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芯语

搜索文档
高盛再次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2104元…
是说芯语· 2025-09-01 00:44
高盛对寒武纪的财务预测与估值调整 - 2025年营收指引符合预期 [4] - 目标价上调至人民币2104元 [4] - 2025-2027年营收预测上调至65.6亿元、139.6亿元、299.5亿元 [4] - 同期净利润预测上调34%、21%、19%至20.22亿元、36.8亿元、77亿元 [4] 寒武纪市场份额与出货量展望 - 2025年AI芯片出货量预计达14.5万颗 [5] - 2028年出货量预计超100万颗,营收达438亿元 [5] - 国内市场份额预估为11% [5] 云服务厂商资本支出预期调整 - 2025/2026年国内云厂商资本支出预期分别上调23%和17% [6] - 2026年资本支出预计同比增长13% [6] 营收与净利润增长逻辑分析 - 营收增长及国内份额决定公司市场地位与技术能力 [7] - 净利润率超预期但营收为核心关键指标 [7] - 2026年营收预估被指保守,后续存在上调空间 [8] AI芯片行业发展趋势 - 推理卡爆发将成为今明两年现象级产业方向 [9] - 沐曦IPO时间点有望强化科技牛市行情 [9]
上海半导体公司,“卖身”2.95亿!
是说芯语· 2025-08-31 23:33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以自有及自筹资金2.95亿元完成对兴感半导体100%股权收购 交易不涉及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1] 公司业务与技术布局 - 公司为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供应商 聚焦电源管理、电机驱动、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 产品应用于能源电力、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4] - 2024年营收中集成电路占比达99.52% 核心业务为芯片领域 [8] - 兴感半导体在电流传感器、磁传感器及信号链芯片领域具有技术优势 其SC783系列电流传感器模块具备0.08mΩ超低导线阻抗、5kV隔离耐压及±1%高精度特性 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充电桩等高端场景 [6] - 兴感半导体控股上海兴工微电子和江苏兴宙微电子两家子公司 拥有独立知识产权 产品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8] 战略协同与整合效应 - 公司现有"电源管理-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产品线与兴感半导体"电流检测-运动感知"技术结合 形成完整智能控制系统产品矩阵 [8] - 技术融合使公司成为国内少数可同时提供电流传感器、磁编码器及"三电"核心芯片的集成方案供应商 [8] - 双方客户群体高度契合 通过资源整合可实现市场份额协同增长 [8] - 规模效应有望优化采购成本并增强抗风险能力 [8] - 收购填补了公司在感知层技术的战略空白 [6] 财务表现与行业前景 -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6.88亿元 同比增长18.98% [9] - 新能源和工业自动化领域对高精度传感与功率控制需求持续攀升 [9] - 收购有助于公司在国产替代进程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9]
华虹正式披露华力微注入预案
是说芯语· 2025-08-31 23:33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华力微97.4988%股权[1] - 交易涉及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1] 公司业务现状 - 2024年营收达143.88亿元 在中国大陆纯晶圆代工企业中排名第二[4] - 运营三座8英寸晶圆厂(月产能17.5万片)及无锡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9.45万片)[4] - 2024年平均产能利用率接近100% 显示特色工艺产品需求强劲[4] 标的公司华力微 - 拥有中国大陆第一条12英寸全自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4] - 工艺水平覆盖55/55nm至28nm技术节点 设计月产能达3.8万片[4] - 产品主要面向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中高端成熟制程需求领域[4] 业务协同效应 - 收购将彻底解决65/55nm工艺节点在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及逻辑与射频三大平台的同业竞争问题[5] - 公司现有0.35μm-40nm工艺与华力微55-28nm产线形成完美衔接[5] - 华力微3.8万片/月的12英寸产能注入将缓解公司当前108.3%的产能利用率压力[5] 战略整合规划 - 整合后65/55nm非易失性存储器业务由华虹半导体承接 逻辑与射频业务保留在华力微平台[5] - 专业化分工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5] - 12英寸晶圆总产能将突破13万片/月 跻身全球特色工艺代工第一梯队[6] 市场竞争力提升 - 公司成为国内少数能提供28nm到0.35μm全系列成熟制程服务的企业[6] - 实现"8英寸+12英寸"产线战略协同 强化在汽车芯片、功率器件等优势领域竞争力[6] - 助力我国在成熟制程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体系[6]
上海百亿级半导体项目宣告破产!
是说芯语· 2025-08-31 03:00
公司概况与破产结局 - 上海梧升半导体集团于2025年8月28日被法院裁定终结破产清算程序 归集财产仅1100元 负债590余万元[1] - 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 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 曾宣布投资不低于180亿元建设半导体全产业链[1] - 2024年10月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 2025年8月因资产不足以支付1263.03元破产费用而终结程序[5] 项目投资与资金问题 - 南京梧升半导体项目注册资本一度增至32.85亿元 但因资金不到位被迫终止[3] - 项目于2021年11月更名为南京鑫越极芯半导体科技 注册资本锐减至50万元 2023年10月宣告破产[4] - 母公司梧升电子科技集团2023年初进入破产清算 2024年1月正式破产 切断子公司资金支持来源[4] 管理层与运营缺陷 - 实际控制人张嘉梁主要经历集中在房地产领域 缺乏半导体行业深刻理解[4] - 虽曾引入三星原全球常务副总裁张端端、台积电原技术负责人邓觉为等资深人士 但未能挽救公司命运[4] - 公司唯一股东为已破产的上海梧升半导体集团 持股比例100% 导致子公司失去生存基础[4]
厉害了!6G,我国取得新突破!
是说芯语· 2025-08-30 23:50
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 频率覆盖范围达0.5GHz至115GHz[1][2] - 系统具备动态切换安全频段能力 在信号受干扰时可建立新通信通道 显著提升通信可靠性和频谱利用效率[2] - 通过植入AI算法实现智能无线网络 支持复杂场景下的实时数据传输与环境感知 自动规避干扰信号[5] 行业影响 - 技术突破为6G无线通信提供关键保障 解决传统电子学硬件仅适应单个频段的局限性[1] - 该系统催生更灵活智能的AI无线网络 支持多样化场景下的全频段高速信号传输需求[1][5]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由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团队历时4年研发完成[1][2]
台积电“清洗”高毛利、高大陆比重本土设备商
是说芯语· 2025-08-30 23:50
台积电2nm产线将全面排除中国设备的消息引发市场担忧,不止大陆半导体设备遭受冲击,台湾半导体业界亦风声鹤唳。 据悉,台积电2nm已逐步替换 中微公司和屹唐股份美国子公司Mattson Technology的设备,这些企业曾参与其先进制程生产。 最近据Digitimes报道,台积电将再次对其供应链进行提前审查,这次的目标涵盖"大联盟"与"小联盟"成员,其中包括众多台湾本地设备与材料供应商。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大陆加速半导体自主化,我国台湾厂商在台积电之外获得了大量订单。无论是直接合作、通过本地合作伙伴,还是在中国大陆设 厂,与中国大陆客户合作变得愈加有吸引力,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晶圆厂和封测厂的订单往往毛利更高、规模更大。业内人士指出,台积电不仅在排除大陆 供应商、审查台湾厂商的中国大陆营收,还在增加对美欧日设备与材料的依赖。然而,由于台湾厂商本身占比相对较小(主要集中于后段设备),转单至 国外的实际好处有限。 部分供应商进一步指出,台积电订单利润较低,且往往要求提供两年的免费试用。因此,一些企业不愿意为争取台积电订单而亏损。 虽然成为台积电供 应商能提升企业形象、技术认可度与市场声誉,但实际财务收益有限。在必 ...
科创板即将迎来“光刻胶第一股”!!
是说芯语· 2025-08-30 10:02
IPO审核核心争议与解决方案 - 公司成为2025年首家IPO审核被暂缓审议企业 核心争议为技术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及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法合理性 [3] - 上市委质疑核心技术权属争议 要求说明技术独立性 同时关注收入确认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3] - 公司通过一个多月攻坚 以证据和逻辑回应监管关切 最终获得认可 [3] 技术独立性与知识产权保护 - 公司明确表态核心技术均源自自主研发 累计获得78项专利授权 其中发明专利达45项 覆盖材料合成 性能优化 生产工艺等关键环节 [4] - 公司与上下游合作方 核心技术人员均无未解决技术纠纷 建立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包括专利布局 侵权监测和维权应对 [4]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承担多项国家专项研究任务 子公司福建泓光被认定为福建省集成电路光刻胶关键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6] 收入确认方法合理性论证 - 公司解释引进业务实质为境内代理服务 不参与上游生产定制和下游交付流程 不满足总额法控制商品所有权及风险收益的核心条件 [4] - 公司主动调整会计处理方式 从总额法改为净额法 仅以代理服务费确认收入 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体现财务审慎性和合规意识 [4] - 调整原因为早期行业监管案例与会计准则解析未明确 近年同类代理业务已普遍适用净额法 [4]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总部位于厦门海沧区 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 [6] - 成立初期以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为核心业务 产品包括OCA光学胶 视窗镜片及光学防爆膜 客户覆盖境内外触摸屏与显示平板厂商 [6] - 2014年战略转型聚焦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 2017年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对国内领先12英寸晶圆厂常态化供应 2020年福建泓光工厂投产标志自主研发产品落地 [6] 核心产品与技术实力 - 公司核心产品聚焦12英寸晶圆制造前道工艺关键材料 形成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为主的产品矩阵 [6] - 产品广泛应用于先进NAND 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的光刻 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 [6] - 截至2024年末累计获得89项专利授权 其中发明专利36项 成功打破境外厂商垄断 [6]
最新消息:阿里巴巴三步走战略替代英伟达的,追加寒武纪GPU至15万片
是说芯语· 2025-08-30 07:46
新一代AI芯片开发 - 公司正在开发新一代AI芯片 聚焦多功能推理场景 核心目标是填补英伟达H20退出后的市场空白[1] - 芯片采用国产14nm或更先进制程 由长江存储等本土代工厂支持 通过异构计算架构集成高密度计算单元和大容量内存[1] - 预计LPDDR5X带宽超1TB/s 单卡算力目标达到300-400TOPS(INT8) 与H20约300TOPS基本持平[1] 技术优势与兼容性 - 芯片核心优势在于全场景兼容性 支持FP8/FP16混合精度计算 通过动态指令翻译层实现与CUDA生态无缝对接[3] - 工程师可直接复用现有代码 迁移成本降低70%以上[3] - 阿里云已在通义千问大模型推理环节部署寒武纪思元370芯片 通过MagicMind工具链实现模型转换效率提升3倍[3] 供应链与产能布局 - 公司紧急追加寒武纪思元370订单至15万片 该芯片基于7nm工艺采用Chiplet技术 集成390亿晶体管[5] - 实测算力达300TOPS(INT8) 在ResNet-50等典型模型性能与H20持平 能效比提升40%[5] - 采用双代工厂备份策略:中芯国际14nm产线良率稳定在95%以上 月产能达5万片[6] - 与华虹半导体合作开发7nm工艺 预计2026年量产 目标算力突破500TOPS 能效比提升30%[8] 存储技术突破 - 与长江存储合作研发基于国产制程的AI芯片 重点突破存储瓶颈[5] - 长江存储294层3D NAND技术实现20GB/mm²存储密度和7000MB/s读写速度 较上一代提升40%[5] - 使AI芯片本地存储容量扩大至128GB 减少对外部存储依赖[5] 市场应用进展 - 截至2025年Q2 思元370已覆盖阿里云60%的推理需求[5] - 通过PCIe 5.0接口实现多卡互联 支撑通义千问用户增长[5] 技术发展路线图 - 短期2025-2026:聚焦7nm/14nm工艺推理芯片 通过兼容生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10] - 中期2027-2028:推出4nm工艺训练芯片 支持千卡级集群互联 目标算力达1EFLOPS 对标英伟达H100[10] - 长期2030后:探索光子计算和存算一体等颠覆性技术[10] - 阿里云已发布全球首款商用光子AI芯片 速度较GPU提升1000倍 功耗降低90%[10]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公司国产算力突围本质是技术攻坚与生态重构双重战役 通过兼容-替代-超越三步走策略打破英伟达垄断格局[11] - 与寒武纪和长江存储等产业链伙伴深度协同 对RISC-V和光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布局 为中国AI芯片自主可控提供可行路径[11] - 未来两年是关键窗口期 若2026年前实现4nm训练芯片量产 有望在全球算力竞争中占据更主动地位[11]
超13亿!大基金挂牌转让EDA公司
是说芯语· 2025-08-30 01:11
国家大基金转让鸿芯微纳股权事件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挂牌转让深圳鸿芯微纳38.7357%股权 转让底价131,989.683639万元 要求一次性付款[1] - 本次转让股权对应注册资本出资额4.96亿元 推算公司整体估值约34亿元[1] - 大基金一期于2024年9月通过增资方式入股 与深圳市引导基金各认缴出资4.96亿元 分别获得38.7357%股权[1] 国家大基金投资策略调整 - 大基金一期2025年以来已减持中芯国际、华虹公司、德邦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份[2] - 大基金一期进入投资回收期 三期基金注册资本3440亿元 形成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机制[2] 鸿芯微纳股权结构与财务状况 - 公司股东包括国家大基金(38.7357%)、深圳市引导基金(38.7357%)、国微集团(7.8125%)等[3] - 2024年营业收入7772.817561万元 净利润-17933.758794万元 资产总计63158.172428万元[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78.197487万元 净利润-4793.748361万元 资产总计53866.774164万元[3] 公司业务与技术实力 - 鸿芯微纳成立于2018年 专注于数字芯片全流程EDA工具链研发[3] - 产品已支持多家半导体厂商主流制程并通过全球客户投片验证[3] - 在2025年ICDIA大会上展示全流程工具链及AI赋能成果[3] EDA行业现状与估值水平 - EDA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 国产化率不足10%[4] - 集成电路板块平均市盈率达197倍 处于历史较高估值水平[4] - 鸿芯微纳34亿元估值反映EDA赛道稀缺性及市场对国产替代的乐观预期[4] 交易影响与行业意义 - 股权转让引入新投资方有望带来资金和资源双重支持 加速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4] - 本土EDA企业崛起对构建自主可控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具有战略意义[4] - 转让完成后大基金仍将通过剩余股权继续支持企业 新股东可能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方向[4]
美商务部:不再豁免在华外资晶圆厂
是说芯语· 2025-08-30 00:11
美国撤销对三星和SK海力士的技术豁免 - 美国商务部撤销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业务中使用美国技术的豁免 此前这两家公司可根据规定进口芯片制造设备而无需每次申请新许可证 [1][2] - 该决定将限制三星和SK海力士向中国芯片制造业务运送关键设备 可能对这两家公司在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生产造成打击 [1] - 豁免可追溯至2023年 当时拜登政府允许韩国芯片制造商采购维持和扩大中国业务所需设备 华盛顿曾无限期豁免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的限制 [5] 政策调整及实施细节 - 特朗普政府修改"经过验证的最终用户"(VEU)规则 旨在限制中国制造芯片能力并危及北京获取某些技术的权利 [4] - 美国商务部明确表示无意颁发允许企业在中国制造工厂扩大产能或升级技术的许可证 [7] - 公司距离豁免到期还有120天 期间可申请许可证以继续运营 通知还涉及英特尔旗下已被SK海力士收购的子公司 [8] 对韩国芯片制造商的影响 - 三星和SK海力士的内存芯片产能很大部分依赖中国 其生产的零部件用于在中国组装的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 [9] -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美国政府已提前通报情况 并将努力最小化对韩国企业的干扰 [10] - 韩国政府与美国商务部密切沟通VEU系统调整 强调韩国芯片制造商在中国工厂平稳运行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 [11] 政策背景及时间节点 - 该决定在特朗普总统会见韩国总统李在明几天后做出 双方曾讨论将韩国商品关税定为15%的协议 使韩国免于25%的威胁关税 [9] -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表示该决定旨在堵塞出口管制漏洞 特别是那些使美国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的漏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