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里通义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AI云市场,究竟谁是“第一”?
36氪· 2025-09-28 03:32
中国AI云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中国AI云市场竞争激烈 阿里云 火山引擎 百度智能云通过广告标语宣称各自在不同细分领域市场份额领先[1] - 云厂商选择对自身有利的统计口径来宣称市场地位 包括IDC Omdia 沙利文等机构的不同细分市场报告[2] - 2025年三家机构至少发布七份AI云市场报告 IDC五份口径最全 Omdia一份统计AI云整体市场 沙利文一份统计企业级大模型调用[3] 市场调研报告统计口径 - Omdia统计口径最广 覆盖AI IaaS AI PaaS AI MaaS三大市场 2025上半年市场规模31亿美元(221亿元) 阿里云占35.8% 火山引擎14.8% 华为云13.1%[7] - IDC将市场细分为四个领域:智算基础设施服务 生成式AI基础设施 AI公有云服务 大模型公有云服务[9] - 智算基础设施服务2024下半年规模124.1亿元(同比+57.7%) 生成式AI基础设施87.4亿元(同比+165.2%) 阿里云在这两个IaaS相关市场领先[13] - 火山引擎在大模型公有云(MaaS)市场领先 2025上半年份额49.2% 2024年份额46.4% 该市场Tokens调用量2025上半年达537万亿次[14] - AI公有云服务2024年规模195.9亿元(同比+55.3%) 阿里云与百度智能云并列第一 份额均为24.6%[15] - 沙利文口径最窄 仅统计企业自研模型日均调用 2025上半年阿里通义份额17.7% 字节豆包14.1% DeepSeek10.3%[20] 核心争议点 - 智算基础设施市场存在低价销售GPU云资源冲收入现象 部分云厂商以两三折 三五折价格出售算力资源[21] - 低价销售硬件导致收入不可持续 属于一次性收入 算力未充分使用 可能面临后续增长乏力问题[22] - Token调用统计存在遗漏:IDC未包含出海群体和各大模型App调用量 火山引擎称统计旗下产品调用后份额会更大[22] - 阿里云称开源模型内部部署调用无法统计 认为通义大模型在企业级市场和全球开发者渗透率居首[22] - 真实使用场景复杂:创业公司通过API调用 科技公司公共云部署 政府金融等敏感行业私有云部署[22] - 单一统计口径无法反映市场全貌[23] 市场确定结论 - 阿里云在AI云市场整体营收规模处于第一 2025上半年营收635亿元(同比+21.8%) 高盛估算AI基础设施将新增300亿元年化收入[28] - 火山引擎成为阿里云最大竞争对手 2024年营收超110亿元(增速>60%) 2025目标超200亿元 2030年目标超1000亿元[29] - Token调用市场当前规模小(2024年各厂商收入千万至数亿元 总和不超过10亿元)但增长极快 未来1-2年可能达40-70亿元[30] - 中国日均Token消耗量从2024年初1000亿增至2025年6月底30万亿 一年半增长300多倍[30] - 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调用量从2024年5月1200亿增至2025年5月16.4万亿(增长137倍) 阿里云百炼平台过去一年日均调用量增长15倍[31] - Token收入以指数级增长(3倍 5倍 10倍) 相比GPU租赁和硬件销售(增速50%-200%)更具增长潜力[32] - 夺取Token市场增量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权[33]
杭州,会是中国AI的宇宙中心吗?
36氪· 2025-09-25 04:11
杭州AI产业发展背景 - 杭州从"天堂之城"和"电商之都"转型为"中国AI宇宙中心",被外媒称为下一个硅谷[1][2][3] - 城市具备科技热点崛起三大特征:创业文化活力、政府民间资金支持、高校人才储备[3] - 发展模式结合政府产业政策与民营经济创新,实施"八八战略"和"数字浙江"建设[4] 阿里云战略布局 - 阿里云宣布三年投入3800亿人民币建设AI基础设施,数据中心能耗规模计划提升10倍[18] - 实施"公共云优先"战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加速海外扩张[19] - 在巴西、法国、荷兰新建云计算节点,扩建墨西哥、日本、韩国等数据中心[18] 开源生态与技术优势 - 通义Qwen系列开源模型反超Llama,多次登顶全球开源榜单[19]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市场大模型日均消耗10.2万亿Tokens,阿里通义占比17.7%位列第一[22] - 具备端到端技术壁垒:自研CPU/GPU芯片、算力集群、基础模型和上层应用[28] 应用落地与Agent生态 - 云栖大会展示超200个智能体应用,覆盖金融、工业、医疗、零售等领域[25] - 模型厂商展示十余个AI软硬件合作产品,重点从模型展示转向实际交付案例[23][25] - 开发框架和低代码平台形成Agent分工生态,吸引投资人关注落地应用[27] 特色小镇创新模式 - 云栖小镇聚集400多家企业包括富士康、英特尔,形成云计算产业生态[29] - 完成两次产业跃迁:从云计算到空天信息产业,引进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机构[33][34] - 良渚文化村出现"一人公司"新型组织形态,数字游民开展AI社群活动和Demo Day[37] 政府支持与产业基金 - 杭州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案,计划通过产业基金群撬动超1000亿元社会资本[38] - 采用"场景招商"模式,以应用场景吸引企业,企业反哺城市产业势能[29] - 构建"算力-模型-应用"完整AI产业生态,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34][3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云计算行业进入存量市场竞争,存在价格和产品内卷现象[11] - 工业领域代表指出当前Agent应用仅能打20分,需求从概念转向实际用例[41] - 需解决城市经济体量提升、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探索AI产业国际化等新问题[39]
腾讯、阿里财报披露AI战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6:21
核心观点 - AI业务成为腾讯和阿里巴巴新的增长引擎 两家公司通过不同模式将AI技术转化为实际收入 推动业绩增长和股价表现 [1][2][3] 财务表现 - 腾讯二季度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 主要受益于AI驱动的广告平台优化 [5] - 腾讯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归属股东净利润为630.52亿元 同比增长10% [12] - 阿里巴巴云智能集团收入333.98亿元 同比增长26% 创三年新高 [6] - 阿里巴巴净利润335.1亿元 同比下降18% 自由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174亿元降至188亿元净流出 [10] AI业务模式 - 腾讯采用赋能模式 将AI作为效率提升工具应用于游戏和广告业务 游戏业务连续三个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 [5] - 阿里巴巴采用直接销售与赋能并行模式 云业务直接销售AI产品和服务 同时赋能电商等C端应用 [2] - 阿里巴巴AI相关产品收入占云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 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6] 资本投入 - 腾讯二季度资本开支同比增长119% 达到191亿元 主要用于GPU和服务器采购 [12] - 阿里巴巴宣布三年投入3800亿元于AI与云业务 [11] - 腾讯拥有足够芯片储备用于模型训练和升级 并进行软件改进提高推理效率 [13] - 阿里巴巴已制定芯片后备计划 并推出自研AI推理芯片 [13] 市场表现 - 腾讯股价创近四年新高 年内累计上涨超41% [3] - 阿里巴巴股价单日收涨近13% 创2023年3月以来最佳表现 年内股价几乎翻倍 [3] - 腾讯元宝6月月活用户2480.5万 复合增长率55% [8] - 阿里巴巴通义月活规模约100万-500万 [8] 业务应用 - 腾讯将AI应用于游戏内容制作、虚拟角色创建和营销手段 提升开发效率和用户体验 [5] - 阿里巴巴在高德地图、钉钉和淘宝平台实现AI化升级 提升消费者体验和商家经营效率 [7] - GPU租赁和API调用拉动腾讯企业服务收入增速回升 [6]
腾讯、阿里财报披露AI战备 谁在挣钱,谁在烧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23:17
核心观点 - 腾讯和阿里巴巴在AI领域投入巨资并取得显著收益 AI业务成为两家公司业绩新增长引擎 从AI基础设施到大模型、云服务和应用软件均有布局 [1][4][5] - 两家公司通过不同模式将AI转化为收入 腾讯将AI作为效率"润滑剂"赋能现有业务 阿里则采用直接销售AI产品与赋能并行的方式 [6][7][9] - AI驱动财务表现改善 腾讯股价创近4年新高 年内累涨超41% 阿里虽利润下滑但股价单日涨近13% 年内几乎翻倍 [3] - AI军备竞赛带来高资本开支和现金流压力 阿里自由现金流净额骤降 腾讯资本开支同比猛增119% [12][15] 财务表现 - 腾讯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归属股东净利润630.52亿元 同比增长10% [14] - 阿里净利润335.1亿元 同比下降18% 主要因AI投资和即时零售投入增加 [12] - 阿里自由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174亿元骤降至188亿元净流出 [12] - 腾讯资本开支同比猛增119%至191亿元 主要用于支持AI相关业务 [15] AI业务贡献 - 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333.98亿元 增速加快至26%创三年新高 AI相关产品收入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且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9] - 腾讯企业服务收入增速回升 受GPU租赁和API调用拉动 [8] - 腾讯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 主要得益于AI驱动的广告平台优化 [7] 业务模式差异 - 腾讯AI主要赋能游戏和广告业务 提升开发效率和用户体验 《王者荣耀》等游戏连续三个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 [7] - 阿里直接销售AI产品和服务 同时赋能电商等C端应用 淘宝平台实现AI搜索和广告平台升级 [6][9] - 腾讯元宝月活用户2480.5万 复合增长率55% 阿里通义月活规模约100万-500万 [10] 战略投入与挑战 - 阿里宣布三年在AI与云上投入3800亿元 并进行饱和式投入 [14] - 腾讯拥有足够芯片储备用于模型训练和升级 但受GPU供应限制影响云增长 [15] - 阿里在自研芯片领域有布局 已制定AI芯片政策变化的后备计划 [15] - 阿里外卖业务亏损110亿元 预计即时零售亏损将扩大至310亿元 [12] 现金流与储备 - 阿里经营活动现金流206.72亿元 现金及其他流动投资5856.63亿元 [14] - 腾讯核心业务产生充沛现金流 足以覆盖AI相关资本开支 [15]
腾讯、阿里财报披露AI战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23:10
文章核心观点 - 腾讯和阿里巴巴在AI领域投入巨资并取得收益 AI业务成为两家公司业绩新增长引擎 投资者对两家公司投下信任票 [1] - 腾讯将AI作为效率润滑剂全面赋能游戏和广告业务 阿里通过云智能集团和AI相关产品实现收入增长 [2][3] - 两家公司面临AI军备竞赛的高成本挑战 阿里自由现金流净额骤降 腾讯资本开支同比猛增119% [5][6][8] 腾讯AI业务表现 - 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大增20% 得益于AI驱动的广告平台优化 提升广告点击率和转化率 [2] - 游戏业务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 广泛部署AI工具用于加速游戏内容制作和营销 [2] - 企业服务收入增速回升 由GPU租赁和API令牌调用拉动 [3] - 二季度资本开支同比猛增119%至191亿元人民币 主要用于支持AI相关业务特别是GPU和服务器采购 [8] - 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归属股东净利润630.52亿元 同比增长10% [7] 阿里巴巴AI业务表现 - 云智能集团收入333.98亿元 增速加快至26%创三年新高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3] - AI相关产品收入占阿里云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 企业对AI相关产品需求旺盛 [3] - 高德地图全面AI化 钉钉完成AI升级 淘宝平台实现AI搜索和AI广告平台应用升级 [4] - 二季度净利润335.1亿元同比下降18% 自由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174亿元骤降至188亿元净流出 [6] - 现金及其他流动投资5856.63亿元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206.72亿元 [7] AI业务模式差异 - 腾讯AI故事聚焦将AI作为效率润滑剂赋能现有业务 而非单一部门增长 [2] - 阿里通过云智能集团直接向企业出租AI服务器和销售AI软件服务 [3][4] - 腾讯元宝6月月活用户2480.5万 复合增长率55% 阿里通义月活规模约100万-500万区间 [4] AI投入与挑战 - 阿里宣布三年在AI与云上合计投入3800亿元计划 [7] - 外卖业务亏损110亿元 预计本季度即时零售亏损扩大至310亿元 [6] - 腾讯面临GPU供应限制影响云增长 受制于外部先进芯片供应 [8] - 阿里在自研芯片领域有布局 已推出自研AI推理芯片 [8] - 腾讯拥有足够芯片储备用于模型训练和升级 在推理芯片方面有多样选择 [8]
全国AI搜索GEO优化招商加盟代理政策|GEO招商网
搜狐财经· 2025-09-07 07:35
行业趋势 - AI搜索工具使用次数、用户规模和访问频率呈现爆炸式增长 已成为高效获取精准信息的重要渠道 [1] - AI搜索凭借智能、高效、精准特性超越传统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 成为用户信息获取首选方式 [1] - 超过60%用户依赖生成式AI平台进行日常搜索与决策 传统搜索引擎流量占比逐年下滑 [13] - 2024年全球GEO服务市场规模突破800亿美元 中国企业投入同比增长45% [13] 竞争格局 - 企业和品牌开始探索AI搜索平台营销布局 形成全新流量池战场 [3] - 生成式引擎优化(GEO)成为企业抢占AI流量新入口的核心方式 [3] - AI搜索流量处于爆发期 早期布局者将享受行业红利 [13] 公司业务 - 技术团队由10至20年实战经验SEO专家组成 推出高效可靠AI搜索营销方法 [5] - 一键支持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阿里通义、百度文小言五大主流AI大模型优化 [7] - 承诺目标关键词未获得排名推荐不计费 累计关键词不足100个不计费 [8] - 自主研发目标关键词排名检测系统 每日更新排名 已支持三大AI搜索工具 [9] - 设定较低加盟门槛 企业或个人均可申请加入 [10] - 提供持续运营支持 包括数据更新、技术优化和营销辅助 [11] 发展前景 - GEO成为企业营销数字化转型必争之地 [15] - 低门槛进入高增长赛道 蕴含巨大商机 [13] - 平台致力于打造共赢的AI搜索招商生态体系 [11]
中国GenAI市场洞察: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全景研究
头豹研究院· 2025-09-03 12: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5年上半年日均调用量达101,865亿tokens 较2024年下半年21,999亿tokens增长约363% [8][9][11] - 开源模型快速获得企业认可 调用占比从2024年下半年未明确基数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4.4% 接近闭源模型的55.6% [9][11] - 企业选型从追求单一最强模型转向业务场景适配 注重算力性价比 系统灵活性与安全可控性平衡 [5][6][13] - 开源模型凭借性能与闭源收敛 后训练灵活性及成本优势成为企业实现自主可控的优选路径 [5][13][16] - 闭源模型以商业闭环 黑盒可控 集中优化与高服务稳定性满足高可靠性需求企业 [13][24][26] - 阿里通义系列大模型以17.7%调用占比成为市场首选 字节豆包(14.1%)和DeepSeek(10.3%)分列二三位 [10][11] 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发展综述 - 大模型形成开源与闭源并行发展的双轨格局 开源模型凭借算力性价比最优 系统集成灵活及透明可验特征成为企业低成本落地与自主可控优选路径 [13] - 闭源模型以商业闭环 黑盒可控 集中优化与高成本壁垒为特征 适合高可靠性需求企业客户 [13] - 开源模型正逐步取代闭源方案成为生态主导力量 2023年全球149个基础模型中开源占比达65.7% [15] - 参数规模轻量化趋势显著降低算力门槛 推动大模型向垂直行业与中小企业场景加速渗透 [16] - 预计超过80%企业将在智能化建设中采用开源大模型 开源生态成为驱动产业普及化与数字化转型核心力量 [16] 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现状及趋势 - 调用量激增驱动因素包括供给端模型与算力扩容(如DeepSeek 通义等开源体系突破) 需求端金融 政务 制造等行业场景化渗透提速 以及生态外溢效应形成的规模扩散 [19] - 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驱动新阶段 竞争焦点从模型性能比拼转向算力保障 数据合规 生态整合与行业深度适配 [20] 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行为分析 - 企业选型核心出发点为业务价值 闭源模型胜在省心可靠(稳定性能 成熟生态 技术支持) 开源模型更契合灵活性及自主可控性需求 [24][26][27] - 开源模型选择TOP因素:性能表现更佳 完整掌握模型知识产权 更容易进行定制 最佳实践丰富 [25] - 闭源模型选择TOP因素:性能表现更佳 最佳实践丰富 更新迭代快 品牌知名度 [25]
DeepSeek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AI造假?
虎嗅APP· 2025-09-02 14:00
AI内容标识政策实施 - 中国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需明确标识[8] - 标识范围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 要求AIGC技术服务者、平台和用户共同遵守[9] - 技术服务者需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提供显性标识(如"作品含AI内容")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10][11] 行业合规动态 - DeepSeek于9月1日公告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厂商均在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4][6][7]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同步上线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声明AI内容并配合平台识别打标[11] AI内容风险案例 - 马来西亚老夫妻因AI生成的虚假景区缆车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 发现受骗[1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2024年3月辟谣 至少十几条假借其形象推广护肤品的AI视频在传播[20] - 2024年5月"袋鼠登机"AI视频获百万点赞 因缺乏明显破绽导致大量用户受骗[34][36][37] 全球监管对比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按风险分级管理 强制标识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45] - 美国无全国性法规 仅部分州(如加州)有强制标签要求 科技公司多采用自愿标识[46] - 韩国和西班牙2024年初推出AI标识相关法规 中国新规力度全球罕见 无灰色地带[45] 平台治理挑战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周排名前列多为AI内容 儿童频道为重灾区[48][50] - AI视频通过重复上传赚取流量激励 有案例称5天获利5000美元[50][51] - YouTube被曝擅自对真人短视频进行AI增强 导致视频呈现"塑料感" 引发创作者争议[54][56][57] 行业影响数据 - 人类影响者收入为AI影响者的46倍 主因AI内容在真实性及信任度存在差距[63] - 创作者经济规模2025年达250亿美元 较2022年164亿美元增长52% 虚拟创作市场预计2030年达378亿美元[64]
DeepSeek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AI造假?
虎嗅· 2025-09-02 09:12
AI内容标识政策实施 - 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标识[7] - 政策覆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等所有AIGC形式 要求技术服务者、平台和用户共同遵守[8] - 技术服务者需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添加显性标识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9][10][11] 行业合规行动 - DeepSeek于9月1日率先实施AI内容标识 在生成内容中添加明显标识[2] -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主流厂商均在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4]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同步上线AI声明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标识和平台自动识别[12] AI内容风险案例 - 马来西亚老夫妻因AI虚假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不存在景点 造成实际经济损失[23]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遭遇至少十几条AI假视频侵权 涉及商业代言造假[26][27]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周排名前列多为低质AI内容 儿童频道成为重灾区[59][61] 全球监管对比 - 中国实施强制性标识政策 要求三方共同执行 无灰色地带[53]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采用分级管理 强制标识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54] - 美国缺乏全国性法规 仅部分州有强制要求 科技公司多采用自愿标识[56] 行业影响数据 - 人类创作者收入是AI创作者的46倍 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78][79] - 创作者经济规模预计2025年达250亿美元 较2022年增长52%[80] - 虚拟创作市场到2030年预计达378亿美元 复合增长率显著[80] 技术挑战与争议 - YouTube被曝光擅自对真人视频进行AI增强 导致内容失真引发创作者抗议[67][69][70] - 平台存在重复上传相同AI视频赚取流量激励的行为 已影响人类创作者生存空间[61][64] - 即使有标识政策 AI内容在情感欺骗和商业欺诈方面仍存在实施难点[82]
DeepSeek 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 AI 造假?
36氪· 2025-09-02 08:00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需明确标识 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 [7] - 政策要求AIGC技术服务者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提供显性标识(如"作品含AI内容")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 [7] - 全球范围内类似监管措施有限 韩国与西班牙于2024年初推出AI标识法规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分级监管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 美国联邦层面无强制性法规 仅部分州(如加州)有要求 [32] 企业合规行动 - DeepSeek于9月1日公告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腾讯元包、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厂商于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 [2][4]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上线AI声明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标识AI内容 同时辅以平台自动识别打标 [8] 市场影响与挑战 - AI生成内容泛滥导致虚假信息问题加剧 例如马来西亚老人因AI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不存在景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遭AI伪造代言需公开辟谣 [14][15]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儿童频道为重灾区 部分账号通过重复上传AI视频赚取流量激励 有创作者5天内通过AI内容获利5000美元 [33][35] - 人类创作者收入为AI创作者的46倍 但AI内容增速迅猛 创作者经济规模预计从2022年164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250亿美元(增幅52%) 虚拟创作市场2030年预计达378亿美元 [44] 技术识别困境 - AI内容真实性难以辨别 如"袋鼠登机"视频因无显著技术瑕疵获百万点赞 用户难以区分真伪 [28][30] - YouTube平台被指控擅自对真人视频进行AI增强处理 导致画面呈现过度锐化、平滑感等异常 引发创作者信任危机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