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电子
icon
搜索文档
弘则研究 :汽车电子架构进展跟踪
2025-06-04 15:2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行业:汽车行业 公司:小鹏汽车、吉利、领克、领跑汽车、蔚来、比亚迪、多氟多、恒润、德赛、英飞凌、三星、高通、英伟达、长亭、零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汽车电子架构发展阶段**:行业正从域控向区域计算平台过渡,新架构含中央计算平台和两到三个区域控制器,集成度各异,部分集成底盘功能 [1][2] - **通信方式演进**:传统 CAN 总线向以太网演进,如小鹏汽车支持以太网通讯,吉利 BEI3.0 左右域控不支持 [1][3] - **配电方式变化**:从传统继电器长线束连接转向基于轻型 ECU 的车辆模式管理,按需供电,优化能耗,提高效率与可靠性,重要负载单独供电,非重要负载分路挂载 [1][4] - **ECU 集成度与数量差异**:汽车制造商减少传统 MCU 使用,如领跑汽车仅用 28 个;不同车型因配置差异 ECU 数量不同,高端车型功能多,需预留硬件资源 [1][5] - **功能标配化原因**:随着域控制器集成和硬件资源预留,汽车制造商将更多功能作为标配,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硬件、线路、研发、售后及测试成本,如领克 3.5 代产品成本较上一代下降 30%-40% [1][7][8] - **软件定义车辆(SOI)优势**:将整车能力抽象,通过服务域通信传输,简化更新流程,缩短更新链路,提高灵活性和效率,可实现电动开门等新型智能功能 [1][9][10] - **电子电气架构主要变化**:体现为中央加区域控制器架构和 SOA,未来集成度高时,座舱、车身、网关和网联模块可能整合,节省芯片成本,通过水冷等结构件降低成本,不适用于燃油车 [2][11][14] - **底盘控制系统发展趋势**:向集成化发展,未来可能向区域控制器方向发展,底盘跨域整合面临功能安全挑战,需满足 D 级别需求,成本与技术难度需权衡,如比亚迪通过芯片提前判断路况并主动调节 [17][18][20] - **动力系统集成度发展**:向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部分公司将动力部分集成到两到三个 DCU 中,提高动力系统效率和管理能力 [21] - **灯光控制技术变化**:随着 LED 技术发展,整车厂自行生产车灯并将控制功能集成到 TCU 中,降低成本,简化设计流程,氛围灯有改进,提升用户体验 [22] - **线控转向技术应用情况**:已在一些高端车型如蔚来 ET7 应用,但因成本因素未大规模普及,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23] - **硬件成本下降原因**:电子架构优化及域控单元数量减少,如 ECU 数量和线束减少,多氟多等供应商国产替代,促使整车价格下降并保持竞争力 [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座舱、车身和通信系统集成优势**:可省掉传统 ECU,只需一个 MCU 加一个 SOC,简化硬件配置,节约成本 [12] - **国内企业发展情况**:恒润、德赛等能提供完整电子架构解决方案,但芯片主要依赖英飞凌等国际厂商;国内公司在车载计算单元领域开始预研,集中在低端车型,高端车型不敢用国产芯片,零跑等少数车企开始尝试 [25][26] - **车载计算单元一体化现状**:目前仅实现物理结构一体化,功能未完全整合,自驾依赖英伟达技术,座舱多用高通 8,295 系列及其后续产品 [27] - **高通特规芯片情况**:最早推出时预留智能驾驶功能,但能力不足,市场采用 PNC 方案少,今年除零跑外有一两个车企开始使用,方案性能未广泛验证,与主流厂商差距大 [28] - **国产芯片应用前景**:已逐步进入汽车行业应用阶段,但距大规模量产远,性能未广泛验证,与主流厂商差距显著,竞争中处于劣势 [29]
制造衬底科创点睛 “苏”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章
证券时报· 2025-06-03 18:41
江苏资本市场概况 - 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突破700家,科创板、北交所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上市公司县域覆盖率达82% [1]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国家5G工厂累计21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14个总数全国第一 [3] - 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 [3] 上市公司培育与支持 - 江苏重点培育"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制造业隐形冠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支持其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2] - 建立企业上市直通车服务机制,健全"挖掘—分层—培育—管理"科创企业上市精准培育机制,并推动交易所加强在地化服务 [4] - 针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高标准建设专精特新专板,为资本市场输送后备资源 [4] 制造业与科技创新 - 制造业上市公司占全省上市公司比重近八成,已覆盖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 [7] - 省内最新上市的100家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25%,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科创属性突出的赛道 [7] - 苏州拥有科创板上市公司57家,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沪、京 [4]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 《江苏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征的资本市场"江苏板块" [3] - 力争到2025年底,市值百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达150家左右、市值千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达15家左右,累计新增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金额达2500亿元以上 [8] - 晶瑞电材通过三轮并购,灵活运用现金收购、股权增发、配套融资等多种形式,巩固了公司在湿电子化学品领域的龙头地位 [9] 金融支持与产业协同 - 截至一季度末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0.1%,高出同期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33.7% [10] - 元禾控股直接投资培育上市公司114家,其中科创板48家,构建了从初创期到IPO后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 [10][11] - 徐工机械通过"混改+整体上市"方式,反向吸收合并徐工有限,成功穿越行业下行周期,并助力产业集群"补短板"和智能化转型 [12] 区域发展与政策响应 - 江苏省委金融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江苏证监局以及地方政府,常态化开展上市公司走访,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8] - 江苏省委金融办、江苏证监局召开全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凝聚力量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13] - 江苏资本市场始终致力于融入全国资本市场大局,与全国资本市场同呼吸、共发展 [13]
雷军看好的两兄弟,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6-03 06:36
公司发展历程 - 泽景电子从6人团队、158万元起步,9年发展至年营收5.78亿元,行业排名第二 [5][7] - 2016年以低价策略(报价为国际巨头一半)赢得蔚来ES8供应商资格,开启量产突破 [7] - 2024年为小米SU7定制AR-HUD仅用97天,比行业平均周期快40% [8] - 累计获得22家主机厂订单,覆盖蔚来、理想、小米等,定点90款车型,出货量超150万套 [9]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2.14亿增长至2024年5.78亿,复合增长率64%,2023年同比增速达156% [12] - 亏损逐年收窄:2022年2.56亿、2023年1.75亿、2024年1.38亿 [12] - 毛利率持续提升:2022年22.6%、2023年25.6%、2024年27.3%,超行业平均水平 [12] - 研发开支占比从2022年39%降至2024年10.7%,2023年后投入缩减 [13] 产品与技术 - 主力产品W-HUD贡献82.7%营收,AR-HUD占比提升至10.9% [12] - 开发双焦面屏幕技术,实现裸眼3D导航效果,应对华为等竞争 [14] - 国家级CNAS实验室替代早期手工产线,产能未来计划提升300% [9][17] 资本与股东结构 - 完成9轮融资,投后估值25.85亿元,股东包括顺为资本、吉利、一汽等产业资本 [5][16] - 上市前创始人控股44.66%,顺为资本持股7.08%,吉利系占7.04% [17] - 对赌条款要求2027年底前上市,否则触发13.61亿元优先股回购 [17] 行业趋势 - 中国HUD渗透率从2020年4.7%升至2024年13.9%,2029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270万台 [17] - 15万级车型如深蓝S7已标配AR-HUD,打破豪车技术壁垒 [17] - 面临华为、百度、华阳集团等竞争对手的技术与产能挑战 [17][18]
蔚来小米都在用,22家车企撑起扬州巨头冲刺IPO
36氪· 2025-06-03 00:08
公司概况 - 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泽景科技)是一家中国车载HUD巨头,身价25.85亿,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蔚来、理想、小米汽车、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国内主流车企 [1] - 公司由兄弟俩张涛和张波于2015年创办,拥有10年行业经验,目前在国内车载HUD市场份额达16.2%,排名第二 [1][24][26]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W-HUD解决方案CyberLens和AR-HUD解决方案CyberVision,以及测试解决方案和其他创新视觉技术 [6] - CyberLens代表案例:蔚来ES8(视场角6°,投影距离2.1米)和理想L7(投影尺寸13.35英寸,视场角8°×3°,投影距离2.3米) [8][10] - CyberVision代表案例:小米SU7(虚拟图像56英寸,投影距离7米,视场角10°×3.6°) [10] - AR-HUD结合TFT、DLP和LCoS等光学投影技术,支持更远投影距离和更大视场角,是未来趋势 [4][6] 市场表现 - 2024年公司HUD解决方案销量62.46万台,市场份额16.2%,排名全国第二 [13][15] - 2022-2024年总收入分别为2.14亿元、5.49亿元和5.7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64.3% [15] - HUD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2年80%提升至2024年93.6%,其中CyberVision占比从0.7%跃升至10.9% [17]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0.48亿元、1.4亿元和1.58亿元,毛利率从22.6%提升至27.3% [18][20] 行业趋势 - 中国智能汽车销量从2020年800万辆增至2024年2040万辆,预计2029年达3070万辆 [31] - 中国车载HUD市场规模从2020年100万台增至2024年390万台,预计2029年达1270万台 [32] - 本土厂商市场份额从2020年16.7%增至2024年79.2%,预计2029年进一步扩张 [34][36] - 2024年中国车载HUD市场前五大供应商中四家为中国厂商,合计份额66.5% [37] 竞争优势 - 公司交付周期低至10个月,远低于行业平均18个月 [8] - 已累计与22家主机厂合作,获得90个车型定点 [12] - 投资方包括一汽、上汽、雷军的顺为资本等 [29] - 全栈自研技术平台支持定制化软硬件架构 [8]
车载显示:虚拟全景显示驱动交互革新
2025-06-02 15:4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车载显示行业、汽车智能化行业 [1][3] - **公司**:华阳集团、小米、阿维塔、宝马、大陆集团、京东方、京元电子、德赛西威、马瑞利、华阳泽锦、未来黑科技、华为、奕力电子、岩峰伟视通、日系电装、今溪大陆集团、奇瑞、北汽、长安福特、安徽大众、现代 [1][5][8][9][17][18][19]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汽车智能化发展情况 - **核心方向与进展**:汽车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和车载座舱智能化两个核心方向,过去几年在智能座舱领域进展显著,DMS、OMS、HUD 等技术在国内市场应用和渗透率快速提升,国内头部汽车 TIER one 厂商市场份额加速集中,龙头企业业绩超越市场平均水平 [3] HUD 产品市场情况 - **市场进程与趋势**:HUD 产品正在跨越渗透率鸿沟,扩散进程可能加快。2024 年国内乘用车前装标配 HUD 上险量达 356 万辆,渗透率从 2023 年的 11%提升至 16%,随着价格下降和用户体验增强,渗透率持续提升并向中端标配演进,中国厂商在供应端份额逐步提升推动市场发展 [6] 虚拟全景显示技术 - **应用前景**:在汽车智能座舱中应用前景广阔,相比传统显示屏和 HUD 产品,能提供更丰富信息呈现,长期有望扩大成像空间和投影尺寸,可能替代现有显示屏类成像方案 [4] - **技术优势**:显示范围更广,可横跨前挡风玻璃区域,降低光学反射误差,提高图像清晰度和稳定性;无需实体屏幕,不受屏幕曲率限制,通过投影实现超宽范围显示,兼具 HUD 平视显示及传统屏幕图像质量清晰的优点;通过多个屏幕及反射镜组实现超宽视野投影画面,设置特殊黑色涂层区域并叠加背光分区技术,提高亮度控制精确度和优化对比度,强光下也能清晰显示,满足所有座位驾乘者视觉需求 [10][11] - **信息呈现优势**:可一次性投影多种信息,满足主驾和副驾需求,避免中控屏频繁切换,结合驾驶员行为改变显示内容 [12] - **与 HDR 关系**:与 HDR 并非完全替代关系,配合使用可提升智能座舱体验 [13] - **发展路径与挑战**:当前多采用多个光机方案,产品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有望推动成本下降,可能长期替代传统车载屏幕优化整车成本,但面临复杂光学设计、散热管理、机电控制、量产一致性等难题,设计中需解决杂散光影响、黑色涂层反射率与透光率平衡、分区背光调控等问题,系统集成层面需解决散热管理、体积空间排布等问题 [14] 国内 HOD 制造商市场表现 - **市场份额变化**:国内 HOD 制造商起步晚,但凭借成本控制和本土资源整合能力打开市场。2019 年约 90%国内市场被海外厂商占据,2024 年中国厂商市场份额达 57%,华阳以 22%市占率领先 [9] 华阳集团情况 - **领先地位与业务增长**:在虚拟全景显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通过子公司支持汽车电子业务,座舱域控产品销量增长迅速,2024 年销量同比增长 200%达 30 万台,占汽车电子板块收入比例接近 10%,预计 2025 年二季度及下半年奇瑞、北汽和长安福特等车型带来增量空间 [1][18] - **客户拓展**:积极拓展国内外客户群,与安徽大众合作,获得现代和长安福特项目定点 [19] - **业绩预期**:预计 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8.57 亿元,2026 年为 10.76 亿元,目前股价对应 2025 年和 2026 年 PE 水平分别为 20 倍和 16 倍,呈低估状态,看好长期成长空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受大客户销量波动影响,后续收入和利润增速预计回升,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25% [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小米预期车型虚拟全景显示系统特点**:展示的天气屏全景显示系统采用从 A 柱到 A 柱的投影显示方案,与阿维塔远端屏不同,能提升视觉感官体验,呈现更多娱乐交互信息 [5] - **虚拟全景显示技术竞争优势供应商**:具备综合车载显示能力的供应商在光学设计、屏幕显示、算法、量产经验等方面有长期积累,率先实现量产的厂商在产品设计、技术迭代及成本控制方面有先发优势 [7] - **虚拟全景显示技术设计难点**:设计中需遮蔽杂散光路径、调整反射区域材料,寻求黑色涂层反射率与透光率平衡,如小米天际屏实现 903 分区控光 [14] - **虚拟全景显示技术系统集成难点**:需解决散热管理问题,与整车空调出风口线束走向协同考虑,未来可能向透明区域投影方向发展,提高亮度要求使散热管理成为重要迭代方向 [14]
英伟达发布一季度财报,华为尊界S800全球首发
国投证券· 2025-06-02 13: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维持评级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英伟达一季度财报表现良好,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长,新财年Q2营收有预期但受出口限制有损失,2026财年第一季度Blackwell芯片全面投产 [1] - 华为尊界S800全球首发,加入多种技术,瞄准豪华车市场制高点,向国际豪华车市场发起挑战 [3] - 电子行业本周涨幅1.29%,不同子版块PE和PE百分位有差异,投资建议关注英伟达产业链、存储产业、消费电子/AI终端产业链相关公司 [4][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新闻一览 - 半导体领域,长飞先进半导体申请专利可提高半导体器件迁移率,国际团队合成二维混合材料石墨烯可用于量子器件等 [16] - AI领域,英伟达将为中国市场推基于Blackwell架构芯片,天津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德国电信等合作建AI数据处理中心 [16] - SiC领域,基本半导体递表港交所IPO,长飞先进武汉基地投产,碳化硅成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宠” [16] - 汽车电子领域,特斯拉在欧洲销量下滑,上汽集团和三菱汽车注册量增长,上海峰梅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成立 [17] - 消费电子领域,雷鸟X3 Pro AR眼镜发布,存储芯片市场迎来涨价潮 [17] 行业数据跟踪 - 半导体方面,小米推出自研3纳米旗舰处理器“玄戒O1”及4G手表芯片“玄戒T1”,性能与功耗优异,市场反响热烈 [18] - SiC方面,基本半导体冲击港交所IPO,是行业领先企业,产品组合全面,服务多领域 [20] - 消费电子方面,雷鸟X3 Pro AR眼镜搭载新一代光引擎,实现全彩输出,佩戴体验好 [22] 本周行情回顾 - 涨跌幅方面,全行业中电子行业排名13/31,指数上涨1.29%;电子行业中汽车跌幅最大,环保涨幅最大;电子标的涨幅前三为远望谷、商络电子、天津普林,跌幅前三为太龙股份、福立旺、茂莱光学 [29][32][34] - PE方面,电子指数PE为49.42倍,10年PE百分位为69.29%,不同子版块PE和PE百分位不同 [37][44] 本周新股 - 报告给出本周IPO审核状态更新表格,但未填写具体内容 [50]
【私募调研记录】星石投资调研经纬恒润
证券之星· 2025-06-02 00:09
公司调研信息 - 经纬恒润在机器人研究方面设有专门机构,推进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仓储循环,并将汽车控制器应用于机器人 [1] - 公司与白犀牛合作推动末端物流无人车的规模化商业落地 [1] - 公司已在港口开展L4级全无人驾驶业务,并计划拓展至公开道路场景,包括工业园区点对点无人载货重卡运输和Robobus微公交微循环 [1] - 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汽车电子产品业务增速较快,新产品量产配套小米、小鹏、吉利等车企 [1] 机构背景 - 星石投资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顶尖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首批特别会员 [2] - 2015年成为国内首批百亿证券私募,开创中国私募行业多个第一,包括第一家荣获"晨星中国对冲基金奖"的中国私募 [2] - 囊括国内外100多个奖项,包括9届14座"中国私募金牛奖"和19座5年期、10年期长期大奖 [2] - 投研团队由40人组成,采用多层面驱动因素投资方法,全行业覆盖研究 [2] - 实行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多基金经理负责制,9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2] - 董事长江晖拥有22年基金管理经验,曾管理基金兴和、基金兴华、华夏回报等知名产品 [2] - 截至2019年底,公司团队近百人,与12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行深度合作 [2]
603023,下周复牌!正式摘星脱帽
第一财经· 2025-05-30 12:47
公司摘帽及股票变动 -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6月3日停牌一天,6月4日起复牌交易并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威帝"变更为"威帝股份",股票代码仍为"603023",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3] - 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原因为2023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 [3] - 立信中联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2024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和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3] - 公司于2025年4月29日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并于2025年5月30日获得同意 [3] 公司业绩及战略布局 - 2024年公司业绩实现扭亏为盈,营收6523.57万元,同比增长23.1%,归母净利润505.55万元 [4] - 2024年12月公司完成收购阿法硅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正式进军乘用车电子领域 [4] - 阿法硅目前主要为奇瑞新能源提供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屏、组合仪表及控制器等产品 [4][5] 公司主营业务 - 公司是国内汽车电子控制产品供应商,主要生产汽车组合仪表、汽车CAN总线控制系统、智能座舱系统、汽车行驶记录仪、车身域控制器、BCM车身控制模块、云总线车联网系统、传感器、全液晶仪表等客车车身电子产品 [5]
威帝股份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2024年成功扭亏为盈
证券时报网· 2025-05-30 11:41
公司动态 - 威帝股份股票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证券简称由"*ST威帝"变更为"威帝股份" 股票代码保持不变为"603023" [2] -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6月3日停牌一天 自2025年6月4日起复牌交易 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2] - 公司满足《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条件 于2025年4月29日申请撤销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25年5月30日同意 [2]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业绩扭亏为盈 营收6523.57万元 同比增长23.1% 归母净利润505.55万元 [2] 战略布局 - 2024年12月公司完成收购阿法硅51%股权 成为其控股股东 正式进军乘用车电子领域 [3] - 阿法硅目前主要为奇瑞新能源提供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屏、组合仪表及控制器等产品 [3] - 此次收购为公司开辟了全新的业务增长空间和市场赛道 [3] 发展前景 - 公司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后重回稳健发展轨道 叠加乘用车领域战略布局落地 正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3] - 公司2025年的增长蓝图值得市场期待 [3]
天有为: 关于使用自有资金、自有外汇及银行承兑汇票等方式支付募投项目部分款项并以募集资金等额置换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8 12:19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获准公开发行A股4,000万股,发行价格为93.50元/股,募集资金总额未直接披露但净额为35.27亿元,其中超募资金5.23亿元 [1] - 募集资金已全部到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确认 [1] - 公司对募集资金进行专户存储,并签订三方监管协议 [2]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 募集资金拟投入四个项目:汽车电子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座舱生产基地建设、哈尔滨全球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建设、韩国汽车电子工厂建设,总投资额36.81亿元,调整后拟投入募集资金35.27亿元 [2] - 哈尔滨研发中心项目由原计划投资3.56亿元变更为7.75亿元,追加超募资金4.19亿元 [2] 资金置换原因 - 人员薪酬支付需通过基本账户,与募集资金专户分账支付冲突 [4] - 社保、税费缴纳需通过自有资金账户统一托收,操作便利性要求 [4] - 差旅费等小额开支从专户支付效率低,影响运营成本 [5] - 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可加快票据周转,降低财务成本 [5] - 境外采购需外汇支付,受专户功能限制 [5] 资金置换操作流程 - 付款申请需经公司审批流程,由财务部以自有资金或票据先行支付 [6] - 按月建立支付明细台账,汇总未置换款项 [6] - 财务部提出置换申请,经审批后从专户等额划转至自有账户 [6] - 保荐机构可现场核查或书面问询监督执行情况 [6] 对公司经营影响 - 优化支付方式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不影响募投项目正常实施 [7] - 不涉及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或股东利益损害 [7] 审议程序与意见 - 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议案,无需提交股东大会 [7] - 监事会认为决策程序合规,符合股东利益 [7] - 保荐机构核查无异议,认为符合监管要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