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环OS

搜索文档
包含长城汽车在内16家公司签署《星环OS社区章程》
理想TOP2· 2025-09-28 15:08
星环OS社区生态建设 - 理想汽车联合长城汽车 英飞凌 芯驰科技等16家生态合作伙伴正式签署星环OS社区章程 涵盖汽车芯片 软件服务 硬件设备 零部件及整车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 [1] - 自开源以来已与超过30家企业及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1] - 社区采用指导委员会加专题兴趣小组治理模式 首批组建硬件生态及认证 AI框架与赋能等六大SIG [5] 技术发展与战略定位 - 星环OS以软硬件协同与算力共享为AI时代根基 深耕性能基础和架构基础 为系统核心能力提升提供技术路标 [3] - 致力于为AI Agent生态与智能执行器提供基建级赋能 通过构建场景开发套件与机器人框架推动AI能力内化为核心竞争力 [3] - 基于Apache 2.0许可证向全球开发者免费开放 适配所有主流芯片和硬件平台 不设技术壁垒 [4] 系统开发与量产保障 - 推进功能安全认证 建立功能安全技术工作组 协同构建完整功能安全证据链保障高效合规 [4] - 建立统一系统开发标准和长效维护机制 保证版本兼容性和一致性 [4] - 提供完整开发工具链与技术支持助力高效开发与快速量产 [4] 运营效率与行业影响 - 社区问题平均处理周期从50天大幅缩短至10天 [5] - 明确开放 中立 共享 共建四大核心治理原则 旨在减少行业重复造轮子问题 [3] - 目标将星环OS从企业级系统发展为行业级系统 [3]
理想汽车电池公司,备案公示
DT新材料· 2025-09-21 23:07
理想汽车与欣旺达合资合作 - 理想汽车与欣旺达以50:50出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 专注于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与销售 [2] - 自研电池计划于2026年上车 理想主导电池产品设计、工艺及材料研发 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定位为联合开发 [2][3] - 合资公司生产的自研电池将用于理想纯电车型 重点聚焦5C超充技术 涉及化学体系、结构设计及BMS算法等深度研发 [3] 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合作 - 欣旺达动力与北京罗克维尔斯科技签署《星环OS合作意向备忘录》 共同推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技术演进与生态建设 [3] - 星环OS是由理想汽车发起并开源的全车级操作系统项目 旨在打造开放、高效、可靠的车载系统基础平台 [3] - 欣旺达动力成为星环OS指导委员会初始成员单位 深度参与项目决策、技术规划与生态推广 [3] 碳材料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 碳材料在电池中体现轻量化、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高功率、可持续特性 [9] - 锂电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碳、天然石墨、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硅烷和多孔碳 [11] - 钢电负极材料使用硬碳/软碳 原料包括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煤炭(无烟煤、烟煤)、生物质碳源 [11] - 超级电容器使用电容炭 原料来自生物质碳源、煤炭、石油焦、沥青、酚醛树脂、聚丙烯腈 [11] - 液流电池使用电极碳毡(碳纤维聚丙烯腈、沥青、树脂)和双极板(碳基复合材料包括鳞片石墨、膨胀石墨、炭黑、碳纳米管) [11] 电池制造设备 - 电池生产设备涵盖粉碎机、混合设备、造粒设备、筛分除磁设备、反应炉、超高温炉、石墨化炉、活化炉等 [12] - 碳纤维处理设备包括纺丝设备、针刺设备、预氧化炉、碳化炉、CVD炉、浸渍设备、三维编织设备 [12] - 成型与加工设备涉及高速混捏机、等静压成型设备、焙烧炉、磨削设备、裁切设备 [12] 行业会议与平台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会议暨展览会(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arbon Materials Conference & Exposition)计划于2025年12月09-11日举办 [13][14] - 会议涵盖金刚石全场景应用、超精密加工、培育钻石、碳纤维高端装备、新能源碳材料等专题 [7] - 新材料服务平台提供品牌传播、研究咨询、投资孵化服务 包括企业专访、定制报告、需求对接、项目尽调等功能 [15]
理想星环OS指导委员会成立
理想TOP2· 2025-09-20 14:29
星环OS指导委员会成立及生态建设 - 公司于2025年9月16日召开星环OS首届指导委员会会议并正式成立委员会 超过30家企业参会 与16家生态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备忘录 覆盖智能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 生态合作网络初步建成 [1] - 会议围绕社区生态建设及标杆量产项目 开源操作系统与AI技术路线 功能安全体系建设 量产交付能力建设四大关键议题形成共识 通过委员会章程并启动关键技术工作组及长期技术路线制定 [3] 星环OS技术开源进展及社区发展 - 2025年4月23日星环OS完成核心技术栈开源 包括核心操作系统层 通信中间件 开发调试工具链及多种芯片硬件平台支持 构建系统核心骨架 解决汽车行业基础软件重复投入问题 [5] - 开源后社区健康发展 开发者贡献数量及公众号热度快速增长 社区问题解决效率显著优化 官方公众号通过深度技术专栏解析技术要点并同步项目进展 成为重要知识共享与互动平台 [5]
共塑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范式 理想汽车和星环OS生态伙伴正式签约
齐鲁晚报· 2025-09-17 07:39
星环OS社区成立与生态合作 - 理想汽车联合长城汽车、英飞凌、芯驰科技等16家生态合作伙伴签署《星环OS社区章程》,涵盖芯片、软件、硬件、零部件及整车制造全产业链 [1] - 星环OS社区正式成立指导委员会,明确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启动关键技术攻坚和长期技术路线制定 [3] - 理想汽车自研的星环OS于2025年3月开源,旨在减少行业重复开发,推动成为行业级操作系统而非企业私有系统 [3] 技术架构与核心能力 - 星环OS由全车统一软件架构组成,涵盖AI计算系统、智能实时系统、通信中间件和安全系统,具备架构统一、跨领域协同、灵活部署及安全可靠四大特点 [6] - 系统已完成新一代芯片平台原生适配,验证硬件兼容性,并为开发者提供技术参考 [6] - 通过建立功能安全技术工作组推进安全认证,构建完整功能安全证据链,保障合规性 [7] 开源生态与开发者支持 - 生态合作网络覆盖超30家企业及社区,合作伙伴经深度评测后加入社区并投入资源共建 [8] - 社区采用Apache 2.0许可证,免费开放且不设技术壁垒,公平适配所有主流芯片及硬件平台 [9] - 问题平均处理周期从50天大幅缩短至10天,开发者贡献数量快速增长,社区效率显著优化 [9] 战略方向与行业意义 - 以软硬件协同与算力共享为AI时代根基,推动星环OS与AI深度融合,为AI Agent生态及智能执行器提供基建级赋能 [6] - 开源协作旨在避免行业碎片化、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技术迭代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5] - 社区治理采用"指导委员会+专题兴趣小组"模式,首批组建硬件生态、AI框架、核心系统等六大SIG组推进技术攻关 [9]
“智驾平权”加速到来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迎来“攻坚”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06:40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每售出10辆乘用车中超过6辆搭载辅助驾驶配置 其中超过2辆具备中高阶辅助驾驶能力[2] - 行业存在安全可靠性不足 核心技术待突破 车企独立数据系统导致数据完备性不够等问题[2] - 产业链商业闭环及盈利模式尚不理想 整体盈利水平堪忧 仅少数企业实现盈利[2] 技术发展与战略布局 - 需推进芯软结合一体化发展 促进产业开源生态建设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3] - 长安汽车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 未来三年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3] - 长安汽车计划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 2028年实现全场景L4级功能[3] - 长安汽车将打造"1+N+X"未来出行生态 包含1个主agent大模型和多个服务agent[3] 开源生态建设与挑战 - 开源成为行业共识 但车用操作系统生态构建存在碎片化风险[2][6] - 理想汽车推出星环OS开源项目 东风汽车推出天元OS开源项目[6] - 开源不等于量产 存在代码开放后服务支持 芯片集成和安全保障等痛点[6] - 需基于开源整合上下游企业 制定统一技术架构和标准 推动产业协同跨界融合[7]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11家汽车巨头基于开源模式共建"S-CORE"软件平台[7]
欧洲汽车巨头抱团补“软肋” 开源联盟能否挽救转型之困?
经济观察网· 2025-07-17 15:22
欧洲汽车软件联盟S-CORE成立 - 大众、宝马、奔驰等11家欧洲汽车巨头联合签署协议,基于开源模式共建汽车软件平台"S-CORE",旨在构建开放的软件核心架构,开发通用性非差异化车辆软件,打造独立开放的汽车软件生态系统 [2] - 联盟计划2026年发布量产适用软件架构,2030年实现整车级开源软件集成,加速欧洲软件定义汽车(SDV)转型进程 [2] - 合作模式突破传统"标准先行"方式,采用"代码优先"策略,成员企业直接贡献可运行软件模块,目标降低30%基础软件开发成本 [3][5] S-CORE项目特点 - 定位为"中间件",介于操作系统与应用层之间,通过开发核心中间件简化流程,智能驾驶等功能由各品牌差异化定制 [5] - 采用"代码优先"和"安全第一"两大核心策略,成员直接协作提交源代码,代码推动规范演进而非传统规范先行模式 [5] - 开发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的开源软件认证流程,兼容现有行业标准以应对"标准碎片化"问题 [6] 欧洲汽车业软件困境 - 欧洲车企在软件算法、人工智能等领域落后于美国特斯拉、Waymo等企业,也逊色于中国车企在智能座舱、车联网方面的优势 [7] - 大众旗下Cariad软件公司五年数百亿投资仍陷困境,导致多个品牌电动车计划延宕,奔驰、Stellantis等也出现软件问题导致新车推迟 [7] - 车企和供应商对基础软件模块重复开发导致资源浪费,多个软件合作组织导致标准碎片化,软硬件协同效率低下 [7] 行业竞争格局 - 汽车智能化下半场已在中美车企主导下开启,欧洲面临掉队危机,数字服务和软件收入占比目标(大众60%、奔驰80%)未能持续 [8] - 欧洲此前已有AUTOSAR和COVESA两个软件开发联盟,新联盟中多家企业是这两个联盟的核心成员 [8] - 中国汽车业软件开源趋势加快,理想、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实现技术平台开源,华为鸿蒙座舱已有十余家车企接入 [13] 联盟发展挑战 - 合作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欧洲软件问题根源复杂,涉及硬件路径依赖、人才短缺等多方面因素 [10] - 开源思路从安全标准切入可能增加软件复杂度和成本,导致创新减缓并限制技术路径多元化 [10] - 开发节奏面临时间窗口压力,2026-2030年计划期间中美竞争对手产品可能迭代两代拉开差距 [10][11] 中国市场影响 - 欧洲软件联盟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取决于技术进度、生态需求及法规等因素 [11] - 德国车企已在中国进行独立软件生态布局,大众与地平线、小鹏合作,奥迪搭载华为系统 [12] - 中国市场成熟的软件生态和需求促使跨国车企以快于欧洲的速度建立"中国版"软实力 [12]
李想造车十年,一位“偏执狂”的爆款逻辑与未竟之战
经济观察报· 2025-07-03 10:52
李想的创业历程 - 16岁创办显卡之家,三个月内日访问量从200飙至7000,高考前已手握10万元 [4] - 2000年更名泡泡网,23岁时年收入超2000万,估值破2亿,跻身中文IT垂直网站三甲 [4] - 2005年推出汽车之家,定位"不做给发烧友,做给买车小白",创新实拍照片和车型数据库 [5] - 2008年金融危机中引入澳洲电讯控股,以控制权换取生存与发展资源 [6] - 早期创业经历让李想领悟三重认知:如何学习、想要什么及能放弃什么、如何协作共赢 [7] 理想汽车的产品策略 - 理想ONE聚焦"有孩子的家庭"用户,采用增程技术路线,实现180公里NEDC纯电续航 [11][13] - 81%的理想ONE用户表示如果是纯电车就不会购买 [13] - 产品需求拆解为三层:功能亮点、安全感、超越用户认知的解决方案 [16] - 坚持"全系标配"策略,反对传统车企利用选配制造高价差 [18] - 理想L9研发阶段开始更多放权,团队共创力量迸发 [2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全球首家量产四区语音能力的车企 [14] - 2024年完成行业首创的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高级辅助驾驶 [29] - 2024年5月开源星环OS,成为全球第一家免费开源汽车操作系统的车企 [31] - 组建四支AI军团,目标语言模型进中国前三,空间智能争中国第一 [32] - 手握三张王牌:千亿现金储备、43.1亿公里辅助驾驶总里程、高端车型超75%的AD Max渗透率 [33] 公司发展里程碑 - 2024年10月达成第100万辆车交付,成为率先实现百万辆交付的新势力车企 [2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历史累计交付量达到133.78万辆 [27] - 2024年推出纯电旗舰MPV——MEGA,销量低于预期后进行深入反思和调整 [24][25] 未来战略方向 - 2030年成为全球AI领导者的目标 [29] - AGI演进剖为三阶跃迁:"增强我"、"成为助手"、"硅基家人" [32] - 拒绝跟风Robotaxi赛道,保留2030年推出AI超跑的可能 [32] - 以汽车为起点,让AI重构物理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法则 [34]
李想造车十年,一位“偏执狂”的爆款逻辑与未竟之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7-03 10:09
公司发展历程 - 2015-2025年是公司从"增程古董"到定义家庭出行场景的十年转型期,成为中国新势力技术反攻的缩影 [1] - 2005年6月推出汽车之家,定位"不做给发烧友,做给买车小白",创新采用4S店实拍照片和标准化车型数据库 [3] - 2016年明确"为有孩子的家庭造车"定位,砍掉纯电版和五座版本,聚焦增程技术路线 [5][6] - 2018年资金链紧张时期推出理想ONE,成为公司首款爆款产品 [4] - 2024年10月达成第100万辆车交付,成为首家百万辆交付新势力车企,累计交付量达133.78万辆 [12] 产品策略 - 理想ONE采用40.5kWh大电池包实现180公里NEDC纯电续航,81%用户表示若非增程不会购买 [7] - 产品需求分三层:功能亮点(增程/四屏)、安全感(气囊/无里程焦虑)、超越认知的解决方案(城市用电长途用油) [9] - 坚持"全系标配"策略,反对传统车企选配高价差模式,通过供应链效率提升弥补利润 [9] - 理想L9研发阶段团队共创力量凸显,实现隐藏进气格栅设计和星环灯工艺突破 [10] - 2024年推出纯电旗舰MPV MEGA但销量低于预期,后调整纯电战略回归0-1节奏 [11] 技术创新 - 全球首家量产四区语音能力车企,实现同时处理五路音频的突破 [7] - 2024年完成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高级辅助驾驶技术突破 [13] - 自研星环OS汽车操作系统并开源,成为全球首家免费开源汽车操作系统车企 [13] - AI战略投入年研发超百亿的近半数资源,组建四支AI军团分别攻关不同领域 [14] - 辅助驾驶总里程达43.1亿公里,高端车型AD Max渗透率超75% [15] 管理方法论 - 创立"四步法"方法论:明确用户/需求/组织需求/目标并拆解关键结果 [6] - 早期引入华为IPD流程,后期调整为避免僵化成立产品线并精简会议 [9] - MEGA挫折后组织调整为合并产品线与商业部,成立三条产品线放权 [11] - 从理想ONE时期深度主导到L9阶段更多放权,体现管理风格进化 [10][12] 行业定位 - 增程技术路线初期遭行业质疑,后证明是精准匹配家庭用户需求的选择 [1][6] - AI战略定位2030年成为全球AI领导者,不同于行业聚焦Robotaxi的路径 [13][15] - 判断未来数百家车企中能自主开发基座模型的不超过三家 [13] - 将AGI演进分为"增强我"/"成为助手"/"硅基家人"三阶段跃迁 [14]
汽车行业:在创新开放的热土上深耕
金融时报· 2025-06-25 03:10
行业趋势 - 2024年北京汽车与交通产业产值超过4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 [1] - 2024年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29.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6] - 北京顺义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0家,产值规模近千亿元 [6] 理想汽车技术突破 - 理想汽车自研智能制造体系,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达100% [1] - 星环OS系统在120km/h高速测试中,AEB刹停距离缩短7米,响应速度提升1倍,稳定性提高5倍 [2] - 星环OS开源后首月吸引数十家企业接入,节省研发成本超百亿元 [2] - 理想汽车与本土供应商孔辉、保隆合作,实现智能空气悬架自主研发并大规模量产 [3] - Li-MOS智能制造系统指挥663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全周期管理 [5] 小米汽车技术进展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700多个机器人高效运转,建成全球领先的一体化压铸生产线 [1] - 小米自研X-Eye检测系统质检准确率超过99.9% [5] - 小米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量产自研压铸材料和自研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的汽车厂商 [5] 区域产业布局 - 北京整车生产布局在6个主要区域,2024年在京产量114.5万辆,同比增长13% [6] - 北京顺义区集聚4家整车企业、7家研发中心,240平方公里纳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6] - 加快建设2500亩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 [6] 产学研合作 - 小米与北京市政府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基金,重点突破新能源智能汽车与AI关键技术 [7]
从造车到造“脑”,理想AI无人区的拓荒法则
中国经济网· 2025-05-15 03:29
理想VLA司机大模型技术演进 - 公司将AI工具划分为三个层级:信息工具、辅助工具与生产工具,强调VLA司机大模型属于重构AI生产力的生产工具层级[3] - VLA发展经历三阶段:昆虫动物智能阶段(依赖规则算法和高精地图)、哺乳动物智能阶段(端到端学习人类行为)、人类智能阶段(理解物理世界并执行复杂动作)[5] - 端到端技术是VLA的基础,公司强调技术积累没有捷径,需先掌握规则算法才能过渡到端到端,最终实现VLA训练[5] 自动驾驶技术突破与价值观锚定 - 公司在VLA训练中采用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对齐驾驶行为,确保系统既遵守交通规则又符合社会驾驶习惯[7] - 提出自动驾驶"上限高下限低"的矛盾,通过超级对齐技术提高安全下限,强调AI需具备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边界[7] - 定义AI好司机标准需具备专业、职业和信任三要素,类比企业选员工标准[7] 开源战略与技术普惠 - 开源星环OS具备适配灵活、芯片适配范围广、性能更强等五大优势,既构筑产品护城河又打破技术壁垒[9] - 公司认为开源源于技术自信,表明"理想车的系统真的做的很好"[9] - 从汽车无人区探索转向AI无人区,强调VLA技术路径未被Deepseek、OpenAI、谷歌等巨头涉足[9] 企业战略与行业定位 - 公司在2年内完成辅助驾驶"三段跳":从2023年底全场景NOA到2024年10月端到端+VLM,再到2025年3月发布VLA架构[3][10] - 强调人工智能爆发时刻取决于生产力本质回归而非参数堆砌,VLA模型体现对生产力范式的重构[10] - 提出内卷时代需夯实基本功,VLA研发注重规则算法积累和端到端技术打磨[10] 商业逻辑与用户价值 - 将VLA定位为生产力工具而非辅助工具,类比"雇佣司机"的商业逻辑[5] - 主张AI应融入人类生活成为合作伙伴,而非高高在上的技术产物[5] - 技术发展始终锚定"用户价值"企业价值观,通过超级对齐实践该理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