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险减量
icon
搜索文档
从灾后赔付到鹰眼预警、无人机巡视:风王“桦加沙”中的保险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9-26 12:01
核心观点 - 财产保险行业正从传统赔付者向风险协同管理者转变 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实现防救赔三位一体的台风应对模式 [3][12][16] - 平安产险依托鹰眼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精准预警和主动风险管理 上半年预警25.9万场自然灾害并发送42.6亿条预警信息 [4][13][15] - 行业竞争焦点从费率价格转向深层风控与极致服务 客户需求从事后赔付扩展至全周期风险管理 [12][16] 台风应对措施 - 灾前预警覆盖超2000万人次 发送3960万条预警信息 远程加现场勘查5000余家企业 [1][4] - 组织1800人次对872个道路黑点摸排 劝返移车3096台 排查303个易涝小区车库 [6] - 农险预警发布2146次覆盖56区县 协助抢收海洋牧场92口及水稻87080亩 加固果树22448亩 [8] 科技应用成果 - 鹰眼系统自研超20个大模型 实现灾害预警 巨灾管理和卫星遥感一体化 提前72小时预警 [13] - 部署1.4万套物联网设备守护5000家企业安全生产 万物互联平台覆盖3343家企业并接入1.1万台设备 [15] - 使用生成式AI生成定制化防灾指引覆盖300万人次 无人机开展高空巡视与语音预警 [4][8] 理赔服务效率 - 台风登陆后10分钟内实现极速到勘 24日早7点48分完成首笔1200元车险赔付 [10][11] - 江门支公司支付1800万元预付赔款 湛江分公司快速支付巨灾赔款1020万元 [1][10] - 统筹266台救援车辆 7家电池检测机构和4家施救公司 直升机待命应对急难救援 [9] 风险减量成效 - 粤西地区果树加固保护22448亩 预计减少农户经济损失超80万元 [8] - 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实现社会风险总量减少 2024年助力企业实现0重大事故发生 [12][15] - 全国远程支援队伍1400人可承接2万笔/天流量 储备车险 团财和非车专家230人 [10]
中国人寿财险滨州市中心支公司防赔并举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数据赋能企业风险减量,科技创新保障安全生产
齐鲁晚报· 2025-09-26 02:23
项目背景与目标 - 中国人寿财险联合清华大学发起安责险+安全生产数据化管控项目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 聚焦解决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隐患排查泛化虚化问题 旨在通过保险资金和服务资源协助企业安全提升 [3] - 项目采用外聘专家培训师进行方法培训及隐患排查实践 培养安全内训师 提升一线员工安全素养 推动政府引导、企业激励和员工参与的安全提升合力 [3] 实施进展与成效 - 项目于2024年4月在山东鲁北海生生物有限公司正式落地 公司开展两次系统性内训 培训骨干25人 选拔内训师12名 辐射培养数据化安全员72人 [4] - 公司实行安全隐患提报奖励机制 累计提报隐患803条 整改759条 整改完成率94.52% 其中2025年至今提报隐患323条 整改完成率96.9% 有效预防安全事故 [4] - 无棣县财政局指出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赋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中国人寿财险科技赋能保险服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4] 行业意义与推广价值 - 无棣金融监管支局强调安全生产领域高危行业对保险机构风险保障需求增长 项目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科技驱动的创新实力 [5] - 项目彰显保险机构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的责任担当 需在保险行业总结推广这一创新实践 以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稳定 [5] - 清华大学表示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保险服务数字化转型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护航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7] 未来规划 - 中国人寿财险滨州市中心支公司将以项目为载体打造风险预防-过程管控-保险补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持续迭代产品 为企业提供更智能全面的风险保障方案 [7]
从赔付到风控 强台风“桦加沙”应对背后的保险业角色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1:45
台风灾害应对与保险业响应 - 第18号台风"桦加沙"预计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登陆广东 沿海海面将出现10~16级大风和阵风17级以上[1] - 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相关地区和部门全力防范应对台风灾害[1] - 保险业在台风预警后立即启动风险减量排查 平安产险锁定高风险企财险客户并派遣风控团队赴广东开展隐患排查[1] 保险理赔服务创新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和理赔服务 简化理赔流程 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4] - 中国太保产险开通"台风灾害绿色授权通道" 实行单证简化服务 截至9月24日15:00已收到台风相关报案325笔(车险287笔 非车险35笔 农险3笔)[4] - 中国人寿财险在台风登陆前完成天气指数保险赔付 茂名和阳江地区8笔赔款共计6.5万元实现"台风未登陆 赔款已到账"[5] 保险产品与服务转型 - 天气指数保险通过气象要素与经济损失量化关联实现自动理赔 无需实地查勘[5] - 保险业从传统"事后理赔"向"事前预警、事中防控、事后补偿"全流程服务转型[6] - 广东地区推出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 覆盖台风暴雨房屋被淹、火灾爆炸、水管爆裂等常见居家风险[7] 巨灾保险制度发展 - 广东省建立"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制度 已覆盖全省20个地市[7] - 巨灾保险分散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风险[7] - 2024年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台风、洪水、强降雨、滑坡等灾害 基本保险金额实现翻倍[8] 行业风险应对策略 - 全球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凸显风险应对重要性 需依靠适应、保险和减缓三大措施[2] - 保险服务增量即风险减量 保险公司将服务链条延伸至风险识别、预警和防控全生命周期[7] - 各类主体需采取长期风险减缓和适应方法 提升自然灾害韧性并发挥保险对剩余风险的保障作用[2]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 为潍坊市秋粮稳产增收“护航”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1 10:3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全周期风险管护、科技应用和保险产品创新 为秋粮生产提供多维度保障 助力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1][5][6] 风险管护措施 - 对279,000亩承保玉米实施"空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监测和无人机查勘 提升灾害响应效率 [1][3] - 联合农业部门开展抗旱防灾技术指导 通过发放田管明白纸和专家现场指导减少倒伏风险 [1][2] - 完成100亩以上种植大户的卫星遥感落图工作 实现承保地块与作物的精准匹配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3] - 主承保临朐县47,000亩高标准农田及设施 提供财产险、盗抢险和机损险等全天候管护服务 [3][4] 保险产品创新 - 在潍坊市承保政策性秋粮完全成本保险674,500亩 提供风险保障6.4亿元 覆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导致的成本损失 [5] - 在寿光市将37,000亩政策性玉米保险升级为收入保险 保额从950元/亩提升至1,000元/亩 实现从保产量向保收入转变 [5] - 推出玉米保额补充保险、产量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等商业附加产品 弥补政策性保险与实际市场价值的差距 [6] 协同合作机制 - 联合农业农村局举办主粮作物单产提升高产竞赛 通过创建高产示范田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 [2] - 与科技公司合作进行四次玉米生命周期遥感监测 形成作物长势报告并共享数据指导防灾 [3] - 通过"政策+商业"保险双轮驱动模式 构建多层次风险保障体系 化解增产不增收矛盾 [6]
险企加速布局健康管理子公司
证券日报· 2025-09-18 23:32
本报记者 冷翠华 9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管理公司")。 这意味着由保险公司设立的健康管理子公司又增加了一家。业内人士认为,设立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 既是保险公司优化保险附加服务的表现,也是人身险风险减量走向专业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随着 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 设立健康管理子公司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人保健康将用2亿元自有资金设立人保健康管理公司,持股比例100%。 对此,人保健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深入推进大健康生态建设和"健康工程"实施,着力构 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把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风险减量的重要手段,坚持健康保险和健 康管理双轮驱动、融合互推,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客户疾病和失能风险发生 率,助力人民群众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 人保健康表示,下一步将以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为抓手,加强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发展的生态布局, 进一步推动实现健康险商业模式由传统费用报销型向 ...
深化风险减量 险企加速布局健康管理子公司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8 16:37
本报记者 冷翠华 9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管理公司")。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 险公司推进经营模式转变,从传统的"事后理赔"转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实现商业保险与医疗服 务、医疗机构的有效衔接,同时构建"医、药、康、护、健、险"大健康生态体系,这是险企设立健康管 理公司的核心动因。此外,健康管理公司还可向非保单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拓展业务范围,挖掘潜 在市场机会。 在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看来,险企打造的大健康生态是一个"产品+服务"的 生态,服务范围从原来防御性的理赔服务,扩大到提供诊疗预约等服务,还需要逐步向前端转移,覆盖 预防性的健康监测、体检早诊、疾病预防等日常性质的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设立健康管理子公司, 就是为了更专业地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 设立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既是保险公司通过服务开展差异化竞争的体现,也是其深化风险减量的 ...
新能源车险如何走向“生态共赢
中国经济网· 2025-09-16 03:28
理赔数据也正成为制造升级的助推器,不少车企已利用保险事故数据优化车型设计和零部件工艺,使故 障率和理赔率显著下降。这种良性互动,既降低了出险率,也提升了车险经营质效,形成了产业与金融 的双赢。与此同时,统一的行业标准亟待建立,无论是动力电池检测规范,还是智能驾驶保险责任界 定,都需要保险业与车企、监管部门协同推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共建、风险共担。 来源:经济日报 新能源车险曾经是财险公司经营中的棘手板块。高出险率、高赔付率,让这一新兴市场陷入承保亏损的 困境。然而,随着多家上市险企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这一情况正在发生转变:部分头部财险公司在新 能源车险领域实现了承保盈利,行业向上向好的曙光初现。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新能源车险开始摆 脱"高赔付、难盈利"的魔咒,更昭示了车险市场格局正在迎来重塑。 从连续亏损到初现盈利,新能源车险的转机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力量合作的结果。今年年初,监管部门 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降低维修使用成本、推动产 品创新、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为行业指明方向。行业协会先是推出了新能源车险示范条款,随后搭 建起"车险好投保"平台,为高赔付 ...
“科技减损+再保补位” 我国巨灾保险体系更具韧性
金融时报· 2025-09-10 06:27
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积极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挑战 通过技术赋能风险减量和优化再保机制两大核心维度 深度融入国家巨灾治理体系 推动建设更具韧性与抗风险性的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 [1] 技术赋能风险减量 - 中国人保搭建"万象云"风险减量服务平台 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升级 与中国气象局加强合作 新引入104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实况 总量达3213个 新增六项定制化气象服务 [2] - 中国人保创新推出气象"四预"服务 上半年累计发送危险天气提醒超2912万次 在大灾期间发布预警信息近600万条 转移涉灾车辆6246台 开展非车险临灾排查2.3万余次 [2][3] - 中国平安从模型定价、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三方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组建自然灾害实验室和灾害时空数据库 研发国内直保公司首个巨灾模型 优化"鹰眼"系统 [3] - 中国太保创新"太保e农险"数智运营服务体系 综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强风险减量管理 上半年风险减量服务触达20.6万户次农户 [4] - 通过风险减量服务举措 中国人保累计为社会减少损失约1.62亿元 大灾对综合赔付率的影响为1个百分点 损失净额为25.1亿元 同比下降38.3% [2] 巨灾保险产品创新 - 中国太保因地制宜开发救助型、创新型、指数型等多种类别巨灾保险 上半年提供巨灾风险保额超6000亿元 上线台风灾因风险累积模型 [4] - 中国平安借助模型定价数据 开展巨灾指数保险、巨灾救助保险、复合型巨灾保险试点 [3] - 中国再保加快推进巨灾保险产品创新落地 深度参与全国21个省市巨灾保险试点 在八成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 在河北、湖北、陕西落地综合巨灾保险项目 [6] 再保险机制优化 - 上市险企通过调整再保合约结构、加强国内外市场协同、强化技术支撑等方式 完善"比例+超赔"巨灾保障体系 [5] - 中国人保实施"比例+超赔"巨灾风险保障机制 提高多项合约分保比例 全国农险成数合约分保比例从24.9%提升至25.6% 非水溢额合约排分率提高2.7个百分点 农房合约分保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 [6] - 在超赔保障方面 中国人保将非地震事故保障上限从25亿元提升至30亿元 [6] - 中国再保成立气候风险研究中心 上线中国巨灾风险地图 全景展示6种灾因历史风险情况 [6] 再保险市场动态 - 2025年上半年续转费率受市场供需影响出现波动 局部区域与险种费率有所下行 但部分业务费率保持上涨 业务结构与起赔点较为稳定 [7] - 全球多起巨灾事件推高行业损失 对再保市场影响高于上年同期 但行业回报保持较高水平 吸引资本持续进入 [7] - 巨灾事件可能推动国际再保险保障需求增加 对2026年费率走势有正向作用 但北美飓风季不确定性仍存 [7] - 再保险境内业务以"保效益"为核心优化合约条件 境外业务需应对费率波动压力 [7]
财险业加速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9-07 21:54
行业整体表现 - 财产保险行业整体运行稳健 承保质效持续改善 行业格局稳中向好 [3] - 三家龙头险企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079亿元 占据约63%市场份额 [3] - 人保财险保费收入3232.82亿元同比增长3.6% 平安产险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 太保产险1127.6亿元同比增长0.9% [3] - 综合成本率方面人保财险95.3% 平安产险95.2% 太保产险96.3% 均较去年有所下降 [3] 盈利能力改善 - 综合成本率下降得益于费用管理 风险定价和理赔管控上的协同发力 [3] - 人保财险法人业务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 得益于费用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定价模型应用 [3] - "报行合一"改革让非车险定价更为规范 车险定价逻辑更加透明 行业竞争回归理性 [3] - 阳光财险承保综合成本率98.8%同比优化0.3个百分点 实现承保利润2.9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 [4] - 中国再保财产再保险业务实现净利润23.38亿元 境内业务综合成本率95.83% 境外业务86.95% [4] 新能源车险发展 - 新能源车险板块迎来结构性改善 从"增收不增利"状态转向盈利 [5] - 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 占车险保费比重由14.1%升至19.8% 首次实现承保盈利 [6] - 平安产险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6% 实现正向承保利润 [6] - 人保财险新能源车险市场份额达34.2% 高于燃油车险2.7个百分点 [6] - 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 "盈利+出海"成为新能源车险的双轮驱动 [7] 非车险业务发展 - 非车险业务在财险市场中比重提升 [7] - 人保财险非车险保费收入1792.2亿元同比增长3.8% 农险 责任险和企财险综合成本率均改善 [7] - 太保产险非车险收入591.54亿元同比下降0.8% 其中健康险实现扭亏为盈 [7] - 平安产险非车险收入632.46亿元同比增长13.8% 健康险综合成本率降至89.8%优化幅度达6.1个百分点 [7] - 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有望于四季度实施 对2025年业绩形成积极支撑 [7] 科技应用与创新 - 科技成为财险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驱动力 普遍应用智能理赔 视频查勘 无人机巡田等手段 [8] - 农险方面卫星遥感与物联网平台成为风险监测标配 实时采集农田数据 [8] - 风险减量成为行业新赛道 人保财险出具数字风勘报告超190万份 为近3000万个人客户和400万法人客户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8] - 中国再保上线"中国巨灾风险地图" 通过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提升灾害风险评估科学性 [8] - 中再巨灾专注于台风 地震 洪涝等巨灾模型研发 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 [9] 国际化布局 - 人保财险率先迈出"出海"步伐 在香港实现首单 在泰国落地 成为国内首家新能源车险海外拓展险企 [6] - 太保产险携手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及中怡保险经纪 与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战略合作 推动泰国市场多批次保单落地 [6]
【独家】上海团险版商保目录呼之欲出,新型团险定价“兼顾惠民属性”丨“病有所保”大调研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31 12:32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上海发布"新十八条"政策 鼓励开发覆盖创新药械费用保障和与基本医保同步结算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并允许使用企业员工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团险产品[1] - 政策旨在满足企业员工福利升级 创新药械企业支付渠道拓展 保司寻找新卖点以及政府部门希望团险发挥错位保障价值等多方诉求[2] - 目标是通过提升需求端支付能力和供给端产品多样性 使团险成为继惠民保后商保带动创新药械支付的又一重要落点[11] 产品创新与开发 - 上海头部商业健康险公司正在联合研发新型团险产品 数款创新产品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 预计2024年下半年同步面市[1] - 新型团险产品将引入团险版商保药品目录 聚焦医保外保障责任 探索共保体等风险共担机制[1] - 产品设计探索企业员工家属保障责任拓宽和个人医疗费用"封顶"等试点[1] - 太平洋健康险 中国人保 平安保险和中国人寿等多家保司参与示范条例制定[3] 药品目录设计 - 团险版商保目录不以"创新性"为单一衡量标准 需结合企业员工真实需求[3] - 目录制定存在两种思路:一种主张以慢病 常见病用药保障为主 肿瘤罕见病用药为辅;另一种主张在"保大病"中发挥更大作用[4] - 目录遴选考虑因素包括政策指导方向(如国谈药 商保创新药目录)和企业客户实际需求(如基本医保未覆盖的原研药 进口药)[5] - 保司谨慎评估两类药品纳入风险:适应证人群基数过多导致赔付风险抬升的产品 和单价过高但适应证人群过小导致单次巨额赔付的产品[5] 定价与风险管控 - 普通团险产品定价在1000-2000元区间 新型团险产品未偏离此价格区间[6] - 为应对高价药品纳入后的赔付压力 可能通过提高起付线 减少医保内报销责任或提高保费等方式进行取舍[6] - 产品开发获得医保大数据中心数据支持和保交所技术支持 实现更精准的医疗费用和就诊习惯判断[7] - 通过医保数据和多家保司经验数据赋能 开展多维度评估 并引入再保机构分散风险[7] - 探索风险减量措施:确保团体参保比例 推动企业与员工共同出资 与药企风险共济 以及持续健康干预降低患病风险[7] 市场接受度与挑战 - 企业期待新型团险产品增加创新药可及性和提供原研药购买渠道支持[8] - 产品形态可能通过附加条款嵌入原有产品或推出全新产品 两种形态或并行不悖[9] - 落地挑战包括企业团险预算 员工认可度以及保障责任可能不增反降的风险[9] - 新型团险产品更可能应用于中等保障水平的企业 在保费总额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提升员工获得感[9] - 上海有1300万职工群体 按人均1000元保费测算 团险市场规模将远超历史存量[10] 政策支持与激励 - "新十八条"明确事业单位可使用财政资金购买与补充医疗保险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11] - 上海2023年出台政策将企业为员工购买团险纳入5%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2024年上半年已有超过3500家企业享受该政策[11] - 政策重申鼓励企业用足用好职工工资总额5%税前扣除的企业所得税政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