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

搜索文档
这个趋势信号要关注,居民存款搬家已经连续两个月了
第一财经· 2025-09-14 15:44
核心观点 - 居民存款向非银存款转移趋势强化 反映资金活性提升及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市场倾斜 [3][6][7] - M1-M2剪刀差收窄至2021年6月以来最低值 印证经济活动中资金活化程度增强 [4][5] - 存款搬家现象与资本市场表现形成联动 后续趋势可能延续但居民部门仍存谨慎预期 [8][9][11] 货币供应与存款结构 - M2余额331.98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增速与上月持平但较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 [5] - M1余额111.23万亿元 同比增长6% 较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 [5] - M1-M2剪刀差收窄至-2.8% 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为2021年6月以来最低值 [5] - 非银存款新增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 同比少增6000亿元 [3][6] - 居民与非银存款连续两个月呈跷跷板关系 7月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同期最高 [3][9] 资金流向与市场联动 - 存款搬家现象与股市行情紧密关联 7月上证指数上涨3.74% 两市成交额环比增超40% [9] - 债券市场利率低位运行削弱固收类产品吸引力 推动资金转向权益市场 [9] - 非银存款作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滞后指标 其增速回升初期被视为牛市中继信号 [9] - 居民资产多元化配置尚未影响存款与非存款资产同步增长 权益类配置仍有广阔空间 [10] 居民部门行为特征 - 居民储蓄意愿强劲 63.8%受访者倾向更多储蓄 较上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 [11] - 居民贷款增长乏力 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7110亿元 同比少增7290亿元 [11] - 居民存贷差持续扩大 7月达8.98万亿元 8月进一步升至9.06万亿元 [11] - 居民部门杠杆率逆势下降0.4个百分点至61.1% 主因房地产销售转跌及提前还贷增加 [12] 政策与趋势展望 - 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 包括消费券发放、贷款贴息及新设再贷款工具 [12] - 存款吸引力下行与资产荒未缓解背景下 资本市场或成核心外溢方向 [10] - 高利率定期存款集中到期叠加资产配置需求旺盛 存款流向权益市场趋势可能延续 [10] - 居民存款搬家仍处起步阶段 信息杠杆效应可能强化资金入市持续性 [10]
流动性与机构行为跟踪:资金收敛,基金抛券
中泰证券· 2025-09-14 12: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本周(9.8 - 9.12)资金利率上行,大行融出日均环比下行,基金降杠杆;存单到期增加,各期限存单到期收益率上行;现券成交中,买盘主力是大行,净买入规模较上周显著增加,主要增持1 - 5Y利率债,保险增配20 - 30Y利率债,农商行增持7 - 10Y,券商减持利率债,基金是主力卖盘,主要减持7 - 10Y利率债 [4] 各目录总结 货币资金面 - 本周有10684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累计投放12645亿元逆回购,全周净投放流动性1961亿元,下周一投放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 [4][7] - 截至9月12日,R001、R007、DR001、DR007分别为1.4%、1.47%、1.36%、1.46%,较9月5日分别变动3.7BP、0.85BP、4.83BP、2.03BP,分别位于17%、7%、15%、3%历史分位数 [4][10] - 9月8 - 12日大行融出规模合计20.31万亿元,日均融出规模4.1万亿元,环比前一周日均值减少0.1万亿元 [4][13] - 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量为7.49万亿元,较前一周日均值增加2.46%;隔夜回购日均占比为88.4%,较前一周的日均值上行0.08个百分点,截至9月12日位于86.7%分位数 [4][15] 同业存单与票据 - 本周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环比上升,净融资额环比转负,总发行量7820.60亿元,到期总量12520.20亿元,净融资额 - 4699.6亿元 [4][17] - 分银行类型,股份行发行规模最高;分期限类型,3M发行规模最高,3M存单占分类型银行存单总发行量比例最高 [17][18] - 本周存单到期量增加,下周(9/15 - 9/19)存单到期8500.50亿元 [22] - 本周各银行存单发行利率多数下行,各期限存单发行利率上行;Shibor利率上行;存单到期收益率普遍上行;票据利率多数上行 [24][26][30] 机构行为跟踪 - 截至9月12日,债市银行间总杠杆率较9月5日下行0.05个百分点至106.51%,位于2021年以来34.5%历史分位数水平 [35] - 截至9月12日,银行、证券、保险和广义基金杠杆率分别为103.5%、187.9%、130.6%、104.5%,环比9月5日分别变动0.02BP、 - 0.33BP、2.51BP、 - 0.41BP [37] - 截至9月12日,基金净买入加权平均久期为 - 3.00年,较9月5日转负;理财、农商行、保险净买入加权平均久期较9月5日表现上行 [39]
宏观与大类资产周报:中美谈判的预期回摆-20250914
招商证券· 2025-09-14 11:34
国内经济与政策 - 8月出口同比增长4.4%至3281.1亿美元,但增速较前值7.2%放缓,显示出口进入持续放缓阶段[19] - 8月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9%(前值-3.6%),主要受翘尾因素减弱影响,环比改善显示反内卷对价格支撑有效[20] - 8月社融新增2.57万亿元,同比少增约4600亿元,M2增速持平于8.8%,M1增速升至6.0%[22] 海外经济与市场 - 美国8月CPI同比2.9%(前值2.7%),核心CPI同比3.1%持平,市场强化美联储9月起连续降息3次的预期[23] - 美国最高法院将于11月听取特朗普关税案口头辩论,短期关税风险可能上升[17] - 中美定于9月14-17日在西班牙会谈,墨西哥拟对华加征关税及特朗普施压增加谈判不确定性[17] 资产价格与流动性 - 美元指数小幅下行,人民币汇率震荡上行,离岸人民币周均值升值0.2078%至7.1205[29][44] - DR001周均值上行7.29BP至1.3872%,DR007上行2.718BP至1.4693%,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额增加1796.05亿元至74935亿元[7][25] - 政府债净缴款规模为-644.4亿元,下周计划发行量降至4655.2亿元(本周8680.4亿元)[8][26] 大类资产表现 - A股主要指数上涨:上证指数涨1.52%,深证成指涨2.65%,创业板指涨2.10%[45] - 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上行4.10BP至1.87%,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4.00BP至4.01%[45] - 大宗商品中沪金涨2.35%,布伦特原油涨2.27%,LME铜涨1.22%[45]
芦哲:M2增速或见顶——2025年8月金融数据点评
搜狐财经· 2025-09-14 08:07
社会融资规模 - 2025年8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57万亿元 同比少增4630亿元 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回落至8.8% [1] - 政府债券融资新增1.37万亿元 同比少增2519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加6233亿元 同比少增4178亿元 [1] - 表外融资合计增加2158亿元 同比多增998亿元 其中未贴现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323亿元 [1] 贷款投放结构 -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5900亿元 同比少增3100亿元 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降至6.80% [1] - 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05亿元 同比少增61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200亿元 同比少增1000亿元 [6] - 企业短期贷款增加700亿元 同比多增26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4700亿元 同比少增200亿元 [6] 货币供应特征 - M2同比增速持平于8.8% M1同比增长6.0% 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M2-M1剪刀差收窄至2.80% [2][7] - 财政存款新增1900亿元 同比少增3687亿元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新增1.18万亿元 同比多增5500亿元 [2][7] - 居民存款增加1100亿元 同比少增6000亿元 企业存款增加2997亿元 同比少增503亿元 [2][7] 直接融资表现 - 企业债券融资1343亿元 同比少增360亿元 股票融资新增457亿元 同比多增325亿元 [4] - 未贴现票据融资增加1974亿元 同比多增1323亿元 连续六个月同比多增 [4] - 直接融资市场稳健增长 融资结构趋于多样化 [4] 政府债融资节奏 - 一般国债和特别国债净融资8489.2亿元 地方政府债净融资2938.73亿元 [5] - 特殊再融资券累计净融资1.84万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累计净融资1.296万亿元 [5]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累计净融资2.98万亿元 三季度后期发行强度将继续下降 [5] 政策影响展望 - 消费贷贴息和以旧换新政策或推动居民短期融资需求回暖 [6][8] - 政策性金融工具蓄势待发 可能撬动企业部门融资需求 [8] - 四季度可能提前发行2026年化债额度 对社融增长形成托底 [5]
8月金融数据点评:资金延续活化,但信贷仍弱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14 07:43
核心观点 - 2025年8月金融数据显示实体部门信贷需求疲弱 社融同比增速下降至8.8% 但资金活化趋势延续 M1-M2剪刀差收窄至2022年以来低位 债市仍面临交易结构压力和资金分流风险 维持谨慎判断 [1][2][5] 社融与信贷表现 - 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0.59万亿元 较2024年同期0.9万亿元减少34.4% 新增社融2.57万亿元 较2024年同期3.03万亿元下降15.2% 社融同比增速从7月9.0%降至8.8% [2] - 政府债净融资1.33万亿元继续支撑社融 但低于2024年同期1.84万亿元 受高基数影响 [3] - 企业新增长贷疲弱 短贷回暖 票据融资受票贴利率回升压制 短期融资需求整体处于低位 [3] - 居民中长贷未见明显改善 尽管核心一线城市放松限购政策 受地产成交周期和库存价格因素制约 [3] 资金流动与存款结构 - 非银存款持续高增 住户存款回落 理财规模反季节性下降 主因现金管理类产品赎回 反映居民广义存款持续向权益市场转移 [3] - M2同比维持8.8% M1同比增速抬升使M1-M2剪刀差收窄至2022年以来历史低位 [4] - 财政存款处于季节性低位 显示财政对实体部门净支出力度较大 [4] 债市评估与展望 - 债市压力部分释放 但需关注存单价格未缓和 保险配置盘买入长久期利率债力度弱于一季度 信用利差走阔等信号 [5] - 交易拥挤度未完全回落 配置盘进场不明显 股市分流资金等因素持续 中短端品种相对稳健 [5] 数据相关性变化 - 2023年以来M1-M2剪刀差与制造业PMI、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相关性转弱 甚至出现负相关 货币指标与经济活动关联度下降 [4]
固收周度点评:风浪未平,留一份谨慎-20250914
天风证券· 2025-09-14 07: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债市调整风险或未完全释放,超长债利率或未达顶部,其上行压力会传导至其余期限,建议控制组合仓位和久期,避免过早乐观 [4][3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债市行情回顾:利率再“寻顶” - 前半周债市悲观情绪在基金费率调整催化下蔓延,10Y 期国债利率突破 1.80%;后半周对央行重启买债期待升温,利率有所修复 [1][6] - 周一债市对费率调整征求意见稿快速定价,曲线陡峭化上行,10Y、30Y 国债活跃券利率分别上行 1.65BP、2.05BP [6] - 周二债市情绪脆弱,混合型债基赎回担忧驱动下跌,10Y、30Y 国债活跃券利率分别上行 1.10BP、2.20BP [7] - 周三债市跌幅加大,利率上破关键点位,10Y、30Y 国债活跃券利率分别上行 2.00BP、2.30BP [7] - 周四债市止跌回暖,仅超长债利率小幅上行,10Y 国债活跃券利率下行 1.75BP,30Y 上行 0.40BP [8] - 周五债市继续修复,超长端修复幅度更大,10Y、30Y 国债活跃券利率分别下行 0.80BP、1.80BP [8] - 全周与 9 月 5 日相比,至 9 月 12 日 1Y、5Y、10Y、30Y 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上行 0.4BP、0.2BP、4.1BP、7.2BP [8] 跌势为何加深?承接力量难抵交易盘抛压 - 关键原因是配置盘承接能力有限,交易盘有抛售空间和诱因 [2][15] - 大行持续承接超长期政府债后或面临利率风险指标考核压力,制约二级市场承接能力 [2][15] - 城农商行部分机构 OCI 账户积累浮亏,保险负债端扩容速度放缓,8 - 9 月超长债密集发行,配置盘减少二级市场参与 [3][16] - 基金情绪受费率调整冲击,8 月末拉久期抢跑使基金有调仓空间,引发债基赎回担忧,抛盘压力释放 [3][27] 向后看,风浪尚未平,超长债利率不言顶 - 超长债供需错配问题持续,短期内难缓解,即使央行四季度重启国债买卖,操作标的预计非长债超长债,需关注季末大行卖长债超长债应对考核 [4][33] - 存款搬家进行中,四季度或加速,8 月非银存款超季节性增加 1.18 万亿元,居民新增存款仅 1100 亿元,关注高息存款到期情况 [34] - 四季度银行卖出老券兑现浮盈需求或更大,去年末快牛行情致利润高基数,且有改善全年指标需求 [4][39]
2025年资产代币化:Web3.0时代的金融新范式研究报告-NIFD
搜狐财经· 2025-09-13 21:40
资产代币化核心逻辑 - 资产代币化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虚拟加密资产与现实资产打包分割为可编程、可组合、可原子结算的代币,降低交易成本,无限逼近"覆盖所有未来状态"的理想金融市场[1] - 代币的三大特性(可编程性、可组合与可分割性、7X24小时原子结算)使其在资源时间配置效率上超越传统资产证券化,成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基础[1] - 资产代币化源于对"阿罗-德布鲁完备市场"的追求,旨在通过状态依存性原子证券实现最优风险分担和资源配置[9][11][13] Web3.0技术支撑 - Web3.0以区块链为核心实现用户对数据的所有权控制,推动虚实世界融合,分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元宇宙三阶段演进[2][45]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球Web3钱包用户达5.8亿,市值突破4.3万亿美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开启规模化应用[2][50] -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2024年增加值达5.01万亿元,占GDP比重3.81%,基于5G网络和标识解析体系形成全球最大虚实融合基础设施[48] 代币分类与市场结构 - 稳定币以法币抵押型为主(如USDT),承担虚实世界价值交换功能,2025年美国《天才法案》明确其100%储备要求[2][7] - 非稳定币涵盖加密货币(如比特币)、智能合约平台代币(如RWA现实资产代币)、非同质化代币(NFT)[2][53] - 代币化流程包括资产打包、智能合约锁定、跨链数据对接,以太坊、Solana等公链为主要技术载体[2] DeFi应用与金融变革 - DeFi应用涵盖去中心化交易所、借贷、收益耕作等,成为虚实融合世界的金融核心[2] - 代币的可编程性允许将衍生品合约编码到代币中,可组合性超越传统结构金融的资产构造能力[51] - 点对点原子结算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同步,无需传统金融中介且无国界约束,可能颠覆传统支付结算体系[52] 风险与监管挑战 - 系统性风险源于链上智能合约不可修改性与跨链联动可能引发的连锁崩溃[3] - 中介机构道德风险涉及链上验证节点、预言机服务商等权力集中且监管空白的领域[3] - 监管缺失表现为跨国协同不足,美国虽通过三大法案建立"稳定币-非稳定币"双轨监管框架,但对去中心化量化标准、链上中介监管仍不明确[3] 历史经验与创新规律 - 资产证券化通过将非标准化金融工具打包分割为标准化证券,解决了流动性问题但带来甄别成本和监督成本[19][23] - 结构金融通过分档设计(如CDO)将高风险资产分割为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证券,但忽视系统性风险和中介道德风险[32][35][39] - 金融创新伴随风险升级:18世纪初英国股市危机、80年代货币基金导致银行脱媒、2008年次贷危机均印证创新幅度与风险正相关[15] 未来发展趋势 - 美国通过布局稳定币支撑美债、打造全球统一代币化资本市场、强化美元霸权[3][7] - 资产代币化推动人类进入"虚实融合新大航海时代",需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如统一账本基础设施)、强化国际合作[3][8] - 工业领域可能率先实现Web3.0虚实融合,因机器交互的伦理合规要求低于消费服务业,且技术成熟度更高[47][48]
美联储投下“深水炸弹”!人民币酝酿大逆转,两类资产濒临崩溃?
搜狐财经· 2025-09-13 09:39
美元资产的命运,正悬在刀尖!而中国,正悄悄走上一条"变盘"之路。 1.美联储"脱轨",全球市场神经紧绷 9月刚开头,华尔街就弥漫着一股难掩的焦灼气息。美联储议息会议将至,降息预期飙升,资本市场风 声鹤唳! 美国联邦债务总额超7万亿美金,年度利息支出高达数千亿美元。利率每降低一个点,财政部能省出一 大块"肥肉"。这笔钱,从哪来?无非是让全球投资者买单。 无奈的选择?还是故技重施?美联储降息传闻愈演愈烈,市场投机加剧,国际利率期货显示"降息板上 钉钉"。 美元信用的这根"定海神针",开始动摇! 来源:保险前线观察员 2.美联储"独立性"失效,两类资产危险 自此特朗普上任以来,我们看到他屡屡发难,向美联储开炮,一点没给鲍威尔面子。 而这场"政治与金融的拉锯战",竟已沦为华盛顿内部的常态!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对美联储决策公然施压,美联储的所谓"独立性"成了笑话。降息与否,已不 仅关乎通胀和就业,更成了博弈工具。 金融圈弥漫悲观气息,连国际大行都亮出黄牌:"美联储一旦妥协,两类资产首当其冲。" 第一,重仓美债的机构——可能割肉割到怀疑人生!国债利率下行,美元贬值,持有价值一轮双杀。养 老基金、外储管理人头皮发麻。 ...
最快年底!跨境理财通3.0拟扩大地域
证券时报· 2025-09-13 03:30
跨境理财通3.0版本优化进展 - 跨境理财通拟适时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之外地域 目前监管仍在调研优化 最快今年年底推出3.0版本征求意见稿 [1][3] - 香港财政司司长透露将在中央部委支持下扩大地域范围、产品种类和参与群体以增强市场活力 [1] 跨境理财通优势与演进 - 跨境理财通具备不占用换汇额度、不受QDII限额影响、费用相对低廉及产品选择范围广等优势 [3] - 2021年9月最初在34家银行试行 2024年2.0版本推出后14家证券公司获试点资格可开户销售跨境理财产品 [3] - 业界期待3.0版本将地域拓展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因当地投资者海外配置需求强烈 [3] 跨境理财通业务数据表现 - 跨境汇划总额度1500亿元 截至2025年7月末内地与香港间汇划额1096.73亿元占比90.7% 内地与澳门间汇划额112.46亿元占比9.3% [5] - 7月单月新增个人投资者2959人 办理跨境汇划金额29.15亿元 其中南向通29.03亿元显著高于北向通0.12亿元 [5] - 截至7月末参与个人投资者达16.46万人 包括港澳投资者5.30万人和内地投资者11.16万人 累计跨境汇划金额1209.19亿元 [5] - 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市业务汇划金额占比达87.1% [5] 试点机构业务分布 - 7月银行办理资金汇划24.64亿元占比84.5% 证券公司办理4.51亿元占比15.5% [6] - 截至7月末银行累计办理1155.87亿元 证券公司累计办理53.32亿元 银行先发优势突出 [5][6]
央行修订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新增“债市波动时期稳市表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3:04
央行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修订 - 央行宣布调整优化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办法 新办法将从2025年启用 2025年度一级交易商名单维持51家不变 [1] - 新考评指标简化为货币市场传导 债券市场做市 研究和创新业务 合规稳健经营四个维度 每个维度细分为1-2个子项 较2018年七个维度大幅精简 [6] - 考评期内行为不当的一级交易商将被暂停参与公开市场操作 情节严重的将在第二年被取消资格 [1] 一级交易商构成与职能 - 2025年度51家一级交易商包括全部6家国有大行和12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 2家政策性银行和1家开发性金融机构 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和外资行 以及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 - 一级交易商作为央行直接交易对手方 承担货币政策传导职能 可直接获取央行流动性支持并向央行报告市场情况 [4] - 金融机构获得该资格代表央行认可和市场信誉 有利于提升公开市场影响力及流动性管理科学化 [3] 货币市场传导新要求 - 新指标考察机构融出的量 价 覆盖面 并新增资金紧张时期的表现 引导发挥资金融通大动脉作用 [2][6] - 强调市场波动时期的稳市表现 是对原有指标的继承和发展 [2] 债券市场做市新导向 - 新指标重点考察机构报价 成交情况及债市波动时期稳市表现 呼应建立健全做市商与一级交易商联动机制要求 [2] - 有利于增强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性 理顺利率由短及长的传导机制 [2] 考核机制优化特点 - 明确对各类型机构分类实施考核 改变过去统一排名导致银行占优的局面 有利于提升交易商多元化和发挥不同类型机构作用 [7] - 新增合规要求子项 包括是否出现违法违规交易 操作事故 流动性安全问题等 [6] - 2025年度名单不变设置过渡期 便于机构适应调整 [7] 历史制度演变 - 1996年央行首次组建一级交易商 1998年建立一级交易商制度 2004年扩展机构类别至证券公司并建立年度考评机制 [5] - 2018年为适应市场发展将考评体系调整为七个维度 本次修订是时隔7年后再次调整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