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猎场备忘录

搜索文档
深度解读「高盛」人形机器人双研报:主流人形机器人公司梳理和商业化瓶颈(附报告)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9 17:46
温馨提示 :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运营团队2025年最新原创报告(共210页) 说明: 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 , 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 "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 ,后添加( 微信号:lietou100w ) 微信; 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li_sir_2020); 正文: 高盛分别于2025年2月20日和5月23日各发布一份人形机器人研报,两份报告解读,小编早已有发布,今天在往 期基础上,将两份研报结合,聊一些其他内容 (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及趋势、核心供应链公司及投资分析和 商业化落地卡点分析 )。 2月,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报告: Humanoid Robots III:The supply chain dynamism ; 报告 重点解读、分析就是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链公司,以提供给投资者权威建议,因此第一章节 是核心章节,专注于执行器组件、减速器、电机、滚珠丝杠、灵巧手、传感器等人形机器人身体(Body)层面解 读;第二章节主要介绍了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市场预期规模;第三章节介绍了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技术拐点。 5月, 高盛集团(Goldman Sa ...
1亿美元,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再现大额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9 04:16
公司融资与背景 - 深圳地瓜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五源资本等知名机构 [1] - 公司为地平线(9660.HK)拆分出的AIoT业务独立运营,注册资本2亿元,由原AIoT团队约50人组建 [5] - 地平线2023年高算力智驾芯片出货量全国第二(AD领域仅次于英伟达49%,ADAS领域仅次于Mobileye26.6%),2024年港交所上市市值990亿港元 [3] 技术产品与生态 - 推出旭日5智能计算芯片(累计出货超500万片)、RDK X5开发者套件和RDK S100算力核心(百TOPs级算力) [7] - 产品已搭载科沃斯、云鲸等头部客户,并获乐聚机器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等机构采用 [7] - 开发者生态覆盖200+创客、孵化近百种机器人品类,拥有10万开发者用户,合作高校从20家扩展至200家 [7] 战略定位与行业趋势 - 坚持不做机器人本体,定位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专注软硬一体基础设施 [4][8] - 具身智能赛道获资本热捧,2025年两家智驾背景企业(它石智航1.2亿美元、地瓜机器人1亿美元)获超亿美元融资 [9] - 行业出现"攒局"模式:挖角车企智驾负责人+科技公司技术骨干+市场操盘手组合创业团队 [9] 车企与产业链布局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2025年试生产目标5000台,零部件备货可支持1-1.2万台 [13] - 小鹏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领先者,其Iron机器人频繁展示进展 [18][19] - 智驾领域入局方式包括:车企自建团队(特斯拉/小鹏)、从业者创业(维他动力等)、产业链合作(速腾聚创等) [10] 行业技术观点 - 地平线创始人认为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重叠,但商业化闭环尚未成立 [8] - 具身智能赛道已聚集车企、产业链企业和自动驾驶技术人才,形成最强派系 [10] - 行业争议:智驾人才入局是技术延伸还是追逐风口红利 [11]
阿里巴巴领投的“最低调”人形机器人创企,又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7 17:27
温馨提示 :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运营团队2025年最新原创报告(共210页) 说明: 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 , 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 "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 ,后添加( 微信号:lietou100w )微信; 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 li_sir_2020); 正文: 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创企[源络科技]完成新一轮融资! 2025年5月19日,据企查查显示,国内人形机机器人初创企业【北京源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络科技")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 金(有限合伙)(隶属于 北京国管旗下顺禧基金 ), 疑似完成新一轮融资, 目前并未官宣 (小编视角:新一轮融资可能还没有正式变或交割更完成,投资方可能披露不完整,等 待企业官宣)。 成立近两年,公司鲜有新闻报道,绝对是国内最低调具身智能赛道创企。 | 序号 | 融资日期 | 融资轮次 | 融资金额 | 投资方 | 关联机构 | 来源 | | --- | --- | --- | --- | --- | --- | --- | | 1 | 2025-05-19 | A轮 | - |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
聚焦ToC家庭场景,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已完成3亿元天使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7 05:22
公司融资与估值 - 乐享智能成立不到半年完成两轮累计近3亿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达6亿元 [1] - 天使+轮由锦秋基金领投,老股东经纬创投、绿洲资本、Monolith持续加投,光源资本跟投 [1] - 天使轮融资近2亿元,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经纬创投、真格基金、红杉种子基金等顶级资方 [1] - 公司成立初期估值5亿元,因多家机构竞争份额主动抬高至6亿元 [2]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郭人杰为1997年生,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毕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经济学硕士 [2] - 曾任职宝洁中国品牌总监,2021年加入追觅科技,3年时间从营销总监晋升至中国区执行总裁 [2] - 在追觅期间管理超1500人团队,带领中国区业务实现年规模从0到60亿突破 [2] 团队与技术 - 团队人数突破30人,研发人员占比85%,包括12位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等领域博士 [5] - 团队含扫地机器人行业20年经验的头部公司CTO、产品线总裁 [5] - 成员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等知名院校 [5] - 已研发基于本地的情感模型和意识仿生模型,与大模型合作方共同开发情感大模型 [11] 产品规划 - 定位家庭通用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家庭陪伴机器人) [6][9] - 已完成两款产品平台开发:50厘米高18自由度Z-Bot和履带式户外W-Bot [9] - 规划三条产品线,首款产品预计2025年底上线 [11] - 追求情感意义上的"拟人感"而非物理人形,采取错位竞争战略 [11] 行业动态 - 字节跳动2023年组建百人机器人团队,2024年发布第二代机器人大模型GR-2 [7] - 2025年华为、美团、腾讯、京东等大厂加速投资具身智能领域 [8] - 全球尚无成熟消费级机器人产品,四足狗等陪伴机器人商业化仍处探索期 [12] - 追觅系另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鹿明机器人、魔法原子分别完成近亿元和数亿元融资 [14][16]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赛道呈现"技术全栈自研+全链路布局+场景化应用"闭环生态趋势 [18] - 人形机器人面临批量化生产和场景有效应用的核心挑战 [18] - 行业共识为长周期发展,受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因素影响 [19] - 陪伴机器人有望比人形机器人更早进入ToC家庭场景 [11]
「高盛」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瓶颈和主流公司梳理(附报告)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6 08:55
人形机器人行业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需将通用智能与实际应用结合,算法、数据、算力和硬件四项技术是关键 [2] - 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是当前主流技术方案,但非最终解决方案,美国在算法层面有优势但国内发展迅速 [7] - 高质量真实数据对落地至关重要,数据采集方式包括二维图片/视频、遥操作/动捕数据和合成仿真数据,数据配方(混合三种数据)被广泛认可 [7] - "数据工厂"概念兴起,多家企业将其视为战略投资,但政府支持的数据收集中心效果有限 [7] 核心技术分析 算法 - VLA模型为主流,国内企业多依托科技大厂多模态大模型赋能,自身AI投入较少 [7][11] - 海外科技大厂(谷歌、OpenAI、Meta等)和高校(斯坦福等)占据优势,国内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已有成型产品 [10] 数据 - 数据采集基础设施("数据工厂")成为战略投资重点,但数据有效性仍存争议 [7] - 国内企业数据采集以教育、科研场景为主,可持续性较差 [12] 算力 - 英伟达全球主导,部分国内企业与华为合作 [7] - 边缘计算限制推动"快+慢"双系统架构VLA模型应用 [7] 硬件 - 灵巧手(触觉与力反馈传感器)是核心障碍,对数据收集和复杂任务处理至关重要 [7] - 国内企业侧重运动能力展示(如空翻、功夫表演),轻视抓取和泛化能力 [11] 商业化进展 - 工业场景(物料搬运/分拣)预计2025-2026年小规模商用,消费级应用较远 [7] - 价格区间宽泛,低价产品功能有限(科研/展览用途),但成本下降潜力显著 [7] - 国内企业交付以教育、科研、展示场景为主,技术突破有限 [1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政策与资本助推导致"揠苗助长"趋势,企业陷入运动能力"炫技"乱象 [11][12] - 全球供应链涉及多家头部企业(英伟达、特斯拉、三星等),涵盖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环节 [8] - 摩根士丹利预测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 [7]
被传要IPO后,「智元机器人」又悄悄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4 17:18
核心观点 - 智元机器人作为国内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创企之一,近期因招聘证券事务主管和法务总监引发IPO猜测,但官方迅速辟谣称仅为储备岗 [1] - 公司近期完成由京东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50亿元,成为继优必选后最可能上市的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 [3][4] - 公司已构建远征、Genie、灵犀三大产品线,发布五款商用机器人并开启量产计划,2025年预计出货量达数千台 [8][9][10][12] - 技术层面实现从机器人本体到具身大模型的全栈布局,并引入顶尖人才如伯克利AI实验室博士后罗剑岚担任首席科学家 [13][14] 融资与资本动态 - 2025年5月24日完成B+轮融资,新增股东京东集团和孚腾资本,此前腾讯在4月增持股份至2.6975% [3][4] - B轮融资于2025年3月24日完成,腾讯领投,投后估值150亿元,投资方包括龙旗科技、华发集团等 [4][6] - 累计完成10轮融资,早期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比亚迪、红杉资本等,A+++++轮融资金额超6亿元 [6] 产品与技术进展 - 产品矩阵:发布远征A2系列(交互服务/柔性智造/重载特种机器人)、灵犀X1系列(全栈开源/专业数采机器人)及新一代灵犀X2(分三个版本,售价10-40万元) [8][9][10][12] - 量产计划:2024年12月启动量产,2025年1月第1000台机器人下线,灵犀X2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目标次年出货量达大几千台 [12][14] - 技术突破: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ViLLA架构),与Physical Intelligence合作强化算法,并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联合研发多模态大模型 [13] 行业竞争与商业化 - 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仍处商业化初期,优必选已上市,宇树科技等企业亦被传IPO但未获证实 [2] - 科技大厂加速布局:京东自建具身智能团队,华为投资千寻智能,美团投资自变量机器,腾讯通过投资智元机器人入局 [7] - 商业化挑战:公司产品尚未公开线下实操演示,量产机型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实际应用效果待验证 [15] 创始人团队与战略 - 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前副总裁邓泰华、"稚晖君"彭志辉等,具备深厚技术背景 [7] - 采用软硬一体全栈路线,首席科学家罗剑岚强调"全栈自研是唯一出路",类比大疆成功模式 [14]
2亿元融资后,“追觅系”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再次完成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3 18:00
融资动态 - 乐享智能于2025年5月19日完成新一轮融资,新增股东锦秋基金持股3%,但未官宣具体金额[1] - 公司成立不到一个月即在2025年1月16日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6亿元,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真格基金、Monolith砺思资本等顶级机构[2] - 初始媒体透露首轮融资估值5亿元,后因机构竞争抬升至6亿元,成为具身智能赛道"带资入场"创业典范[3] 公司背景 - 乐享智能成立于2024年12月19日,创始人郭人杰为追觅科技原中国区执行总裁,曾带领团队实现年营收从0到60亿突破[3] - 创始团队包含千亿市值公司CTO、消费电子行业20年资深人士及00后创新人才,当前团队规模9人[6] - 产品定位消费级机器人,推测以陪伴机器人为主,但未明确细分场景[3]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大模型加持的陪伴机器人较人形机器人更易落地ToC家庭场景,2025年行业融资潮已现[6] - 追觅系创业公司受资本热捧:鹿明机器人完成近亿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研发通用人形机器人LUS1[8] - 维他动力完成2亿元种子轮融资,聚焦四足狗和家务机器人[8] - 魔法原子2025年实现技术闭环,推出人形机器人"小麦"和四足机器人"大麦",预计年内交付400台工业/商业场景机器人[12] 技术商业化挑战 - 全球消费级机器人尚未成熟,多数产品为套壳通用大模型,仅蔚蓝智能BabyAlpha A2系列维持销售[7] - 人形机器人量产难在于批量化生产与场景有效应用,当前国内企业交付以教育、科研场景为主[14]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发展乱象,资本和政策助推下出现"揠苗助长"趋势[15]
对标特斯拉Optimus,「小鹏」终要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2 16:50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进展 - 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规模,并强调Optimus将成为特斯拉最重要产品之一,因其具备通用人工智能大脑优势[3] - Optimus采用完全虚拟环境训练技术,实现"零样本转移"能力,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学习人类操作,并计划拓展至第三人称视角互联网视频学习[9][10] - 2025年3月已启动试生产,目标年产5000台,零部件储备可支持10000-12000台生产,2026年目标提升至50000台[12] - 技术层面复刻特斯拉智能驾驶系统,搭载FSD系统和HW3.0芯片,形成感知-决策-控制完整闭环[14]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格局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已布局人形机器人,其中国内占11家,形成具身智能赛道最强派系[15] - 小鹏汽车成为国内商业化进展最快车企,Iron机器人2025年4月在上海车展完成首秀,展现灵活交互能力[16] - 小鹏Iron采用与智驾同源技术:搭载天玑AIOS系统、自研图灵AI芯片(3000T算力)、720°环境感知系统[20] - 小鹏计划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当前已进入工厂实训阶段,未来拟部署至门店迎宾场景[22][24]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 - 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集成类人形机器人OEM(如特斯拉)在价值链中占据最高地位,潜在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4] - 车企入局优势体现在技术复用能力,特斯拉Optimus路线成为行业标杆,小米和小鹏均转向该技术路线[16][25] - 小鹏Iron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强化学习方案,支持本地运行30B参数大模型,实现双足行走和智能避障[20] - 行业面临商业化卡点包括算力、算法、核心零部件和工程化等挑战,需500亿级投入门槛[22][26] 国内主要玩家动态 - 小鹏汽车2025年一季度登顶新势力交付量榜首,同步推进"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Iron量产[23] - 小米CyberOne(铁大)已淡出公众视野,缺席多场重要发布会,与小鹏形成鲜明对比[16][23] - 小鹏计划2026年推出第五代机器人,升级图灵芯片并复用云端AI基础设施提升智能水平[24]
「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双研报:头部人形机器人和核心供应链公司梳理、投资分析(附报告)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2 08:35
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研报核心观点 - 摩根士丹利发布两份人形机器人研报,分别聚焦产业链梳理和市场前景预测,预计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存量突破10亿台,远期市场规模或达60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最大单一市场[1][2] - 研报提出Humanoid 100清单,涵盖82家已参与企业和18家潜力企业,按"大脑"、"身体"、"集成商"三大类别分类,为投资者提供标的参考[1][4] - 高盛同期发布人形机器人报告,重点分析供应链动态和商业化落地卡点,与摩根士丹利形成互补研究视角[2] Humanoid 100供应链结构分析 大脑(Brain)模块 - 包含22家企业,覆盖AI基础模型、数据分析、半导体等核心技术,海外企业主导但中国百度、地平线入选[4][5] - 基础模型:谷歌、百度、Meta、微软、英伟达[5] - 数据科学:甲骨文、Palantir[4] - 半导体:英特尔、英伟达、安霸、地平线等,细分计算/设计/制造/存储领域[4][5] - 模拟与视觉软件:达索系统、海克斯康[5] 身体(Body)模块 - 包含64家企业,中国占比达37.5%(24家),在电池、电机、减速器等硬件领域优势显著[5][6] - 电池:宁德时代(市值1554亿美元)、亿纬锂能、LG新能源[5] - 减速器:哈默纳科、绿的谐波、双环传动[8] - 电机:汇川技术、埃斯顿、鸣志电器[8] - 传感器:索尼、基恩士、速腾聚创[8] 集成商(Integrators)模块 - 22家企业分为五大派系,中国占10家,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跨界特征明显[7][9] - 汽车派:特斯拉(市值1.26万亿美元)、比亚迪、小鹏[7] - 科技派:苹果、亚马逊、腾讯、小米[7] - 专业机器人公司:优必选、UBTech[7] 核心价值链与商业化路径 - 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显著:2025年单台BOM成本4.6万美元,较非中国供应链低65%,其中执行器成本差达36万美元[12] - 商业化阶段划分:ToB场景(工业/商用)将率先放量但市场分散,ToC场景(家用)需更长时间但集中度更高[13] - 价值分布:集成商OEM(如特斯拉)>独立模型开发商(如英伟达)>组件供应商,机器人大模型决定泛化能力且需规模效应[13] 行业竞争格局与技术壁垒 - 技术路线分化:海外巨头(谷歌/英伟达)主导AI大脑,国内企业侧重运动控制,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15] - 入局主体演变:从创业公司主导转向车企(全球15家/中国11家)和科技大厂(谷歌/华为)为主,硬件与AI能力各具优势[17] - 核心瓶颈:数据与算力限制大模型发展,仅少数企业能持续投入,杨立昆批评现有人形机器人"聪明度不足"[16] 市场动态与产业趋势 - 特斯拉Optimus和英伟达芯片生态成为行业标杆,华为、小鹏分别沿袭两者技术路线[16] - 资本助推下行业出现泡沫化迹象,政策扶持加速产业化但可能造成"揠苗助长"[18] - 新兴供应链体系形成:除特斯拉链、华为链外,宇树科技带动新供应链集群出现[7]
黄仁勋:人形机器人是唯一会成功的通用机器人样式!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0 18:02
英伟达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 -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OMPUTEX 2025演讲中宣布开源通用人形推理和技能基础模型GR00T N1.5版本,为人形机器人开发提供强大支持[1] - 公司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数万亿美元级产业,需要三种核心计算能力支持:AI学习能力、模拟引擎计算能力和实际部署运行能力[2] - 英伟达从芯片和中间件层面入局具身智能,目标是打造底层开发生态,成为该领域最强"卖铲人"[3] - 公司近期推出多项重要产品:GR00T N1基础模型、Jetson Tho机器人计算机、Isaac机器人平台升级等[15] - 英伟达正积极构建供应链,接触台湾机床和零部件制造商,考虑在当地设立组装基地[17] 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在试产线完成制造,2025年目标生产5000台,零部件储备可支持生产10000-12000台[6] - 2026年生产目标为50000台Optimus[6] - 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5] - 特斯拉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赛道引领者,其Optimus产品是行业标杆[3]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潜力达5万亿美元,集成类OEM厂商价值最高[8] - 行业入局者结构发生变化,从创业派为主转变为汽车主机厂和科技大厂主导[8] - 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其中国内11家[8] - 科技大厂如谷歌、OpenAI、Meta等从投资转向本体制造,国内华为、蚂蚁、京东等跟进[8] 技术发展趋势 - 搭载AI大模型成为机器人发展必然趋势,赋予机器人"最强大脑"[10] - 具身智能需要三种算力支持:预训练、模拟环境和端侧算力[3] - 黄仁勋认为AI下一波浪潮将延伸到物理世界,主要形式为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和人形机器人[3] 主要企业战略布局 - 华为是国内具身智能赛道佼佼者,有意沿袭英伟达路线[8] - 小鹏汽车和小米作为国内车企代表,沿袭特斯拉路线进入人形机器人制造[8] - 英伟达与Google DeepMind、迪士尼合作开发机器人平台Newton[17] - 鸿海集团与英伟达合作研发服务场景人形机器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