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

搜索文档
深圳楼市,最新数据!
深圳商报· 2025-09-24 15:25
深圳9·5房地产新政持续释放效能,深房中协的数据显示,第38周(9月15日~9月21日),深圳住宅市场 呈现出二手房录得量高位运行、新房环比跃升的特征。其中,新房成交969套,环比增长10%。 值得关注的是,9月以来,500万~800万的改善型房产成交占比明显提升,对比8月提升了3个百分点, 改善型需求积极释放。 1500万元以上豪宅成交占比提升2.6% 9·5新政落地第三周,深圳的新房市场交出了亮眼答卷。数据显示,全市新房(含预售+现售)周成交 969套,环比前一周增长10%,延续了新政以来稳中有升的态势。 乐有家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上周,深圳1500万元以上豪宅房源成交占比显著增长,提升2.6个百分 点,达到相对高位。此外,500万元~800万元,800万元~1000万元改善型房源成交占比也相对有所增 长。其中,9月以来,500万元~800万元的改善型房产成交占比明显提升,对比整个8月提升了3个百分 点,改善型住房需求积极释放。 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的专家认为,分区优化调整居民购房相关政策与个人住房信贷政策,被普遍认为是对 楼市影响较大的措施,说明新政在核心调控方向上贴合市场需求,政策设计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实 ...
500万+改善型住房成香饽饽!深圳上周新房成交环升10%,二手录得量高位运行
搜狐财经· 2025-09-24 12:12
1500万以上豪宅成交占比提升2.6%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李秀瑜 深圳9·5房地产新政持续释放效能,深房中协的数据显示,第38周(9月15日-9月21日),深圳住宅市场 呈现出二手录得量高位运行、新房环比跃升的特征。其中,新房成交969套,环比增长10%。 值得关注的是,9月以来,500-800万的改善型房产成交占比明显提升,对比8月提升了3个百分点,改善 型需求积极释放。 乐有家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深圳9.5新政后,市场咨询量、成交量均有一定程度提升,尤其是罗湖等 限购松绑区域。乐有家研究中心整理了132个片区最新的挂牌价数据,相较新政前,挂牌价整体维稳, 且多数处于微跌趋稳状态,但也有部分片区挂牌价有所微涨,如罗湖新秀,宝安石岩、臣田,南山前海 北、南头,龙华红山等。 "新政对市场起到了带动作用,二手房呈现持续向稳向好态势,但是受持续两周的台风天影响,带看量 有一定的影响。未来,随着天气转好及下半年到年底学区房、结婚房等需求的释放,也会带动下半年市 场价稳量稳。"乐有家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业内专家表示,二手房的高位运行为改善型需求提供了"卖旧"的基础,许多市民有意愿出售现有 ...
房价连续跌了4年,涨回来只用了3天?楼市拐点难道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20 23:33
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 - 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69个城市二手房价格下跌 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跌幅扩大至0.3% [1] - 全国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长达28个月 开发商销售额同比下降18.7% [9] -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跌11.2% 已连续三年下滑 土地出让金收入较巅峰期缩水23.2% [11] 政策刺激措施 - 西安推出首付15%及利率2.85%政策 300万元房产首付降至45万元 月供节省880元 [3] - 武汉对三孩家庭提供12万元购房补贴 杭州发放50万元购房红包 契税返还最高8万元 [3] - 青岛实施"前十年只还利息"贷款方案使月供降低40% 北京放开公积金提现并配套补贴 [3] - 广州深圳批量收购库存房 厦门通过"房票"机制撬动数十亿元购房合同 [3] 政策实施效果 - 杭州取消限购后市中心老旧房成交量激增38% 业主调高挂牌价 [5] - 北京二手房挂牌量骤减 市场恐慌情绪得到暂时抑制 [5] - 居民购房意愿降至年内最低点仅15% 34%家庭选择观望等待 [6] 市场分化表现 - 上海新杨思板块228套豪宅3小时内售罄 认购人数达939人 [6] - 浦东某楼盘认购率突破200% 深圳千万级豪宅成交量暴涨184% [6] - 科技住宅溢价率达12% 配备中央空调地暖净水系统的高端产品一房难求 [6] - 深圳二手房库存积压7.5万套 业主需降价14%才能成交 [8] - 北京西城区学区房每平方米降价2万元 徐州长沙房东月内连续降价超1.2% [8] - 200万元以下旧房需降价30万元或面临无人问津局面 [8] 土地市场分化 - 合肥滨湖地块溢价率接近50% 成都天府新区房价突破2万元/平方米 [9] - 三四线城市宅地流拍率激增至35% [9] 行业地位转变 - 2016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6.5% 拉动GDP增长超2% [11] - 土地财政贡献地方财政收入45% 带动约2000万个就业岗位 [11] - 2023年家具家电等关联消费品销售下滑超5% [11] - 银行对房地产信贷投放趋于谨慎 房企融资渠道持续收紧 [11] 市场发展趋势 - 70城二手房价格同比跌幅连续9个月收窄但未现反转迹象 [13] - 核心一线及品质二线城市库存压力缓解 三四线城市面临20-24个月去化周期 [13] - 科技住宅持续热销 远郊项目面临烂尾风险 [13] - 二手房交易占比达67% 新房销售被分流超30% [14] - 行业向"以住为主"转变 居住价值取代投资属性成为核心考量 [16][17]
如果30岁了还没有在澳洲买房,那么你有麻烦了...
搜狐财经· 2025-09-19 10:19
有麻烦 尽管各类住房可负担性政策陆续推出,澳洲房价却在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向加速上涨: 涨得最快的不是豪宅,而是最便宜的那一批房子。 这一趋势恐将进一步拉大住房拥有率的代际差距,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望房兴叹。 房地产平台Domain的数据显示: 在过去三年里,大多数首府城市中, 房价涨幅最大的不是高端市场,而是最便宜的四分之一的房产。 Domain首席研究与经济学家Nicola Powell表示: 这颠覆了传统的房价周期逻辑。 Powell说: 通常是高端市场领涨房价周期,现在却反过来了。 这说明普通人真正"买得起" 的房子已经越来越少, 导致更多人集中竞争少数价格还能接受的房源。 这意味着本就买不起房的一群人,未来能选的房子会越来越少。 这反映出负担能力已经到了临界点。 普通人不仅要花很长时间攒首付,每月还款压力也越来越大。 现在在住房拥有方面已经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 34岁以下澳洲人的住房拥有率断崖式下跌。 相比战后出生的人群,那些出生在1980年代末的人,拥有房产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根据澳洲健康与福利研究所的统计: 1987至1991年出生的人中,30至34岁时有房可住的比例仅为49.7%。 而相比之下,194 ...
结构性繁荣︱重阳荐文
重阳投资· 2025-09-15 07:33
结构性市场现象 - 2016年后中国股市呈现结构性牛市特征 投资标的集中于少数热门板块而非全面上涨 [2] - 楼市同样呈现结构性分化 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跌不一 下跌城市数量由少变多 房地产周期于2021年见顶 [2] 上海豪宅市场表现 - 上海2025年房价较2021年高点跌幅约30% 远低于日本东京1995年较1991年50%以上的跌幅 [8] - 上海黄浦区新房成交均价5年涨幅接近30% 从2020年13.8万/㎡升至2025年17.9万/㎡ [8] - 豪宅项目壹号院一年内均价上涨16.5% 从首批17万/㎡涨至五批19.8万/㎡ [9] - 2024年上海总价3000万元以上新房成交金额预计突破1000亿元 [8] 豪宅走俏原因 - 中国城镇化进入后期但大城市化方兴未艾 上海城市人口占比不足3% 远低于东京30%和首尔25%的集中度 [11] - 收入差距显著 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11倍 全国高收入群体向一线城市集聚 [11] - 资产荒现象持续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名义GDP增速 富裕阶层债务水平低 购置豪宅成为资产增值手段 [15] - 7月末住户存款余额超160万亿元 资金追逐稀缺资产 [18] 科技板块结构性行情 - 科创50指数从7月底至8月28日涨幅达30% PE估值从144倍升至190倍 [21] - 半导体销售额自2023年6月同比增速反弹 2025年4月全球销售额620.7亿美元 同比增长21% [23] - 电子行业2024年上半年盈利增长23% AI算力和硬件产业链成为核心驱动力 [23] - 新兴产业(电子/通信/计算机/汽车/电力设备)合计市值34万亿元 占A股30.2% 较2015年增长3.6倍 [26] 市场结构特征 - A股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2.49% 远低于2015年4.7%的峰值水平 [19] - A股交易额中市值300亿以下公司占比63.4% 盈利总额仅占全市场13.2% [30] - 千亿市值个股中科技板块占比30% 较2015年11%显著提升 [32] - 中报业绩整体增长2.5% 创业板增11% 科创板和北交所分别增4.9%和6.08% [30] 中美市场对比 - 美股头部12.5%公司贡献全部市值净增长 剩余87.5%公司市值合计无变化 [27] - 美股"七巨头"平均市盈率从40倍降至33倍 盈利增长约20% [30]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 为2010年以来上升最快经济体之一 [26] - A股科技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 缺乏全球影响力企业 [32]
结构性繁荣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9-13 10:07
文章核心观点 - 2016年后中国经济呈现结构性特征 股市为结构性牛市 楼市为结构性分化 核心城市豪宅市场与科技板块成为资金聚集地 反映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荒现象 [1][2][11][15][26] - 上海豪宅市场逆势上涨 因大城市化进程、收入差距和资产荒驱动 与日本房地产泡沫时期相比表现更坚挺 [2][3][8][11] - A股科技板块走强由AI产业驱动 估值提升但盈利增长滞后 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 与美股头部集中特征形成对比 [15][18][19][24][25][26][29] 楼市结构性分化 - 2016年后全国房价呈现分化态势 70城房价数据不再普涨 下跌城市数量逐步增加 房地产周期于2021年见顶 [1] - 上海豪宅市场表现强劲 2023年总价3000万以上新房成交金额预计突破1000亿元 头部项目带动效应显著 [2] - 黄浦区新房均价5年涨幅近30% 从2020年13.8万/㎡升至2025年17.9万/㎡ 核心地段资产持续升值 [2] - 具体项目如壹号院一年内均价上涨16.5% 从首批17万/㎡升至五批19.8万/㎡ 高端住宅供不应求 [3] - 对比日本1990年代泡沫 东京1995年房价较1991年高点跌超50% 而上海2025年房价较2021年高点跌幅约30% 抗跌性更强 [2][3] 豪宅市场驱动因素 - 中国大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 上海城市人口占比不足3% 远低于东京30%和首尔25% 户籍管控延缓但未逆转人口集聚趋势 [8] - 收入差距显著 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11倍 全国高收入群体向一线城市核心资产集中 [8][11] - 资产荒现象持续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名义GDP增速 存款利率下行推动资金追逐稀缺资产 富裕阶层债务水平低且缺乏高收益投资渠道 [11][15] 股市结构性行情 - A股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2.49% 远低于2015年4.7%峰值 杠杆风险可控但全面牛市缺乏基础 [15] - 科技板块成为行情主线 科创50指数2023年8月较7月底涨幅达30% PE估值从144倍升至190倍 电子行业上半年盈利增长23% [18][19][24] - 全球半导体周期上行 2025年4月销售额62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 连续21个月正增长 AI云业务和广告收入成为核心驱动力 [19][24] 估值与盈利分化 - 科创板平均研发费用率11% 显著高于主板 但估值溢价仅30% 传统PE/PB指标难以充分反映科技企业研发价值 [24] - A股新兴产业(电子、通信、计算机、汽车、电力设备)合计市值34万亿元 占全市场30.2% 较2015年底增长3.6倍 传统金融地产市值占比降至21% [25] - 但A股整体盈利增长乏力 中报净利润增速仅2.5% 剔除新股后增速为负 与美股科技巨头平均20%盈利增长形成对比 [26][29][30] 市场结构差异 - A股交易集中于中小市值公司 市值300亿以下股票交易额占比63.4% 而美股仅7.1% 但中小市值公司盈利占比仅13.2% [29] - 美股头部集中效应显著 市值1000亿以上公司交易额占比81.3% 2010年以来前12.5%公司贡献全部市值净增长 [26][29] - A股投资者偏好主题投资 科技板块估值脱离盈利基础 而美股七巨头市盈率从40倍降至33倍 盈利增长支撑估值 [26][29] 经济转型与产业演进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 为2010年以来上升最快经济体 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质生产力成为长期乐观预期支撑 [25] - 千亿市值公司中科技板块占比从2015年11%提升至当前30% 但行业集中度低且缺乏全球影响力企业 [25][33] - 互联网泡沫历史预示科技产业可能经历洗牌 但最终形成新商业模式 当前AI企业仍需探索应用场景与盈利模式 [33]
花千万买豪宅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维权了
36氪· 2025-08-16 13:35
豪宅市场年轻化趋势 - 近五年深圳湾板块90后买家占比达30% 00后成为生力军 最低购房年龄下探至20岁 [4] - 上海千万元级别楼盘交易中95后认购占比超50% [4] - 购房群体从传统"老钱"向高知人士转变 部分业主通过学历提升实现房产置换 [12] 豪宅价格波动与保值策略 - 深圳某豪宅单价从峰值18万元/平方米跌至15万元/平方米 跌幅16.7% 总价从3000余万元降至2700万元 [8] - 业主通过"房价保卫战"维护资产价值 包括补差价(如100万元差价补偿)、内部消化交易及抵制中介低价引流行为 [8][9][10] - 互联网行业波动影响豪宅市场 南山区瑧湾悦项目因大厂裁员降薪出现断供现象 [13] 豪宅产品与服务的预期落差 - 北京五环外豪宅总价1000余万元跌价200万元 跌幅20% 出现房价倒挂(期房1000万vs现房700-800万) [17][20] - 实际交付与宣传存在差距:物业服务未达承诺(如管家数量减少)、绿化降级及装修标准缩水(如3000元/平方米装修实际呈现"叙利亚风格") [17][19][28] - 上海某豪宅项目外立面材质从效果图铝板降级为黄墙 落地窗仅单面配置 智能信箱改为传统铁皮箱 [27][28] 购房动机与阶层跃迁 - 部分购房者通过家庭财富转移获取房产 如父母支付首付及贷款 [8][17] - 互联网行业风口助推阶层跃升 案例显示从业者从月薪数千元通过跳槽实现薪资翻倍 最终购置1200万元豪宅 [39][42] - 刚性需求驱动购房决策 如教育资源配置(学位房选择)、通勤便利性及资产保值诉求 [35][36] 行业经济环境影响 - 自媒体及电商行业收入波动加剧 广告投放呈现季节性分化 百万粉丝级博主接单量下降 [13] - 互联网企业晋级调薪难度提升 购房者加速还贷以应对潜在薪资风险(500万元贷款已偿还100万元) [42] - 开发商资金压力显现 部分项目通过提前交房转移风险 导致房屋质量与宣传不符 [20][28]
超240亿元拿下全国总价地王,华润置地曲线加仓上海“豪宅资产包”!
中国经营报· 2025-08-10 23:54
华润置地上海投资布局 - 公司以总价244.7亿元与上海南房集团联合拿下浦东新区后滩与黄浦区余庆里组合地块 创2025年全国总价地王新纪录 [2] - 交易通过上海联交所完成 采用"股权+债权"捆绑收购方式 公司全资附属上海泓喆出资占比90% 对应资金超220亿元 [2][3] - 组合地块横跨浦东新区和黄浦区两大行政区 以纯股权交易替代传统招拍挂程序 开发主体更替与地块报价同时绑定 [4] 地块详情 - 浦东新区后滩组合地块包含07-1地块(面积3.96万㎡ 容积率3.2 成交价88.69亿元)和04-1地块(面积4.19万㎡ 容积率2.9 总价85.4亿元) [3][4] - 黄浦区余庆里组合地块位于三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衔接地段 包含7宗子地块 总出让面积3.66公顷 商业占比最高达32.7% 高层住宅和风貌住宅占比分别为29.5%和14.4% [4] - 地块将形成"豪宅超级资产包" 后滩地块与余庆里项目形成资源联动和功能互补 [2][5] 市场战略 - 2024年公司在上海市全口径销售额311.66亿元 落后于中海地产(702.23亿元)等主要房企 [5] - 2025年上半年在高端项目助推下 全口径销售额达245.78亿元 排名跃升至第2位 [5] - 此次收购旨在巩固上海市场份额 提升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 持续带来投资回报 [5][6] 豪宅市场现状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总价3000万及以上新房成交1096套 较2017-2023年平均水平增长214% [7][8] - 金陵华庭项目首批住宅开盘均价18.9万元/㎡ 158套3小时售罄 揽金92.34亿元 创2025年多项纪录 [6] - 徐汇区XH-02单元051-11地块以20.03万元/㎡楼面价刷新全国纪录 显示核心地段土地争夺激烈 [8][9] 行业竞争格局 - 上海市第六批次土拍中 静安区地块吸引保利、招商、华润、中海等房企竞拍 最终中海以53.63亿元竞得 [9] - 虹口区北外滩地块有华润+广州城建联合体等7家房企参与 最终绿城以64.71亿元拿下 [9] - 具备豪宅操盘经验的开发商成为土地市场主力 形成"豪宅销售带动土地投资"的良性循环 [8][9]
花千万买豪宅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维权了
搜狐财经· 2025-08-08 01:35
一线城市豪宅市场年轻化趋势 - 近五年深圳主流豪宅片区深圳湾板块90后买家占比达30% 00后成为生力军且最低购房年龄下探至20岁 [1] - 上海千万元级别楼盘交易中95后认购占比超五成 [1] - 年轻买家群体包括通过家族财富转移购房者及借助互联网等行业风口实现阶层跃升者 [1] 豪宅价格波动与业主行为特征 - 深圳某180平方米豪宅单价从购买时11万元/平方米涨至峰值18万元/平方米 当前回落至15万元/平方米 [2] - 业主通过"房价保卫战"抵制低价交易 包括补差价承诺及内部消化房源等方式维稳资产价格 [2][3][5] - 中介通过挂出低于市场价的"钩子价格"(如12万元/平方米)引流 遭业主集体抵制 [5] 豪宅产品与服务的预期落差 - 北京某117平方米豪宅总价从1000余万元跌去200万元 出现房价倒挂现象(期房购价高于现房市价) [9][12] - 实际交付与宣传存在差距:物业服务未达承诺标准(如管家数量缩减) 外立面及绿化与效果图差异显著 [9][10][16][17] - 上海某100平方米豪宅装修标准号称3000元/平方米 实际呈现"叙利亚风格"且存在偷工减料(如浴室仅贴地砖) [19] 互联网从业者的购房特征与风险 - 深圳南山区瑧湾悦等豪宅小区主要购买群体为互联网高管(年薪百万级) 但近期因行业裁员降薪出现断供案例 [6] - 互联网从业者购房时注重学位、交通等实用属性 且采用互联网化维权方式(在线文档协作、集体邮件反馈) [12][13][23] - 某互联网产品经理通过多次跳槽实现薪资翻倍 以严格消费控制(月支出2500元)积累300万元购房资金 [25][26][29] 豪宅购买动机与资产属性认知 - 部分年轻买家将豪宅视为"婚前财产"或家族资产传承载体 明确自身角色为"守江山"而非"打江山" [5][7] - 自住型买家更关注房屋的居住属性(如学位、得房率) 而非投资价值 对房价下跌的耐受度相对较高 [12][22][29] - 购房行为背后存在深层心理需求:如农村出身者将通过购房视为获得"不会被赶走的安全住所"的途径 [27][29]
服务打骨折、标准降十倍,花千万买豪宅的年轻人,开始维权了
搜狐财经· 2025-08-07 08:16
一线城市豪宅市场年轻化趋势 - 近五年深圳主流豪宅片区深圳湾板块90后买家占比达到30% 00后成为豪宅买家生力军 最低购房年龄下探至20岁 [2] - 上海千万元级别楼盘交易中95后认购占比达到50%以上 [2] - 年轻买家群体包括通过父母获得财富者及踩中行业风口实现阶层跃升者 [2] 豪宅价格特征与波动因素 - 深圳市中心豪宅单价从购买时11万元/平方米上涨至巅峰18万元/平方米 当前回落至15万元/平方米 [2] - 价格与地段、户型紧密相关 核心区域大平层户型备受追捧 [3] - 业主对资产缩水敏感 通过"房价保卫战"抵制低价挂牌 曾有业主提议补偿100多万元差价防止贱卖 [3] - 中介通过挂出不可能成交的"钩子价格"(如12万元/平方米)进行引流 引发业主干预 [5] 豪宅业主群体构成变化 - 早期业主以"老钱"阶层为主 后期逐渐被二代家庭和高知人士替代 [6] - 业主委员会参选人中多见博士毕业生 通过自身努力逐步置换房产 [6] - 深圳南山区瑧湾悦等豪宅小区主要购买人群为互联网新贵 包括年薪百万元大厂高管 [6] - 互联网行业裁员降薪导致部分业主出现断供现象 [6] 豪宅实际品质与预期落差 - 北京部分标榜豪宅项目实际位于五环外 均价不足10万元/平方米 与核心区域真豪宅存在显著差距 [9] - 物业服务未达承诺标准 年费万多元物业未能落实垃圾清运等基础服务 管家配置不足 [10] - 上海某豪宅项目外立面实际呈现与效果图严重不符 承诺落地窗仅实现单面 装修标准从宣传的3000元/平方米降级为"叙利亚风格" [16][17] - 实际交付出现信箱降级(智能电子信箱变为传统铁皮信箱)、浴室仅贴地砖等偷工减料现象 [17] 房价下跌与业主应对策略 - 北京某豪宅项目现房价格较期房下跌200多万元 出现房价倒挂现象(现房仅需700-800万元) [11] - 互联网从业者因投入多年积蓄并背负大额房贷 对资产缩水反应强烈 200-300万元跌幅相当于数年收入 [11] - 业主采用互联网化维权方式:集体邮件反馈、在线文档协作、线上会议协商 最终促使开发商整改外立面和公共设施 [12][13] - 深圳业主通过"内部消化"方式稳定房价 即由业主或亲友收购低价挂牌房源 [5] 豪宅购买动机与财务规划 - 部分买家将房产视为最重要资产 目标从"打江山"转变为"守江山" [7] - 自有资金购房者注重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详细维度(学位、交通、得房率等)评分筛选 严格控制预算 [22] - 互联网从业者通过行业上升期实现收入跃升(跳槽薪资翻倍) 但保持极端节俭(月生活支出控制在2500元)以积累购房资金 [24] - 购房后加快还贷步伐 500万元贷款在短期内偿还至400万元以应对潜在收入下降风险 [27] 区域市场特征对比 - 深圳豪宅集中南山区 与互联网企业分布高度重合 [6] - 北京真豪宅标准为数千万元级别 核心区域如三里屯或三环内 [9] - 上海豪宅购买实行积分制度 高端项目需验资看房 [18] - 不同买家群体对教育资源配置需求差异显著:国际学校群体与优质学区房群体出现分化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