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液氢制取技术产业化应用获新突破
科技日报· 2025-09-25 07:29
我国液氢技术产业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研制的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的核心设备在安徽阜阳民用液氢工厂 实现示范应用,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68小时。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大规模高效液氢工厂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氢能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高速重载氢气透平膨胀机 经第三方测试和专家现场见证,此次研制的高速重载氢气透平膨胀机最高绝热效率达83.52%,高效正仲氢转化及换热一体化换热器最高换热效能达 96.77%。"我们已经实现5吨/天氢制取装备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装备液化能力达到5.27吨/天,生产每千克液氢能耗为11.8千瓦时。"谢秀娟 说。 据悉,这项成果为我国首条"液氢制取—储运—加注"产业链示范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力推动氢燃料商用车、绿色能源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并助力10 —30吨/天更大规模氢液化装置的后续研发。 高效正仲氢转化及换热一体化换热器正机 随着氢燃料商用车的集中运行,如何高效制备、运输和加注氢气成为关键难题。液态储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它"肚量大、占地小",特别 适合远距离、小空间、连续用氢的场景。不过,液氢制备需将氢气冷却至 ...
全球首座,验收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9-25 06:36
项目概况 - 全球首座百兆瓦时级数字储能示范工程于24日在内蒙古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2号场站通过验收[1] - 项目规模达50兆瓦/100兆瓦时 由46个容量为1.075兆瓦/2.15兆瓦时的储能集装箱构成[1] - 项目由三峡科研院牵头 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发[1] 技术架构 - 系统包含数字能量交换系统 数字储能集成系统 能量管理与智能运维平台三大核心组件[1] - 采用数字储能技术 标志着该技术从科研攻关迈向规模化工程应用[1] 电站配套 - 项目所在的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绿色友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1] - 配套55万千瓦电化学储能系统[1] - 场站以"源 网 储"整体联动为示范 可缓解电网灵活性调节压力[1] 行业影响 - 项目可提升地区清洁能源消纳水平[1] - 作为全球首座百兆瓦时级数字储能电站 代表储能技术工程化重大突破[1]
人类染色体“牵手”之谜揭开,罗伯逊易位融合点首次精确定位
科技日报· 2025-09-25 06:18
据《自然》杂志24日报道,美国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团队首次精确定位了人类染色体在形成罗伯逊易位时的融合点。这项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揭 示了这类染色体融合是如何形成并保持稳定的,还指出曾被认为是"垃圾"的重复DNA,可能在基因组组织和进化中发挥核心作用。 人类染色体通常被描绘成两两配对的"整齐队列"。但在大约每800人中,就有一人出现不同寻常的情况,即两条染色体"牵手"融合,形成一种特别的结构, 这就是所谓的罗伯逊易位。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困扰着科学家。 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往往并不自知。他们大多健康,但可能会出现不孕或流产的情况。当他们有子女时,孩子罹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也会升高。 此次,团队利用一种称为"长读长测序"的DNA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完整的罗伯逊易位染色体序列。与传统测序方法不同,长读测序能读取高度重复的 DNA区域,使科学家看清了此前难以解析的"盲区"。团队比较了3条罗伯逊易位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发现它们的断裂点均位于一种称为SST1的重复DNA序 列中。当这些SST1序列在细胞核仁中靠近时,可能发生融合,形成罗伯逊易位染色体。 罗伯逊易位的形成机制是两条染色体的长臂融合,而短臂丢失。这样会留下45 ...
地上“振动模式”竟源于地下“岩浆拔河”
科技日报· 2025-09-25 01:25
这一发现对未来自然灾害监测或有重要意义。过去,科学家通常将每个火山视为独立系统,但这项 研究揭示,火山之间可能通过深层岩浆网络相互连接,甚至彼此影响。 圣托里尼和科隆博这对"海底双胞胎",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一些火山活跃区可能也存在类似的机 制。例如,夏威夷、冰岛和堪察加半岛等地的火山,背后或许也有"共享岩浆源"的影子。 这项研究由德国亥姆霍兹协会地球科学中心与基尔海洋中心主导。科学家借助卫星雷达(InSAR) 技术,精确测量了地表的微小隆起。这些数据如同"地球的脉搏",揭示了地下岩浆的流动轨迹。 从2024年7月起,卫星就监测到圣托里尼岛的地表开始缓慢抬升;到2025年初,部分地区已隆起数 厘米。这表明,在地表以下约3.8公里深处,一个巨大的岩浆房正在悄悄"注浆",就像一个缓慢膨胀的 气球。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1月27日。科学家发现,海底的科隆博火山区域突然出现了地面下沉的 迹象。结合地震数据,他们推断:一股岩浆正从科隆博下方约7.6公里深处,向圣托里尼方向迁移。这 就像两个连通的水袋,当一个充水膨胀时,另一个就会缩小。 这是一场岩浆争夺战。当圣托里尼的岩浆房压力升高,它就从共享的岩浆管道中吸走了本可能 ...
科技兴农结满喜人“致富果”
科技日报· 2025-09-25 01:25
金秋时节,粮满仓、果满枝,各地丰收节庆典描绘出农业增收喜人画卷。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深海牧场到数字云端,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见证了科技创新如何重塑传 统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正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所言,"我国坚持把农业科技创 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狠抓重点任务落实。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现在已经进入世 界第一方阵。"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创新结满"致富果",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丰收节期间,种业创新成果展示成为重要板块。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 都基地举办的丰收节活动现场,"川蒜3号"蒜薹、"黑亮59"茄子、"旌黑甜糯1号"玉米等院地合作新品种 整齐陈列。 "截至目前,我们的1474个新品种、1124项新技术已扎根新都田间,为农业现代化注入科技动 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牟锦毅介绍,该院自2008年起与新都共建西南最大农业科研实验基地,到 如今已成功培育"川蒜""川薯"等系列品种,建成3700亩"五良融合"智慧示范农场。 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在今年的丰收节上,智慧农业成果颇为吸睛。在举办上海 主会场活动的金山廊下生态园, ...
新型体外诊断AI产品提高异常细胞检出率
科技日报· 2025-09-24 23:57
9月23日,记者获悉,"AI+检验,智启新纪元:血涂片全域分析智能体"成果发布会于近日举办。北京 小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蝇科技")携全国首个获批体外诊断领域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 册证的创新产品——Cygnus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系统(以下简称"Cygnus分析系统")亮相。 当患者白细胞减少时,外周血涂片中细胞密度进一步降低,使用传统显微镜对患者进行血涂片分类时, 费时费力,还容易漏掉有价值的异常细胞。而Cygnus分析系统使用"血膜全域扫描模式",可精准分析外 周血涂片中所有白细胞,大大提高了异常细胞的检出率。在发现异常细胞时,可精准定位外周血涂片中 细胞所在位置,方便镜检人员在显微镜下复核,显著提升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ygnus分析系统能识别多种异常血细胞,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验证,其准确率≥90%,检测结果不受 检验人员疲劳、经验差异影响,即便样本质量较低也可直接精准分析。"小蝇科技联合创始人伍博深 说,Cygnus分析系统不仅是单纯的技术产品,也已成为区域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利器"。小蝇科技携 Cygnus分析系统深度参与了北京市海淀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技术科技应用场景项目 ...
包头稀土高新区:激活新材料产业“磁动力”
科技日报· 2025-09-24 23:55
核心技术突破 - 晶界渗透技术降低重稀土用量并提升钕铁硼磁体矫顽力 抗退磁能力增强且高温性能稳定 磁矩排列阻力降低30%以上 [2] - 材料基因工程实现原子级仿真技术 精确设计晶界结构保障磁体性能 [2] - 第三代钕铁硼磁体磁能积达52兆高斯奥斯特(MGOe) 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使效率突破97.5% [4] 智能制造升级 - 黑灯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化生产 每90秒自动下线一块高性能钕铁硼磁体 [1] - 数字化车间采用5G物联网自动导向车 物料配送误差小于0.1毫米 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产线 [2] - 智能化产线使人均产出达传统产线3倍 能耗降低30% [2] - 全自动双轨道摄像头音圈马达生产线产能较半自动化提升1.5倍以上 [5] 产业生态建设 - 构建"一国重四中心"创新体系 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四大平台 [3] - 拥有6家院士工作站 有效稀土专利1895件占包头市总量90.84% [3] - 形成从合金制备到电镀检测全产业链就地配套能力 [3] 应用领域拓展 新能源汽车 - 永磁同步电机转速达每分钟20000转 使电动车续航提升15% [4] - 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传动/导向/感应系统 [2] - 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基地 [6] 风电领域 - 永磁直驱风机采用高性能钕铁硼 发电效率提升10% [4] - 全生命周期节省运维成本300万元 [4] - 将成为风电装备核心部件供应基地 [6] 消费电子与家电 - 音圈马达产品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品牌合作供应商 [5] - 稀土复合耐火材料解决传统材料隔热难题 推动家电制造绿色化 [4] 产能与市场地位 - 2025年头部磁材上市企业10家将落户园区 稀土新材料产能突破30万吨 [5] - 稀土永磁材料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5] - 全球首家通过SGS"零碳工厂"认证的磁材企业 [2]
AI医生“转正”还有多少关要闯
科技日报· 2025-09-24 23:54
AI出现在诊室,像医生一样问病史、做诊断、开检查单。这个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逐渐走 进现实。 今年上半年,"天枢""观心""瑞智病理"等医疗领域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以下简称"医疗大模型")在 全国三甲医院密集落地。亿欧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国内累计发布医疗大模型达288个,其中 今年新增133个。 这些被临床寄予厚望的技术产物,离成为真正的AI医生还有多远? 医疗模型价值初显 今年夏天,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一家基层医院的内科门诊来了一名患儿,半边脸肿大,久不消退。医生 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口腔科检查。但检查结果显示,口腔无异常。 焦急的患儿家长再次找到医生。医生想起医院不久前引入的AI儿科医生。这款儿科医疗大模型整合了 300多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及大量脱敏的病历数据,学习了3000多种儿童常见病、疑难病相关诊 疗知识。 医生与这名"博学"的AI儿科医生展开了多轮"对话"。AI提示,患儿可能是腮腺炎。基于AI提醒,诊断最 终被明确,患儿也得到及时治疗。 2024年11月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AI医疗相关政策:《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梳 理84个细分应用场景;国家医保局将AI辅 ...
抗逆性基因有望在恶劣环境下提高土豆产量
科技日报· 2025-09-24 23:52
研究团队指出,了解这些分子机制将为两个主要领域开辟道路:培育新的抗胁迫土豆品种和研制微生物 制剂以增强其抗性。 目前,团队正计划聚焦复杂生物制剂的研制,这不仅可提高土豆的抗逆性,还能保护其免受病原体侵 害,从而减少农药使用,生产出更环保的作物。参与该项目的两国科学家已联合申报俄罗斯—中国科学 基金会的资助申请。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俄罗斯与中国科学家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一组负责植物抗逆性的基因,有望在恶劣条件下提高土豆产 量。现代农业面临着土壤盐碱化、气温升高、水分缺乏以及农药造成的土壤质量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而 种植适应恶劣条件的植物品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之一。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研究大学科学家与来自中国德州学院的同事研究了土豆对极端生长条件,特别是 盐胁迫的反应机制。与通常仅通过外部指标,如株高、产量等来评估胁迫影响的研究不同,联合团队的 工作重点是深层细胞水平。他们正在研究内质网,这是一种负责蛋白质合成和运输的结构。 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开展研究,在土豆基因组中鉴定出29个与内质网对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并确 定了它们在不同植物组织中的行为。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区域微生物中心主任伊娜·索利亚尼科娃介 ...
新型磁性晶体管兼具高速与高效
科技日报· 2025-09-24 23:49
此外,该晶体管还可通过外部磁场控制磁性状态,进一步降低状态切换能耗。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磁性 特性可内置存储功能,从而简化逻辑与存储电路的设计。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尝试利用电子自旋——电子如微小磁铁般的特性,来开发磁性晶体管,但受限于 材料性能,进展缓慢。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具有双态磁性切换能力的二维材料溴化铬硫,成功将磁性特性与半导体性 能结合,实现了晶体管在"开"与"关"状态间的平滑转换。 实验表明,通过调控材料的磁性状态,可改变其电子行为,从而降低运行能耗。此外,溴化铬硫在空气 中性质稳定,且制备工艺纯净度高,使晶体管性能优于现有磁性器件,电流切换与放大能力提升达10 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制出一种兼具高速与高效的新型磁性晶体管,有望为制造更节能的电子设备铺 平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上。 晶体管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基石,通常以硅为材料,功能类似于微型电开关,可通断电路或放大信号。 然而,硅材料存在物理限制,导致其在低电压下能效下降,制约了电子产品的节能潜力。 团队表示,人们对磁性的认知虽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仍十分有限。此项研究为磁性 在电子器件中的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