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urities

搜索文档
东莞国资委2024年总结出炉:市属企业资产总额已超万亿元
南方都市报· 2025-07-09 09:28
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12月东莞市市属企业资产总额10853.16亿元同比增长8.23%负债总额8914.23亿元同比增长8.91% [1]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5.60亿元同比增长8.11%利润总额83.47亿元同比增长9.18%净利润69.16亿元同比增长5.46% [1] - 金控集团、东莞证券、东实集团获AAA主体信用评级6家市属企业进入"2024广东企业500强"榜单3家企业入选湾区国企社会价值蓝皮书优秀案例 [1] 重大项目投资 - 45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06.07亿元超年度计划3.98%17个项目建成使用包括市民服务中心三期、山姆会员店等 [2] - 10家国企参与共建"百千万工程"13个特色项目落地其中2个列为市级典型 [2] - 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污泥集中处理处置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2] 重点领域保障 - 东莞港务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66万标箱同比增长5.7%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突破168亿元较2023年增长近10倍服务企业超1000家 [3] - 交投集团高速公路车流量4.98亿车次同比增长1.56%地铁运营客运量4941.74万人次同比增长8.27% [4] - 水务集团供水量14.33亿m³占全市约91.08%污水处理总量23.63亿m³新增污水处理规模69.5万m³/d运维雨污管网10678.11公里同比增长3.21% [4]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东莞银行为3283个先进制造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授信余额979.43亿元较年初净增100.38亿元 [4] - 东莞证券完成IPO项目3个排名行业第11位再融资项目1个其中3个为东莞本土企业募资总额15.15亿元 [4] - 东莞银行、东莞证券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营业部东莞银行全资子公司获批香港银行牌照 [4] 产业布局与改革 - 市属国企招引战新产业项目36个签约额105.61亿元新能源领域投资6.62亿元 [4] - 组建城市工程建设集团等新主体推进国企专业化整合 [4] - 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首次全国公开招聘专职外部董事及企业高管 [5] 2025年工作计划 - 强化国有资本在基础领域支撑作用推动市重大项目建设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 [6] - 加快国企战略性重组形成综合性集团引领、专业化集团协同支撑的国资阵列 [6] - 指导企业做好交通、港口、供水、供气等服务推动金融企业为制造业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 [6]
新《反洗钱法》—携手共筑安全防线 合力打击洗钱犯罪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7-09 02:45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包含实质性行业或公司研究信息,仅出现免责声明和风险提示内容。根据任务要求,此类内容需跳过不予总结。 当前文档无有效信息可供提取,建议提供包含行业数据、公司财报或市场分析等实质性内容的文本进行专业解读。
金元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部分基金增加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销售机构并参与费率优惠的公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7-08 23:09
业务合作 - 金元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销售服务协议 自2025年7月10日起中信建投将销售金元顺安旗下部分基金 [1] - 投资者可在中信建投办理开户 认购 申购 赎回 定期定额投资及基金转换等业务 [1] - 今后金元顺安发行的其它开放式基金均适用于上述业务 不再另行公告 [1] 费率优惠 - 金元顺安旗下基金参加中信建投的费率优惠 具体折扣费率以中信建投页面公示为准 [2] - 如新增通过中信建投销售的基金产品或新增 变更份额类别 将同时开通优惠活动 [2] 定期定额投资 - 基金定期定额投资业务是指投资者通过指定销售机构提交申请 约定每期扣款时间和金额 由销售机构自动完成扣款和申购 [3] - 投资者可到中信建投销售网点申请开办基金定投业务 每期申购金额最低限额为10元 [3] 咨询渠道 - 投资者可通过中信建投官网www csc108 com或客服电话95587咨询详情 [4] - 投资者可通过金元顺安官网www jysa99 com或客服电话400-666-0666咨询详情 [4]
上半年深圳存续科创债372亿元
深圳商报· 2025-07-08 18:12
政策支持 - 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提出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举措 [1] - 政策围绕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完善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 [1] - 深圳证监局高度重视科创债新政策,多措并举推动科创债扩容增量 [1] 深圳科技创新基础 - 深圳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占GDP比重近45% [1]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位居全国前列 [1] - 深圳全年通过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融资规模超9000亿元 [1] - 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存续科创票据规模432亿元,存续科创债372.17亿元 [1] 首批科创债发行情况 - 5月8日12家券商在沪深交易所集中披露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公告,合计拟发行规模达177亿元 [2] - 深圳4家券商共发行85亿元规模,占全国发行总量的50% [2] - 5月7日至6月30日,深圳共发行17只交易所市场科创债(含可交换债、ABS),发行规模合计137.77亿元 [2] 重点发行案例 - 光明科发集团发行首期科创债3亿元,票面利率1.85%,为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单科创债 [2] - 深创投集团发行5亿元科创债,票面利率1.79% [2] - 深圳5家券商(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平安证券、长城证券、国信证券)共发行105亿元规模 [2] 发行主体分布 - 证券公司、创投机构共发行10只科创债,发行规模合计115亿元 [2]
债市日报:7月8日
新华财经· 2025-07-08 12:53
债市行情 - 国债期货全线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22%报120.920,10年期主力合约跌0.08%报109.020,5年期主力合约跌0.08%报106.135,2年期主力合约跌0.03%报102.466 [2] -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上行,30年期国债"25超长特别国债02"收益率上行0.55BP报1.8605%,10年期国开债"25国开10"收益率上行0.55BP报1.7220%,10年期国债"25附息国债11"收益率上行0.3BP报1.6430%,2年期国债"25附息国债06"收益率上行1BP报1.3625% [2] - 中证转债指数上涨0.77%报450.01点,成交金额752.27亿元,景23转债、双良转债、科蓝转债涨幅居前,分别涨10.70%、7.02%、6.83% [2] 一级市场 - 国开行2年、5年、10年期金融债中标收益率分别为1.4625%、1.5292%、1.6604%,全场倍数分别为2.83、2.68、2.81,边际倍数分别为4.58、3.68、11.33 [3] 资金面 - 央行开展69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40%,单日净回笼620亿元 [4] - Shibor短端品种多数下行,隔夜品种持平报1.312%,7天期下行0.3BP报1.455%,14天期上行0.6BP报1.5%,1个月期下行1.1BP报1.546%,创2022年9月以来新低 [4]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指出债市交易拥挤度回落但久期偏好维持高位,短期利率下行空间有限,若资金利率维持低位则债市仍有机会 [5] - 国盛固收认为50-30年国债利差处于中性水平,继续压缩空间有限但调整压力不大 [5] - 长江固收建议把握理财和保险资金流入机会,布局5年期AA+信用债博弈利差压缩,同时严控资质下沉和杠杆水平 [5]
冯艺东:关于促进量化交易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丨资本市场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7 11:37
量化交易概述 - 量化交易利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证券投资,减少人为情绪干扰并提升交易效率与精确度 [7] - 中国量化投资历经20年发展,2005年引入海外策略但受限于数据体系,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丰富对冲工具,2015年监管框架完善推动行业规范化 [8] - 2020年《证券法》首次将程序化交易写入法律,2024年《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实施,建立高频交易特别监管机制 [9] - 2024年中国股票量化私募规模约8000亿元,较2023年降幅超50% [9] 量化交易策略类型 - 统计套利策略通过数学模型识别关联资产价差规律,基于均值回归理论操作 [10] - 高频交易策略依托超低延迟技术捕捉微小机会,如做市商赚取价差或事件驱动策略 [11] - 趋势跟踪策略基于技术指标识别市场方向,突破关键点位时顺势开仓 [12] - 因子类策略整合价值、质量、动量等因子构建量化模型筛选股票 [13] 量化交易对市场的正面影响 - 活跃市场提高流动性,高频交易商贡献美股70%流动性 [15] - 稳定市场降低波动率,2020-2023年万得全A指数年化波动率呈下降趋势,2021年量化规模突破万亿元时波动率降幅显著 [16] - 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快速处理数据使资产价格更快收敛至内在价值 [17] 量化交易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 可能引发市场操纵行为,2024年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50%-60%易受信息误导 [18] - 部分策略在极端情况下加剧波动,如2010年美股算法交易导致股指期货短时暴跌 [19] - 高频交易可能影响公平,超高频交易速度较人类快千倍 [19] 国际监管制度比较 - 中国《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对高频交易实施额外费用、重点监管等措施 [21][22] - 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定义非法自动化交易行为,建立综合审计跟踪系统统一监管 [23] - 德国《防止高频交易中风险与滥用行为的法案》构建健全法律体系,对高频订单实时监控 [24][25] 政策建议 - 对高频与其他量化机构实施差异化准入,建立"牌照+备案"双轨制 [26][27] - 优化风险防控措施,给予交易所合理自由裁量权动态调整监管 [27] - 推行"速度衰减"机制限制高频订单优势,设定日内反向交易量上限 [28] - 完善信息披露备案机制,要求量化机构定期上报系统架构和风险敞口 [28]
一周流动性观察 | 季初效应仍存 税期扰动未至 资金价格有望维持低位运行
新华财经· 2025-07-07 08:41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 7月7日开展106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持平1 40%,当日净回笼2250亿元[1] - 上周(6月30日-7月4日)累计净回笼13753亿元,单日回笼规模均超2500亿元[1] - 跨半年时点资金面短暂收紧后迅速回落,隔夜和7天利率创年内新低[1] 资金利率走势 - 隔夜利率R001从6月30日2 30%连续降至7月4日1 37%,跌破OMO利率并低于跨季前1 44%均值[1] - DR001从1 51%降至1 31%,逼近1 30%关口,较跨季前1 37%中枢进一步走低[1] - 7天利率R007从2 01%降至1 49%,DR007从1 92%降至1 42%,均回落至1 5%以下[1] 本周流动性展望 - 本周逆回购到期6522亿元,政府债净缴款2511亿元且集中在周一[2] - 季初效应叠加税期未至,资金面或进入"平稳期",隔夜利率可能围绕OMO±5BP波动[2] - 7月面临1 2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到期(3个月7000亿+6个月5000亿)及3000亿元MLF到期[2][3] 中长期资金缺口 - 7月25日前市场或面临1 3万亿元中长期资金缺口,需关注央行是否续做买断式逆回购[3] - 市场建议关注3M买断式逆回购招标,观察其与6M买断式、MLF操作是否形成月度常态化安排[3] 债市策略分析 - 短端利率下行确定性较高,非活跃品种受风险偏好扰动较小[4] - 长债及超长债仍是核心资产,但受基本面韧性制约短期或维持震荡[4] - 央行流动性呵护态度明确,货币市场利率下行趋势或延续[4]
十年国债ETF(511260)持续吸金,当前规模近150亿元,三季度债市或有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7-07 07:51
2025年以来,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跌,如何获得更为稳健而又有竞争力的收益已成为2025年投资者最迫切的焦虑,债券市场再度成为投资者的热门选择。根 据Wind数据,债券型ETF从年初的1740亿元增至3800多亿元。其中,债市压舱石——十年国债ETF(511260)净流入额近百亿元,当前规模近150亿元,流 动性占优。 从过往表现来看,十年国债ETF(511260)成立以来净值屡创新高,历史业绩持续稳健。根据基金定期报告,截至一季度末,近1年回报率达6.02%,近3年 回报率达15.04%,近5年回报率达19.26%,成立至今累计回报率达34.63%。 值得关注的是,十年国债ETF成立以来经历了2018~2024年共计7个完整自然年度,均保持每年正收益,有望成为穿越牛熊周期的资产配置利器。 此外,十年国债ETF还有四点独特的配置优势: 1、T+0交易便捷:国债类ETF实行"T+0"交易,即当日买入、当日可卖出。低利率环境中,市场呈现高波动行情,高波动中必然蕴含较多的波段交易机会。 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内需求疲软态势延续,消费与地产投资复苏缓慢,企业资本开支意愿低迷,推动资金持续流入债市。另外,中美经济周期错位缓解 ...
国投资本人事“巨震”,70后女董事长挑大梁!
搜狐财经· 2025-07-07 02:47
高层变动 - 国投资本总经理陆俊因工作调动于7月2日离任,任职仅1年2个月,2024年税前报酬为38.82万元,董事长崔宏琴代行总经理职责 [2][3] - 崔宏琴于6月30日接替段文务担任新任董事长,此前担任国投集团财务部主任等职,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 [3][5] - 前董事长段文务已调任中国五矿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可能卸任国投证券董事长职位,接任人选或为崔宏琴兼任或总经理王苏望升任 [5] - 国投证券近两年经历核心职位频繁调整,包括2024年12月副总经理刘纯亮等多人同日离职,分析师团队亦出现动荡 [6] 业务板块表现 国投证券 - 2024年营收107.84亿元(同比+1.95%),归母净利润25.3亿元(同比+30.49%),占国投资本总营收71.62%、净利润93.9% [11] - 自营业务收入同比大增834.62%至18.6亿元,但经纪业务(-0.48%)、资管业务(-2.46%)、投行业务(-45.11%)、信用业务(-7.29%)均下滑 [11][12] - 2022-2023年业绩承压,2024年因A股回暖扭转颓势,但自营业务持续性存疑 [12] - 2023年12月从"安信证券"更名为"国投证券",强化与国投集团的战略协同 [10] 国投泰康信托 - 2024年营收14.66亿元(同比-22.17%),净利润7.12亿元(同比-29.75%),连续两年"双降" [16] -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3.63亿元(同比-10.87%),投资收益2.97亿元(同比-27.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亏损扩大至-2.07亿元 [16] - 注册资本26.7亿元行业排名靠后,资金不足制约业务发展 [16] 国投瑞银基金 - 管理规模从2019年816.88亿元增至2024年2787.96亿元(+241.29%),非货基规模增长271.31% [17][19] - 近三年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17.08%,跑输行业平均(-10.52%),因激进押注新能源赛道 [19] - 2025年一季度规模环比下降10.9%至2484.12亿元,市场传闻瑞银集团或收购控股股权 [19] 国投期货 - 2024年营收26.45亿元(同比-18.52%),净利润2.15亿元(同比-15.69%),连续三年下滑 [20] - 客户权益规模446.7亿元(同比+1.89%),但传统经纪业务受行业竞争及政策调整拖累 [20][21] 整体财务表现 - 2024年国投资本总营收150.58亿元(同比-13.76%),归母净利润26.94亿元(同比+14.32%) [2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3.05亿元(同比+3.45%),净利润6.8亿元(同比+94.47%),因投资及经纪业务改善 [23] - 证券板块贡献主要利润,信托、期货持续下滑,基金规模扩张但业绩分化 [23]
【财经分析】北交所程序化交易新规生效 从速度竞争到策略创新成共识
新华财经· 2025-07-07 02:33
程序化交易新规实施 - 北京证券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于2025年7月7日正式实施,旨在细化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高频交易监管等事项 [1][2] - 细则明确四类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构成要件: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 [2] - 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最高300笔以上或全日申报/撤单最高20000笔以上 [2] 市场影响与机构应对 - 市场对新规实施已充分前置应对:2024年6月头部量化机构开始策略降频,2025年6月量化私募提前自查,过渡平稳 [3] - 高频套利、日内回转等依赖速度的策略收益面临下滑,机构需转向低频量化或基本面量化策略 [3] - 指数增强、市场中性等大容量策略受影响有限,因其换手率普遍低于200%且单股交易金额占比不足0.5% [4] 行业长期发展导向 - 细则推动量化行业从速度竞争转向策略创新,提升市场公平性,减少高频交易对中小投资者的干扰 [3][4] - 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政策预留空间,未来高频交易成本可能大幅增加,套利空间压缩 [4] - 头部机构凭借技术及合规优势占据主导,中小机构需在细分领域创新突围,行业将更注重策略稳健性与数据创新性 [6] 监管与合规要求 - 北交所可对程序化异常交易采取自律监管措施或纪律处分,并协同证监会派出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等 [5] - 证券业协会发布《程序化交易委托协议(示范文本)》,规范程序化交易报告、高频交易管理等流程 [5] - 程序化交易需建立实时监控与动态预警机制,评估策略对市场影响,避免扰乱正常交易秩序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