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

搜索文档
环球智投:分析迪拜经济转型2.0从石油红利到数字黄金的跨越式发展
金投网· 2025-09-30 02:41
环球智投风险预警模型指出: 环球智投2025年特别报告解析后石油时代增长逻辑 一、数据透视:收入结构的历史性转变 环球智投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迪拜2025年H1人均收入达12.8万美元(约合47万迪拉姆),其中数字资产交 易员、AI训练师等新兴职业收入占比达41%,较2020年增长300%。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能源行业从业 者收入占比已降至历史最低点5.2%,标志着迪拜经济转型进入质变阶段。 二、新经济三大支柱 1、元宇宙经济特区建设迪拜元宇宙战略已吸引全球73%的Web3企业设立区域总部,虚拟地产交易额突 破80亿美元。环球智投发现,元宇宙相关岗位平均薪资达传统行业3.2倍,其中数字策展人年薪中位数 突破35万美元。 2、生物科技走廊崛起依托迪拜生物科技自由区,基因治疗、长寿医学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年增45%。 环球智投调研显示,生物医药研究员收入增速连续18个月领跑全行业。 3、绿色金融枢纽成型碳交易市场规模扩大至1200亿迪拉姆,ESG分析师成为最紧缺人才。环球智投统 计显示,该领域从业者年收入涨幅达28%,远超金融业平均水平。 三、隐忧与破局之道 ● 技术性失业风险:AI替代率预计2030年达22% ● 资 ...
碳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重要抓手
经济日报· 2025-09-29 22:20
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能确定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碳市场交 易机制有效发挥与落实的根基。只有当碳市场能准确计算其所覆盖的碳排放量和构成,才能将配额总量 分配到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实现碳市场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进而支撑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因 此,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和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是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的重要方 向。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建立标准化的核查流程体 系,加强第三方核查机构监管,提高碳排放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强化数据可比性和可追溯性, 确保碳市场有效实施。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构成,二者通过配额清缴和抵消机制互相衔 接,各有侧重、独立运行且互为补充。碳定价是碳交易市场政策的核心,碳配额分配是影响碳定价的关 键因素。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我国碳排放总量尚未达峰,碳市场的目标是降低经济活动的 碳排放强度,而不是减少碳排放总量。国家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既要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也要考 虑经济增长预期、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潜力。为此,碳配额目前总体采用了免费分配方式, ...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29 19:48
本报电(记者刘发为)日前,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5)》(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总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最新 建设进展,全方位展示市场建设运行成效,展望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这是继《全国碳市场发展报 告(2024)》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最新进展情况报告。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公开发布,是中国碳市场领域的首份中央 文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稳步发展,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不断健全。 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碳定 价机制的主体形式。报告指出,下一步,中国政府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 定位,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分阶段、有步骤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 ...
美丽中国丨推动我国碳市场发挥更积极作用
人民日报· 2025-09-29 03:56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 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1] - 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1] - 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 为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能力支撑[1] 碳市场发展历程与架构 - 采用先试点后全国的建设思路 2011年确立试点省市 2013年启动试点交易 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2] - 建立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双轨体系 强制市场管控全国70%以上碳排放量 自愿市场通过CCER机制与强制市场形成互补[3] - 2024年3月强制碳市场首次扩围 新增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覆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4] 市场机制与企业影响 - 形成"排碳有成本 减碳有效益"的企业共识 高减排成本企业可通过购买低价配额优化履约 低减排成本企业可通过超额减排获得收益[4] - 强制碳市场未来将管控全国70%以上的碳排放量 自愿市场可减少强制市场未覆盖的排放并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3]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6] - 2024年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明确企业排放报告和配额履约责任 对数据造假规定惩罚措施[6] - 将区块链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碳市场建设 提升数据质量[6] 配额管理与核算体系 -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7] - 不断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 压实数据质量主体责任 优化核算方法 扩大碳排放因子实测范围 引入连续在线检测技术[7] 碳定价机制建设 - 碳定价受国家碳减排目标力度及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影响[8] - 完善碳定价机制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需用好总量设定 配额分配 交易规则制定等政策工具[8] 市场发展路线图 -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现有试点市场可继续在丰富参与主体和发展金融产品方面探索[2] - 关键执行工作包括实现碳市场与碳排放"双控"有效衔接 引入配额有偿分配 加强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风险管理[2]
全国碳市场行情简报(2025年第164期)-20250926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9-26 12: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CEA价格回暖,日成交量环比增长16.5% [5] - 9月起重点排放单位制定交易计划,强制流通配额加速释放,碳价或承压运行;10月底履约压力显现、强制流通配额释放接近尾声,碳价有望趋势性回升 [8] - 建议缺口企业在10月底前分批逢低采购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 - CEA方面,GEA24弱稳运行,其余标的小幅反弹,挂牌81.3万吨,大宗84.5万吨;CCER方面,挂牌协议成交量13.98万吨,成交均价78.30元/吨,跌幅17.14% [6] - 全国碳配额(CEA)不同年份收盘价、涨跌幅、新旧价差、大宗成交均价、总成交量、挂牌协议成交量等数据有所展示,如CEA19 - 20收盘价65.00元/吨,涨跌幅0.00%等 [10] - 全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均价78.30元/吨,跌幅17.14%,成交额1094.85万元,成交量13.98万吨,累计成交量316.05万吨 [12] 策略 - 建议缺口企业在10月底前分批逢低采购 [6] 核心逻辑 - 强制流通配额耗尽节点或成碳价反转支撑,预计10月耗尽,9月起碳价或承压,10月底或回升 [7][8]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490亿元
央视新闻· 2025-09-26 01:11
央视网消息: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今天(9月24日)在上海召开,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年多来成效 显著,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490亿元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 碳市场大会上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规模 创历史新高,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截至今天,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近7.2亿吨,成交额超490亿 元。 今年3月,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了对全国 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在河北唐山,全国第一家完成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的水泥企业内,废橡胶、纺织废料等工业废弃 物,通过专用管道送入高温窑炉,经科学配比替代传统燃煤;而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则转化为 生产原料。这套"吃废吐绿"系统,每年可消纳固废燃料超过15万吨。 金隅冀东水泥唐山分公司生产运行部部长 郭君毅:每用1吨固废替代燃料,能减排约1.7吨二氧化 碳。每年固废燃料替代量超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相当于减少10万辆家用轿车 ...
中国提出全经济减排目标 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5:21
据新华社消息,在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 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 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 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国家自主贡献(下称"NDC目标")是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和发展阶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多名 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新一轮NDC目标,详细阐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自主承 诺,将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碳市场是行业碳排放管控的重要手段,有了总量 目标,会使得全国碳市场更高效地实现价格发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已有四年多。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 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3个履约周期,碳市场的制度体 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愈加成熟。2025年,全国碳市场取得新突破,钢铁、水泥、铝冶炼 ...
如何健全我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对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封面专访
搜狐财经· 2025-09-25 11:14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成效显著 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配额分配 交易 清缴等环节顺畅运行 已高质量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清缴履约 [4][6] - 截至2025年8月底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 成交额超478亿元 碳价从48元/吨开市逐步上涨 最高超100元/吨 近期在60元/吨左右 [4][6] - 市场活力与推动行业减排的效果均逐步显现 顺利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4][6] 碳市场政策支持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4][6] - 《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 为发挥碳定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打造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 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提供关键保障 [4][6] - 《意见》对市场建设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明确2027年 2030年分阶段目标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8] 行业扩围影响 - 2025年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次扩围 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 核定新增上千家重点排放单位 覆盖年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 [5][10][11] - 扩围带来多方面积极变化 实现市场主体与规模显著扩容 提升市场活跃度 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实现市场整合与统一程度提升 实现产业链减排协同效应释放 [5][10][11] - 下一步根据《意见》要求 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11] 配额分配机制 - 《意见》提出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9] - 全国碳市场目前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 免费发放碳排放配额 [9] - 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能强化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意识 形成一级市场价格信号 与二级市场协同构建更有效的碳定价体系 [9] 交易体系完善措施 - 健全交易体系需从五方面发力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分配方式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5][12] - 丰富交易产品 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设计 推动相关业务上线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12] - 扩展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13] -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完善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 [1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研究要求相关单位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信息 建立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加强信用监督管理 [13]
中碳登护航全球最大碳市场 给交易数据加装量子“密码箱”
搜狐财经· 2025-09-25 03:55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线上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纳入首 批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覆盖碳配额量达到45亿吨。今年5月全国碳市场启动扩围后,新增钢铁、水 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扩围后,全国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量达到80亿吨,占全国 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 中碳登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守护数据安全,中碳登先后完成20次系统升级,还用上了量子加密技术, 相当于给碳交易数据加装了更安全的量子"密码箱"。截至目前,中碳登累计保障全国碳市场超1000个交 易日,累计清算金额近1000亿元,实现结算"零失误、零差错"。 位于武汉的全国碳市场主数据中心。(中碳登供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左晨、刘郸、通讯员张阳春)"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96亿 吨,成交额478.26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9月24 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晒出全国碳市场"成绩单"。这张"成绩单",离不 开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的支撑。 位于湖北的中碳登,是全国碳市场 ...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在沪发布 逾六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纳入
解放日报· 2025-09-25 01:53
2024年,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在69元/吨至106元/吨,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 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日开盘价上涨103.1%,较2023年底收盘价上涨22.75%,全年交易价格呈上 涨趋势,碳排放配额的市场需求得到充分释放。 今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 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2024年,全国碳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 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成交量占全年成交量的79%。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 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 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 记者 陈玺撼 昨天,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 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多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目前 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