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吉林省:环保理念进万家 绿色宣传你我同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2 02:06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林省 · 坏保理念班 ◆霍晓 赵楠 6月的吉林大地,绚丽缤纷。吉林省 生态环境厅多措并举,创新宣传工作形式, 扩大宣传影响,拓宽传播范围,围绕"美 丽中国我先行"六五环境日主题,开展 了生态环境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商 场、进园区、进企业以及外卖宣传、法院 联动直播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取得 积极成效,为美丽吉林建设凝聚绿色力量。 进社区:开展科普,传递绿色 生活理念 5月26日至6月6日,吉林省环境保护 宣传中心联合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在长春市东风社区、义和社区、昆山社区、 华府社区、万宝社区、园丁社区、海口社区、 乐丰社区开展8场"美丽中国我先行"六五 环境日系列宣传进社区活动。 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向居民详细讲 解六五环境日的起源与现实意义。随后, 志愿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通俗易 懂的讲解,从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 节能小妙招入手,针对资源循环利用、生态 环境法律法规等环保知识向居民开展科学 普及。活动现场还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 放环保法规、生态安全、公民生 ...
广西生态蝶变记:壮美八桂绘就绿色新篇
中国环境报· 2025-06-12 01:39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环境保护 - 广西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计划》,聚焦环境监测、监控、监管和公众服务四大领域,构建智慧环保体系[7] - 首次设置AI赋能生态保护主题展区,通过智能互动展示生态治理创新成果[8][14] - 计划利用AI、大数据、物联网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治理能力[23] 生态环境质量数据 - 2024年广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1%,全国排名第六[9] - 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9.1%,6个市进入全国地表水水质前10名,柳州市连续5年第一[9] - 2024年生态质量指数(EQI)74.63,生态质量保持全国一类,14个设区市中11个为"一类"[14] - 2024年西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87.55(优),九洲江指数79.36(良),均呈上升趋势[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2024年放归野生动物180只[15] - 瑶山鳄蜥野外种群约510只,东黑冠长臂猿5群39只,白头叶猴1400多只[15] - 本土高等植物10466种,较2014年新增972种,完成濒危植物回归种植近2000株[15] - 与越南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备忘录,2处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网络[20] 污染防治与产业转型 - 连续两年获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等次[16] - 柳州钢铁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废气废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16] - 玉林市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南宁市整治黑臭水体并推进垃圾分类[16] - 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22家、绿色工业园区14个[19] 生态经济融合发展 - 桂林漓江生态旅游带动2024年游客量和收入创新高[19] - 横州市茉莉花绿色种植加工形成全球品牌,促进农民增收[19] - 钦州石化产业园通过循环利用形成绿色工业闭环[19] - 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生态工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19][21] 区域与国际合作 - 与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社会开展环保技术交流,参展获优秀奖[20] - 签署5个省际生态环境合作协议,协同治理珠江流域[21] - 桂林市入选世界级"自然城市",灵渠和涠洲岛获评全国美丽河湖/海湾案例[21]
县级生态环境部门人少事多困局如何破?抓好作风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是关键
中国环境报· 2025-06-12 00:13
凤庆县生态环境监管现状 - 凤庆县面积3335平方公里 人口38万 市场主体总量2.9万家 环境监管对象近4000家(项) [1] - 生态环境分局在岗人员仅19人 其中10人从事监测 9人负责行政事务和执法 监管人员与服务对象数量差异显著 [1] 县级生态环境部门面临的挑战 - 需同时完成市级部门任务和县级政府工作 包括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项目环评审核 数千家企业监管等 [2] - 工作人员承担政策宣传 驻村 突发事件应对等额外任务 工作强度高 "5+2""白加黑"成常态 [3] - 生态环保工作专业性强 现有人员缺乏系统培训 需掌握法律 自然资源 林草等多领域知识 [3] - 上级监管不足 存在"上级监督远 同级监督弱 地方监督难"问题 [3] 矛盾化解方案 - 加强行政编制争取 避免混编混岗 事业人员参与第三方活动需执行审批报告制度 [4] - 建立"定岗 定责 定流程 定考评"机制 细化权责清单 形成"接转督办核"运行闭环 [5] - 推行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五项工作机制" 明确管理责任与保障配合 [5] - 强化纪律作风整顿 整治不作为现象 消除消极心态 [6] - 构建"制度+科技"监管模式 建立"一企一档"数据库 实现污染源动态监管 [6] - 开展跨县联合执法练兵 招考专业人才 加强人员交流轮岗 优秀者优先提拔 [6]
云南省环科院助力个旧市破解冶炼废渣治理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2:55
项目背景 - 个旧市作为"世界锡都"拥有超两千年锡冶金历史 长期粗放式资源开发导致大量历史遗留冶炼废渣无序堆存 重金属污染物通过扬尘和雨水迁移扩散 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风险[2] - 废渣分布广 体量大 传统治理技术成本高昂 地方财力难以承受 治理工作陷入困境[2] - 环科院借个旧市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契机 构建原位风险管控为核心的治理技术模式[2] 技术模式 - 基于地质构造 水文条件及渣堆风险特征 创新构建原位风险管控技术模式 具有工程操作性强 治理周期短 二次污染风险小等优势[3] - 关键技术体系包含渣堆整形与围挡处理 污染阻隔与地表径流调控 生态恢复与功能重构三个核心工程模块[4] - 通过围挡分隔 削坡减载实现渣堆稳定 通过复合防渗屏障 垂直阻隔结构及截排水沟渠网络形成多层级防护 实施差异化植被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4] 研发成果 - 环科院牵头研发的历史遗留冶炼废渣原位风险管控技术已在十余项治理工程中推广应用 累计安全管控废渣逾两千万吨[1] - 编制《历史遗留冶炼渣堆原位风险管控技术指南》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两项云南省地方标准 建立完善技术体系[5] - 项目整合企业及高校资源实现重大技术创新 为同类污染治理项目提供可推广复制的经验[5] 效益影响 - 生态环境层面有效阻断重金属迁移扩散路径 实现废渣堆场由污染扩散型向污染衰减型转变 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6] - 社会经济层面保护50余万吨潜在金属资源 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实践经验 在全国废渣治理领域树立示范标杆[6] - 技术模式克服治理成本高 周期长等弊端 显著提高治理效率 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赢[5][6]
“追踪—探测—截排”创新技术破解岩溶治污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2:16
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114地质大队参与了三峡水利枢纽库岸防护、汶川地震灾后地质勘察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获 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120余项。其中,贵阳至瓮安高速公路清水河大桥岩土工程勘察项目获得201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 察设计奖二等奖,体现了其在岩土工程领域的技术能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114地质大队现有专业技术人才23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159人,各类注册执业资格人员45人。 2024年,114地质大队设立了贵州省水文地质院士工作站,建有5个技术创新平台,参与编制了《贵州省水文地质志》等技 术文献,发表学术论文6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0项,其研发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经专业机构评估具有较好的技术水 平。 在资质建设方面,114地质大队持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等6项甲级资质,以及土地规划、工 程测绘等乙级资质,可以承接各类地质工程项目。 在行业建设方面,114地质大队获得多项认可,获评"全国岩土工程行业诚信单位",连续15年保持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 业"荣誉称号;作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等重要行业组织的成员单位,在专业领域保持活跃参与。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114地 ...
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 共绘美丽武汉建设“同心圆”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1:32
武汉市环保活动与碳市场发展 - 六五环境日武汉市主场宣传活动在中碳登大厦举办,采用碳中和形式,展现绿色办活动理念 [1] - 活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美丽系列建设、生态承载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维度展开 [2] -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系统工作人员解码美丽河湖、美丽蓝天、美丽乡村、美丽城市背后的绿色发展驱动力 [2] 环保成果与案例 - 武汉打造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完成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岸线"体检",建立1842个排污口电子档案 [3] - 美丽乡村建设将污水塘变为"太空莲"种植基地,全市613个示范村建设生态网络 [3] - "武碳江湖"小程序已有公交、地铁、骑行等11类场景,累计160万用户,存储827万次减排行为,量化5.18万吨碳减排量 [3][14] 碳市场与碳普惠 - 中碳登累计交易6.53亿吨碳配额,成交额突破448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枢神经" [13] - 全国碳市场覆盖80多亿吨碳排放,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1000多家企业 [13]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4.11亿吨,成交总额超百亿元,企业每年100%履约 [13] - 武汉碳普惠减排量7609吨纳入湖北碳市场交易,为企业带来减碳收益27万余元 [15] 低碳实践与创新 - 武汉成功举办"零碳马拉松",通过参赛选手和市民捐赠碳减排量抵消3030.22吨碳排放 [14] - 北湖街道发起碳中和公益活动,鼓励居民用个人碳减排量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碳排放 [15] -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初现,吸引300多家涉碳企业和机构聚集,2024年武汉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12] 各区环保活动亮点 - 江岸区举办环保志愿者风采展,惠济路小学"长江小卫士"开展解放公园小微湿地水质监测 [16] - 江汉区开展低碳市集、"清洁家园"活动,推广微立方近零碳创新产业园技术 [19] - 硚口区设置环保宣传区、低碳打卡区、手作体验区三大特色区域,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21] - 汉阳区开展"守湖净滩"行动,凝聚环保合力共护湖泊生态 [23] - 青山区公众走进火电、钢铁企业,了解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26] - 洪山区开展"环保+普法"进社区活动,发放宣传品100余份、手册200余份 [27] - 蔡甸区组织环保科普讲座、"环境监测进社区",引导居民践行低碳出行 [28] - 江夏区打造"多彩江豚"生态画廊,通过墙绘形式宣传长江生态保护 [31] - 东西湖区设置绿色市集、环保擂台、护湖行动、法治护航四大主题板块 [34] - 黄陂区探寻污水变清水奥秘,展示生态治理修复成果 [35] - 新洲区开展"护豚净滩"行动,守护江豚栖息环境 [35] - 武汉经开区覆盖社区、商圈、产业园区、乡村等多元场景开展宣传活动 [38] - 武汉长江新区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普及绿色生活知识 [39] - 东湖高新区组织企业开展现场体验式普法宣传活动,推动企业主动治污 [41]
从“绿色基因库”到“生态价值高地”,伊春做了什么?|“两山”理念地方探索与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1:10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伊春市拥有野生动植物近20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已知药用植物700多种[2] - 通过制度创新颁布《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等法规,建立"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并设立"伊春生态日"强化全民生态意识[2] - 运用智慧林业指挥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监测,构建"空地一体化"巡护网络,造林成活率提升至95%,造林时间从单季扩展至三季[3] 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 蓝莓产业年采集量达5000吨,"伊春蓝莓"品牌价值16.5亿元,开发白桦汁、蓝莓汁等800余种产品[6] - 建成205个特色种养基地,培育56户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北沉香工艺品、黑木耳栽培等产业带动近万人就业,户均增收超5万元[7] - 作为国家森林碳汇试点单位,2024年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获贷款10.4亿元,试点"红松林碳汇期货"探索区域性碳交易市场[8] 科技与产业融合 - 自主研发抗低温传感器、冻土带碳通量监测仪等设备,构建智能溯源系统保障森林食品品质[9] - 推进"1+5+N"电商产业集聚区布局,形成直播选品、电商销售、物流仓储全链条营销体系,扩大"森林大厨房"布局[9] - 依托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支持中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十余个科研团队,培养生态保护专业人才400余名[8] 冰雪经济差异化发展 - 借势"尔滨现象"推出"森林冰雪+民俗/康养/赛事"模式,打造"伊春号"旅游列车和"森林冰雪欢乐季"[7] - 设立"伊春冰雪日"强化品牌效应,推动从"旅游"向"旅居"转型,目标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首选城市[7]
深挖根源举一反三才有长远之效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0:37
环境污染治理事件 -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发生天坑溶洞排污事件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要求全面排查并"一洞一策"整改 同时强调要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短板[1] - 类似溶洞排污事件在贵州毕节 广西富川等地也有发生 并被作为典型案例通报 但仍有地区未吸取教训[1] - 相关部门已对3家涉嫌违法排污的养殖户立案调查 对4名责任人停职检查 并在全县开展溶洞环境全面排查[2] 问题整改与长效机制 - 湖南省委书记指出溶洞排污是表象 背后反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深层次问题 需从思想认识 政策措施等多层面形成科学治理机制[2] - 仅满足表层问题整改会导致行政资源浪费 生态不可逆损伤和政府公信力受损 小问题可能演变成大问题[1] - 桂林漓江风景区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 建立四级网格管理体系 漓江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并成为美丽河湖案例[3] - 温州投入110亿元治水资金 开展"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 推动环境改善和产业升级[3] 经验借鉴与制度转化 - 桂林 温州等地成功经验表明 需将个案整改转化为制度性防护网 避免"头痛医头"的治理困境[4] - 地方政府应以曝光问题为契机 全面排查类似问题 反思长效机制建设 产业项目环保准入和政绩观偏差等问题[4] - 问题曝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既要解决点上问题 更要举一反三解决面上问题 实现工作全面提升[4]
从砍树卖钱到育林挣钱,吉林省探索“生态+”致富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6-10 23:35
吉林省生态经济发展 - 吉林省通过"生态+"创新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形成保护与发展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1][2] -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地表水国考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89% 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7.30 [2] - 全方位畅通"两山"转化渠道 推动生态与农业/文旅/工业/体育深度融合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 人参及林下经济产业 - 抚松县人参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 种植加工规范化使"园参"品质提升/农残降低 销售价格显著提高 [1] - 通化县红松产业进入盛果期 预计年产松子超100万斤 销售额超千万元 林药间作面积达2000亩 参籽单价约130元/斤 [4] - 抚松县作为长白山林下参核心产区 培育壮大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 加快生态产业化进程 [4] 森林生态经济体系 - 通化市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带动林下经济/红松产业 实现从"砍树卖钱"到"育林挣钱"的转型 [4] - 全省发展森林康养/栖息/旅游等新业态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5] - 长白山区域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野生东北虎重现 中华秋沙鸭种群扩大 珍稀植物群落加速恢复 [7] 生态文旅产业升级 - 长白山年接待游客341万人次 打造四季全系列生态旅游产品 包括山/水/林/泽/雪等主题 [6][7] - 旅游产品深度融入"天人合一"生态文化 从观光游览升级为文化体验型消费 [7] - 生态保护成效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重释放 [7][8]
保护洱海才能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中国环境报· 2025-06-10 03:13
洱海保护的重要性 - 洱海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具有自然保护、景观旅游、城市用水、气候调节和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1] - 洱海是大理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受人口增长、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养殖业扩大、传统工业转型、旅游业发展等因素影响,保护治理迫在眉睫 [1] 政府主导的保护措施 - 大理州实施"三退三还""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和洱海山水工程等保护措施,推动农业调整、工业转移、旅游业升级 [2] - 洱海水质向好,环湖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海菜花人工种植达3000亩,年产值上千万元,农户收入增加 [2] - 2021年开始进行洱海生态调控,制定开海捕鱼计划,让渔民获得收益 [2] 企业的参与与贡献 - 云南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洱海流域的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日均收集处理近2000吨 [2] - 企业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洱海保护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周边农户增收 [2] 群众的生态保护实践 - 当地群众通过碑刻、村规民约、民俗等形式明确对洱海的保护,并制定惩罚措施规范行为 [3] - 白族先民规定禁止使用较小渔网、毒鱼、炸鱼,保护特殊鱼种,禁止围湖造田等 [3] - 群众严格遵守上游水源饮用、中游洗菜、下游洗衣的用水规矩 [3] 生态保护成效 - 全方位保护使洱海流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人与湖泊互相依存,保护自然才能享受生态红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