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将持续完善
中国证券报· 2025-08-10 21:05
资本市场吸引力提升 - 7月A股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70%,环比增19%,年内单月开户数均超150万户 [1] - 政策组合拳包括《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公募基金改革、个人养老金全国推广、国有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等 [1] - 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政策协同性增强,"十四五"期间稳市基础夯实 [1] 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 - 天风证券预计政策重点将聚焦长期资金入市及考核机制调整 [2] - 中证金融研究院建议完善中长期资金财税政策、投资政策和监管制度 [2] - 招商证券提出需优化创业投资制度,引导资金投向硬科技,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并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 [4]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2021年以来A股新增1427家上市公司,科创板376家、创业板520家、北交所232家,合计占比80% [2] - 信息技术、新材料、医疗等领域企业占比突出,硬科技领域集聚效应显著 [2] - 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北交所设立、注册制全面推行等改革加速 [3] 投融资生态包容性 - 融资端政策将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侧重差异化上市标准及多层次市场建设 [3] - 投资端政策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创业板改革深化举措值得期待 [3] - 监管部门严把IPO入口,强调逆周期调节,避免大规模扩容 [4] 投资者保护制度 - "十四五"期间通过康美药业、泽达易盛等代表人诉讼案拓宽维权渠道 [4] - "大投保"体系优化市场生态,未来将强化"打大、打恶、打重点"举措 [5] - 深圳大学建议加大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运用资金罚与资格罚 [5] 市场环境净化 - 整治股市"黑嘴"、非法荐股等纳入规范重点,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并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打击 [6] - 清华大学提议完善示范判决机制和司法解释,提升投资者维权效率 [6]
新华解码|如何理解“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新华网· 2025-08-09 09:46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的部署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1] - 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功能的一体两面,健康发展需要两者相辅相成 [1]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1]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1] 吸引力和包容性的具体措施 - 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提高市场内在稳定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2] - 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全面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2] - 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2] - 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满足科技型企业的现实需求 [2] - 监管部门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避免大规模扩容 [2] 资本市场回稳向好的表现 - 去年9月以来一系列重要部署坚定有力,包括努力提振资本市场、稳住股市等 [3] - 今年以来各方共同努力,打出一揽子稳市"组合拳",市场韧性增强 [3]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 [3] - 新"国九条"等举措持续落地见效,市场生态加快形成 [3] 资本市场改革的进展 - 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 [6]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6] - 今年以来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 [6] - 上市公司实施分红4.2万余亿元、回购2300余亿元,创历史新高 [6] - 融资端改革提升包容性,科创板推出"科创板八条"、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 [6] 未来改革方向 - 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7] - 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前瞻性 [7] - 推动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落地,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 [7] - 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7]
中上协发布2025年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22:51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 -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2025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 强调上市公司分红劲头持续增强 内驱力不断提升 [1] - 榜单分为现金分红总额 股利支付率 股息率三个子榜单 每个榜单包含100家公司 注重诚信合规底线 将异常分红行为纳入负面调整因素 [1] - 榜单对分红数据进行三到五年长周期评价 增加多年连续分红 分红连续增长等前置条件 鼓励公司连续稳定多次分红 [1] - 榜单综合考量分红金额和分红比例 结合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激励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 [1] 沪深A股上市公司分红总体情况 - 2024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 较2023年度增长9% 创历史新高 [2] - 2024年度有9家公司现金分红超500亿元 33家超100亿元 61家超50亿元 [2] - 在4445家上市满三年的公司中 2447家近三年连续现金分红 数量较2023年度增长12% [2] - 在3569家上市满五年的公司中 1681家近五年连续现金分红 数量较2023年度增长6% 其中210家近五年分红连续增长 [2] 上市公司股息率和股利支付率表现 - 沪深A股有466家公司近三年平均股息率超3% 133家超5% 股息率榜单公司近三年平均股息率达6.73% [3] - 2024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平均股利支付率为39% 1411家公司近五年平均股利支付率大于40% 数量较2023年度增长24% [3] - 股利支付率榜单公司近五年平均股利支付率为49% [3]
如何理解“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搜狐财经· 2025-08-08 14:41
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涵盖投资和融资功能[1][2] - 增强吸引力包括提高市场稳定性、上市公司质量、投资价值和投资者保护[2] - 增强包容性需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2] 资本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 去年9月以来一系列稳市政策组合拳增强市场韧性,外资上半年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 - 5月和6月外资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显示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增强[5] - 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上市公司分红4.2万亿元、回购2300亿元创历史新高[8] 资本市场改革进展 - 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8] - 融资端改革提升包容性,科创板推出"八条"并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设立科创成长层[8] - 证监会将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深化科创板"1+6"政策,推出创业板改革举措[9] 市场生态优化 - 新"国九条"落地推动市场生态改善,注重提高稳定性、上市公司吸引力和投资者回报[5] - 中国资产估值低、股息率高优势凸显,配置价值上升[5] - 监管部门严把IPO入口关,逆周期调节避免大规模扩容[3]
新华解码丨如何理解“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新华网· 2025-08-08 13:45
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政策部署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强调投资和融资功能协调发展[1] - 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1] - 监管部门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大规模IPO扩容[2] 投资者吸引力提升措施 - 增强对投资者吸引力包括提高市场内在稳定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2] - 推动上市公司分红回购,2024年至2025年7月底上市公司实施分红4.2万余亿元、回购2300余亿元,创历史新高[6] - 今年以来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6] 科技创新支持举措 - 增强制度包容性以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 - 科创板推出"科创板八条"后,今年继续改革包括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设立科创成长层[6] - 深化创业板改革一揽子举措将推出,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7] 市场稳定发展态势 - 今年以来各方打出一揽子稳市"组合拳",资本市场经受住外部冲击,韧性增强[3]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3] - 中国资产估值相对低、股息率较高,配置价值上升[3]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加快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6]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6] - 未来将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健全稳市机制[7]
新华解码|如何理解“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搜狐财经· 2025-08-08 13:44
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是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1] - 吸引力和包容性涵盖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1] - 一系列政策部署包括健全投资融资协调功能、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等一脉相承[1] 投资者吸引力措施 - 增强对投资者吸引力需提高市场稳定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加强投资者保护[2]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6月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3] - 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6] 融资端包容性改革 - 资本市场需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2] - 监管部门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不会出现IPO大规模扩容[2] - 科创板推出"八条"改革,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设立科创成长层[6] 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 去年9月以来政策组合拳增强市场韧性,回稳向好态势巩固[3] - 新"国九条"落地推动市场生态改善,上市公司吸引力提升[3] - 中国资产估值低、股息率高,配置价值上升[3] 深化改革方向 - 当前存在支持科技创新不足、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投资者获得感待提升等问题[5] - 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上市公司分红4.2万亿元、回购2300亿元创历史新高[6] - 未来将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投资者保护、科创板"1+6"政策落地等举措[7]
吴清: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7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体系 - 资本市场提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满足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链条融资需求 包括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 [1] - 资本市场通过对关键要素和资产定价 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 带动人才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协同集聚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 - 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 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科创板深化改革措施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好研发投入多的优质科技企业 [2] - 推出6项改革措施 包括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IPO预先审阅机制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 [2] - 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面向老股东增资扩股 完善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 增加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2] - 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 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2] 股债联动服务创新机制 - 大力发展科创债 优化发行交易制度 完善贴息担保配套机制 加快推出科创债ETF 发展可交换债可转债等股债结合产品 [3] - 批复全国首批2只数据中心REITs注册 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和REITs融资 [3] 长期资本培育体系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拓宽资金来源 [3] -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优化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和反向挂钩机制 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3] - 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 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 引导中长期资金参与科技企业投资 [3] - 支持在上海设立专门科技公司 建设新型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提升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 [3] 科技型上市公司监管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落实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推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 [4] - 研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程序 提升便利性和灵活度 推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业绩 [4] - 依法严格监管 严惩违法输送利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 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4] 资本市场开放举措 - 加快落实2025年对外开放一揽子举措 发布QFII制度优化方案 优化准入管理和投资运作安排 [5] - 将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总数拓展到100个 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 管理汇率风险 [5] - 推动液化天然气期货期权等产品上市 增强外资参与便利度 [5]
央行将推出10项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强度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7:24
货币政策措施 - 推出三大类共十项货币政策措施 包括数量型 价格型和结构型政策 [1] - 数量型政策通过降准等措施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并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 [1] - 价格型政策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 降低结构性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 同时调降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1][2] - 结构型政策完善现有工具并创设新工具 支持科技创新 扩大消费和普惠金融等领域 [1] 流动性供给措施 -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2] - 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至0% [2] - 优化两项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 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合并使用 总额度8000亿元 [3] 利率调整措施 - 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5%至1.4% 预计带动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2] - 下调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1.75%至1.5% [2] - 下调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2.25%至2% [2] - 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 其他期限同步调整 [2] 结构性支持措施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 由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 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 [2]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 [3] - 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 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3]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通过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债券 并与地方政府及增信机构合作分担违约风险 [3]
七部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24
政策框架与目标 -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聚焦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部署 [1] - 统筹创业投资 货币信贷 资本市场 科技保险等工具 推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3] - 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 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堵点难点问题 [3] 创业投资支持 - 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作用 [1] - 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 [1] - 支持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发债融资 [1] 货币信贷支持 - 优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1] - 鼓励银行探索长周期科技创新贷款绩效考核方案 [1] - 推动政策性银行支持科技发展 [1] 资本市场支持 - 优先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2] - 研究制定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能力的政策文件 [2]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 [2] 科技保险支持 - 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 - 探索以共保体方式开展重点领域科技保险风险保障 [2] - 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试点 [2] - 鼓励险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2] 财政政策引导 - 用好用足贷款贴息 风险补偿等财政工具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2] - 持续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 [2] - 落实好天使投资 创业投资相关税收政策 [2] 实施机制与生态建设 - 央地联动推进全国科技金融工作 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2] - 开展科技金融政策先行先试 推广创新积分制 [2] - 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 推动科技金融开放合作 [2] - 拓宽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渠道 [2]
生态重塑与制度革新:A股向上的核心引擎
期货日报网· 2025-08-07 23:48
中国"反内卷"行动与资本市场发展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中国在光伏、锂电、电动车等终端制造业推进"反内卷"行动,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政策层面延续4月和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规范竞争秩序"和"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 [1] - 政策体系构建从产业端到资本市场,聚焦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回稳向好势头,实现资本与企业良性循环 [1] "反内卷"优化市场生态 - 破除市场分割需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减少同质化竞争 [2] - 规范竞争行为以法治手段治理无序竞争,如多晶硅行业通过自律与监管协同,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强化价格监测与合规审查,避免价格战恶性循环 [2] - 优化产业结构聚焦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提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为资本市场输送优质上市资源 [2] - 约束政府行为推动地方招商引资从"拼政策优惠"转向"拼营商环境",杜绝补贴恶性争夺项目的"内卷"倾向 [3] 资本市场吸引力与包容性 - 吸引力聚焦资金端"进得来、留得住",通过提升回报稳定性吸引内外资入市,包括强化分红和回购机制、扩大保险资金和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规模、优化QFII机制引入国际资本 [4] - 包容性聚焦企业端"融资有渠道",通过差异化制度设计覆盖多元融资需求,如科创板"1+6"政策设"科创成长层",创业板启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和红筹企业回归 [4] - 包容性与吸引力相互赋能,形成"企业成长—资本增值"正向循环,推动资本市场繁荣 [5] 制度端、资产端、资金端协同发力 - 制度端聚焦规则完善,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与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前瞻性 [7] - 资产端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落实"并购六条",严防利益输送与财务造假,夯实质量根基 [7] - 资金端以渠道畅通激活流动性,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深化公募基金改革,促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良性循环 [7] - 三端协同形成闭环支撑,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6][7] 市场展望 - "反内卷"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与企业盈利改善,增强市场投资价值 [8] - 中长期资金入市与外资流入形成流动性支撑,统一大市场建设与规范监管降低运行不确定性,夯实A股长期健康发展基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