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电池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局发文:加快研发钠电池、固态电池、钙钛矿叠层、氢储运装备
DT新材料· 2025-09-24 16:04
【DT新材料】 获悉,9月22日, 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 联合发布的 《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 见》 ,目标到2030年, 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国 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有力支撑新型能源 体系建设。 具体方向方面,《意见》重点提及: 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 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 关键装 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 液流电池装备 体系。 加快突破高可靠、长寿命、高效率,并适应波动性电源输入的 电解水制氢装备 ,开发规 模化离网制氢技术。开发大口径抗 氢脆高钢级管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 和新型复合材料, 加强固态、液态、深冷高压复合、有机液体 等储运技术 和临氢长输管道连接技术攻关;研发高温密封及高温抗氢脆材料,攻克长时氢储能和氢电协同等关键技术;加强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氨燃烧、高效催 化剂、 柔性合成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低能耗 ...
抱团突围 大湾区探路新型储能“成套出海”新通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04:52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走出国 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头部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日韩企业凭借品牌优势固守高端市场,印度、东南亚本土 企业也在快速崛起。 与"直接出海"不同,张红伟提及的"间接出海"是借助头部客户的渠道、品牌与服务网络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在复杂的国际标 准、并网认证和运维体系面前更具效率。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少新型储能企业依托这里完善的产业生态,快速与上下游产业 链"抱团",不再执着于单一产品的输出,把从规划、设计、设备、系统集成到并网运维、金融与保险的一整套能力打包输出, 快速布局全球。 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在会上集中签约,通过技术创新与 产业生态共建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出海与零碳发展的创新模式,涵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前沿技术路线。 未来,各方还将通过"平台+生态"发展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提 升我国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
膨胀土变身电池“智能闸门”
科技日报· 2025-09-22 23:48
膨胀土是一种在我国26个省区市都有分布的特殊土质。它失水时会迅速收缩开裂,吸水时又会急剧膨胀 变形,时常导致道路路基和边坡发生垮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造成高额经济损失。 日前,来自长沙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膨胀土及膨润土(与膨胀土性质相 同的黏土,蒙脱石含量更高)等遇水膨胀原料,成功研制出了高性能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具有离子精 准筛分功能的共膨胀复合离子交换膜。 通过创新性提出的"纳米闸门"离子筛分机制,研究团队在交换膜中构建了仅头发丝万分之一粗细的"智 能闸门",从而精准调控液流电池的离子传输通道尺寸和电荷环境,实现离子高效选择性传导,为解决 液流电池长期存在的隔膜溶胀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实验结果显示,这类改性膜性能大幅高于现有 商用膜。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能源材料》。 丁美解释,液流电池中的隔膜在工作时浸润在溶液中,吸水会发生膨胀,导致原有的离子传输通道因膨 胀而变大,离子选择性降低,从而使得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容易穿过离子传输通道,造成正负极 活性物质交叉污染,自放电现象加剧,降低液流电池的效率、容量和循环寿命等性能。 膨胀土及膨润土等遇水膨胀原料的特性 ...
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在穗举行 聚焦产业链协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4:21
该大会举行新一代全场景储能电池技术发布与生态伙伴签约仪式。当前,单一化的储能产品,难以满足 全球多元化场景的需求,而新一代全场景储能电池研发模式,将通过生态链协同的模式,驱动核心电芯 技术的创新开发,实现从需求端到产品端的高效协同。 会上,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在会上集中签约,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共建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出 海与零碳发展的创新模式,涵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前沿技术路线。 在主题分享环节,清华大学兴华讲席教授王雄飞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 装备的特点。重新塑造新型电力系统,应当提升大规模有源负荷的电网支撑能力,并且借助电力电子变 压器提升配电网的韧性,由"物理主导"转向"软件定义"的电力系统动态特性。 中新网广州9月22日电 (记者 蔡敏婕)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22日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 和行业代表聚焦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中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生态共建。 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它的存在和运行对于民众日常生活至关重要。我国具有丰富的风 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和容量充裕的输配电网络。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挑战,构建新 ...
四部门重磅发布!涉及锂电/钠电/固态电池/液流电池/BMS/飞轮/超级电容/构网储能等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22 08:17
核心观点 - 到2030年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 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6] - 重点发展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 低碳高效能量转换 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 高效稳定能源输送四大战略任务装备[6] -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 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5][6] 能源勘探开发装备 - 煤炭开采装备突破高硬度岩体截割材料 高功率密度防爆传动系统等技术 研制深井井筒机械破岩智能建造 超大型轮斗挖掘 年产千万吨成套装备[7] - 油气装备研发深地深水全波场地震勘探 随钻高精度测井 万米深地智能钻井 千米深水防喷器等关键装备[7] 能量转换装备 - 煤电突破低成本高灵活高可靠清洁降碳技术 提升宽负荷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燃气轮机突破高效宽工况压气机技术 构建H/J级高参数机组谱系[8] - 风电突破高性能海上叶片 高功率齿轮箱 超高混塔塔架 低成本漂浮式基础等装备 光伏突破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组件 高压组串式逆变器[9] - 光热发电突破30万千瓦级成套技术装备 水电研制千米水头段大容量冲击式机组 海洋能研制兆瓦级潮流能发电装置[10] - 核能加快突破压水堆关键装备 开展小型堆四代堆新装备研发 提升高温强辐射环境材料服役性能[10] 能源存储装备 - 电池储能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 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液流电池体系[11] - 物理储能突破大容量低成本技术 研制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 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膨胀机[11] - 短时高频储能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 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 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11] - 氢能突破高效率电解水制氢装备 开发高压管束集装箱 高压大排量氢气压缩机 低能耗氢液化膨胀机等储运装备[12] - 氢能应用突破富氢竖炉 掺氢/纯氢燃气轮机 大功率高稳定性燃料电池等关键装备[12] 能源输送装备 - 输变电装备研制高可靠大容量低损耗直流换流变压器 基于高参数功率器件的换流阀 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14] - 配电系统研制一二次深度融合智能开关和固态断路器 智能融合终端 构网型和柔性直流等先进装备[14] - 化石能源输送突破深海油气输送钢管柔性管技术 研制离心式天然气管道压缩等装备[15] - 煤炭输送突破粗颗粒煤浆管道运输技术 研制千公里千万吨级输煤管网装备[15]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 能源装备智慧调控研发自主可控嵌入式操作系统 一体化智能调控优化系统 数字孪生系统及垂直领域大模型[16] - 终端装备突破智能感知与决策融合技术 搭建全景感知网络 研制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智能终端[17] 绿色高端发展 - 绿色发展突破组件关键元素替代 经济型绿色循环材料 多能协同分级互联调控等技术[18] - 再制造与回收突破关键装备精准检测和复杂零部件原位修复技术 构建光伏风电设备回收标准规范[18] 产业创新生态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 提高扣除比例 国有企业创新投入视同利润加回[19] - 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平台及试验验证中试平台 培育首台套检验检测机构[19] - 鼓励首台套应用完善推广目录 建立国有企业采购绿色通道 投保后免收质量保证金[20] - 加大政策支持国家科技项目加大攻关支持 用好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2]
四部门: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 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07:49
人民财讯9月22日电,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 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 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隐患 预警和主动防护技术,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突破大容量、低成本物理储能技术,研制高水头抽 水蓄能机组及大容量变速机组,研发大功率、高参数压缩机及膨胀机等关键装备和低成本、高效率、长 寿命储热关键技术装备。研制高效率飞轮储能、高比能长寿命超级电容器等短时高频储能装备并推动开 展工程验证。推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研制多场景、多工况自适应构网型储能系统及装备。 ...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柳新岩:3年后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超1.8亿千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3:49
9月17日,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发布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年~2035年)》并发表演讲。 柳新岩介绍,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系统分析了全球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态势,提出了面向2035年发 展的18类重点产品、33种关键材料、88个关键指标,绘制了新型储能总体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以及电化学 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储热蓄冷和氢储能技术5个细分领域的路线图。 新型储能技术加速演进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美国及欧洲新增装机容量的规模合计占比超90%,持续引领全球新型储能市 场的发展,其中,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柳新岩重点介绍了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包括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三条技术路线。国 内企业在纯聚合物固态电池领域布局不多,大多集中在复合聚合物的路线上。 柳新岩表示,经过业界的不断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导,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 储能等各类技术路线多元发展的格局,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是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 气储能的占比较2023年分别提升0.6%和0.5%,从时长来看,平 ...
中国华能董事长温枢刚:推动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18 10:08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型储能装机截至2025年上半年达9500万千瓦 五年增长近30倍 跃居世界第一 [4]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包括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铅碳电池/液流电池 锂电子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5] - 建成品种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应用场景涵盖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储 [5] - 电力系统正向新能源为主体跨越 以网源荷储全链条重构为核心 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 [5]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方向 科技创新为驱动 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7] - 推动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走在前列 [7] 技术突破与应用 - 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实现非补能压缩空气储能首次商业化应用 一期容量55兆瓦 [7] - 山东投运全国首个火电机组调峰调频模块熔岩储能项目 总容量3万千瓦 储能时长6小时 [7] - 甘肃建成综合能源基地配套60万千瓦国内最大规模储能项目 储能时长4小时 系统效率提升4.6个百分点 年消纳新能源电量8.4亿千瓦时 [7] - 攻克多机串联/高温高压高流量压缩机安全启停等关键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 [7] - 电厂突破全超级电容储能耦合火电机组调频关键技术 系统响应时间由秒级降至100毫秒内 [7] 商业模式创新 - 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模式 提升新能源发电稳定性与消纳能力 [8] - 浙江虚拟电厂为全国首个接入实时调度系统的虚拟电厂 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充换电站/楼宇空调等资源 [8] - 通过秒级快速响应协调控制技术 实现储能与负荷动态匹配 参与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 [8] - 构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商业模式 [8]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再提长时储能,多家储能企业已有相关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9-17 13:31
长时储能发展背景 - 国内弃风弃光现象严重 全国占比5% 西部地区高达30% 但电力供应仍面临紧缺 [1] - 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煤电 但不可控性导致系统稳定性挑战 [1] - 英国曾因电网惯量不足导致频率失稳和大停电事故 [2] 长时储能技术优势 - 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 实现跨日甚至跨季节储能 [1] - 2小时以内中短时储能无法应对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冲击 [1] - 在发电侧可覆盖风光间歇时长 降低断电风险 [2] - 在电网侧可削峰填谷提升利用率 解决跨区域电网低谷时段超6小时问题 [2] - 在用户侧可实现峰谷套利 北京深圳谷时电价时长超8小时 [2] 政策与市场前景 - 国家能源局强化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 [3] - 美国英国欧盟均明确长时储能战略地位并出台支持政策 [2] - 麦肯锡预测全球长时储能累计装机量达30GW-40GW 累计投资额约500亿美元 [3] 技术路线发展 - 抽水蓄能成熟可靠且成本低 但建设周期长且存在地域限制 与西部风光资源地理不匹配 [3] - 液流电池具本征安全和寿命长优势 是理想长时储能选择 [3] - 通过提升电流密度至400mA/cm²和电解液利用率可降低液流电池度电成本 [3] 企业布局与产品进展 - 海辰储能发布1130Ah专用电池 可使储能直流侧系统降本25% [4] - 宁德时代与Quinbrook合作在澳大利亚开发8小时储能项目 计划提供3GW新型长时储能技术 相当于24GWh容量 [4] - 亿纬锂能628Ah产品契合4小时及以上长时储能需求 储能大电芯装机占比快速提升 [4] 行业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超40% [1] - 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 发展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客观需要 [1]
智能生产催生个性化定制,服贸会嘉宾直指产业链“卡脖子”难题
贝壳财经· 2025-09-15 11:25
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论坛行业洞察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张推动智能制造体系、电源管理技术和绿色能源应用成为产业升级核心力量[1] - 智能制造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4] - 汽车企业通过引入机器人、视觉检测、数字孪生等智能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实时优化[4] 技术应用与效益 - 智能生产线使汽车制造业产能大幅提升并能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2] - 智能制造在质量控制、能耗管理和供应链协同方面为汽车企业带来显著提升[4] - 电源与储能技术处于能源转型核心地位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相关[5] 储能技术突破 - 新能源与储能电源形成双向赋能良性循环 新能源扩张带动储能市场需求 储能技术进步提升新能源经济性与可靠性[6] - 钠离子电池成本仅为锂离子电池三分之一 使新能源在寒冷地区推广更便捷[6] - 液流电池适用于大型储能站 支持电网调峰并提升电动车绿电使用比例[6] 行业挑战 - 智能制造行业面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等卡脖子难题 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存在不畅问题[3] - 高端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8] - 产业生态协同不够紧密 产业链存在断点尚未构建完善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8] 发展建议 - 通过场景革命推动技术落地 在工业领域推广绿电加储能微电网模式[9] - 汽车产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可通过本地化绿电供应与储能调节降低制造环节碳足迹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10] - 呼吁龙头企业合作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并推动中国标准和技术走出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