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7月22日齐齐哈尔见!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完整日程官宣
机器人圈· 2025-07-19 00:51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概况 - 大会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发起,联合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四大权威机构支持,定于2025年7月22-24日在齐齐哈尔富力万达嘉华酒店举办 [1] - 主论坛聚焦智能机器人前沿趋势,分设仿生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具身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康养机器人六大技术分论坛,配套硕博快闪论坛及齐二机床集团产学研调研活动 [1] - 参会嘉宾覆盖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院校及企业代表,包含12场主论坛报告和超过40场分论坛技术分享 [1][2][4][5][7][10] 主论坛核心议题 - 赵杰(哈工大)将阐述《智能机器人当前发展趋势思考》,甘中学(复旦)分享《人形机器人用控制器研究》,刘辛军(清华)探讨《机器人技术与高端制造装备创新》 [2] - 关键技术方向包括:王硕(中科院)的《机器人灵巧操作技能学习》、刘海涛(天大)的《高性能混联机器人设计与应用》、张建伟(工程院院士)的《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机器人》 [2] 分论坛技术亮点 仿生机器人 - 丁亮(哈工大)提出《仿生移动机器人力学行为及具身智能》,赵建文(哈工大)探索《微小型连续体爬壁机器人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干斌锐(中国计量大学)研究《人工肌肉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仿生智能控制》 [4] - 李文扬(杭州智元)展示《腱耦合驱动的仿生机器人及外骨骼技术》,马鑫盟(河北工大)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仿生灵巧手遥操作系统》 [4] 手术机器人 - 张赫(哈工大)汇报《经耳道的内耳手术机器人研究》,潘立志(天大)分析《机器人辅助远程微创手术临床探索》,顾运(上海交大)研究《经自然腔道介入的规划-导航技术》 [4] - 秦岩丁(南开)突破《医疗场景磁定位与磁驱控技术》,赵岩(北科大)开发《多臂手协同介入机器人关键技术》 [4] 具身智能 - 岳裕丰(北理工)研究《具身智能认知导航技术》,王雷(中煤科工)探讨《矿山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路径》,张国腾(山大)发表《Toward Dynamic Locomotion Control of Legged Robots》 [5] - 付天宇(云裳科技)实现《柔性物体操作的机器人具身技能学习》,张泽华(齐齐哈尔大学)设计《番茄垂直种植场景机械臂》 [5] 外骨骼机器人 - 冷雨泉(哈工大深圳)开发《日常行走助力髋关节外骨骼控制》,孟伟(武汉理工)创新《可穿戴光纤传感的柔性康复外骨骼》,王克义(哈工程)研究《下肢外骨骼和柔索驱动康复机器人》 [7] - 杨大鹏(哈工大)设计《外骨骼引导智能盲人假肢系统》,曹武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突破《抗阻横向行走锻炼外骨骼技术》 [7] 康养机器人 - 张建华(北科大)分析《机器人技术赋能老龄化路径》,兰陟(民政部)探讨《养老服务机器人应用》,郭朝(武大)研究《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临床技术》 [10][11] - 何昭水(广东工大)开发《针灸机器人系统》,张庭(苏大)实现《多模态触力觉感知仿生臂手系统》,盛译萱(哈工大深圳)优化《肌肉协同驱动的个性化康复评估》 [11] 产学研联动 - 大会特设齐二机床集团实地调研活动,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技术融合 [1] - 硕博快闪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研究成果展示平台,涵盖天津理工、天津大学等院校创新项目 [14]
关于征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具身智能分会”发起单位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7-17 13:40
具身智能分会成立背景 -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未来产业,作为人工智能前沿领域融合多学科成果实现人机协同闭环 [1] - 2025上半年国内融资额突破230亿元,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在工业、物流、医疗等领域潜力巨大 [1][21] - 机电一体化构成具身智能的"物理基座",承担物理载体功能,与具身智能形成"骨骼与神经"+"大脑与感知"协同关系 [2][22] 协会组织架构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成立于1989年,是国家4A级社会组织,主管单位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和工信部 [3][21] - 具身智能分会将成为首个跨部门、跨地区的"中字头"全国性行业组织 [4][22] 分会核心职能 - 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技术研究、制定标准、培育品牌,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5][23] - 重点覆盖技术研发、产业生态构建、商业模式探索等七大工作任务 [5][23] 会员覆盖范围 - 上游企业:涵盖大脑/小脑算法、芯片、传感器等16类核心零部件领域 [6][23] - 中游企业:具身智能整机研发与集成应用厂商 [7][23] - 下游应用:工业制造、物流零售、无人驾驶等9大终端场景 [8][23] - 科研机构: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高校及研究单位 [9][23] - 第三方机构:金融、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机构 [10][24] 会员准入条件 - 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记录(新设企业豁免) [11][12][26] - 需认同协会章程并履行会员义务 [13][26] 工作推进流程 - 2025年10月1日前需提交营业执照及登记表完成资质审核 [14][26] - 成立后将选举理事会并设立细分领域工作组 [15][26]
Science正刊:麻省理工学院Hugh Herr 教授成为仿生时代领导者!
机器人圈· 2025-07-17 13:40
新型仿生膝盖技术 -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骨整合机械神经假肢,通过神经嵌入设计融合改良的硬组织和软组织,实现神经肌肉信号与关节运动的仿生耦合 [3] - 该技术超越传统依赖截肢肌肉和表面肌电图的控制方法,使假肢运动速度可超越完整生理速度 [3] - 解剖假肢整合被证明是达到甚至超越完整肢体运动能力的必要条件 [3] 技术设计 - OMP采用三层架构:中枢神经运动意图经肌肉电信号传至控制算法,实时驱动动力膝关节输出扭矩 [10] - 骨整合植体中央通道为电缆与能量供应提供保护,消除传统假体套筒对皮肤-电极界面的干扰 [10] - 通过重建残余股直肌与股二头肌为拮抗对,显著增强本体感觉信号,为大脑提供更清晰的关节位置反馈 [11] 性能表现 - 骨整合+肌内电极组在无视觉反馈任务中输出更可区分的肌电信息,目标角度追踪误差显著优于表面电极对照组 [14] - 拮抗-肌内电极构型使假膝循环频率超过健侧生理极限,揭示"削弱惯性+增强感觉"带来的超生理潜能 [16] - 步行实验显示直驱膝关节能补偿假体惯性,实现与健侧接近的摆动动力学,最高行走速度达到或超过术前水平 [17] 多模态任务表现 - 在静态障碍穿越中骨整合组几乎零失误,而传统套筒用户因冲击伪影导致肌电失真和膝关节误动作频发 [20] - 楼梯测试中受试者能用"步-步"模式升级为"跨-步"上下楼,显示解剖融合对真实场景灵活性的贡献 [22] - 骨整合组在"所有权"和"能动性"主观问卷评分上显著高于传统组,塑造了"假肢即自体"体验 [23] 技术总结 - OMP平台实现三层功能:直接由肌电驱动仿生膝关节、建立稳固的信息与能量双向通路、恢复接近生理水平的本体感觉 [25] - 两名大腿截肢者改造后在多项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显示高度解剖融合可带来超越健侧的运动潜力 [25] - 该技术提升了假肢"身体现感",为未来截肢手术设计和假肢选型提供了新的自我感知指标 [23][25] 研究人员背景 - 第一作者Tony Shu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背景,研究领域涵盖生物降解纳米材料合成和股骨假体控制 [5] - 通讯作者Hugh Herr是截肢者兼仿生学专家,拥有多项突破性假肢专利包括世界上第一款动力踝足假肢 [7][8] - Herr团队30年来发表120多篇论文并拥有100多项专利,被《时代》杂志称为"仿生时代领导者" [8]
议程公布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具身智能专题论坛、康养机器人专题论坛
机器人圈· 2025-07-17 13:40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 大会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发起,联合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权威机构支持,将于2025年7月22-24日在齐齐哈尔市举办 [1] - 设置两大专题论坛:"具身智能专题论坛"(7月23日下午)和"康养机器人专题论坛"(7月24日上午) [1] 具身智能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具身智能核心技术创新与跨行业应用,重点探讨认知导航、动态运动控制、人机协作等前沿方向 [2] - 专家报告环节涵盖6项关键技术:动态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岳裕丰)、矿山特种场景智能化(王雷)、足式机器人动态运动控制(张国腾)、多模态感知融合(杨琨)、健康监护智能预警(武传艳)、非结构化环境操作(付天宇) [3] - 硕博快闪报告环节展示青年学者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具身智能应用创新 [4] - 具体日程安排显示每个专家报告时长为30分钟,从14:00持续至17:30 [5] 康养机器人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老龄化社会应对技术,由科技部研究员刘进长担任主席,设置7个专家报告和6个硕博快闪报告 [6] - 专家报告重点包括:老龄化机器人赋能路径(张建华)、三级照护场景应用(兰陟)、下肢康复外骨骼(郭朝)、AI精准康复评估(姬冰)、针灸机器人(何昭水)、仿生臂手系统(张庭)、个性化康复方案(盛译萱) [6] - 青年学者快闪报告涵盖下肢康复轨迹规划(王辛诚)、心血管健康感知(谢诗琴)、多姿态康复机器人(于鸿飞)、便携式fNIRS系统(项嘉垚)、冲浪模拟机器人(高鼎)、理疗机器人视觉定位(冀伟雄) [7][8]
年产5000台套!北京正建设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基地
机器人圈· 2025-07-17 13:40
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国内首个一站式具身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性技术研发、数据采集训练、中试验证等全链条服务能力 [1] - 平台包括国内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基地,未来具备年产5000台套验证能力 [1] - 平台解决行业技术路线分散、数据孤岛、量产断档等问题,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多场景应用转化 [1] 核心技术突破 - "天工"人形机器人突破高性能一体化关节、轻量化本体等核心技术,具备稳定运动能力和精细化操作能力 [1] - 实现"一脑多机、一脑多能",完成从任务理解到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 [1] - 开源"天工"软件开发文档、结构设计文档等关键技术资料,运动控制框架已开源 [2] - 大规模多构型智能机器人数据集累计下载超3.6万次 [2] 数据与场景建设 - 创新中心打造业内首个集成真实场景与高保真仿真环境的具身智能数据基地 [2] - 共建工业、商业、家庭等超10类实体训练场景,提升机器人场景适应能力 [2] - 面临数据采集成本高、场景覆盖单一等挑战 [2] 量产与中试能力 - 中试基地部署高精度装配系统,提升装配精度与一致性 [3] - 构建"生产-检测"全链路质量闭环,涵盖零部件到整机全方位检测 [3] - 通过年产5000台套验证能力,打通实验室样机到规模量产断点 [4] 行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行业面临标准化生产工序缺乏、专用设备缺失、应用测试不完善等量产挑战 [2] - 技术开放可显著降低开发门槛与周期,改善重复造轮子问题 [1] - 未来将逐步开源更多核心算法与工具,开放高质量数据集 [2]
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61.5%
机器人圈· 2025-07-16 13:09
外贸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规模达21.7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 [1] - 进出口规模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10万亿元以上,上半年同比增加6000多亿元 [1] - 6月进出口规模3.85万亿元(历史月度第二高位),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2.34万亿元,增长7.2% [1] 出口结构亮点 - 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2%,连续9个月增长 [1] - 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增长9.5%,占出口总值60% [1] - 高端装备(新质生产力相关)增长超20%,"新三样"绿色产品增长12.7% [1] - 锂电池、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速均超20% [2] 机器人产业突破 - 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全球第二,上半年出口增长61.5% [2] - 智能机器人(烹调/清洁/送餐/娱乐等)加速渗透全球消费市场 [2] 市场多元化进展 - 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贸易规模超500亿元的伙伴达61个(同比增加5个) [2] - 对非洲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4.4%),对中亚进出口3572亿元(增长13.8%) [2] - 欧盟、日本、英国等传统市场保持增长,新兴市场贡献更多增量 [2] 行业信心指标 - 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信心连续两个月回升(海关贸易景气调查结果) [2] - 外贸主体通过创新产品(如机器人、绿色装备)和应变能力应对外部挑战 [3]
议程公布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仿生机器人专题论坛、手术机器人专题论坛
机器人圈· 2025-07-16 13:09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 大会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发起,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支持,将于2025年7月22-24日在齐齐哈尔市举办 [1] - 设置两大专题论坛:"仿生机器人专题论坛"和"手术机器人专题论坛",均于2025年7月23日下午召开 [1] 仿生机器人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仿生机器人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涵盖具身智能、仿生驱动、神经形态系统等方向,由专家报告与优秀硕博快闪报告构成 [1] - 专家报告包括: - 丁亮解析仿生移动机器人力学行为及具身智能的融合机制 [2] - 赵建文探索高灵活度爬壁机器人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技术 [2] - 王斌锐研究人工肌肉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仿生智能控制 [2] - 方正提出基于神经形态范式的智能机器人系统架构 [2] - 李文扬解读腱耦合驱动的仿生机器人及外骨骼技术 [2] - 青年科研骨干通过快闪报告展示仿生结构设计、智能驱动材料等创新成果 [3] - 具体日程安排包括5场专家报告(14:00-16:30)和1小时快闪报告(16:30-17:30) [4] 手术机器人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涵盖微创介入、远程操作、多臂协同等方向 [5] - 专家报告包括: - 张赫揭秘经耳道内耳手术机器人的高精度微操作技术 [5] - 潘立志剖析5G远程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路径 [5] - 顾运阐释经自然腔道介入的全链条技术 [5] - 秦岩丁分享面向医疗场景的磁定位与磁驱控技术 [5] - 赵岩研究多臂手协同介入机器人关键技术 [5] - 青年科研骨干展示自主手术系统优化、国产化器械验证等创新成果 [6]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已出炉,75家企业业绩表现受关注 [8]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战加剧 [8] - 越疆科技在港股机器人赛道表现突出,市值翻三倍 [8] - 清华大学赵明国团队加速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技术 [8] - Uber Eats将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配送服务 [8]
【重磅发布】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机器人圈· 2025-07-16 13:09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指南 实验室背景 - 实验室由原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化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成,2024年底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 - 实验室定位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聚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的基础前沿研究,目标是为国家安全、重大科学工程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资助方向 - **方向一**:微纳米机器人前沿技术,涵盖类生命制造、靶向递药、纳米机器人导航、微纳米制造及集群协同技术等 [2] - **方向二**: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系统,包括AI感知、核心部件、灵巧操作控制、视觉语言大模型及自主决策等 [3] - **方向三**:智能医疗机器人系统,涉及多机器人协同、力触觉反馈、脑机接口、康复辅助及生机电融合技术等 [4] - **方向四**: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如煤矿机器人、高海拔科考、极端环境适应及多集群协同感知等 [5] - **方向五**:海洋探索智能机器人,研究海洋运动控制、机械手驱动、自主感知及安全控制等 [6] - **方向六**:空天智造机器人,聚焦空间环境感知、灵巧操控、航天装配、在轨制造等技术 [7] - **方向七**: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安全,包括威胁监测、主动控制、漏洞挖掘及运维平台等 [8][9] 申请条件 - 申请人需为外部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 [10] - 需联合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报,鼓励跨单位及国际团队协作 [10] 资助与周期 - 单个课题资助金额为5-10万元,研究周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7年8月31日 [11][12] 成果与经费管理 - 成果需标注实验室资助,包括SCI论文1-2篇,并公开相关程序接口及数据集 [13][15] - 经费使用严格按国家标准,覆盖设备费、业务费和劳务费 [14] 申请流程 - 需在2025年8月10日前提交PPT(含录音)和申请书,内容需体现与实验室研究的互补性及促进性 [16] - 材料需包含个人签名及单位公章,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纸质版邮寄至实验室 [16] 其他要求 - 申请材料真实性为硬性要求,学术不端行为将取消资格并通报 [19]
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占率70%以上,为智元、小米供货,「蓝点触控」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 36氪首发
机器人圈· 2025-07-16 13:09
公司融资与背景 - 蓝点触控近日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由广发信德、复星创富、合肥创新投、华仓资本联合投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和团队补充[3] - 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王田苗教授担任董事[4] - 已形成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通用六维力传感器、关节扭矩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等多个产品系列[4] 技术与产品优势 - 在精准度方面普遍做到0.3%FS,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达到0.1%FS高精度[6] - 响应速度最高达10kHz,相当于每0.1ms响应一个数据点[6] - 传感器重量降低80%以上、体积降低90%以上,实现"无感"植入[6] - 拥有四项核心技术:高性能弹性体设计、嵌入式硬件电路、力控算法、高精度六维同步校准技术[8][9] - 客户需求响应周期从6-8周缩短至3-4周[9] 市场应用与客户 - 产品覆盖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打磨、装配、医疗手术机器人、焊接等)和人形机器人领域[4] - 工业机器人产品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3C电子、汽车等行业[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已与智元机器人、小米机器人、千寻智能机器人、优必选、众擎机器人等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并批量供货[4] - 2024年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份额突破70%[12] - 2024年关节力传感器出货量近5万多套,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7万多套,占国内总出货量95%以上[12] 行业发展与公司战略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约2000台,超出行业预期[10] - 预估202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能达到5000-10000台[10] - 人形机器人普遍需要4个六维力传感器和28个关节力矩传感器,约占整机BOM成本的15%[10] - 公司连续三年每年销售收入翻倍,已实现正向现金流[12] - 将进一步补充研发投入、扩张团队,拓展小尺寸、高精度、高带宽的传感器产品,并拓展海外市场[12]
王兴兴亮相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
机器人圈· 2025-07-15 11:01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半年增长速度非常快,科技发展趋势明显 [3] - 人形机器人处于行业发展早期,未来3-5年将在工业、服务和危险场景加速应用落地 [5] - 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面临挑战,需要各国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7] 公司表现 - 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最多 [4] - 公司去年发布的G1人形机器人全球关注度高,今年出货量较去年明显增长 [3] - 公司通过软件开源和客户开发合作推动行业生态发展 [7] 技术发展 - 中美在人形机器人发展上各有优势:中国擅长生产制造和硬件,美国拥有AI软件生态 [6] - 全球合作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关键,共赢状态可达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