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储能

搜索文档
青岛地铁打造轨交绿色低碳转型“青岛样板”
齐鲁晚报网· 2025-09-22 14:5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实习生 孙雨彤 通讯员 张清伟 9月19日,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上,作为分论坛的"绿 智 融合可持续发展论 坛暨总工沙龙",吸引了来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及全国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设计、装备 研发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总工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发展实践、绿色低碳设计等前沿议 题,分享成果、共话行业未来。其中,青岛地铁不仅要算节能降本的经济账,更要做可持续发展的大文 章,重点系统分享了其在绿色城轨建设和绿智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阶段性答卷,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 推广的实践经验。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青岛地铁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 略,以绿色为底色、以智慧为引擎,全面构建绿色城轨体系,成为行业绿色转型的引领者。面对"城市 轨道交通一直是能耗大户"这一现实,青岛地铁主动破题,不仅要算节能降本的经济账,更要做践行社 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文章。 目前,青岛地铁年总电耗成本占年运营成本10%。锚定"节电30%、降碳50%"的绿色发展目标,青岛地 铁以绿色转型为主线,以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为支撑,以"交通+能 ...
四部门重磅发布!涉及锂电/钠电/固态电池/液流电池/BMS/飞轮/超级电容/构网储能等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22 08:17
核心观点 - 到2030年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 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6] - 重点发展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 低碳高效能量转换 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 高效稳定能源输送四大战略任务装备[6] -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5][6] 能源勘探开发装备 - 煤炭开采装备突破高硬度岩体截割材料 高功率密度防爆传动系统等技术 研制深井井筒机械破岩智能建造 超大型轮斗挖掘 年产千万吨成套装备[7] - 油气装备研发深地深水全波场地震勘探 随钻高精度测井 万米深地智能钻井 千米深水防喷器等关键装备[7] 能量转换装备 - 煤电突破低成本高灵活高可靠清洁降碳技术 提升宽负荷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燃气轮机突破高效宽工况压气机技术 构建H/J级高参数机组谱系[8] - 风电突破高性能海上叶片 高功率齿轮箱 超高混塔塔架 低成本漂浮式基础等装备 光伏突破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组件 高压组串式逆变器[9] - 光热发电突破30万千瓦级成套技术装备 水电研制千米水头段大容量冲击式机组 海洋能研制兆瓦级潮流能发电装置[10] - 核能加快突破压水堆关键装备 开展小型堆四代堆新装备研发 提升高温强辐射环境材料服役性能[10] 能源存储装备 - 电池储能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 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液流电池体系[11] - 物理储能突破大容量低成本技术 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 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膨胀机[11] - 短时高频储能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 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 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11] - 氢能突破高效率电解水制氢装备 开发高压管束集装箱 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 低能耗氢液化膨胀机等储运装备[12] - 氢能应用突破富氢竖炉 掺氢/纯氢燃气轮机 大功率高稳定性燃料电池等关键装备[12] 能源输送装备 - 输变电装备研制高可靠大容量低损耗直流换流变压器 基于高参数功率器件的换流阀 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14] - 配电系统研制一二次深度融合智能开关和固态断路器 智能融合终端 构网型和柔性直流等先进装备[14] - 化石能源输送突破深海油气输送钢管柔性管技术 研制离心式天然气管道压缩等装备[15] - 煤炭输送突破粗颗粒煤浆管道运输技术 研制千公里千万吨级输煤管网装备[15]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能源装备智慧调控研发自主可控嵌入式操作系统 一体化智能调控优化系统 数字孪生系统及垂直领域大模型[16] - 终端装备突破智能感知与决策融合技术 搭建全景感知网络 研制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终端[17] 绿色高端发展 - 绿色发展突破组件关键元素替代 经济型绿色循环材料 多能协同分级互联调控等技术[18] - 再制造与回收突破关键装备精准检测和复杂零部件原位修复技术 构建光伏风电设备回收标准规范[18] 产业创新生态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 提高扣除比例 国有企业创新投入视同利润加回[19] - 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平台及试验验证中试平台 培育首台套检验检测机构[19] - 鼓励首台套应用完善推广目录 建立国有企业采购绿色通道 投保后免收质量保证金[20] - 加大政策支持国家科技项目加大攻关支持 用好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2]
四部门: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 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07:49
人民财讯9月22日电,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 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 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隐患 预警和主动防护技术,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突破大容量、低成本物理储能技术,研制高水头抽 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及膨胀机等关键装备和低成本、高效率、长 寿命储热关键技术装备。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等短时高频储能装备并推动开 展工程验证。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研制多场景、多工况自适应构网型储能系统及装备。 ...
中洲特材:公司主营业务是高温合金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储能领域目前仍主要是应用于飞轮储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09:13
公司主营业务 - 公司主营业务是高温合金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2] 储能领域应用 - 在储能领域目前仍主要是应用于飞轮储能 [2] 新闻来源 - 文章来源为每日经济新闻 [3]
2025世界储能大会宁德启幕:“会展赛”联动破局产业痛点,9项重磅成果勾勒零碳路线图
经济观察网· 2025-09-17 02:11
2025世界储能大会于9月16日至18日在宁德举办,同期举办的宁德国际新能源产业及储能装备博览会首次从宁德市会展中心迁至三都澳国际会议中心,形成 "高端峰会定方向、产业博览展生态、央地对接促转化"的产业服务矩阵。 这场汇聚全球400余位政产学研嘉宾的盛会,正以"储能新纪元 零碳启未来"为核心,为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关键节点的储能产业,提供技术、市场 与生态的三维解决方案。 据了解,大会以"1133"架构搭建产业对话平台:1场主论坛回顾"十四五"新型储能成就并研判"十五五"趋势,1场闭门会聚焦《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 池组安全要求》国标宣贯与行业规范竞争,3场主题论坛分别从技术安全、生态价值、市场应用破解产业痛点,3项特色活动则通过海上光伏+储能示范体验 等场景,直观呈现零碳技术落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会、展、赛"联动成为本次创新亮点。博览会设置四大主题展区,110 家参展企业中包含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链条展示钠离子电 池、飞轮储能等前沿技术;"宁德杯"全球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同步收官,优秀项目将现场签约转化。 产业成果落地成为大会核心抓手。主论坛将发布《"十五五" 新型储能 ...
中国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 预计三年内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
长江商报· 2025-09-15 23:46
政策目标与规模 - 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 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 - 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压缩空气储能 液流电池储能 钠离子电池储能 飞轮储能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 [1][4] - 拓展电源侧电网侧应用 包括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 负荷密集接入 大规模新能源汇集 大容量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 [2] - 创新绿电直连 虚拟电厂 智能微电网 源网荷储一体化 车网互动等应用模式 [2][4] - 培育工业园区 算力设施等应用场景 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2] 创新与产业融合 - 依托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 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 [3] - 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 长时储能等应用 积极储备前沿新型储能技术 [3] - 强化重大项目布局牵引 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引领作用 加强上下游产业合作打造融合创新生态 [3] - 加快商业模式创新 支持重点地区先行先试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质增效 [4] 市场机制建设 - 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 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市场交易 [3] - 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 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 [3] - 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 现货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3]
【电新】储能规模化建设行动方案发布,储能行业有望加速发展——碳中和领域动态追踪(一百六十二)(殷中枢/和霖)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9-14 23:03
新型储能装机目标 - 国家明确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4][5] - 以2025年上半年末累计装机95GW为基数 2025下半年至2027年需新增装机85GW才能实现目标 [5] - 假设平均配储时长提升至3小时 则对应255GWh新增装机量 年均新增102GWh [5] 技术路线发展 - 锂电储能因显著降本效应将继续占据主流位置 [6] - 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多技术路线将并行发展 [6] 储能利用水平提升 - 推动新型储能调控方式创新以提升调用水平 [7] - 电力现货市场未连续运行地区需优化调节资源调用序位 科学增加新型储能调用 [7] - 减少煤电机组频繁深度调峰和日内启停调峰 [7] 市场机制完善 - 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 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交易 [8] - 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新品种 [8] - 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 完善容量电价机制并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 [8]
“空气充电宝”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4:38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1] - 新型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 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比重但技术路线正朝多元化发展 [1] - 国家电网在2025年7月组织新型储能度夏集中调用试验 验证了其顶峰能力及应急支撑能力 [1]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优势 - 压缩空气储能利用过剩电能压缩空气储存 用电高峰期膨胀做工释能 形成"电能-势能-电能"能量转换过程 [3] -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具备长时、规模化储能特性 [3] - 长时储能可满足电网4小时以上低谷时段调节需求 并在用户侧实现峰谷套利 [5]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突破 - 2025年8月长沙望城区成功验证世界最高压力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室储气库成套技术 [3] - 中国能建2025年1月在湖北应城建成全球首座300兆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 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6] - 山东泰安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预计2025年底前并网 将刷新单机功率世界纪录 [6] 行业发展规模与商业化进程 - 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规模从2013年1兆瓦发展至2021年百兆瓦 2024年4月正式迈入300兆瓦级时代 [8] - 2025年1至5月全国共有14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启动招标 总规模4.1GW/18.7GWh 较2024年同期增长33.3% [9] - 黑龙江宝清350MW/1750MWh项目EPC+F总承包金额达25.07亿元 为同期中标金额最大项目 [9] 市场空间与产业前景 - 天风证券测算2025年压缩空气储能上游核心设备累计市场空间达185亿元 2030年预计激增至854亿元 [9] - 国泰海通研报指出产业快速推进将驱动核心设备千亿投资需求加速释放 [9] - 华能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2025年7月迎峰度夏期间实现每日两充一放运行模式 圆满完成全负荷放电任务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储能是能源绿色转型和新能源发展不可或缺要素
第一财经· 2025-08-29 11:34
新能源发展现状 - 新能源发展进入下半场,底层逻辑发生巨大变化,新能源+储能成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方案 [2] - 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风电、光伏装机总量达16.73亿千瓦,提前完成2030年12亿千瓦装机目标 [2] - 光伏上网电价从2008年每度4元降至当前每度0.4元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快速下降 [2] 新能源消纳挑战 - 风光发电不稳定性导致新能源消纳难题,出现午间消纳难、晚高峰保供难现象 [3] - 内蒙古、青海等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的地区普遍出现弃风、弃光问题 [3] - 截至2024年8月,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023年40%提升至60%,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 预计2060年风电、光伏装机将达70亿千瓦(风电20亿+光伏50亿),占总装机容量100亿千瓦的70%,弃风弃光量可能达24亿千瓦 [3] 电力系统转型 - 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转向"荷随源动",需通过调节负荷响应风光发电峰谷特性解决消纳问题 [4] - 需在低谷时段实现多能互补,保障电力系统平衡和稳定供应 [4] 储能技术分类与应用 - 储能按应用场景分为源端储能(平抑风光波动、提高消纳率)、网端储能(电网削峰填谷)、负荷端储能(虚拟电厂、需求响应、峰谷套利) [5] - 按技术类型分为长时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燃料储能)和短时储能(飞轮、锂电池) [5] - 随着风光占比提升,数天、数周及跨季节的新能源消纳问题凸显,长时储能作用更加重要 [5] 长时储能技术发展 - 抽水蓄能当前装机6000万千瓦,预计2030年达1.2亿千瓦,技术成熟但受地形限制难以普及 [5] - 燃料储能技术通过绿电制取绿色燃料,可消纳风光大发时的绿电并减少石油进口依赖,在储能规模和时间上具优势 [6] - 国内绿色氢基能源项目陆续投产,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绿色液体燃料试点项目(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东北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 [7] 新能源发展新阶段 - "531"新政后新能源进入保量保价时代结束的下半场,新建风光电站需兼顾绿电生产和电价收益 [7] - 储能成为新能源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要素 [7]
专家解读丨坚持规划引领与创新驱动 积极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8-23 01:20
行业发展成就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从"十三五"末约300万千瓦跨越式增长至2024年底7376万千瓦,行业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3] - 构建新型储能发展政策"四梁八柱",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并针对项目管理、调度运用等领域制定专门政策[4] -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持续提升,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建成30万千瓦、10万千瓦和单体兆瓦级示范项目[5] - 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接近1000小时,较2023年提升约300小时,迎峰度夏期间发挥重要电力保供作用[6] - 建立央地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绿色新引擎[7] 行业面临挑战 - 电力现货市场价差有限且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单一,无法充分体现新型储能调节资源价值,需加快完善价格机制与容量补偿机制[9][10] - 产业链条长且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大量跨行业企业进入需加强产业布局和产能规划引导[11] - 国际竞争加剧且各国加强自主产品研发,需持续鼓励技术创新以保持产业竞争力[12] 未来发展举措 - 编制《"十五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科学谋划发展路径并统筹源网荷融合[14] -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跟踪宣传试点项目和典型案例,推动各类技术研发应用[15] - 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拓展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建立适应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16] - 推动新能源基地科学配置储能,探索光伏直流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及绿电直连等新模式应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