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01876)

搜索文档
百威亚太(01876)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09-04 08:38
股本情况 - 本月底法定/注册股本总额为180,000美元[1] - 上月底法定/注册股份数目为18,000,000,000股,面值0.00001美元[1] 股份发行 - 本月底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3,243,397,000股[2] 激励计划 - 本月底酌情长期激励计划结存股份期权54,034,999股[3] - 2025年8月2,420,425个受限制股份单位已获注销[5]
外资重仓中国市场,战略升级投资加码彰显强大磁力
搜狐财经· 2025-09-04 00:28
外资吸引力核心优势 - 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及新科技革命丰富应用场景构成吸引外资核心优势 [1]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达1373.6亿元人民币 其中电子商务增长146.8% 航空航天增长42.2% 化学药品制造增长37.4% 医疗仪器设备增长25.5% [3] - 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1% 显示外资持续涌入态势 [4] 重点外资项目投资案例 - 魏德曼集团在武汉投资9100万美元建设电力绝缘材料项目 [3] - 诺和诺德在天津投资8亿元扩建质量检测实验室 [3] - 百威亚太将持续扩大在华投资 特别侧重绿色低碳领域 其雪津工厂已成为全球单体最大低碳智慧工厂 [3] 外资企业市场表现 - 瑞典阿法拉伐集团2024年中国市场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其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 [4] - 中国成为阿法拉伐集团利润回报最好市场 业务增长迅速且竞争激烈 [4] - 百威中国业务稳步增长 中国是百威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3] 政策环境与开放措施 - 持续推动对外开放 加强开放平台赋能作用 提供稳定可靠服务保障 [3]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推动相关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4] - 加强服务保障提升外资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4]
2025港交所上市公司多元包容指数DIIndex研究报告与100强榜单
搜狐财经· 2025-09-01 00:35
核心观点 - 香港760家市值超50亿港元上市公司多元包容(D&I)平均得分48.52分(满分100),中位数47.11分,呈现"初步发展,分化明显"格局[1][13] - 28%公司得分低于40分,51%公司处于40-60分区间,仅7%公司超过70分[1][44] - 金融行业表现领先,银行业得分65.8分,非银金融业得分62.5分,房地产(45.6分)和电子(43.2分)行业落后[2][13] - 公司规模与D&I表现呈正相关,恒生指数成分股等大型企业平均得分更高[1][47] 评估框架与方法论 - 评估框架融合ISO 30415:2021国际标准与港交所ESG指引,涵盖多元化、公平性、包容性、人员发展四大支柱及34项细分指标[1][12][29] - 采用百分位排名法对定量指标评分,对定性指标采用基础赋值加文本分析加分的机制[33] - 权重分配遵循治理层级优先、结果导向和实质性与前瞻性三大原则[34] - 数据缺失处理采取审慎原则,强制性披露指标缺失给0分,自愿披露指标缺失给中性偏低分数[33] 多元化支柱表现 - 董事会女性占比17.5%,未达30%的"关键少数"门槛[2][13] - 女性高管占比仅18.9%,存在明显的"玻璃天花板"现象[2][13] - 独立董事占比作为重要评估指标,采用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5] - 多数公司有董事会多元化政策但缺乏具体量化目标[1] 公平性支柱表现 - 超90%公司有性别平等政策和机会平等政策[2][37] - 性别薪酬比率数据几乎空白,披露率极低[1][2][38] - 平等对待中小企业指标数据普遍缺失[38] - 首席执行官薪酬比例采用逆向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8] 包容性支柱表现 - 基础女性关怀政策普及,但女性领导力提升措施稀缺[2] - 超85%公司有员工心理健康援助措施[2][38] - 部分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悬殊[2] - 女性哺乳便利保障、女性三期制度执行情况等基础福利指标采用基础赋值法评分[38] 人员发展支柱表现 - 超95%公司有人才发展机制和员工晋升政策[2][38] - 员工培训投入和流失率差异大,部分企业流失率超30%[2][38] - 员工流失率作为负向指标采用逆向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8] - 员工平均培训时长采用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9] 行业表现差异 - 金融业基础好但高管晋升存在障碍,科技行业包容性强但董事会多元化不足[2] - 公用事业得分58.3分,综合类得分55.1分,表现稳健[2] -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人才结构深刻塑造了多元包容表现形态[13] - 银行业在多元化支柱得分92.1分(汇丰控股),表现突出[54] 领先企业特征 - 汇丰控股得分85.3分,友邦保险得分83.7分,渣打集团得分82.1分位列前三[1][54] - 领先企业治理完善,独立董事占比高,国际化程度高[1][13] - 金融企业在50强中占据显著席位,体现行业优势[55] - 领先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信息披露详尽透明[1][13] 改进方向与建议 - 企业应强化治理层承诺、数据驱动决策、嵌入人力资源全流程[2] - 需要提升性别薪酬比率、残疾员工比例等实质性指标披露率[1] - 投资者应将D&I评估纳入投资框架,开展行业内对比[2] - 以ISO 30415为指引,建立自上而下的多元包容治理架构[14]
渠道失利 百威亚太营收被华润啤酒反超
经济观察网· 2025-08-30 12:3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啤酒Top6公司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均超过90% 显示行业高度集中 [2] - 百威亚太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8.06%至222.75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24.4%至29.05亿元 成为头部企业中跌幅最大者 [2] - 华润啤酒以239.42亿元营收超越百威亚太 登顶行业第一 净利润达57.89亿元 [2] 百威亚太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贡献百威亚太超70%收入 但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减少8.2% 净收入同比减少10.2% [2] - 中国市场下滑并非首次 2024年销量和收入均已出现10%以上降幅 [2] - 第二季度在华销量未达行业平均水平 主要因关键市场与渠道表现疲软 [2] 渠道结构变化 - 百威亚太非即饮渠道占比约50% 低于行业60%的平均水平 [4] - 即饮渠道(餐饮/夜店/KTV)曾是百威在沿海地区的优势渠道 但非即饮渠道(商超/电商)成为增长最快领域 [4] - 公司正发展新一级和二级批发商以扩大覆盖 但渠道建设需要时间 [4] 新兴渠道发展 - 新零售渠道(电商/即时零售)虽基数小但增长迅猛 年增速达30%或高双位数 [5] - 即时零售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快消渠道 具有引流作用 [5] - 华润啤酒与阿里巴巴/美团闪购/京东等平台战略合作 2025年上半年线上GMV增近40% 即时零售GMV增近50% [5] 管理层策略 - 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指出餐饮业放缓影响将持续至下半年 [3] - 公司加速拓展非即饮渠道 尤其在广东等核心市场需提升渠道扩张与执行能力 [4] - 百威亚太通过招募和培养批发商来提升非即饮渠道覆盖 [4]
中国必选消费品8月成本报告:现货成本小幅回升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8 11:15
根据提供的行业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中国必选消费品行业的详细总结,严格遵循任务要求,排除了风险提示、免责声明、评级规则及其他无关内容。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覆盖的11家公司中,10家获得"优于大市"(Outperform)评级,1家为"中性"(Neutral)评级 [1] - 具体公司评级:百威亚太(Neutral),华润啤酒、海底捞、康师傅、中国飞鹤、优然牧业、颐海国际、达势股份、现代牧业、澳优、九毛九均为Outperform [1] 核心观点 - 8月中国必选消费品现货成本指数普遍小幅回升,期货成本指数多数下跌 [3][8] - 监测的6大类消费品成本呈现分化态势:方便面/速冻食品/软饮料/乳制品/啤酒现货成本指数环比上升,调味品现货成本指数微降 [3][8] - 年初至今多数品类成本指数仍为负增长,显示整体成本压力较年初有所缓解 [10][11] 分行业成本变化 啤酒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12.44,环比上升0.39%,期货成本指数116.90,环比下降6.06% [10][11][12]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4.17%,期货指数累计下降6.16% [10][11][13] - 玻璃价格先涨后跌,现货/期货价格环比+0.3%/-13.9%;铝材价格持平;进口大麦价格稳定 [4][12] 调味品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1.44,环比下降0.16%,期货成本指数102.90,环比下降5.93% [10][11][16]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1.76%,期货指数累计下降6.01% [10][11][16] - 大豆价格分化,现货/期货环比+1.0%/-5.7%;白砂糖现货/期货价格-1.5%/-3.2% [4][16] 乳制品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1.26,环比上升0.7%,期货成本指数92.47,环比下降1.44% [10][11][19]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3.2%,期货指数累计下降2.11% [10][11][20] - 生鲜乳价格下滑至3.02元/公斤;玉米价格环比持平;豆粕价格环比下降0.3% [5][19] 方便面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2.85,环比上升1.3%,期货成本指数103.90,环比下降2% [10][11][23]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3.01%,期货指数累计下降4.21% [10][11][24] - 棕榈油价格上行,现货/期货环比+5.7%/+7.2%;小麦价格整体疲软 [5][23] 速冻食品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18.39,环比上升1.15%,期货成本指数117.76,环比上升0.97% [10][11][27]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1.83%,期货指数累计下降2.74% [10][11][28] - 蔬菜价格环比上升10.0%,同比下降20.9%;猪肉价格震荡调整 [6][27] 软饮料行业 - 现货成本指数107.18,环比上升0.78%,期货成本指数110.40,环比下降5.63% [10][11][31] - 年初至今现货指数累计下降4.99%,期货指数累计下降8.6% [10][11][32] - PET价格稳弱运行;瓦楞纸价格环比上升5.2% [6][31] 原材料价格变动 - 包材现货:纸/玻璃/易拉罐/塑料价格环比变动+5.23%/+0.31%/+0.04%/-1.64% [9] - 农产品原料:棕榈油现货环比+5.71%,大豆现货环比+1.01%,蔬菜环比+9.98% [9] - 能源价格:柴油现货环比下跌1.39%,布油期货环比下跌1.04% [9]
中国必需消费品8月价格报告:多数品类价格再次回落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6 14:4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覆盖的中国必需消费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Outperform) 涉及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华润啤酒、青岛啤酒、海天味业、伊利股份等在内的24家重点公司 仅百威亚太一家公司评级为"中性"(Neutral) [1] 核心观点 - 中国必需消费品8月价格表现疲软 多数品类价格再次回落 其中次高端及以上白酒批价普遍下跌 大众消费品折扣力度加大 [1][9][18] - 白酒行业呈现显著分化 高端白酒如飞天茅台整箱/散瓶批价环比下降70/40元 而部分中端产品如茅台1935、天之蓝、臻酿八号批价逆势上涨5-15元 [3][4][8] - 大众消费品折扣率全面扩大 液态奶、软饮料、婴配粉、调味品与啤酒折扣率平均值分别较7月末下降4.3、3.5、3.5、2.4和1.8个百分点 [6][19][20] - 方便食品是唯一保持稳定的品类 折扣率平均值/中位值维持在94.3%/95.3% [5][18] 白酒价格详细分析 - 贵州茅台飞天整箱批价1845元 月环比下降70元 年初至今下降395元 同比下降885元;散瓶批价1840元 月环比下降40元 年初至今下降390元 同比下降570元 [3][8] - 五粮液八代普五批价920元 月环比下降10元 年初至今持平 同比下降10元 [3][4][8] - 泸州老窖国窖1573批价840元 月环比下降20元 年初至今下降20元 同比下降50元 [4][8] - 山西汾酒复兴版批价740元 月环比持平 年初至今下降10元 同比下降120元;青花20批价345元 月环比持平 年初至今下降5元 同比下降10元 [4][8] - 洋河股份M6+批价530元 月环比下降5元 年初至今下降15元 同比下降20元;天之蓝批价280元 月环比上涨15元 年初至今上涨5元 同比上涨15元 [4][8] - 古井贡酒古20/古16/古8批价分别为445/275/195元 月环比均持平 年初至今分别下降15/15/5元 同比下降35/35/5元 [4][8] 大众品折扣变化 - 液态奶折扣率平均值从79.1%降至74.8% 中位值从80.3%降至73.7% 伊利全脂纯牛奶折扣率低至52.8% [6][19][20][21] - 软饮料折扣率平均值从91.8%降至88.3% 中位值从95.0%降至85.7% [6][19][20] - 婴配粉折扣率平均值从93.0%降至89.5% 中位值从97.0%降至94.5% 飞鹤星飞帆卓耀3段折扣率68.6% [6][19][20][21] - 调味品折扣率平均值从87.3%降至84.9% 中位值从89.8%降至87.4% 千禾头道原香折扣率低至60.0% [6][19][20][21] - 啤酒折扣率平均值从83.6%降至81.8% 中位值从87.0%降至81.0% 珠江纯生折扣率低至45.0% [6][19][20][21] - 方便食品折扣率保持稳定 平均值94.3%和中位值95.3%均与7月末持平 [5][18][20]
凌激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会见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程衍俊
商务部网站· 2025-08-25 07:18
公司业务发展 - 百威集团在华业务稳步提升 中国是百威在全球最大消费市场[1] - 公司将持续扩大对华投资 加大对绿色低碳方向的投入[1] - 公司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健康 优质的产品与服务[1] 行业市场环境 - 中国是全球主要消费市场 商品和服务消费持续活跃[1] - 市场需要增强供应链韧性和效率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1] - 行业需要积极发展绿色化 数智化生产以增加优质供给[1]
失速与换挡:百威亚太中国市场待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8-20 10:0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 净利润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4% 总销量43.63亿公升同比下降6.1% [1][3] - 中国市场销量减少8.2% 收入减少9.5% 每百升收入减少1.4% 二季度受渠道疲弱影响销量减少7.4%收入减少6.4% [4]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2022年9.13亿美元(-3.89%) 2023年8.52亿美元(-6.7%) 2024年7.26亿美元(-14.8%) [3] 市场竞争态势 - 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约50%下滑至42% 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强势崛起 [1][7] - 8-10元价格带成为竞争焦点 燕京U8建立先发优势 华润/青岛等巨头纷纷加码该价格带 [8] - 行业非即饮渠道销量占比达52%(2023年)并扩大至约60%(2024上半年) 百威非即饮渠道占比约50%低于行业水平 [9][10] 渠道战略调整 - 即饮渠道(餐饮/夜场)持续疲弱 部分主战场被喜力/青岛/燕京等品牌瓜分 广东地区非即饮渠道增长最快但执行落后 [6][9] - 战略重点转向非即饮渠道 通过电商直播等新渠道提升占比 满足居家/即时零售消费场景转变 [10] - 渠道转型与品牌认知培育需时间 短期内难以撼动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的全国存量优势 [8] 产品与营销策略 - 资源从超级高端领域转移至8-10元价格带 瞄准中端市场缺口但布局显滞后 [8] - 需通过百威/科罗娜等高端产品结合体育/IP营销维持品牌溢价和曝光度 [10] - 积极进行差异化产品创新应对个性化消费需求 维持高端市场地位 [10]
酒行业周度市场观察-20250820
艾瑞咨询· 2025-08-20 08:2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核心观点 - 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面临库存高企、消费场景压缩和代际鸿沟等挑战,但通过品牌年轻化、消费场景拓展和数字化转型寻求突破 [5][9] - 精酿啤酒市场迅速崛起,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300亿-400亿元,白酒企业如五粮液、珍酒李渡等跨界布局 [3][8] - 光瓶酒市场规模已超150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000亿元,50-100元价格带增速超40%,名酒企加速布局 [3] - 高端白酒需借鉴奢侈品策略,强化稀缺性和情感共鸣,从功能性需求提升为生活方式象征 [5] - 新型商超如胖东来、山姆、盒马等通过直采模式和低价策略成为白酒新渠道,推动行业渠道转型 [6] - 酒业数字化趋势显著,数字资产助力企业逆势增长,如名品世家单店收入提升25% [9] 行业趋势 跨界与年轻化 - 白酒企业跨界精酿啤酒市场,如五粮液推出"风火轮"中式精酿啤酒,单罐售价19.5元,旨在吸引25-49岁消费群体 [3] - 头部酒企如五粮液、泸州老窖推出低度化产品,迎合年轻消费者偏好,但面临工艺难题和品牌价值稀释争议 [9] - 国窖1573通过"冰·JOYS"项目结合艺术跨界,长期培育年轻消费市场 [21] 市场与渠道变革 - 光瓶酒市场竞争加剧,洋河股份、伊力特等推出60元以内新品,区域品牌依托文化认同坚守本土市场 [3] - 新型商超自营白酒崛起,如胖东来与酒鬼酒合作"自由爱"系列,盒马与汾阳王联名"清香壹号"销量增长显著 [6] - 山姆会员商店酒水板块以名优白酒为主,800元以上高端白酒SKU占比超50%,通过非标容量和批量销售提升性价比 [15] 数字化与营销创新 - 数字资产重构酒业价值链,如济南绿野酒业50天清空千万库存,北京宴酒厂通过"买酒送数字资产"实现月销千箱 [9] - 长城五星绑定羽毛球顶级赛事,实现1.3亿曝光量,触达2.5亿爱好者,探索"体育营销+品质生活"增长路径 [13] - 汾酒老作坊酒馆通过沉浸式体验将6000年酿造历史转化为年轻消费者可感知的载体 [14] 头部品牌动态 全国化与国际化 - 今世缘启动国缘品牌全国化布局,2024年省外市场增速达36.5%,核心单品国缘四开重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11] - 舍得酒业东南亚市场表现亮眼,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50%,动销增长120%,通过"老酒+文化"突破文化壁垒 [16] - 百威亚太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大跌24.4%,中国市场受消费降级影响,战略转向8-10元价格带 [17] 产品升级与渠道深耕 - 全兴酒业推动全兴大曲彩系列焕新升级,定价100-300元,瞄准大众消费市场,通过"兴宴"IP活动绑定宴席场景 [19] - 黄鹤楼酒推出南派清香520等创新产品,结合调酒潮饮和多元场景,同时通过"再来一瓶"政策加速终端动销 [20] - 西凤酒在宝鸡区域开展"诗酒派对"等活动,融合本土文化与创意互动,强化品牌认知 [22] 品牌价值与战略 - 天鹅庄马年生肖酒11年累计销售235万支,零售额超10亿,市占率稳居第一,以"马上发财"为主题传递吉祥寓意 [12] - 和君咨询董事长王明夫看好今世缘省外市场拓展潜力,认为其估值偏低,具备投资价值 [18]
失速与换挡 百威亚太中国市场待破局
北京商报· 2025-08-19 16:16
业绩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下跌24.4%至4.09亿美元,收入下降5.6%至31.36亿美元,总销量下滑6.1%至43.63亿公升 [1] - 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3亿美元(-3.89%)、8.52亿美元(-6.7%)、7.26亿美元(-14.8%) [2] - 中国市场表现疲弱,上半年销量减少8.2%,收入下降9.5%,每百升收入减少1.4%,二季度销量减少7.4%且收入减少6.4% [2] 市场地位变化 - 公司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约50%下滑至42% [4] - 本土品牌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及燕京啤酒在高端市场强势崛起,打破百威一枝独秀局面 [2][5] - 2022年四季度公司高端及超高端品类收入出现双位数下降 [4] 渠道表现 - 即饮渠道持续疲弱,餐饮及夜场渠道承压,部分终端出现竞品瓜分市场份额现象 [3] - 非即饮渠道占比约50%,低于行业60%水平,在核心市场广东的非即饮渠道扩张执行落后 [7] - 行业非即饮渠道销量占比达52%(2023年)并扩大至约60%(2024年上半年),消费场景向居家及即时零售转变 [7] 战略调整 - 新任CEO推动战略转型,重点包括渠道转型、产品调整和营销创新三个维度 [6] - 产品资源从超级高端领域转移至8-10元价格带,瞄准中端市场缺口 [6] - 通过强化核心品牌优势(百威、科罗娜)、结合体育/IP营销维持品牌溢价,并借助电商直播等新渠道提升非即饮占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