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容标识

搜索文档
深圳CA携手保险机构共筑可信AI生态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07:13
据悉,在本次合作中,深圳CA将国密算法与抗量子算法融合,打造面向未来的混合证书认证系统,为 AI大模型生成内容提供全生命周期保护,在内容生成、存证和传播过程中,关键元数据(生成者证书 ID、模型版本、时间戳、内容哈希等)均被签名并绑定内容,实现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 本报讯 (记者李冰)日前,金融壹账通旗下深圳CA(深圳市电子商务安全证书管理有限公司)已与某 大型保险机构合作,利用自身在数字身份认证和国密算法等技术实践优势,共同探索互联网内容的可信 标识和溯源体系,保障保险机构的内容数据在多方流转共享中,拥有"可信认证"和"责任认定"能力;让 每个面向公众、合作伙伴的文案、图片、视频或文件都具备"可信数字身份",实现内容不可篡改、责任 可认定,确保内容的可信和溯源。这项能力让保司在利用AI赋能业务中更有安全保障。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国家网信办备案,240余款通过省级登记,生成式AI产品用户 规模达到2.3亿人。显而易见,AI内容标识已成为企业合规经营的必备基础,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有序 方向发展。 同时,多模态智能审核系统整合安全大模型技术,精准识别深度伪造内容和虚假信息,为AI内容安全 建 ...
多平台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 助力行业转向规范创新
搜狐财经· 2025-09-04 06:11
平台合规举措 - 抖音要求账号制作发布AI内容需主动添加显式标识 并对未标识内容进行核验检测[3] - DeepSeek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禁止用户恶意删除篡改标识或利用AI从事违法违规活动[3] - 腾讯优化AI内容识别能力 通过显式或隐式标识保障用户信息透明度[3] - B站推出AI生成内容标识功能 对未声明内容依规添加标识并禁止恶意篡改[4] - 微博要求用户对AI生成内容主动声明 通过技术手段添加隐式及显式标识[4] - 快手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 在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并对疑似内容进行显著提示[4] 监管要求框架 - 办法要求服务提供者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 并在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6] - 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需审核服务提供者是否提供AI生成合成服务并核验其标识材料[6] - 办法要求用户发布生成合成内容时主动声明并使用标识功能进行标识[7] 行业影响分析 - 标识制度通过显式+隐式双重标识体系强制AI内容亮明身份 显著提升内容透明度[7] - 办法将推动平台重构内容审核流程 建立从生成到传播的全链路监管机制[7] - 依赖AI批量生成低质内容的营销号模式将受冲击 优质创作有望获得信任溢价[7] - 标识要求倒逼企业将伦理考量融入技术研发 为AI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可信基础[7] 实施挑战 - 海量内容标识处理对算力和算法提出高要求 平台需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标识技术[5] - 平台需精准识别未标识或恶意去除标识的内容 构建用户教育体系减少抵触[5] - 生成式AI软件众多内容五花八门 需培养用户自觉并加强平台对批量生产者的监管[5]
DeepSeek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AI造假?
虎嗅APP· 2025-09-02 14:00
AI内容标识政策实施 - 中国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需明确标识[8] - 标识范围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 要求AIGC技术服务者、平台和用户共同遵守[9] - 技术服务者需添加隐性标识 平台需提供显性标识(如"作品含AI内容") 用户不得删除或篡改标识[10][11] 行业合规动态 - DeepSeek于9月1日公告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厂商均在8月底更新用户协议 履行AI标识义务[4][6][7] - 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同步上线功能 支持用户主动声明AI内容并配合平台识别打标[11] AI内容风险案例 - 马来西亚老夫妻因AI生成的虚假景区缆车视频驱车4.5小时前往 发现受骗[1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2024年3月辟谣 至少十几条假借其形象推广护肤品的AI视频在传播[20] - 2024年5月"袋鼠登机"AI视频获百万点赞 因缺乏明显破绽导致大量用户受骗[34][36][37] 全球监管对比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按风险分级管理 强制标识要求预计2026年生效[45] - 美国无全国性法规 仅部分州(如加州)有强制标签要求 科技公司多采用自愿标识[46] - 韩国和西班牙2024年初推出AI标识相关法规 中国新规力度全球罕见 无灰色地带[45] 平台治理挑战 - 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 周排名前列多为AI内容 儿童频道为重灾区[48][50] - AI视频通过重复上传赚取流量激励 有案例称5天获利5000美元[50][51] - YouTube被曝擅自对真人短视频进行AI增强 导致视频呈现"塑料感" 引发创作者争议[54][56][57] 行业影响数据 - 人类影响者收入为AI影响者的46倍 主因AI内容在真实性及信任度存在差距[63] - 创作者经济规模2025年达250亿美元 较2022年164亿美元增长52% 虚拟创作市场预计2030年达378亿美元[64]
AI生成内容 为什么要强制标识
中国青年报· 2025-04-27 02:23
AI内容标识义务的理论基础 - 智能服务提供者作为技术开发核心主体需对算法设计和数据训练决定的生成内容性质及社会影响负责 根据危险控制论作为危险开创者和控制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并承担相应责任[2] - 公司通过数据训练 模型优化和参数设置环节深度介入内容生成过程 掌握技术权力阀门 发挥信息生产和筛选的把关人角色 直接决定向用户提供的信息类型并影响其接收思考和决策方式[3] - 标识要求将技术风险转化为可追溯法律责任 重点解决哪些生成 谁生成和从哪里生成问题 将技术黑箱转化为责任链条 体现技术权力与责任匹配的正义原则[3] 内容标识的社会效益与成本分析 - 未标识AI内容会消解真实与虚构边界 削弱公共讨论理性基础 导致责任主体模糊并加剧法律追责与权利救济困难[1][5] - 标识义务不会给企业增加实质性负担 其成本远低于智能服务带来的社会收益 对公司而言标识系统可增强产品可信度并避免内容失实导致的声誉损失和法律处罚[5] - 对用户而言明确标识能规避欺诈指控并建立负责任技术使用形象 内容标识制度能唤醒民众媒介素养意识 提供信息认知识别工具 当知晓内容AI属性时会启动批判性思维从而抑制虚假信息传播效能[5] 行业治理与伦理实践框架 -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可能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 为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需平衡利益冲突 国家对技术限制应保持在最低限度以不妨害个体追求幸福[4] - 内容标识是诚实信用美德体现 通过制度设计引导企业培育诚实责任审慎德性 隐式标识形式鼓励企业自觉标识而非强制规定 通过实践持续塑造企业道德行为[8][9] - 企业需根据不同场景如新闻报道和艺术创作灵活选择标识方式 遵守法律规范同时兼顾用户体验与商业伦理 在技术实现中平衡透明度与实用性体现实践智慧的中道精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