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

搜索文档
“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资助名单揭晓
证券日报网· 2025-09-29 13:44
据悉,何享健科学基金是由美的集团(000333)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何享健以个人名义出资30亿元创立 的公益性基金,于2023年5月份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上正式发布。基金依托广东美泽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设立,由佛山市顺德区美泽科学发展中心承办,以"支持基础研究突破、推动原创成果转化"为核心 目标,重点关注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健康和生命 科学、绿色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通过制度化、持续性的资助,为全球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入选的20位青年科学家涵盖两大重点领域,其中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12人、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 域8人。20位拟资助科学家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展现出科研潜力,其未来研究计划聚焦学科前沿,对推 动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具备潜在价值。 为进一步推动科研交流与成果展望,何享健科学基金拟于10月25日在佛山顺德举办"何享健青年科学 家"首期项目的揭晓仪式及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将按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两大领 域分组开展深度研讨,围绕获资助科学家的研究计划可行性、技术难点及相关领域前沿方向展开交流。 本报讯 (记者 ...
《Cell》封面重磅发布!华东师大团队揭示减脂新科技,局部热疗助推顽固脂肪燃烧
GLP1减重宝典· 2025-09-28 11:57
以下文章来源于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作者欢迎订阅 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 《肥胖世界》Obesity World - 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发现,人类米色脂肪(Beige fat)能够通过局部热疗激活产热,显著缓 解肥胖并改善代谢紊乱。该成果于3月4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Cell)杂志,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脂肪组织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白色、棕色和米色脂肪。白色脂肪主要负责储存能量,棕色脂肪能将脂肪转化为热量,而米色脂肪则兼具两者特 性。它在静止时类似白色脂肪,遇冷或受到特定激活时,则具备棕色脂肪的产热能力,促进能量消耗。成年人颈部、背部上方、锁骨附近和脊 柱周围都含有米色脂肪,可感应寒冷、提升糖代谢。 此次研究由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马欣然、徐凌燕研究员,联合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胡承教授和生物质纳米材料课题组张强研究员共同 完成。团队发现,除了冷刺激,米色脂肪还能通过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感应局部温热,激活产热机制。这一 ...
展现高质量医学成果,BMJ发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9:0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报道 9月13日,2025首都国际医学(000516)大会的平行论坛——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 论坛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BMJ集团协办,聚焦中英医疗科创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展开深度对话交流。 论坛期间,BMJ(《英国医学杂志》)集团正式发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 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这是全球首份针对中国医院医学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指南与卫生政策引用情况 的专项分析报告。 报告覆盖2005至2024年二十年期间,首次从"研究转化为实际医疗实践"的维度,量化呈现中国医院研究 对全球卫生政策制定、临床实践优化的具体贡献,进一步彰显中国医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与临床转化价 值,也为中英乃至全球医疗科创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与方向指引。 突破传统评估 此次报告采用BMJ Impact Analytics提供的数据,追踪了2005-2024年间中国医院研究成果在全球41000余 家机构、2000余个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中的引用情况,展示了具有最多被政策和指南引用的研究文章产 出的十家中国医院,其总体被引次数、地域覆盖情况、重要施引机构,以及最高被引的研究文章 ...
震惊发现:2岁前吃糖太多,成年后患病风险飙升!《科学》《自然》双重验证
GLP1减重宝典· 2025-09-23 11:37
以下文章来源于内分泌早知道 ,作者关注内分泌的 内分泌早知道 . 深度分享内分泌用药经验、病例剖析、指南专业解读并紧跟国内外内分泌领域前沿进展,「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2024年10月31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发表了一项颠覆性研究,揭示了婴幼儿饮食中隐藏的健康危机。这项由南加州大学领衔,联 合兰德智库、麦吉尔大学等四所顶尖机构开展的长期追踪研究指出:人生前1000天(孕期至2周岁)的饮食含糖量,直接决定成年后的 代谢健康! 研究团队发现:过早接触添加糖的婴幼儿,成年后罹患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呈爆发式增长。更令人震惊的是,只要在婴幼儿期严 格控制添加糖摄入,就能有效阻断这种"代谢记忆"效应,显著降低未来慢性病风险。 ▍关键发现:生命早期糖摄入影响终身健康 研究发现, 人生前1 00 0天(从孕期到2岁) 的饮食中如果含有大量添加糖,成年后代谢疾病风险会 大幅上升 。相反,严格控制糖分摄 入,则能显著降低未来患病概率。 历史数据揭示惊人规律 研究团队利用 英国生物银行(UK Bi obank) 的50万份遗传与医疗数据,对比了1 951- 1956年出生的60,1 83名参与者的健康状况。其 中: - " ...
瘦身奇效,糖患重获健康!顶级医刊曝光重磅研究:体重降幅与二型糖尿病逆转率惊人相关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7 04:03
减重与糖尿病缓解关联性研究 - 《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子刊》发表的Meta分析揭示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与疾病缓解存在强劲剂量反应关系 该关联性与患者年龄、性别、种族背景、病程长短、初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或减重方式均无关联[6] - 研究基于22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 包含29个完全缓解和33个部分缓解评估指标 完全缓解定义为干预一年后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0%或空腹血糖低于5.6mmol/L且不使用降糖药物 部分缓解定义为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或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且不使用降糖药物[7] 减重幅度与缓解率数据 - 体重减轻不足10%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仅0.7% 减重20%-29%群体完全缓解率达49.6% 减重超过30%时完全缓解率高达79.1%[7] - 部分缓解率随减重幅度阶梯式上升:体重减轻不足10%为5.4% 10%-19%为48.4% 20%-29%为69.3% 30%以上达89.5%[7] - 精确计算显示体重每减轻1个百分点 完全缓解概率增加2.17% 部分缓解概率提升2.74%[8] 研究结论与临床意义 - 研究强有力证实减重是控制2型糖尿病和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的核心关键 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明确治疗目标和预期效果[9] - 未发现年龄、性别、种族、病程、基础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使用情况或减重干预方法与缓解结果存在显著关联[8]
重磅突破!能量通量理论首次揭开危重患者肥胖之谜,医学界沸腾
GLP1减重宝典· 2025-08-30 10:23
危重症代谢重组机制 - 全身炎症引发器官间特有的代谢变化 免疫及炎症区域合成代谢重新编程主要用于支持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 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的分解代谢为免疫细胞提供碳源和能量[6] - 肝脏通过持续供应葡萄糖和酮体维持代谢平衡[6] - 代谢调整深刻影响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代谢状态[7] 代谢调节基本原则 - 正常情况下代谢优先消耗葡萄糖和糖原 随后动用脂肪和蛋白质 脂肪因高能量密度(9千卡/克)成为主要能量储备[10] - 危重症状态下代谢优先保障免疫与炎症细胞需求 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大量分解[10] - 底物氧化存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高效产生ATP)和非线粒体方式(糖酵解、Warburg效应)[11] 系统代谢变化 - 糖异生活动大幅增强 主要利用乳酸、甘油和氨基酸作为原料 Cori循环在维持葡萄糖再生中起关键作用[13] - 脂肪组织加速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脂质代谢紊乱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低HDL胆固醇提示不良预后[13] - 酮体生成受高胰岛素水平和线粒体脂肪酸转运障碍限制[14] - 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现象常见 但强化胰岛素治疗未带来一致存活收益[14] 免疫细胞代谢特征 - 免疫细胞通过有氧糖酵解(Warburg代谢)迅速获得ATP 每个葡萄糖分子生成2个ATP(线粒体代谢约为30个ATP)[16] - 代谢中间产物(琥珀酸、衣康酸、α-酮戊二酸)通过影响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 衣康酸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17] - M1型巨噬细胞以糖酵解为主(促炎) M2型倾向于脂肪酸氧化(抗炎) 效应T细胞依赖糖酵解 调节性T细胞以线粒体呼吸供能[18] 脂肪组织代谢重塑 - 白色脂肪组织可能转化为褐色脂肪 通过UCP1介导增强产热能力[20] - 肥胖个体在危重症中存活率可能更高(肥胖悖论) 因能量储存更丰富、分泌抗炎脂肪因子或具备肌肉保护效应[20] 骨骼肌代谢变化 -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自噬机制增强促使肌肉蛋白大量分解 MuRF1和atrogin-1是关键E3连接酶[22] - 钠泵活性提升及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骨骼肌乳酸产生和释放 乳酸可经Cori循环转化为葡萄糖[24] - 痊愈后肌肉再生能力受损 肌纤维类型变化(II型纤维萎缩)及表观遗传学变化导致持续性肌无力[2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代谢重组通过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及组织分解来增强免疫防护与存活能力[27] - 表观遗传调控及代谢中间产物(琥珀酸、衣康酸)在调节炎症反应中起核心作用[27] - 未来需开展针对酮体合成、Warburg效应等代谢路径的创新干预研究[27]
Cell重磅研究警示:早餐缺失的饥饿竟触发“报复性吸收”!肥胖与动脉硬化风险激增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4 10:25
小肠代谢记忆效应与营养吸收机制 - 晨间饥饿状态触发小肠代谢记忆效应 增强营养吸收效率以应对禁食期[6] - 小肠具备双渠道供能机制:肠腔侧(食物摄入)和血液侧(体内储备调动) 早餐缺失时转向内部供能模式[8] - 饥饿引发代谢补偿机制 后续进食时胆固醇和脂肪吸收效率显著提升[8] 跳过早餐对代谢功能的具体影响 - 胆固醇吸收激增40% 关键转运蛋白Npc1l1表达水平大幅上调[9] - 脂质吸收区域从绒毛顶端向中下部延伸 整体吸收能力增强[10] - 表观遗传调控改变形成长期代谢记忆 恢复饮食后高吸收状态持续[11] 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联 - 长期不吃早餐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升高 脂质代谢紊乱加剧[18] - 动脉壁脂质沉积加速 血管斑块形成速度加快[18] -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提升2倍以上[18] 科学减重策略建议 - 规律早餐(蛋白质+膳食纤维组合)可重置吸收节律 降低代谢波动[15] - 晨间8-10点营养摄入对维持代谢平衡至关重要 少量进食即可阻断饥荒模式[15] - 减重核心在于代谢稳态维护 而非盲目节食[15]
2.35亿元!颜宁任院长的深圳医科院采购大批仪器
仪器信息网· 2025-08-19 03:58
深圳医学科学院设备采购 - 深圳医学科学院发布47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2.35亿元,涉及高性能流式细胞分析仪、全光谱超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等高精尖设备,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3~10月 [1] - 采购清单中高性能流式细胞分析仪预算480万元,支持30色以上多通道检测及高通量数据分析 [6] - 全光谱超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预算900万元,具备超高维度、高通量细胞分选能力,应用于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 [6] - 高维流式细胞分选仪预算860万元,可对复杂异质性细胞悬液进行多参数检测分选 [6] - 电子束光刻系统预算3000万元,具备小于10纳米图案制造能力,超越现有光刻技术分辨率极限 [8] - 冷冻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预算1300万元,用于生物结构解析平台建设 [10] 深圳医学科学院战略定位 - 由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国家级新型医学研究机构,对标美国NIH,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临床验证-药物开发-产业落地"全链条创新闭环 [15][16] - 实行"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市场化薪酬"的灵活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 [14] - 规划建设八大研究所,覆盖神经免疫学、罕见病、传染病等前沿方向,并构建十大公共技术平台包括冷冻电镜平台、单细胞多组学平台等 [25][30] - 选址坪山区,初期用地41万平方米,计划建设300张床位的临床研究医院支撑转化医学 [21][22] 科研能力与人才建设 - 由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教授担任创始院长,已吸引李美静(结构生物学)、宿强(结构免疫学)等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加盟 [17][13] - 在膜蛋白结构解析领域具有世界级成果,如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并建立冷冻电镜、X射线晶体学等先进平台 [25] - 规划建设质谱分析与代谢组学平台、化学生物学交叉平台、医学人工智能平台等交叉学科设施 [27][28][29] - 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打造"NIH + Broad Institute + Allen Institute"三位一体的医学研究引擎 [32][34]
中山大学最新研究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08-15 08:00
非传染性疾病(NCD)的全球负担 - 2021年非传染性疾病导致4200万人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75% [6] - 2011-2030年期间非传染性疾病预计给全球经济造成超过30万亿美元损失 [6] - 病因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环境因素干预成为预防重点 [6] 绿地(Greenspace)的健康效益 - 包括森林、公园、行道树和花园,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风险降低相关 [6] - 作用机制包括减少空气污染、噪音、促进身体活动、缓解精神压力等 [6] - 此前研究存在地理局限性和疾病覆盖不全的问题 [7] 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覆盖204个国家/地区2000-2021年数据,首次量化全球绿地干预效益 [8] - 绿地面积越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越低,最高水平可减少166万死亡病例和3768万伤残调整生命年 [8] - 潜在经济效益达100亿美元 [8] 政策应用价值 - 为各国制定绿地建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0] - 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和环境改善资源的分配决策 [10]
新疆医学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医学》
人民网· 2025-07-29 02:06
研究突破 - 基于大语言模型实现全球首创多器官衰老评估 对心、肺、肝等多器官实现个体层面生物年龄建模并揭示器官异步衰老现象 [3][4] - 生物年龄预测准确率显著超越传统指标 在死亡与疾病风险预测中优于端粒长度和表观遗传时钟等传统方法 [4] - 识别316种可能与加速衰老相关的血液蛋白标志物 其中约190种为首次报道 包括高效预测因子IGFBP4 [4] 数据规模与技术优势 - 研究整合全球六大健康数据库总样本量超1000万人 涵盖中、英、美三国数据源包括英国生物银行和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等 [3] - 依托新疆电力与自然条件优势 结合中国移动新疆分公司及华为昇腾算力完成海量数据汇聚治理与分析 [4] - 仅需常规体检数据即可实现低成本易推广的衰老评估 使尖端健康评估技术能下沉基层服务更广泛人群 [4] 战略意义与应用前景 - 标志着新疆在医学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为全球精准健康评估领域贡献智慧 [3][5] - 成功经验可率先惠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中国新疆智慧 [5] - 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天山悦康大模型 能给予个性化健康建议并赋能健康管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