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核算体系

搜索文档
美丽中国丨推动我国碳市场发挥更积极作用
人民日报· 2025-09-29 03:56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 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1] - 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1] - 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 为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能力支撑[1] 碳市场发展历程与架构 - 采用先试点后全国的建设思路 2011年确立试点省市 2013年启动试点交易 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2] - 建立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双轨体系 强制市场管控全国70%以上碳排放量 自愿市场通过CCER机制与强制市场形成互补[3] - 2024年3月强制碳市场首次扩围 新增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覆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4] 市场机制与企业影响 - 形成"排碳有成本 减碳有效益"的企业共识 高减排成本企业可通过购买低价配额优化履约 低减排成本企业可通过超额减排获得收益[4] - 强制碳市场未来将管控全国70%以上的碳排放量 自愿市场可减少强制市场未覆盖的排放并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3]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6] - 2024年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明确企业排放报告和配额履约责任 对数据造假规定惩罚措施[6] - 将区块链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碳市场建设 提升数据质量[6] 配额管理与核算体系 -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7] - 不断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 压实数据质量主体责任 优化核算方法 扩大碳排放因子实测范围 引入连续在线检测技术[7] 碳定价机制建设 - 碳定价受国家碳减排目标力度及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影响[8] - 完善碳定价机制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需用好总量设定 配额分配 交易规则制定等政策工具[8] 市场发展路线图 -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现有试点市场可继续在丰富参与主体和发展金融产品方面探索[2] - 关键执行工作包括实现碳市场与碳排放"双控"有效衔接 引入配额有偿分配 加强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风险管理[2]
碳边境调节机制下,中欧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丨能源思考
第一财经· 2025-05-18 11:30
中欧经贸合作与CBAM影响 核心观点 - 中欧需在多边平台深化合作,争取CBAM简化措施利益,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 CBAM短期对中国影响有限(钢铁、铝为主),长期将挑战制造业高碳现状 [2] - 中欧在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潜力大,但CBAM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3][4] CBAM对欧盟的影响 - 欧盟内部不平等加剧:德国等发达国家受益,保加利亚等进口依赖国面临产出限制 [2] - 成员国成本分化:钢铁等高碳产品进口国(如希腊、爱尔兰)受冲击显著 [2] CBAM对中国的挑战 - 覆盖行业初期以钢铁、铝为主(占中国对欧出口主力),水泥、化肥影响较小 [2] - 中国工业化进程决定制造业高碳现状将持续,新能源高速增长难快速扭转 [2] - 可能引发WTO合规争议,增加贸易摩擦不确定性 [4] 中欧合作机遇 - 绿色技术协同:中国光伏组件、动力电池产能优势+欧盟政策框架(如《欧洲绿色协议》) [9] - "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核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合作加速 [3] - 碳核算体系共建:开发跨国数据平台,应用区块链/卫星监测技术提升数据透明度 [8] 应对CBAM的具体措施 - 政策协调:通过中欧气候对话机制讨论碳定价抵扣方案(如国内ETS抵减CBAM费用) [7] - 50吨豁免门槛:欧盟新规惠及中国中小型碳密集企业,节省数据验证成本 [6] - 收入再分配机制:提议设立CBAM低碳转型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脱碳项目 [9] 行业数据与覆盖范围 - CBAM过渡期覆盖钢铁、铝、水泥、化肥四大行业,钢铁和铝占中国对欧出口主要份额 [2] - 中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全球市场份额领先,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