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两篇Science论文:冬眠的“超能力”被锁在人类DNA中,解除锁定有望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8-02 04:04
冬眠动物代谢调控的遗传机制 - 冬眠动物具有从类似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中风等健康状态中恢复的能力,其代谢调控机制可能隐藏于人类DNA中[3] - 两项Science研究通过比较非冬眠小鼠与冬眠松鼠的基因表达,发现下丘脑区域的顺式调控元件(CRE)与代谢适应密切相关[7] - 冬眠动物特有的CRE通过调控FTO基因座附近基因活性,实现入冬前快速增肥和冬眠期缓慢消耗脂肪的代谢切换[10] FTO基因座的关键作用 - FTO基因座是人类肥胖的最强遗传风险因素,但冬眠动物通过其附近DNA区域的特殊调控获得代谢优势[9] - 实验显示:小鼠中突变冬眠动物特有的CRE区域会显著改变体重、体温恢复能力及整体代谢率[10] - CRE非编码序列通过"指挥式调控"影响数百个基因表达,远超FTO基因座范围[10] 冬眠调控机制的发现方法 - 研究团队采用全基因组技术筛选1亿年内保守但冬眠动物中快速突变的DNA区域[13] - 禁食诱导的基因变化与冬眠动物DNA区域高度重叠,提示"枢纽基因"调控机制的关键作用[13] - 冬眠进化可能通过解除代谢"锁定"实现,使动物能在高/低能耗状态间自由切换[15][16] 人类潜在应用前景 - 人类基因组可能具备类似冬眠动物的代谢调控潜力,解锁后或可治疗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11] - 冬眠动物能逆转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肌肉萎缩,其机制可能为延长人类寿命提供新思路[16] - 研究提出通过靶向调控CRE元件模拟冬眠代谢灵活性,开发年龄相关疾病疗法[16]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5篇Cell论文:表观基因稳态与阿尔茨海默病、土豆的妈妈是番茄、DNA突变新机制、癌症免疫大数据平台
生物世界· 2025-08-02 01:00
细菌Kiwa系统抗病毒防御机制 - 解析细菌跨膜防御机制Kiwa系统 在噬菌体附着瞬间启动分子级别防御围栏抑制噬菌体复制[5] - Kiwa系统通过协调膜相关噬菌体感染检测与下游效应物DNA结合 形成空间协调抗病毒机制 不诱导宿主细胞死亡[8] - 原核生物免疫系统是相互关联多层次网络 利用冗余性和多样性应对快速进化噬菌体威胁 为抗菌工具设计和合成生物学提供结构模板[8] 癌症免疫大数据平台 - 开发癌症免疫大数据平台CIDE 系统解析1903种编码分泌蛋白基因在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作用[14] - 鉴定AOAH CR1L COLQ ADAMTS7等分泌蛋白为新型免疫检查点阻断调控因子 AOAH通过双重机制增强免疫治疗[14] - AOAH提高T细胞受体对弱抗原敏感性增强抗肿瘤T细胞应答 通过清除抑制性脂质解除树突状细胞免疫抑制[14] - 系统性多组学分析揭示分泌蛋白在免疫治疗中多维调控网络 推动癌症治疗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范式转变[15] 转录因子与错配修复竞争驱动DNA突变 - 揭示转录因子与错配修复竞争驱动DNA突变机制 解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罕见遗传突变频率高于预期现象[18] - 转录因子蛋白通过直接与MutSα对DNA错配识别竞争 增加DNA复制错误引起突变率 在酵母和人类细胞均观察到[21] - 转录因子与错配修复竞争是癌症中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体细胞超突变关键决定因素 对调控性DNA进化具有重要意义[21] 马铃薯杂交起源与进化 - 发现马铃薯是杂交起源 母本为番茄 父本为类马铃薯 古杂交发生于800-900万年前[23] - 古杂交现象是马铃薯植物块茎形成和物种辐射基础 首次证实物种杂交可以产生新器官马铃薯块茎[26] - 系统揭示马铃薯物种杂交起源 块茎形成和辐射分化 为物种形成机制和遗传育种提供新理论视角[26] 阿尔茨海默病表观基因组研究 - 描绘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中不同脑区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动态变化 揭示表观基因组稳态瓦解与疾病进展相关[27] - 跨越六大关键脑区 在11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对照样本运用单细胞表观基因组转录组与多组学技术[30] - 量化表观基因组信息并与病理负荷 认知衰退 胶质细胞状态等系统整合 揭示脑区细胞类型特异表观调控网络[30] - 强调表观基因组稳定性在认知保护中核心作用 为理解认知衰退机制与细胞退行提供全新视角[30]
Cell:刘尊鹏/张珊珊等揭示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与否,关键或在表观基因组稳态
生物世界· 2025-08-01 14:41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核心发现 -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典型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斑块沉积和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内嗅皮层和海马体最早受累,导致突触损伤和神经元退行,但其易损机制长期未明 [2] - 部分个体即使存在高病理负荷仍能维持认知功能,称为"认知韧性"(Cognitive resilience,CR),提示神经系统存在抵御病理损伤的分子机制 [3] 研究设计与数据规模 - 研究覆盖111例样本(57例非AD、33例早期AD、21例晚期AD),跨越6个脑区(内嗅皮层、海马体等),采集384份组织样本,构建799个单细胞多组学文库,获得约350万个细胞的表观基因组与转录组图谱 [7] - 绘制了涵盖7大类细胞、67个亚型的高分辨率跨脑区单细胞表观和转录全景图谱,鉴定超100万个顺式调控元件和123个功能模块 [7] 表观基因组动态与病理关联 - AD大脑普遍存在"表观基因组信息丢失"现象,表现为异染色质松弛与活性染色质功能减弱,与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功能衰退高度相关 [8] - 内嗅皮层和海马体的兴奋性神经元、齿状回颗粒细胞和锥体细胞受损最严重,显示脑区与细胞类型特异性易感差异 [8] - 胶质细胞呈现"激活-耗竭"双相状态:早期激活阶段表观信息升高并富集AD遗传风险位点,后期进入耗竭状态导致修复能力下降 [8] 认知韧性的分子基础 - 认知韧性个体在兴奋性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等关键亚型中保有更高表观基因组信息,且"激活态"胶质细胞能持续维持表观稳定性 [9] - 核结构完整性(如核纤层蛋白、异染色质支架)是维系表观稳定性的关键,免疫通路异常激活会加速基因组稳定性丧失 [9] 研究意义与创新 - 首次系统性揭示AD进程中表观基因组稳态失衡与认知韧性的守护机制,为基于表观遗传干预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10] - 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整合表观调控、遗传风险与细胞功能转化,开辟了AD精准治疗新路径 [5][10]
Nature Aging: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团队等发现缓解卵巢衰老、改善生育力的新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8-01 08:00
卵巢衰老机制研究 - 卵巢是人体最早衰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衰退比其他器官早几十年,衰老会导致卵母细胞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进而引发不孕不育、流产等生育问题[2] - 卵巢衰老还会导致激素缺乏,对其他器官产生全身性影响,对整体健康和寿命造成不利影响[2] - 随着生育年龄推迟和绝经后寿命延长,卵巢衰老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普遍[3] NCOA7蛋白的发现 - 研究发现NCOA7是一种与卵巢衰老相关的应激响应蛋白,其有害突变和表达量降低会加速细胞衰老和生育能力下降[6] - NCOA7分布于包含G3BP1-V-ATP酶的应激颗粒中,能促进应激颗粒的自噬降解以缓解应激[8] - 通过雷帕霉素或脂质纳米颗粒递送NCOA7 mRNA,可以促进颗粒自噬作用,延缓卵巢衰老[8] 研究意义 -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NCOA7通过介导应激颗粒的自噬清除过程参与调控卵巢衰老[3] - 研究描绘了卵巢对应激压力的适应机制,发现了女性生殖长寿的潜在机制[10] - 为缓解卵巢衰老、改善生育力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新靶点[10]
黄荷凤院士团队揭示不粘锅涂层微塑料影响男性生育能力的机制,并开发出治疗方法
生物世界· 2025-08-01 08:00
微塑料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 微塑料(尺寸小于5毫米)已成为全球生态系统的新型污染物,人类每周平均摄入0.1-5克微塑料,可能对健康产生毒性问题 [2] - 研究在人类粪便、肺、血液、胎盘和母乳中检测到微塑料,表明人体受到广泛污染 [2] - 近几十年男性精子数量持续下降,其中40%的低精子数量原因不明 [2] 聚四氟乙烯(PTFE)与精子质量下降的关联 - 中国男性精液和尿液中普遍检出微塑料,PTFE暴露与精子质量显著下降密切相关,影响精子总数、浓度和活力 [2] - 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PTFE微塑料检出率高达46.62%,且随年龄增长在生殖系统蓄积 [5] - PTFE暴露延缓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发育,破坏染色体联会和DNA损伤反应,促进精母细胞凋亡 [5] PTFE影响精子质量的机制 - PTFE特异性作用于单倍体精子细胞中的SKAP2蛋白,下调SKAP2表达导致精子细胞骨架受损、形态异常和活力下降 [5] - 研究揭示了PTFE通过靶向SKAP2蛋白损害精子功能的机制 [7] 针对性治疗方法 - 开发了富含SKAP2的牛奶细胞外囊泡(mEV-SKAP2),可重塑精子细胞骨架和形态,恢复精子活力和雄性生育能力 [3][5] - mEV-SKAP2在人类和小鼠模型中均显示出治疗效果 [5] - 基于SKAP2的细胞外囊泡疗法是改善PTFE暴露导致精子质量下降的有前景的策略 [7] 研究的社会价值 - 研究有助于推动临床弱畸形精子症修复的研究,对未来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7] - 研究为弱畸形精子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7]
Nature:上帝的剪刀,AI 制造!生成式AI设计出CRISPR蛋白,高效编辑人类DNA,且安全性更高
生物世界· 2025-08-01 04:07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展 - CRISPR基因编辑是21世纪最具突破性的生命科学成果 被誉为"上帝的剪刀" 2012年诞生后8年内即获诺贝尔奖 2023年底首款CRISPR疗法获FDA批准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 [2] - 现有CRISPR工具存在脱靶效应和免疫不良反应问题 限制其广泛应用 [3] - CRISPR-Cas9源自细菌免疫系统 虽经改造但仍保留"野性"特征 存在脱靶切割 免疫原性 递送困难等临床应用的重大缺陷 [10] AI驱动的基因编辑突破 - Profluent公司利用生成式AI设计出全新基因编辑工具OpenCRISPR-1 首次实现人类基因组精准编辑 该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4] - OpenCRISPR-1相比SpCas9靶向效率相当但脱靶编辑减少95% 且可能具有更低免疫原性 氨基酸序列与天然Cas9存在182-403处差异 [18] - 该工具完全开源 可免费用于科研和商业 有望显著降低基因治疗成本 加速数千种遗传病治疗开发 [4] AI蛋白质设计方法论 - 研究团队构建CRISPR-Cas Atlas数据库 包含120万个CRISPR操纵子 数据量达26.2万亿碱基 Cas9序列数量是UniProt的4倍 [12] - 采用分层训练策略 先预训练蛋白质语言模型ProGen2 再用CRISPR数据微调 生成多样性达天然Cas蛋白5倍的候选序列 [13] - 通过"预训练-微调-生成-筛选"框架 从35万条AI生成序列中选出209条实验验证 OpenCRISPR-1表现最优 [15] 技术应用扩展 - OpenCRISPR-1成功转化为碱基编辑器 在人类细胞中实现35%-60%的A-to-G编辑效率 与SpCas9编辑器相当且无插入缺失突变 [20] - AI还设计出新型脱氨酶PF-DEAM-1/2 与天然脱氨酶同源性55%-80% 构建的碱基编辑器效率媲美现有系统 [22] - 该技术标志着基因编辑进入AI设计新时代 治疗性蛋白质将来自计算优化而非自然进化 [25]
AI智能体登上Nature子刊!华大智造发布靶向测序引物设计工具PrimeGen
生物世界· 2025-08-01 04:07
核心观点 - 华大智造发布名为"PrimeGen"的干湿协同多智能体系统,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LLM)与多智能体协作,显著提升扩增子测序引物设计的效率与可靠性[1] - PrimeGen系统攻克了靶向测序引物设计中的"组合爆炸"难题,在高达955个扩增子的超高通量条件下仍能保持优异扩增均匀性,二聚体风险显著降低[10] - 该系统是华大智造实验室智能自动化(GLI)业务的优秀范例,标志着AI技术全面融入生命科技工具领域[5][39] 技术架构 - PrimeGen由四大智能体协同运作:搜索智能体、引物智能体、协议智能体、实验智能体[9] - 搜索智能体精准定位目标序列,涵盖大多数高通量测序典型应用场景[11] - 引物智能体采用"滑动窗口+LLM迭代"双引擎机制,将二聚体率压到<1%[16] - 协议智能体将文献方法转化为可执行脚本,现有28个可调模块[22] - 实验智能体通过三路摄像头实时捕捉异常,多视角异常识别准确率达87%[26][31] 性能表现 - 在新冠全基因组测序中实现≥99.8%基因组覆盖(10×)[17] - 在遗传病筛查应用中设计958重扩增引物池,二聚体比率低至0.9%±0.3%[17] - 系统优化幅度根据任务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10] 应用前景 - PrimeGen将深度嵌入ATOPlex Fast产品体系,首款产品RSV A/B全基因组建库试剂盒将于8月上市[38] - 该产品采用RT-PCR单管扩增,4小时完成建库,覆盖≥99.5%的RSV A/B型全基因组序列[38] - GLI业务帮助实验室从"人工经验"向"数据驱动"决策进化,突破数据-算法互哺瓶颈[39] 行业趋势 - 自驾实验室(Self-driving laboratories)被《自然》列为2025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之一[4] - 人工智能正从"能聊天"迈向"能自主行动"的基础设施[41] - 德勤预测到2025年将有四分之一企业采用生成式AI部署智能体[41]
Cell子刊:赖仞团队揭示高脂饮食通过肠道细菌促进血栓形成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01 04:07
心血管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关联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致死病因,临床症状包括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 [2] - 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显著关联,可能是治疗的重要靶点 [2] - 棕榈酸是人体最丰富的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但肠道微生物群是否调节其循环水平尚不清楚 [2][5] 高脂饮食与血栓形成机制 - 高脂饮食促进肠道细菌多形拟杆菌定植,增加循环系统中棕榈酸水平,加剧血栓形成 [3][8] - 棕榈酸通过抑制活化蛋白C(APC)和增强血小板活化直接促进凝血 [10] - 多形拟杆菌移植会提高血浆棕榈酸水平并引发高凝状态,但不改变宿主脂肪生成 [8] 橙皮苷的预防作用 - 橙皮苷(一种膳食类黄酮)可抑制棕榈酸与APC的相互作用,预防由棕榈酸或多形拟杆菌移植引起的高凝状态 [9][10] - 橙皮苷能阻断棕榈酸-APC相互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10] 研究核心发现 - 棕榈酸具有直接促凝血作用,多形拟杆菌可合成棕榈酸 [10] - 高脂饮食通过促进多形拟杆菌定植增加循环棕榈酸,加剧血栓形成 [10] - 控制棕榈酸和多形拟杆菌可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策略 [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01 00:15
马铃薯的杂交起源 - 马铃薯是番茄和类马铃薯祖先在800-900万年前杂交的产物,这一发现揭示了其非纯种演化的背景[4][8] - 杂交事件与安第斯山脉剧烈抬升(600-1000万年前)同期,为后续生态适应奠定基础[8] - 研究通过分析128个基因组(含88个单倍型解析基因组)确认杂交起源[8] 块茎形成的遗传机制 - 块茎形成依赖双亲基因互补:番茄贡献光信号基因SP6A(触发匍匐茎膨大),类马铃薯提供调控基因IT1(定位块茎形成位置)[10] - CRISPR基因编辑验证显示,敲除SP6A基因导致块茎无法膨大,敲除IT1基因则抑制地下茎发育[11] - 杂交特有的基因兼容性使马铃薯获得定制化"生存工具包",其他近缘物种无法复制此组合[13] 杂交带来的进化优势 - 无性繁殖能力使马铃薯适应高寒环境,避免杂交后生育力下降[15] - 约40%基因在不同分支中呈现亲本特异性分化,推动107个野生马铃薯物种的多样性爆发[15] - 生态位扩张:耐寒基因接近类马铃薯,成功入侵干旱草原、高寒草甸等多样环境[15] 研究对行业的启示 - 杂交直接创造新性状(如块茎),颠覆了其作为物种形成"配角"的传统认知[16] - 解析块茎基因起源可为设计抗寒、高产马铃薯品种提供理论支持[17] - 地质剧变中杂交成为生命适应性进化的关键途径[18]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院士领衔,发表于2025年7月31日《Cell》期刊[3][19] - 论文标题为《Ancient hybridization underlies tuberization and radiation of the potato lineage》[3]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挑战极端环境生命极限模型
生物世界· 2025-07-31 10:30
深海化能合成生物群落研究 - 在太平洋西北部最深9533米处的海沟底部发现能从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的管状蠕虫和软体动物 [3] - 这些化学能自养生态系统的存在挑战了关于深海极端深度下生命潜力以及深海复杂碳循环的假说 [3] - 为生命在极端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新见解 [3] 研究团队与发现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杜梦然研究员和彭晓彤研究员在Nature期刊发表相关研究 [2] - 研究团队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西部进行科学考察 [5] - 发现了已知最深、分布最广的化学合成生物群落,深度为5800米到9533米,横跨逾2500千米 [5] 生物群落组成与机制 - 生物群落主要由海洋管状蠕虫(西伯加虫多毛类)以及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 [6] - 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动物利用构造板块断层渗出的硫化氢和甲烷合成能量 [6] - 断层渗出的甲烷产自沉积物中发现的有机质的微生物过程 [6] 研究意义与影响 - 考虑到其他超深渊海沟具有类似地质特征,这类化学合成生物群落的分布范围可能远超此前预期 [6] - 这一发现对当前极端环境生命极限模型及深海碳循环理论提出了挑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