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丽中国丨推动我国碳市场发挥更积极作用
人民日报·2025-09-29 03:56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 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1] - 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1] - 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 为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能力支撑[1] 碳市场发展历程与架构 - 采用先试点后全国的建设思路 2011年确立试点省市 2013年启动试点交易 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2] - 建立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双轨体系 强制市场管控全国70%以上碳排放量 自愿市场通过CCER机制与强制市场形成互补[3] - 2024年3月强制碳市场首次扩围 新增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覆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4] 市场机制与企业影响 - 形成"排碳有成本 减碳有效益"的企业共识 高减排成本企业可通过购买低价配额优化履约 低减排成本企业可通过超额减排获得收益[4] - 强制碳市场未来将管控全国70%以上的碳排放量 自愿市场可减少强制市场未覆盖的排放并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3]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6] - 2024年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明确企业排放报告和配额履约责任 对数据造假规定惩罚措施[6] - 将区块链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碳市场建设 提升数据质量[6] 配额管理与核算体系 -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7] - 不断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 压实数据质量主体责任 优化核算方法 扩大碳排放因子实测范围 引入连续在线检测技术[7] 碳定价机制建设 - 碳定价受国家碳减排目标力度及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影响[8] - 完善碳定价机制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需用好总量设定 配额分配 交易规则制定等政策工具[8] 市场发展路线图 -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现有试点市场可继续在丰富参与主体和发展金融产品方面探索[2] - 关键执行工作包括实现碳市场与碳排放"双控"有效衔接 引入配额有偿分配 加强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风险管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