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科学家发现小麦抗病早熟“双效开关”
科技日报· 2025-09-24 07:41
记者9月22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作物组学大数据与应用创新团队发现了小 麦抗病早熟的"双效开关"。这一发现为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和培育抗病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这一研究为培育抗病性强且生长周期短的小麦品种提供了新思路。张翠军说:"在农业生产中,抗病性 强的小麦品种能够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而生长周期短的品种则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种 植制度,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灵活性。"(记者马爱平) 在此次研究中,团队鉴定出了一个关键基因——TaFAH,该基因能够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的侵染。团队 发现,当人为提高小麦中TaFAH的表达水平时,小麦抗病性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禾谷镰孢菌的菌丝生 物量以及呕吐毒素含量都有所减少。 "TaFAH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小麦抗病性方面。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TaFAH过表达株系的抽 穗期提前了约10天。这一发现表明,TaFAH是一个能够同时调控小麦抗病和早熟的'双效开关'。"张翠 军说。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张翠军介绍,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 引起的一种毁灭性 ...
科学家开发出不同荧光寿命蛋白变体
科技日报· 2025-09-24 07:41
记者9月23日获悉,西湖大学理学院张鑫教授团队通过调控荧光蛋白的发光时间(即荧光寿命),开发 出具有不同寿命的荧光蛋白变体。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刊发于《细胞》期刊。 基于上述研究,张鑫团队成功构建出包含28个不同荧光寿命突变体的"彩虹"工具库。这一研究成果有望 大大拓展科学家在活细胞内进行实时、动态、多靶标观测的能力,为理解生命复杂体系提供强大的技术 平台。(记者刘园园) 在此过程中,电子可通过两种方式回到基态:一是通过发射光子的形式辐射能量,发出荧光,即辐射跃 迁;二是通过与其他分子碰撞等方式转移能量,即非辐射跃迁。荧光寿命,指电子在激发态"停留"的平 均时间。这个时间通常在纳秒级别(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是每种荧光分子独有的"身份特征"。 为调控荧光蛋白的荧光寿命,研究团队尝试对发色团周围的氨基酸进行"饱和突变"——将其随机替换为 其他19种氨基酸。 经过数万个突变体的高效筛选,他们最终获得了一批荧光寿命显著差异的荧光蛋白突变体。来自同一个 模板的突变体,其激发条件和发光颜色都没有改变,只是寿命不同。张鑫团队将这类新型荧光蛋白命名 为"时间分辨荧光蛋白"。 "我们计算发现,寿命更短的突变体,往往具有更快的 ...
创新引领,天山南北活力迸发
科技日报· 2025-09-24 07:41
9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极飞科技智慧农场,一望无际的棉田长势喜人。 这里装备了自驾农机精准播种、无人机巡田作业、灌溉施肥一键远程操控等一整套"黑科技",高度的机 械化和智慧化让管理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近10倍,成功实现节本增效。 这是新疆棉花产业的硬核科技,也是近年来新疆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新疆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27位,成为西部创新转型的典范。 高水平科创平台"百花齐放" 9月15日,天山实验室准东研究院揭牌成立,为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群"装上"了智慧大脑。这也是该实 验室自2024年11月成立后,助力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又一项重磅举措。 作为新疆首个煤炭领域实验室,天山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团队 牵头组建,针对新疆煤炭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煤炭安全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 与利用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 彭苏萍告诉记者:"天山实验室准东研究院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准东开发区研发打造具备完全自主知 识产权、适配5000万至8000万吨煤炭开发规模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同时,研究院将构建煤炭与可再生能 源深度融 ...
8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
科技日报· 2025-09-24 01:36
北京9月23日电 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 时,继7月份后再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 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用电量5981亿千瓦时,同比 增长5.0%;第三产业用电量2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分析,今年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再次超过万亿千瓦 时。除了与高温天气因素有关,在国家"两新""两重"促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 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推动用电量向上攀升。8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以来 最高。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 4.2%,比7月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体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合计用电量同比增 长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约4.6个百分点,且所有子行业均实现正增长,新能源汽车 整车制造、光伏产业制造用电量也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
突破40亿立方米!
科技日报· 2025-09-24 01:34
产量里程碑 - 大庆油田川渝探区天然气累计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达到40.1亿立方米 [1] - 产量突破标志着该探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1] 区域资源规模 - 探区横跨重庆市及四川省广安/南充/达州/巴中四市 [3] - 总覆盖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 [3] - 勘探地质储量规模达千亿立方米级别 [3] 战略意义 - 开发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 [1] -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显著贡献 [1]
特钢领域将建“双碳”创新平台
科技日报· 2025-09-24 01:21
合作签约 -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与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1][2] - 签约旨在围绕国家及企业重大技术需求共建特钢领域"双碳"创新平台 [1][2] - 合作目标为助力特钢产业绿色转型与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1][2] 合作内容 - 双方将打造国家低碳高端智库并开展政策试点 [1] - 计划构建特钢差异化低碳评价体系并承建国家特钢低碳重大平台 [1] - 整合优势资源系统性突破碳计量、减排和认证关键技术瓶颈 [2] 战略意义 - 合作预期提升公司在全球特钢领域的领先地位 [2] - 通过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重大项目提升特钢行业国际话语权 [2] - 推动特钢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并带动江阴整体产业绿色转型 [1][2]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印发
科技日报· 2025-09-24 01:19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丁丁表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的有效控制,兼具 减缓全球温升的气候效益、协同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效益,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能助力一体推 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不仅能直接降低排放强度,还可激励相关企业革新生产 工艺、优化反应条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助力我国工业产业链 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马翠梅说,自2021年起,我国逐步将硝酸生产过程的 氧化亚氮排放数据报告纳入全国碳市场;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有企业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减 排技术,减排效率接近国外产品且成本更具优势。下一步,有关部门需要研究出台系列细化配套措施, 实现《方案》提出的控排目标,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治理提供"中国 方案"。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主要来自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 胺的生产过程,己二酸行业是工业氧化亚氮最主要的排放源。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相对集中、行业聚 集程度较高,排放处理的技术路线也较为成熟,因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线下+线上”构建双创育人新范式
科技日报· 2025-09-23 23:45
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了龙江青年"创新、创意、创业、创造"云端成果展,190余件终审作品在云 端集中展示,用户无需亲临现场,便能沉浸其中,详细查阅展览内容。 此次成果展以"线下+线上"模式,助力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构建双创育人新范式。这一创新举措,不 仅让更多人领略到黑龙江学子的科创风采,更让背后支撑这一成果的元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平台 (以下简称"元创学院")进入大众视野。 打造双创教育平台 踏入元创学院的虚拟世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创宇宙。在这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 创业实践中心等4座教学大楼,以三维虚拟场景的形式呈现。线上用户轻轻滑动指尖,便能与前沿科创 成果"零距离"对话。 位于内蒙古的河套学院也鼓励师生使用元创学院。该校团委副书记成乐表示:"元创学院具备集约高效 利用、协同开放共享、线上线下互通、时空边界拓展以及数字智能管理等多重功能,可弥补创新创业教 育线下资源配置、使用、流通等方面的不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静态展览升级为动态交互。师生能在线上随时了解近3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挑 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中的多项获奖作品。为提升信息 ...
人工智能“101计划”核心教材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9-23 23:44
近日,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建设成果发布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在构建高质 量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会上,12本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核心课程教材发布。 这些教材包括《人工智能概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基础》《计算机视觉》等,它们与15本 参考教材、2本实验教材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教材体系。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现场还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暨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高等学 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三大部分。 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牵头实施。该计划秉持"基础性、 前沿性、交叉性、融合性、系统性、实践性"的原则,构建了一套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人工智能专业 课程及教材体系,将为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提供权威指引和实践范本。 ...
我科学家发现小麦抗病早熟“双效开关”
科技日报· 2025-09-23 23:41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记者9月22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作物组学 大数据与应用创新团队发现了小麦抗病早熟的"双效开关"。这一发现为改良小麦赤霉病抗性和培育抗病 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张翠军介绍,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 孢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它不仅会大幅降低小麦产量,还会影响小麦籽粒品 质。此外,这种病害还会产生多种对人类和牲畜构成严重威胁的真菌毒素。然而,当前小麦抗赤霉病的 资源十分有限,抗病基因也较为匮乏,因此挖掘新的抗病基因至关重要。 在此次研究中,团队鉴定出了一个关键基因——TaFAH,该基因能够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的侵染。 团队发现,当人为提高小麦中TaFAH的表达水平时,小麦抗病性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禾谷镰孢菌的菌 丝生物量以及呕吐毒素含量都有所减少。 "TaFAH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小麦抗病性方面。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TaFAH过表达株系 的抽穗期提前了约10天。这一发现表明,TaFAH是一个能够同时调控小麦抗病和早熟的'双效开 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