多年前高峰期的70%左右[18] - 茶味啤酒品类快速增长 京东平台"双11"期间成交额暴增5324%[23] - 非即饮渠道占比约60% 百威亚太仅50%低于行业平均[36] 百威亚太战略调整 - 雇员总数从2023年2.5万人缩减至2024年2.1万人[14] - CEO更换为中国人 首次由本地人掌舵[14] - 将印度市场视为下一个增长动力[16] 产品与渠道竞争 - 百威亚太在茶啤等创新产品布局落后于中国品牌[31] - 华润啤酒与美团闪购合作成交额达10亿元[36] - 青岛啤酒在美团闪购销量同比增长近60%[36]
农食产业消费趋势与市场机遇探讨暨新品展示活动在厦门顺利举办
商务部网站· 2025-09-11 14:27
活动概况 -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于2025年9月8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主办农食产业消费趋势与市场机遇探讨暨新品展示活动 [1] - 活动聚焦农食产业国际合作与市场机遇 吸引近70名行业领军企业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参与 [1] - 参与企业包括中粮集团 邦吉 嘉吉 卡夫亨氏 雅苒 百威 艾地盟等全球农食产业领导者 [1] 市场前景与消费趋势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拥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1] - 消费升级和健康理念普及叠加国家双碳战略实施 推动绿色健康快捷食品需求增长 [1] - 绿色健康美味成为农食产业明确发展方向 [2] 企业战略与产品创新 - 卡夫亨氏推出首发新品正宗地道口味的亨氏意面酱 [2] - 中粮酒业长城葡萄酒强调独特口感风味及"红色国酒"品牌文化 [2] - 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探讨农食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投资合作前景 [1] 产业合作与投资促进 - 投资促进局以农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 为投资方和引资方提供高效匹配和务实合作渠道 [1] - 活动加强企业与园区对接合作 为产业投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2] - 漯河石家庄海林永州等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参与产业对接 [1]
智通港股沽空统计|9月11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11 00:27
沽空比率排行 - 商汤-WR、安踏体育-R、李宁-R沽空比率均达100%位列前三 [1][2] - 比亚迪股份-R、京东健康-R、小米集团-WR沽空比率分别为79.06%、77.31%、74.10%居第四至六位 [2] - 前十名沽空比率均超过49% 其中百威亚太以49.64%位列末位 [2] 沽空金额排行 - 阿里巴巴-SW以47.15亿元沽空金额居首 腾讯控股22.80亿元、百度集团-SW12.99亿元分列二三位 [1][3] - 美团-W、紫金矿业、京东集团-SW沽空金额分别为11.40亿元、8.44亿元、6.65亿元 [3] - 前十名沽空金额均超5亿元 建设银行以5.25亿元位列末位 [3] 沽空偏离值排行 - 商汤-WR偏离值达51.53%居首 李宁-R偏离值36.92%次之 JS环球生活偏离值33.07%第三 [1][3] - 中国平安-R、越秀交通基建偏离值分别为30.67%、27.96% [3] - 前十名偏离值均超24% MONGOL MINING以24.16%位列末位 [3] 数据统计特征 - 沽空金额单位包含亿元/万元两级 最高达47.15亿元最低仅5.11万元 [2][3] - 科技股与消费股在三大榜单中占据主导地位 [1][2][3] - 部分股票同时出现在多个榜单 如商汤-WR同时位列沽空比率与偏离值榜首 [1][2][3]
啤酒五巨头格局洗牌,百威亚太丢了榜一
虎嗅· 2025-09-10 03:30
行业整体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啤酒行业呈现多数回暖、少数承压的分化格局 头部及区域啤酒企业实现营利双增[2] - 华润啤酒、百威亚太、青岛啤酒以超200亿元营收规模稳居行业前三 五家头部厂商合计营收超840亿元 占据中国啤酒市场近九成份额[2] - 行业步入市场收缩与存量时期 受现饮渠道疲软、消费观念转变影响 增长天花板显现[3] 头部企业竞争态势 - 华润啤酒营收达239.42亿元同比增长0.8% 超越百威亚太成为行业第一[6] - 百威亚太营收31.36亿美元(约2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5.6% 主要受中国市场拖累 中国市场销量减少8.2%、净收入减少10.2%[6][7] - 燕京啤酒营收同比增长6.37%至85.58亿元 归母净利润大增45%至11.03亿元 超过2024年全年净利润[9] - 重庆啤酒营收微弱下滑0.24%至88.39亿元 净利润减少4.03%至8.65亿元 与燕京啤酒位次竞争激烈[8] 产品结构与高端化进展 - 本土啤酒企业高端产品增长显著 华润啤酒喜力销量增20%、红爵销量增100% 燕京啤酒中高档产品营收增9.32% 青岛啤酒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增5.1%[11] - 外资品牌高端化进程放缓 重庆啤酒高端产品仅同比增长0.04%[11] - 国际巨头与本土品牌在高端领域出现攻守易位[10] 渠道转型与创新 - 非即饮渠道成为业绩分化关键因素 百威亚太非即饮渠道占比约50% 低于行业60%的平均水平[14] - 本土企业加速拥抱新零售渠道 华润啤酒与美团歪马送酒、山姆合作 线上GMV增近40% 即时零售GMV增近50%[15] - 外资企业积极布局非即饮渠道 重庆啤酒设立即时零售作战单元 百威亚太在广东加强非即饮团队建设[15] 跨界竞争与品类扩张 - 业外巨头扎堆进入啤酒行业 珍酒李渡推88元/瓶高端精酿 五粮液推19.5元/罐精酿啤酒 好想你、三只松鼠等零食企业推出特色啤酒产品[17] - 啤酒企业反向切入饮料赛道 燕京啤酒推出倍斯特汽水 饮料业务营收8301.5万元同比增98.69%[20][21] - 重庆啤酒推出大理苍洱汽水、天山鲜果庄园橙味汽水及乌苏能量饮料"电持" 市场反应良好[22] - 兰州黄河通过设立合资公司、收购股权加强饮料业务拓展[23] 产品创新与渠道协同 - 果啤、茶啤等创新品类成为风口 青岛啤酒推樱花味白啤、草莓西柚精酿 华润啤酒推暴打柠檬风味拉格[24] - 啤酒企业利用现有渠道资源降低新品拓展成本 重庆啤酒利用乌苏在新疆2.5万家终端铺货能量饮料 燕京啤酒通过啤酒经销商推广汽水[24] - 跨品类融合存在挑战 华润啤酒坦言啤白融合效果未达预期 因渠道匹配度不足[25] 行业产量与市场环境 - 上半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1904.4万千升同比下降0.3% 延续2024年下滑趋势[18] - 2024年啤酒行业营业收入减少5.7% 是食品饮料行业中唯一下滑品类[18] - 行业进入缩量竞争阶段 被描述为"国内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18]
百威亚太(01876)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05 09:0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11] - 毛利16.13亿美元同比下降4.9%[11] - 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9.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11] - 正常化除息税前盈利6.79亿美元同比下降9.6%[11] - 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从2024年上半年的541百万美元减少至2025年上半年的409百万美元[34] - 收入同比下降7.7%至31.36亿美元(2024年同期:33.99亿美元)[158] - 期内溢利同比下降22.8%至4.27亿美元(2024年同期:5.53亿美元)[158] - 每股基本盈利下降24.4%至3.10美分(2024年同期:4.10美分)[158] - 公司期内溢利同比下降22.8%,从2024年5.53亿美元降至2025年4.27亿美元[169] - 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为983百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的1,100百万美元减少[5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减少6.4%,每百升销售成本减少0.2%[30]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中国市场 - 中国市场销量下降8.2%收入下降9.5%[18] - 中国2025年第二季度销量减少7.4%,收入减少6.4%,每百升收入增加1.1%,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4.0%,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上升86个基点[21] - 中国2025年上半年销量减少8.2%,收入减少9.5%,每百升收入减少1.4%[21]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印度市场 - 印度市场高端及超高端产品销量和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18] - 印度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呈双位数增长,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大幅提升[23] - 印度2025年上半年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组合销量及收入均呈双位数增长[23]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韩国市场 - 韩国市场销量持平但表现优于行业[18] 各业务线/地区表现:亚太地区东部 - 亚太地区东部2025年第二季度销量减少10.4%,收入减少8.4%,每百升收入增加2.2%,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26.5%[24] - 亚太地区东部2025年上半年销量减少0.5%,收入增加0.6%,每百升收入增加1.1%,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4.5%,盈利率下降157个基点[24] 公司销量和收入效率 - 总销量435亿公升同比下降6.1%[11] - 每百升收入增长0.5%[14] - 公司总销量2025年上半年减少6.1%[2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减少5.6%,每百升收入增长0.5%[29] 现金流状况 - 公司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为267百万美元[41][43] - 投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为110百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的250百万美元减少[44] - 融资活动现金流出为674百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同期的645百万美元增加29百万美元[46] - 经营所得现金同比增长22.7%,从2024年3.79亿美元增至2025年4.65亿美元[169]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流量同比增长19.7%,从2024年2.23亿美元增至2025年2.67亿美元[16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减少56%,从2024年2.5亿美元降至2025年1.1亿美元[169]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67亿美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4.02亿美元,减少4.65亿美元[184] - 公司主要依靠经营活动所得现金为持续经营提供资金[179] 债务、融资与流动性 - 净现金部位24亿美元[15] - 公司净流动负债为222百万美元[41] - 公司拥有未提取的非承诺融资523百万美元[41] - 债务总额为326百万美元(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12月31日的221百万美元增加[50] - 短期债务(少于一年)为244百万美元(2025年6月30日)[50] - 现金(扣除债务)占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比率为2.2倍(2025年上半年)[53] - 公司尚未提取的非承诺融资额度为5.23亿美元[179] - 现金(扣除债务)指标用于衡量公司整体流动资金状况[183] - 公司计息贷款及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4亿美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3.07亿美元,增长50.5%[184] - 公司现金(扣除债务)从2024年12月31日的27.11亿美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1.52亿美元,减少5.59亿美元[184]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36.0%改善至2025年6月30日的-26.2%[184] 资产与权益状况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02百万美元(2025年6月30日)和2,867百万美元(2024年12月31日)[42] - 总权益增长1.3%至103.73亿美元(2024年底:102.40亿美元)[162] - 商誉增加5.4%至62.65亿美元(2024年底:59.45亿美元)[162]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增加49.2%至7.40亿美元(2024年底:4.96亿美元)[162] - 委托包装及合约负债减少24.0%至9.92亿美元(2024年底:13.06亿美元)[164]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16.2%至24.02亿美元(2024年底:28.67亿美元)[162]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略降0.2%,从2024年24.06亿美元降至2025年24.02亿美元[170] - 公司总权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2.40亿美元微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3.73亿美元[184] - 公司资本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75.29亿美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82.21亿美元[184]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 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3200万美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00万美元,下降68.8%[190] - 公司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2300万美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100万美元,增长34.8%[190] - 公司第三层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00万美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200万美元[190] - 公司第二层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2300万美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00万美元[190] 股息与股东回报 - 宣布派发股息7.5亿美元[166] - 已付股息总额同比增长6.6%,从2024年7.04亿美元增至2025年7.49亿美元[170] - 公司未宣派2025年上半年的中期股息[152] 股份激励计划与薪酬 - 公司股份奖励计划受托人截至2025年6月30日以信托形式持有25,564,141股股份[73] - 公司股份奖励计划初始向受托人发行23,000,000股股份[73] - 公司长期激励计划涵盖购股权授予资格雇员及董事[74] - 公司薪酬政策将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层薪酬与可持续发展表现目标挂钩[66] - 公司浮动薪酬与财务指标挂钩包括EBITDA、净收益、资本支出及净债务比率[68] - 公司受限制股份单位授予价值按授予当日股份市价或平均市价厘定[71] - 公司受限制股份单位最长归属期为五年[71] - 公司部分受限制股份单位设置股东回报总额百分位数表现测试[71] - 长期激励计划有效期自2023年5月8日起十年[79] - 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有效期自2023年5月8日起十年[86] - 雇员投注计划有效期自2023年5月8日起十年[94] - 购股权行使价不低于授出日收市价或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或面值的最高者[85] - 受限制股份单位购买价不低于授出日收市价或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或面值的最高者[86] - 雇员投注计划购买价不低于授出日收市价或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或面值的最高者[93] - 所有计划参与者可获股份数目均受上市规则上限约束[75][81][89][97] - 购股权及股份单位在申请或接受时均无需支付款项[78][84][92] - 股份归属期及业绩目标由董事会酌情厘定[77][83][91] - 雇员投注计划提供禁售股份收购及对应受限制股份单位[87] - 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計劃有效期為自2023年5月8日起的十年[102] - 新受限制股份單位計劃有效期為自2023年5月8日起的十年[109] - 所有股份激勵計劃的總授權上限為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0%,於2023年5月8日為1,324,339,700股[1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楊克先生持有未行使購股權15,289,898股[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程衍俊先生持有未行使購股權1,475,538股[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五名最高薪酬人士共持有未行使購股權2,719,045股[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他合資格僱員共持有未行使購股權51,427,341股[113] - 部分註銷購股權的行使價為每股23.20港元[113] - 楊克先生所持購股權行使價為每股28.34港元及21.70港元[113] - 程衍俊先生所持購股權行使價為每股28.34港元及23.20港元[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根据各类股份奖励计划可供授出的股份上限为1,237,682,943股,占已发行股本约9.35%[117] - 2025年2月28日授出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奖励,对应公允价值为8.83百万美元,涉及7,715,663个受限制股份单位[114][11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他合资格雇员尚未行使的受限制股份单位总数为92,777,052个[114] - 五名最高薪酬人士截至2025年6月30日尚未行使的受限制股份单位总数为9,964,865个[114] - 程衍俊先生于2025年2月28日获得422,621个受限制股份单位,对应公允价值为0.48百万美元[114][118] - 2025年3月1日授出股息等价形式的额外受限制股份单位53,436个,每股公允价值8.33港元[114] - 杨克先生持有的7,812,651个受限制股份单位已于归属日期前失效,加权平均收市价为9.41港元[114] - 公司所有受限制股份单位的购买价格均为零[11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下尚未行使的股份总数为70,126,308个[114] - 2025年2月28日根据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计划购买禁售股份3,674,028股,对应授出7,715,663个受限制股份单位[118] - 股份奖励计划下可发行股份总数158,055,131股,占已发行股本1.19%(不含库存股份)[119] - 2025年上半年新授出股份奖励可发行股份13,490,058股,摊薄效应0.10%[119] - 首席执行官程衍俊持有公司股份总权益5,228,507股(含未归属权益4,249,170股),占比0.04%[120][121] - 董事郭鹏持有未归属受限制股份单位448,338股,总权益占比0.00%[120][122] - 董事杨敏德持有未归属受限制股份单位359,245股,总权益占比0.00%[120][123] - 董事曾璟璇持有未归属受限制股份单位359,245股,总权益占比0.00%[120][124] - 程衍俊持有百威集团权益153,103股(含未归属权益86,749股),占比0.01%[126][127] 股权结构与主要股东 - AB InBev Brewing Company (APAC) Limited实益持有11,550,938,000股,占比87.22%[129] - 19家AB InBev关联公司通过受控法团权益各持有11,550,938,000股,各占比87.22%[129] - 百威集团主要股东持有11,550,938,000股,占已发行股本87.22%[130] - Anheuser-Busch Europe Ltd等多家中间控股公司各持有11,550,938,000股,占比87.22%[130] - Stichting持有663,074,832股普通股,占发行在外股份投票权33.96%[139] - BRC持有27,726,078股普通股,占投票权1.42%[138] - EPS Participations持有67,291,593股普通股,占投票权3.45%[138] - EPS持有99,999股普通股,占投票权0.01%[138] - Fonds Baillet Latour SC持有5,485,415股普通股,占投票权0.28%[141] - Fonds Voorzitter Verhelst SC持有6,997,665股普通股,占投票权0.36%[141] - Anheuser-Busch Americas Holdings LLC股权结构中三家实体分别持股约19%、19%和62%[134] - Anheuser-Busch America Investments, LLC股权分配比例为61.5%、11.4%和27.1%[136] - 实体集团合计控制百威集团发行在外股份附带投票权的39.48%[143] - BRC由S-BR Global直接持有79.09%权益及BR Global Investments SCS直接持有15.47%权益[144] - Max Van Hoegaerden Herrmann Telles间接拥有S-BR Global的24.73%权益[144] - Carlos Alberto da Veiga Sicupira间接拥有S-BR Global的19.93%权益[144] - Jorge Paulo Lemann间接拥有S-BR Global的55.34%权益[144] - Jorge Paulo Lemann通过Santa Erika于BRC间接持有4%权益[145] - Carlos Alberto da Veiga Sicupira通过Santa Heloisa于BRC间接持有1.44%权益[145] - Jorge Paulo Lemann通过Olia 2及Olia 2 AG持有百威集团的0.013%权益[145] 其他公司治理与运营事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未发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劳工纠纷[65] - 公司董事变更自2025年5月15日起生效[6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无任何库存股份[153] - 汇兑差异带来其他全面收益4.37亿美元(2024年同期:亏损3.88亿美元)[160] - 净流动负债为2.22亿美元,反映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模式[179]
调整期行业结构未见变化 优势向谁集中?
南方都市报· 2025-09-04 23:07
白酒行业表现 - 行业整体处于深度调整阶段 渠道库存过高 产品价格倒挂 终端动销受阻 飞天茅台价格波动 消费者饮酒结构下移 第二季度政策影响消费场景 金融及房地产关联行业弱复苏 [4] - 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 6家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 1家亏损收窄 13家业绩双降 [4] - 头部企业展现较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贵州茅台营收893.89亿元(增长9.10%) 归母净利润454.03亿元(增长8.89%) 五粮液营收527.71亿元(增长4.19%) 归母净利润194.92亿元(增长2.28%) 山西汾酒营收239.64亿元(增长5.35%) 归母净利润85.05亿元(增长1.13%) 古井贡酒营收138.8亿元(增长0.54%) 归母净利润36.62亿元(增长2.49%) [1][4] - 区域酒企业绩下滑明显 洋河股份营收147.96亿元(下降35.32%) 归母净利润43.44亿元(下降45.34%) 舍得酒业营收27.01亿元(下降17.41%) 归母净利润4.43亿元(下降24.98%) 酒鬼酒营收5.61亿元(下降43.54%) 归母净利润0.08亿元(下降92.60%) [1][4] - 部分企业通过主动调整策略应对挑战 洋河股份优化产品渠道解决库存问题 舍得酒业加速去库存后第二季度业绩修复 酒鬼酒降低渠道库存优化产品结构 [5] 啤酒行业表现 - 行业呈现弱复苏态势 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提升 国内企业业绩普遍增长 外资企业业绩收缩 [6][7] - 华润啤酒营收239.42亿元(增长0.83%) 归母净利润57.89亿元(增长23.04%) 青岛啤酒营收204.91亿元(增长2.11%) 归母净利润39.04亿元(增长7.21%) 燕京啤酒营收85.58亿元(增长6.37%) 归母净利润11.03亿元(增长45.45%) 珠江啤酒营收31.98亿元(增长7.09%) 归母净利润6.12亿元(增长22.51%) [1][7] - 百威亚太营收224.7亿元(下降7.74%) 归母净利润29.3亿元(下降24.40%) 重庆啤酒营收88.39亿元(下降0.24%) 归母净利润8.65亿元(下降4.03%) [1][7] - 高端化进程加速 华润啤酒次高端及以上产品销量实现单位数增长 普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增长超过10% 青岛啤酒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199.2万千升(增长5.1%) 重庆啤酒高档产品营收52.65亿元(增长0.04%) [7] - 8元价格带成为新增长动力 燕京啤酒销量235.17万千升(增长2.03%) 珠江啤酒销量73.41万千升(增长5.1%) [7] - 企业跨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华润啤酒跨界白酒 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布局饮料行业 青岛啤酒跨界黄酒领域 [8] 黄酒行业表现 - 行业整体增长乏力 仅会稽山实现业绩增长 营收8.17亿元(增长11.03%) 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增长3.41%) [2][10] - 古越龙山营收8.93亿元(增长0.40%) 归母净利润0.9亿元(下降4.72%) 金枫酒业营收2.16亿元(下降9.04%) 亏损收窄 [2][10] - 企业推动全国化战略 推出气泡黄酒 糯米威士忌等新产品 targeting年轻消费群体 [10] - 但业绩增长仍依赖传统中高端产品和经销商渠道 新产品对财务报表影响有限 [10][11] 葡萄酒行业表现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多数企业业绩下滑 张裕营收14.71亿元(下降3.40%) 归母净利润1.86亿元(下降16.09%) ST通葡营收3.84亿元(下降5.73%) 亏损收窄 威龙股份营收1.87亿元(下降15.27%) 扭盈为亏 莫高股份营收1.21亿元(下降25.05%) 亏损放大 [2][12] - 进口葡萄酒冲击明显 上半年进口总量1.14亿升(下降12.67%) 但进口总额51.15亿元(增长1.45%) 呈现量减额增特点 [12] - 企业采取应对措施 中信尼雅通过直播电商销售实现业绩好转 张裕推出长尾猫等新品 targeting年轻消费者并调整组织架构 [13] - 消费场景转向家庭消费 聚会消费 自饮消费 "独酌"和"微醺"等情绪价值消费形式或助力行业复苏 [13] 行业整体态势 - 酒业整体处于深度调整阶段 但行业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 市场继续向头部企业集中 [3] - 白酒行业分化加剧 头部企业稳中有进 中小企业业绩明显回调 [4] - 啤酒行业高端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企业通过跨界寻找新增量 [6][8] - 黄酒行业全国化扩张难度较大 新产品尚未带来实质性业绩贡献 [10][11] - 葡萄酒行业面临进口产品竞争 传统销售模式作用下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