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标识

搜索文档
AI内容“持证上岗”首测:35款应用,谁是漏网之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9:49
AI内容标识新规实施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及配套国标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AI合成内容需加上标识 用户和传播平台需标明"内容由AI生成" [1] - 新规明确标识方式包括肉眼可分辨的"显式标识"和嵌入文件数据的"隐式标识" 例如AI合成图片需用不低于画面最短边长度5%的文字清晰标明"AI/人工智能"和"生成/合成" [3] - 标识责任不仅在于AI平台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 社交平台和应用商店需核验AI内容是否带有标识 覆盖AI内容生产、制作、传播、分发全链条 [3] 企业执行情况 - DeepSeek、腾讯元宝、MiniMax等AI厂商宣布已上线AI标识体系 微博、快手、B站、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公告提醒用户主动声明 并增设"未有AI标识"投诉选项 [1] - 实测35款应用中 2款未在图片中标识AI 4款未在交互页面标识AI 百度网盘和即梦AI缺少交互页面标识 天工AI和百度文库缺少图像标识 [1][5][7] - 执行颗粒度存在差异 多数平台选择页面标识而非文字标识 百度网盘"云小朵智能助手"使用难以辨认的"隐形水印" DeepSeek仅在金融、法律、医疗类回答使用醒目黄色字体标注 [6][7] 智能助手标识争议 - APP内置智能助手成为被忽视的标识场景 百度网盘"云一朵"、小红书"问一问"、抖音"AI抖音"等具备深度思考、联网搜索、生成长文功能但未见明显AI标识 [9] - 法规未限定纯AI产品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十七条明确"智能对话、智能写作等模拟自然人进行文本生成或编辑服务"均属生成服务 [11] - 能广泛搜索总结第三方信息的AI助手需要标识 仅回答特定问题的智能助手(如BOSS直聘"直闪闪")边界仍不清晰 [10][12] 用户争议与平台治理 - 商业素材使用存在争议 设计师使用AI生成3D风格素材需逐张裁剪水印 社交平台未提供"AI辅助创作"中间选项 [13] - 社交平台上线"用AI识别AI"技术主动加注标识 引发真实作品误判和流量分发担忧 小红书对疑似AI生成内容加注标识 今日头条去年打压超过93万条低质AI内容 [15] - 平台治理重点在打击"低质AI内容"(内容空洞、前后矛盾、有不良社会影响) 对高质量AI创作态度取决于社区调性 小红书优先真实体验内容 今日头条监测AI内容流量占比 [15] 行业背景与动因 - AI虚假信息、深度伪造换脸事件频发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3个月"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针对AI生成外国人带货、AI内容农场批量生产谣言、换脸换声等问题 [2] - AI标识是治理前提 如同互联网广告必须先标明广告 后续合规要求才有落实可能性 涉及保障社会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权利等多重课题 [3][4]
DeepSeek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AI造假?
虎嗅· 2025-09-02 09:12
AI内容标识政策实施 - 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标识[7] - 政策覆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等所有AIGC形式 要求技术服务者、平台和用户共同遵守[8] - 技术服务者需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添加显性标识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9][10][11] 行业合规行动 - DeepSeek于9月1日率先实施AI内容标识 在生成内容中添加明显标识[2] -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主流厂商均在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4]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同步上线AI声明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标识和平台自动识别[12] AI内容风险案例 - 马来西亚老夫妻因AI虚假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不存在景点 造成实际经济损失[23]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遭遇至少十几条AI假视频侵权 涉及商业代言造假[26][27]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周排名前列多为低质AI内容 儿童频道成为重灾区[59][61] 全球监管对比 - 中国实施强制性标识政策 要求三方共同执行 无灰色地带[53]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采用分级管理 强制标识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54] - 美国缺乏全国性法规 仅部分州有强制要求 科技公司多采用自愿标识[56] 行业影响数据 - 人类创作者收入是AI创作者的46倍 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78][79] - 创作者经济规模预计2025年达250亿美元 较2022年增长52%[80] - 虚拟创作市场到2030年预计达378亿美元 复合增长率显著[80] 技术挑战与争议 - YouTube被曝光擅自对真人视频进行AI增强 导致内容失真引发创作者抗议[67][69][70] - 平台存在重复上传相同AI视频赚取流量激励的行为 已影响人类创作者生存空间[61][64] - 即使有标识政策 AI内容在情感欺骗和商业欺诈方面仍存在实施难点[82]
DeepSeek 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 AI 造假?
36氪· 2025-09-02 08:00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需明确标识 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 [7] - 政策要求AIGC技术服务者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提供显性标识(如"作品含AI内容")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 [7] - 全球范围内类似监管措施有限 韩国与西班牙于2024年初推出AI标识法规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分级监管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 美国联邦层面无强制性法规 仅部分州(如加州)有要求 [32] 企业合规行动 - DeepSeek于9月1日公告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腾讯元包、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厂商于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 [2][4]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上线AI声明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标识AI内容 同时辅以平台自动识别打标 [8] 市场影响与挑战 - AI生成内容泛滥导致虚假信息问题加剧 例如马来西亚老人因AI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不存在景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遭AI伪造代言需公开辟谣 [14][15]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儿童频道为重灾区 部分账号通过重复上传AI视频赚取流量激励 有创作者5天内通过AI内容获利5000美元 [33][35] - 人类创作者收入为AI创作者的46倍 但AI内容增速迅猛 创作者经济规模预计从2022年164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250亿美元(增幅52%) 虚拟创作市场2030年预计达378亿美元 [44] 技术识别困境 - AI内容真实性难以辨别 如"袋鼠登机"视频因无显著技术瑕疵获百万点赞 用户难以区分真伪 [28][30] - YouTube平台被指控擅自对真人视频进行AI增强处理 导致画面呈现过度锐化、平滑感等异常 引发创作者信任危机 [38][40]
重磅新规落地,AI行业的一次大洗牌
吴晓波频道· 2025-09-02 00:32
AI生成内容标识新规 - 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于9月1日正式施行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必须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10] - 显式标识需直接展示给用户(如文本添加提示文字 图片/视频需含"AI生成"字样且文字高度≥图片最短边长5% 视频标识持续≥2秒 音频需添加提示语音或特殊节奏音)[15][17][18] - 隐式标识需嵌入文件元数据 包含生产者及唯一编号等信息 供监管和机器识别[11][14] AI虚假内容产业风险 - AI技术被用于批量制造虚假内容形成产业链 某MCN机构通过AI软件最高单日生成4000-7000篇虚假新闻[7] - 2024年国内50个AI风险舆情案例中超1/5涉及AI造谣 有团伙在女童走失事件中6天内发布268篇AI谣言文章 单篇点击量超100万次[7] - 虚假内容导致互联网信息池污染 加剧公众辨别困难与社会共识形成难度 老年群体受影响尤为严重[7] 新规对行业的影响 - 平台需承担审核责任 核验用户上传文件的元数据 对疑似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提示[23] - 新闻/金融/医疗/教育等高信任度领域将把强制标识作为AI规模化应用的准入许可[26] - 自媒体行业生态优化 真实内容竞争力提升 AI生成的"噱头型"内容吸引力下降(如抖音"猫打台球"类视频)[36] 衍生的商业机会 - "可信AI"成为核心竞争力 合规标识有助于建立品牌信任[29] - 数字水印/AI内容检测工具/合规解决方案等合规技术需求增长 形成新赛道[30] - 高质量内容价值凸显 低质AI内容被过滤后 优质创意内容(无论人工或AI生成)溢价能力提升[31] 技术实施与合规要求 - 企业需在产品和技术流程中增加标识功能 运营方需对分发内容履行"谁运营谁负责"责任[27] - 建议建立AI生成内容元数据共享库 打通平台间溯源壁垒[32] - 需配套权威AI内容检测认证机构 对争议内容进行专业鉴定[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