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周末利好!福建,重磅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9-14 14:07
总体目标 - 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深入推进 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1] -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 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1] 产业发展 -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 围绕光电信息 集成电路 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 [3] - 创新发展未来产业 力争在数据智能 氢能 前沿新材料 健康与新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3] - 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武夷山 鼓浪屿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 [3] 新能源发展 -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 加快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稳妥推进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开发 [3] -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稳妥推进漳州核电 宁德核电项目建设 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3] - 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3] -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完善省内"四纵三横 沿海双廊"主干电网 推进闽赣联网工程建设 强化跨省跨区电网互联 [3] -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 推进云霄 仙游木兰等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建设 有序建设新型储能设施 [3] - 推进微电网 虚拟电厂 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 探索开展绿电进园区试点 [3] 交通绿色转型 - 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 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 [4] - 巩固新能源汽车 电动船舶等全产业链优势 加强船用混合动力 液化天然气(LNG)动力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 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 [4] - 支持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 发展零排放货运 [4] - 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加快两岸融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通道及网络建设 [4] - 推进G228滨海风景道绿色智慧化及交旅融合工程建设 打造一批低碳(近零碳)车站 机场 码头 公路服务区 [4] -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推动岸电设施改造升级 到2030年实现靠港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 [4] 产业基础与优势 - 福建依托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领头羊" 2024年福建省锂电池出口1191.65亿元 占同期全国锂电池出口总值的27.4% [5] - 自2023年以来福建省锂电池出口连续两年破千亿元 连续18个月居全国首位 [5] 海洋经济 - 2024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1.25万亿元 同比增长6.1% 水产品总产量924.7万吨 同比增长3.9% 均居全国第三位 [7] - 福建人均水产品占有量 水产品出口额 海水养殖产量 深远海养殖规模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7] -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 加快建设福州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7] -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34%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 [8] 市场化机制 - 深化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建设 推进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8] - 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支持福州加快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探索建立海洋资源交易平台 [8] - 探索推进用水权交易 支持龙岩推进水票改革 深化林业碳汇交易试点 创新海洋碳汇发展机制 [8] 产业挑战与建议 - 海洋产业存在明显优势与短板 优势在于海洋资源丰富 部分领域如海洋渔业已有规模和技术积累 [9] - 短板在于产业整体结构有待优化 高端产业占比较低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产业存在无序发展现象 [9] - 应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推动海洋经济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发展 [9]
事关全面绿色转型,福建发布行动方案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10:34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围绕光电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 - 创新发展数据智能、氢能、前沿新材料、健康与新医药等未来产业 [1] -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到2030年达到3000亿元左右 [1] 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 工业领域新建改扩建项目需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2] - 建立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并滚动实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2] - 依法加快淘汰不达标项目和产能 [2]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到2026年超71% [2] - 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 [2] - 探索绿电直供、数电联营等新模式 [2] 能源结构转型 - "十四五"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比重 [3]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到2030年达30%以上 [3] 电力基础设施 - 完善"四纵三横、沿海双廊"主干电网并推进闽赣联网工程 [3] - 推进云霄、仙游木兰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3] - 有序建设新型储能设施 [3] 绿色交通建设 - 打造低碳车站、机场、码头及公路服务区 [4] -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并推动岸电设施升级 [4] - 到2030年实现靠港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 [4] 交通运输工具低碳化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并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4] - 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及零排放货运 [4] - 营运交通工具单位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9.5% [4] 绿色建筑发展 -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到2030年达40% [4] - 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5] - 试点推动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6]
利好来了!刚刚,福建重磅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9-14 03:56
福建省绿色转型行动方案 - 加快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稳妥推进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开发 [1] - 稳妥推进漳州核电 宁德核电项目建设 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1] - 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 [6] - 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4] - 目标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更加成熟 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4]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围绕光电信息 集成电路 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4] - 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 [3][4] - 创新发展未来产业 力争在数据智能 氢能 前沿新材料 健康与新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 [4] - 到2026年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超71% [5] 能源结构调整 - 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 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比重逐步降低 [5] - 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 灵活性改造 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5]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6] - 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 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建设 有序建设新型储能设施 [6] 交通与建筑低碳转型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 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 [6] - 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6] - 试点推动工业厂房 公共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探索应用光储直柔技术 [7] - 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 [7] 全国政策支持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目标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 [8] - 新型储能专项行动将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8] -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快推进陆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9] - 全国碳市场建设意见目标到2027年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0]
多家上市公司,进军这个领域
上海证券报· 2025-09-07 14:53
长江新能源船舶发展现状 - 长江干线四川至安徽段已建成投运新能源船舶132艘 预计2025年辖区船厂将建成新能源船舶406艘 未来五年新增建造意向达966艘 [1] - 新能源船舶动力类型占比分布为LNG船舶75% 电动力船20% 甲醇动力船5% [1] - 新能源船舶涵盖锂电池 绿色甲醇 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类型 发展呈现井喷趋势 [1] 电动船舶市场规模预测 - 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预计达367.5亿元 2025年新增电动船舶锂电化渗透率预计达20% 市场规模将达550亿元 [2] - 2030年电动船舶锂电化渗透率按40%计算 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100亿元 [2] - 电动船舶电池容量显著高于新能源汽车 豪华电动游船电池容量可达3000kWh以上 [2] 动力电池企业布局与进展 - 宁德时代2017年布局船舶电动化 为首家获得中国船级社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指南认可的动力电池企业 [3] - 宁德时代2023年底宣布构建电动船舶生态圈 覆盖船用Pack 动力总成 换电运营 智能驾驶四大业务模块 [3] - 亿纬锂能2023年11月为两艘电动船舶提供电池系统 整船锂电池容量分别为3870kWh和7740kWh [3] - 国轩高科2019年收购舞洋船舶51%股份 2020年获首批3船套船舶动力锂电池系统订单 [4] - 欣旺达2022年拥有无人艇 内河游船等船舶动力电池技术 其中无人艇和内河游船电池已实现批量供货 [4]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 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 [2] - 长江 珠江 闽江 京杭运河等内河流域被认定为电动船舶运营重要区域 [4] - 电动船舶虽初始投资成本高 但运营成本较低 长期可实现成本回收 金融机构正探索"船电分离"金融解决方案 [4] 国际认可与出口突破 - 法国媒体关注中国长江船舶电动化发展 指出游轮电动化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保护环境 [1] - 中国制造纯电内河船首次获得海外订单 法国达飞集团成为客户 电池系统由宁德时代提供 [2] - 国际认为中国正将电池技术优势扩展至全交通领域 目标培育具有出口能力的行业冠军企业 [2]
比三峡更重要!“拉直长江”的超级工程,为何冻结10年?
前瞻网· 2025-08-26 03:18
中国新一轮超级基建浪潮 - 国家近期密集推进重大基建项目 包括6月获批的三峡水运新通道可研 7月开工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 8月成立主体的新藏铁路 [1] - 水运领域成为本轮基建重点 平陆运河和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旨在强化国内大循环战略 [1] 长江航运瓶颈现状 - 三峡船闸货运量2011年突破1亿吨 比预期提前19年 导致船舶待闸时间从2016年44小时增至2021年约190小时 [4] - 上游成渝地区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速仅2% 远低于下游地区 [4] 三峡水运新通道工程 - 国家投资776亿元建设北侧新水道 可通航10000吨级船舶 配套改造葛洲坝三号船闸 [5] - 新船闸通过能力达1.8亿吨 较老船闸1亿吨能力提升近2倍 [5] 荆江河段航运限制 - 湖北枝江至湖南洞庭湖口339公里河段因地质和泥沙问题 仅能通航5000吨级船舶 枯水期限3000吨 [8] - 形成武汉-宜昌段需换装小船运输的瓶颈 增加物流成本和货物损耗风险 [10] 荆汉运河规划方案 - 2015年提出从荆州松滋口至武汉东荆河口新建人工航道 深8米宽90米 可通万吨巨轮 [10] - 预计缩短航程260公里 压缩运输时间十余小时 年节省物流成本300亿元 [12][22] 区域利益博弈 - 运河方案将绕过荆江段 使长江主航道北移 可能导致湖南岳阳港失去枢纽地位 [14][15] - 湖南省水路货物运输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岳阳港承担省内约50%货物吞吐 [15] 当前航道整治进展 - 荆江河段二期整治工程预计2026年完成 但水深仅4.5米 仍无法满足万吨轮通航需求 [18] - 各方博弈持续10年 国家尚未最终批准运河项目 [19] 政策推动与战略价值 - 2024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 [21] - 项目与平陆运河 湘桂运河等共同构建全国水运网络 服务双循环战略 [22] 荆州产业发展机遇 - 2024年GDP达3505.99亿元 化学原料 造纸 医药制造业增速均超20% [24] - 规划"23515"现代产业体系 包括2个两千亿级和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24] 电动船舶产业趋势 - 内河航运呈现"油改电"趋势 浙江成立电动船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6][28] - 宁德时代发布电船解决方案 比亚迪与中国船级社签署合作协议 [28] 荆州产业布局方向 - 构建港口-产业联动格局 以盐卡港为核心发展物流枢纽+产业载体 [24] - 发展电动船舶充换电基础设施 结合智能装备产业延伸产业链 [30]
(经济观察)中国航海向“新”逐“绿” 加速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03:19
人工智能与航运业深度融合 - 中远海运集团利用人工智能建立精准模型计算油耗,2024年船只大规模绕航好望角仍实现碳减排约15.6万吨 [1]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通过1.5万个监控点采集影像,集成AI算法实现自主识别航道、泊位操作等功能 [1] - 中远海运推出航运业垂类大模型Hi-Dolphin,并建设81个典型AI应用场景,覆盖调箱、配载、拖车等环节,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3] 智慧航海与数字化转型 - 中国航海日公告强调加速AI、大数据、区块链与航海融合,推动智能船舶从研发迈向大规模商用 [3] - 行业计划打造"数字港航"生态,推动港口、航运、货主等物流链节点实现全程可视化与协同 [3] - 中国运营和在建的LNG动力船舶占全球总量35%以上,电动船舶应用领跑全球 [4]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中远海运2024年新造船订单中新能源、清洁能源占比超30% [6] - 招商局集团航运业务国内碳排放强度较四年前降低12.4%,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达70% [6] - 中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完成首次国产绿色甲醇加注,原料来自废弃物发酵沼气 [4][6]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中国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的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主要港口岸电覆盖率超90% [4] - 交通运输部提出将推动船用绿色燃料技术迭代应用,并建设港口绿色燃料供应、用能及集疏运体系 [6]
天津国际航运展签约额超400亿元 覆盖海洋装备制造、绿色燃料等领域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5:08
行业投资动态 -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签约重点项目70个 投资总额超400亿元 将带来新增外贸进出口额超60亿元人民币 [1] - 签约项目覆盖海洋装备制造 港航物流 口岸贸易 绿色燃料 航运金融等多个领域 [1] - 项目签署落地将推动北方第一大港全面升级 强化对内陆无水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2] 企业具体项目 - 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35亿元建设专业化海洋系泊及配套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1] - 国能(天津)航运有限公司投资超20亿元新增11条船近70万载重吨运力 [1] - 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研究设立电动船舶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平台 [1] - 中石油(天津)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亿元加快北方外贸船燃加注中心建设 [2] - skon在津设立全国首家新能源移动储能试点 一期计划投资2.3亿美元建设生产工厂和研发总部 [2] - 天津思多而特临港仓储公司新增10万立方米液体化工仓储能力 [2] 区域协同发展 - 东疆管委会联合天津海事局 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 天津市港航局推进船舶落户东疆营运"一件事"协同联办 [2] -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中欧班列及跨境铁路专线产品 打造"港航货一体化"服务标杆 [2] 战略意义 - 优质项目将有效赋能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加速港产城融合进程 [2] - 强劲驱动天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 [2]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签约额超400亿元
新华网· 2025-06-12 12:45
博览会签约项目 -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签约重点项目70个,投资总额超400亿元,将带来新增外贸进出口额超60亿元 [1] - 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35亿元建设专业化海洋系泊及配套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1] - 国能(天津)航运有限公司投资超20亿元新增11条船近70万载重吨运力 [1] - 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研究设立电动船舶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平台 [1] - 中石油(天津)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亿元加快北方外贸船燃加注中心建设 [1] - 天津东疆管委会联合多家机构推进船舶落户东疆营运"协同联办",打造专业化航运营商环境新高地 [1] 博览会概况 - 博览会以"航通天下 运行未来——共迎开放合作新机遇"为主题,聚焦航运全产业链 [1] - 设有国际港口、国际船东、绿色智慧航运等9大主题展区,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 [2] - 吸引440余家企业、知名港口和行业协会参会,20余场专业活动同步举行 [2] 行业影响 - 签约项目涉及海洋装备制造、港航物流、口岸贸易、绿色燃料、航运金融等领域 [1] - 优质项目将有效赋能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加速港产城融合进程 [1] - 博览会旨在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航运领域盛会和合作交流平台 [1]
沿海造船企业“转舵”内河首选武汉,五大项目落户
长江日报· 2025-06-12 00:51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内河船舶绿色化升级将是一个万亿级市场,现有近30万艘船舶中按30%换代和20%改造升级计算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3] - 国家重大水路工程推进为内河船舶产业带来巨大机遇,武汉需加速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并实现"像造车一样造船" [3] -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在全国内河地区排名第一,长江岸线最长且内河货运量稳步上升推动新能源船舶需求增长 [3] 企业布局与项目签约 - 武汉市江河鸿运、宁波晨翔电子、芜湖三点水与中基科技等五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 [1] - 浙江亚达绿能科技在武汉布局多个双燃料船舶项目,2023年全球交付量将创历史新高且去年在汉保持两位数增长 [4] - 宁波晨翔电子在江夏投建研发及智能制造基地,开发100余款高端连接器及线束产品以匹配电动船舶系统需求 [4] 产业链与技术优势 - 武汉在电动船舶核心配套电池动力系统领域领跑全国,近70%已交付和在建电动船电池系统由武汉配套,超80%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武汉 [6] - 武汉拥有完整船舶产业链,涵盖研发设计、建造配套、原材料供应,且为全球船海类专业在校学生最多城市 [6] - 武汉在LNG、电池、甲醇、氢燃料等绿色动力船舶研发设计制造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多个"全国首艘"项目源自武汉 [6][7] 重点项目与创新成果 -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研发全国首艘长江支线换电电池动力集装箱班轮"华航新能1"和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 [7] - 武汉创新江海运输获我国船用甲醇燃料发动机首个批量商业订单,其LNG双燃料船"创新5"轮开启全球最长江海直达航线 [7] - 全国首艘绿色甲醇船舶"国能长江01"轮启航,集成东湖实验室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技术 [7]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武汉以武昌区、新洲区为重点建设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和建造集聚区,2024年产业产值规模同比增长16.9% [7] - 武汉政府推动场景应用,新能源电动船已在两江核心区运营,智能电动无人驾驶游艇于东湖投入应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