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搜索文档
从“白碱滩”到“鱼虾塘” 沙漠边缘飘“鲜”香 生态富民闯出乡村振兴新路
央视网· 2025-08-05 08:39
央视网消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曾经泛着白碱的荒芜土地上,如今荡漾着连片碧波,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 蟹、草鱼等在这里欢行畅游。当地通过创新"海鲜陆养"模式,不仅让沙漠周边的百姓吃上了"家门口的海鲜",更是走出一条生态治理 与富民增收的新路径。 产业兴不仅带来了味蕾上的满足,更是让周边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昔日的农民变身"水产技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白碱滩"到"鱼虾塘",于田县的"海鲜陆养"模式不仅让沙漠边缘飘起"鲜"香,更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盐碱地上续写着生 态与富民的新篇章。 不过,沙漠"育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苗种难题曾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当地所用苗种多从东部沿海空运而来,不仅运输时间 长导致苗种体质差,且沿海水环境与当地盐碱水质差异显著,双重因素使得苗种死亡率居高。为此,基地新建700平米的温室大棚, 棚内2个8米直径蓄水桶与6个5米直径养殖桶构成专门的"驯化车间"。 专家表示,有了工厂化的育苗车间,一方面可以对东部空运而来的苗种进行耐盐碱驯化;其次,还可以借助室内稳定的养殖环 境,培育大规格的苗种,使得放到池塘里面养殖的苗成活率可以大大提高。 这两天,在于田县的养殖基地 ...
人工养贻贝 还能卖碳汇
人民日报· 2025-08-04 22:39
核心观点 - 大陈岛通过蓝碳交易和智慧平台建设 成功实现海洋碳汇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驱动模式 [1][2] 碳汇资源开发 - 岛上34台风机年均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 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满足全岛用电还有富余 [1] - 2023年10月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交易额10.05万元对应2223吨碳汇指标 [1] - 采用"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模式替代第三方认证 解决碳交易核算费用高问题 [1] - 2022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及科研机构系统评估碳汇潜力 编制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 [1] 技术平台建设 - 2023年建成海岛"双碳"智慧平台 融合碳汇监测 核算评估 交易等6个模块 [2] - 通过卫星遥感 通量塔 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时域全空间碳源碳汇态势感知 [2] - 2025年3月发布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 建立企业认购-平台交易-收入反哺闭环机制 [2] 金融创新应用 - 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落地 以贻贝作为质押物获得15万元银行授信 [2] - 探索"碳汇+金融"与"碳汇+司法"双轮驱动的生态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2] 收益分配机制 - 碳汇收入40%以上反哺岛上生态保护 制定碳汇收入分配实施方案 [2] - 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为岛民实际收益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 [2]
学用结合,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干部状态新观察·年轻干部基层路)
人民日报· 2025-08-04 22:39
公司业务发展 - 团月村联合谢公村、团林村引进澳洲蓝龙虾苗进行养殖 2023年10亩试点基地丰产丰收 [2] - 2024年共建占地面积达100亩的养殖基地 准备向周边村民推广蓝龙虾养殖 [2] - 截至2025年5月底 基地已与周边30户养殖户签订供养销一体化协议 辐射养殖面积超700亩 [8] 养殖技术管理 - 水质调控参数、投喂量配比、病虫害防治关键节点被详细记录并研究 [2] - 虾苗投放后提供全程技术保障 包括饲料投喂量、水质变化监测、高温及病虫害应对措施 [8] - 塘口需彻底消毒 清淤晒塘并改造成长条形便于后期管理 [8] 产品与市场 - 蓝龙虾养殖每亩平均收益达1万元 [7] - 与外地专业公司签订保底回收协议 并与大型餐饮酒店和商超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7] - 虾苗价格从每只1.7元降至1.5元 村民更愿意从基地采购虾苗 [8] 运营模式创新 - 采用"基地+农户"托管模式 基地提供虾苗和饲料赊销服务 [6][7] - 提供供养销一体化服务 解决村民销路顾虑 [7][8] - 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帮助养殖户避免操作错误 [8]
【环球财经】希腊研究显示地中海升温威胁海洋生态系统
新华社· 2025-08-04 13:50
气候变化对地中海海域影响 - 1982至2023年间地中海海面年均升温0.041摄氏度 [1] - 1991至2020年间希腊海域表面升温约1.5摄氏度 上层200米内升温约1.2摄氏度 200至800米深度升温约0.9摄氏度 4000米深处升温约0.2摄氏度 [1] 海洋生态系统变化 - 海水升温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功能 影响海洋食物链基础 [1] - 喜暖入侵物种狮子鱼因海温升高快速扩张 挤压本土物种生存空间 [1] - 珊瑚和海绵等生物在热浪期间大批死亡 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 [1] 水产养殖业冲击 - 贻贝等养殖品种应对极端高温能力有限 在热浪中损失严重 [1] - 海水升温问题若持续未解决 可能引发更广泛气候系统连锁反应 [2]
焦点访谈|新疆突破想象的蜕变,藏着中国西部腾飞密码
央视网· 2025-08-04 13:31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一说起新疆,你会想起什么?是甜度爆表的水果、葡萄干?还是热情似火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是风光旖旎的天山、满目青 翠的那拉提草原,还是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今天的新疆,除了这些印象中的特色农产品和地域地貌特点,又增加了许多新标签。今天我们就来 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新疆。 村里许多人在沙漠种玫瑰,他们都担心娇嫩的玫瑰花能否度过沙漠里的这个炎夏? 阿芒尼沙的村子离塔克拉玛干沙漠只有十几公里,以前沙尘暴是这里的常客,当村民们第一次听说要在沙漠里种玫瑰时,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可能。没 想到村民们还没开种,县里的玫瑰花种植专家就先来了。 其实,早在治沙锁边前,于田人就发现,这里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庄稼不喜欢的沙地恰恰是沙漠玫瑰的最爱。从十几年前开始,于田人种植玫瑰防沙 治沙,不仅锁住了沙漠,而且出产的玫瑰品质上乘,已经吸引了许多加工企业到来。 新疆和田,玉石之都。夏日里,游客穿梭在和田古城,感受热情的音乐、品尝美味的咖啡,体验当地的食补之方。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人世世代代都和沙漠进行着拉锯战。去年11月,和田人在沙漠边种下玫瑰,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绿围脖",锁住了 这片"死亡之海"。 ...
传鲟龙科技拟赴港上市 国内鱼子酱市场占有率达80%
智通财经· 2025-08-04 08:13
公司IPO计划 - 鲟龙科技考虑赴港IPO 已与顾问接触潜在股票发行事宜 发行规模等细节尚未确定 [1] - 若成功登陆港交所 或将成为"港股鱼子酱第一股" [1] 公司业务概况 - 成立于2003年 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饲养鲟鱼的企业 [1] - 鲟鱼整体养殖规模达1.3万吨 年加工鱼子酱规模250吨 鱼肉产品2000吨 [1] - 2023年鱼子酱出口量占我国出口比例69.58% 国内市场占有率80% [1] - 目前生产全球35%的鱼子酱 为全球最大鱼子酱生产商 [1]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营收6.7亿元 同比增长15.95% [1] - 归母净利润2.93亿元 同比增长23.62% [1] - 鱼子酱营收占比92.08% 海外收入占比83.4% [1] 资本市场动态 - 股东大会通过决议终止A股新三板挂牌 目前股票已停牌 [2] - 2024年3月登陆新三板 上市仅一年多即终止挂牌 [2] - 终止挂牌原因包括集中精力做好经营管理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决策效率 [2] - 终止挂牌后将继续深化主营业务发展 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2]
新股消息 | 传鲟龙科技拟赴港上市 国内鱼子酱市场占有率达80%
智通财经网· 2025-08-04 08:11
智通财经APP获悉,据报道,鲟龙科技考虑赴港IPO,且已与顾问就潜在的股票发行事宜进行接触,不 过发行规模等细节尚未确定。若成功登陆港交所,鲟龙科技或将成为"港股鱼子酱第一股"。对此,鲟龙 科技方面尚未做出回应。 据悉,鲟龙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饲养鲟鱼的企业。目前,公司鲟鱼整体养殖规模达 1.3万吨,年加工鱼子酱规模可达到250吨、鱼肉产品2000吨。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 保护分会数据显示,2023年鲟龙科技鱼子酱出口量占我国出口的比例为69.58%。在国内市场,鲟龙科 技的鱼子酱市场占有率可达80%。最新数据显示,鲟龙科技目前生产约全球35%的鱼子酱,是全球最大 的鱼子酱生产商。 财务方面,2024年鲟龙科技总营收规模达6.7亿元,同比增长15.95%;归母净利润达2.93亿元,同比增 长23.62%。其中,鱼子酱营收占比92.08%,海外收入占比83.4%。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鲟龙科技股东大会通过表决,决议终止A股新三板挂牌,目前公司股票已停牌。 据悉,鲟龙科技于2024年3月登陆新三板,对于上市仅一年多就终止挂牌的情况,该公司公告称,这是 基于公司所在行业发展状况及 ...
一根小海参,如何撬动百亿大产业?
金融时报· 2025-08-03 06:38
霞浦海参产业发展概况 - 2003年霞浦首次引进山东长岛刺参苗种,开创南方海参养殖历史,从室内水泥池到海区吊笼实现技术突破 [1] - 20年间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以不足1%海域面积贡献全国30%产量,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北参南养"主产区和南方最大仿刺参交易中心 [1] - 形成养殖-加工-冷链仓储全产业链,加工环节占比从不足40%提升至70%以上,冷链仓储能力从2014年3000吨增至2万吨 [5] 海参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模式 - 核心机制:将海参加工品质押给指定仓储冷库,银行按市价比例授信(户均贷款从30万增至120万),销售回款优先偿还贷款 [3] - 业务流程:三方监管(银行+仓储+养殖户)、电子化仓单核验、销货需银行盘库对账,资金闭环管理确保风控 [3][6] - 显著提升议价能力:养殖户销售窗口从3-5天延长至半年以上,平均利润维持在30%以上 [4] 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 贷款规模十年增长95倍:从2014年试点至2024年达15.3亿元,参与银行从1家扩至8家(占当地银行80%) [6] - 数字化升级:开发供应链融资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解决手工记账错漏问题 [6] - 引入政府担保降低利率:"银行+担保+仓储"三方模式促进市场竞争,减轻养殖户财务负担 [7] 小微金融协调机制成效 - 2025年6月末数据: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66%(783户),金额占比68%(9.46亿元) [9] - 推广"闽易融"贷款码:实现跨银行融资需求对接,优化无还本续贷方案降低续贷门槛 [8] - 模式外溢效应:从海参拓展至海带、紫菜等农产品,成为区域存货质押贷款标杆 [9]
海鱼游在盐碱滩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22
行业技术突破 - 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基地建成西北最大规模 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年产达12万斤 [1][2] - 工厂化养殖模式降低能耗20%以上 土地和水资源消耗减少至传统池塘养殖的1/10以下 [2] - 苗种运输成活率达到99% 鳜鱼养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1] - 通过添加钾钙镁调制"人工海水"技术 实现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 [2] 生产效益数据 - 贺兰县养殖水面5.8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 2024年综合产值9亿多元 同比增长16.3% [1] - 名优品种产量占比5.5% 产值占比22% 亩均单产1120公斤 为西北地区平均值的近5倍 [1] - 稻渔立体种养模式使蟹田米溢价30% 大闸蟹亩产超过100斤 [1] - 传统四大家鱼养殖每100万元产值消耗4万立方米灌溉用水 而工厂化对虾养殖仅需62立方米水 [2] 生态改良成果 - "以渔降盐治碱"模式三年减少农药使用60% 同步降低土壤盐分至每千克3.55克 [3] - 实现"黄河水—稻田水—养殖水"三级梯度利用 年节水120万立方米 [3] - 渠中种植水草 稻田使用生物肥 吸引灰喜鹊 白鹭 斑鸠等十余种鸟类栖息 [3] 品种多样化发展 - 成功在盐碱水中养殖大黄鱼 部分营养指标超过主产区数倍 [1] - 开展青蟹 黄鳍鲷 石斑鱼 大西洋鲑等"海鱼陆养"规模化养殖 [1] - 依托冷水资源优势培育虹鳟 鲟鱼等高端品种 [1] 未来发展规划 - 谋划建设万亩零碳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 规划面积1.1万亩 总投资20亿元 [3] - 建设苗种繁育设施养殖示范区 大西洋鲑养殖核心区 水产品加工区和黄河渔文化展馆 [3] - 计划建设水产重点实验室 开发耐盐碱水产品新品种 [3]
聚合力、谋新篇,政企研共绘茂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蓝图
南方农村报· 2025-07-31 13:33
行业发展规划 - 茂南区发布《罗非鱼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产量1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25亿元的目标,构建"内销为主、出口为辅"的双循环格局 [23][24] - 规划明确"产业固基、文化铸魂、数字赋能、资本运营、合作共富"核心思路,将通过IP设计、全渠道营销提升"茂南罗非鱼"品牌辨识度 [23][25][26] - 区政府将做强品牌拓市场,探索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加快地理标志申报,支持全产业链项目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37][38] 产业协同创新 - 茂南区罗非鱼协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约共建罗非鱼种质创新平台,聚焦种质保护、育种及病害防治等领域协同攻关 [18][19][20] - 协会完成换届选举,广东京塘农业科技当选会长单位,13家企业入选理事会,3家企业组成监事会,形成多元化产业治理结构 [14][15][16] - 新会长提出将推动政企对接、行业自律、资源共享、产学研融合,目标打造科技赋能标杆产业和富民强区支柱产业 [28][29][30][31] 产业链优势 - 茂南罗非鱼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年产种苗超13亿尾(2025年将达20亿尾),养殖面积4.86万亩,年产量4.18万吨,其中"茂南脆罗非"年产1.2万吨 [35][45][46] - 加工环节拥有12条鱼片生产线和6条条冻鱼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超6万吨,开发出鱼糜、鱼油等20余种衍生产品 [47][48] - 流通网络覆盖全国及20多个国家,建有专业交易中心和销售平台,年出口创汇上亿元 [48][49] 科技与金融支持 - 产业累计获32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搭建全流程溯源平台 [52][53] - 茂南推出专项金融奖补办法,设立综合金融服务中心,累计投放贷款6.64亿元,建立"绿色审批"通道 [54][55] - 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00多养殖户增收 [5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