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指数保险

搜索文档
闻“风”而动!保险业全力迎战“桦加沙”,巨灾险仍面临三大挑战
国际金融报· 2025-09-25 16:00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 (40米/秒,台风级),或成为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9月25日早晨6时30分前后,"桦加沙"在 广西北海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强度为热带风暴。 面对严峻的台风形势,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向各地方金融监管局、财产险公司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桦 加沙"台风灾害应对和保险理赔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行业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应 对准备,畅通理赔通道。 各大保险机构闻"风"而动,第一时间启动大灾应急响应机制,集结理赔、承保、客服等多部门,多措并 举筑牢安全堤坝。截至9月25日10时,广东金融监管局辖内保险业累计接到报案1.14万件,估损金额2.29 亿元,已支付保险赔款2125.88万元。 保险机构迅疾行动 台风过境,往往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在 抗击自然灾害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应急准备方面,《通知》明确,要用好风险隐患排查成果,做好风险识别评估和动态分析;科学合理 调配查勘救援车辆、理赔工作人员和大额赔付资金等各项资源,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确保 ...
从赔付到风控 强台风“桦加沙”应对背后的保险业角色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1:45
台风灾害应对与保险业响应 - 第18号台风"桦加沙"预计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别登陆广东 沿海海面将出现10~16级大风和阵风17级以上[1] - 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相关地区和部门全力防范应对台风灾害[1] - 保险业在台风预警后立即启动风险减量排查 平安产险锁定高风险企财险客户并派遣风控团队赴广东开展隐患排查[1] 保险理赔服务创新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和理赔服务 简化理赔流程 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4] - 中国太保产险开通"台风灾害绿色授权通道" 实行单证简化服务 截至9月24日15:00已收到台风相关报案325笔(车险287笔 非车险35笔 农险3笔)[4] - 中国人寿财险在台风登陆前完成天气指数保险赔付 茂名和阳江地区8笔赔款共计6.5万元实现"台风未登陆 赔款已到账"[5] 保险产品与服务转型 - 天气指数保险通过气象要素与经济损失量化关联实现自动理赔 无需实地查勘[5] - 保险业从传统"事后理赔"向"事前预警、事中防控、事后补偿"全流程服务转型[6] - 广东地区推出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 覆盖台风暴雨房屋被淹、火灾爆炸、水管爆裂等常见居家风险[7] 巨灾保险制度发展 - 广东省建立"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制度 已覆盖全省20个地市[7] - 巨灾保险分散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风险[7] - 2024年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台风、洪水、强降雨、滑坡等灾害 基本保险金额实现翻倍[8] 行业风险应对策略 - 全球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凸显风险应对重要性 需依靠适应、保险和减缓三大措施[2] - 保险服务增量即风险减量 保险公司将服务链条延伸至风险识别、预警和防控全生命周期[7] - 各类主体需采取长期风险减缓和适应方法 提升自然灾害韧性并发挥保险对剩余风险的保障作用[2]
台风“桦加沙”来袭,首批保险理赔已到账
北京商报· 2025-09-24 08:30
行业响应与理赔效率 - 广东保险业在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期间启动理赔工作 [1] - 理赔人员主动联系符合天气指数保险出险条件的客户并指引报案 [1] - 行业通过绿色理赔通道实现快速赔付 当天完成赔款支付 [1] 公司具体行动与赔付情况 -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茂名和阳江等台风高风险地区部署理赔资源 [1] - 茂名地区完成7件赔案 阳江地区完成1件赔案 总计赔付6.5万元 [1] - 公司在台风登陆前完成赔款到账 体现高效服务能力 [1]
广东保险业24小时值守迎战“桦加沙”,首批理赔已到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06:41
南方财经记者郭晓洁 见习记者王达毓 广州报道 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仍在持续,广东保险业理赔已跑出"加速度"。 9月24日上午,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密切关注省内气象预警,在预计受台风正面袭击概率较大的茂 名和阳江等地,理赔人员第一时间联系触发了天气指数保险出险条件的客户,主动指引客户报案,并迅 速启动绿色理赔通道,当天中午12时许,茂名7件、阳江1件共计赔款6.5万元支付到位,实现"台风未登 陆,赔款已到账"。 随着台风"桦加沙"逐步逼近,广东多地气象预警信号不断升级,保险理赔需求也急剧上升。24日上午开 始,广东各大保险机构陆续接到多起报案,理赔战线全面铺开。 9月24日11点09分,中华财险广州中心支公司在接到客户某车主报案后,从接案登记、线上远程查勘, 到理赔资料审核、最终完成赔款支付,全流程高效运转,仅用11分钟便完成台风"桦加沙"广州地区首笔 案件赔付。 图源:广东人保财险 据广东人保财险透露,目前该司1500名员工居家在线值守,践行"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的承 诺。人保财险惠州一理赔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全天候通过线上值守,24小时随时待命,全力以赴做好 客户服务。客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 ...
气象指数保险: 让农险理赔更精准高效
金融时报· 2025-09-24 04:50
天气指数保险是把一个或多个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指数化处 理。每个指数都对应农作物的产量和损益。保险条款以天气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作物造成一 定损失时,投保人即可获得相应的赔偿。 比如,广西温岭市2025年甘蔗热带气旋风力指数保险承保及理赔政策显示,在保险期间内,甘蔗遭受热带气 旋影响,且保险合同约定的气象观测站实测逐日极大风速≥20.8米/秒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照约定负 责赔偿。文件中明确列出了秋种、春种两个保险期间的赔付标准,以及16个约定的气象观测站。比如,当风速达 到37.0至41.4米/秒时,在7月11日至7月20日期间,每亩赔付600元;在10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每亩赔付1050 元。 该产品最大亮点在于理赔方式的变革。保险赔付依据权威气象观测站发布的官方数据,一旦监测到约定气象 站出现符合合同赔付标准的低温或连续降雨过程,系统自动判定达到理赔条件,农户无需报案,即可获得赔款, 省去了复杂耗时的实地查勘定损环节。目前,该产品承保面积已超过4万亩,承担风险保障金额3200多万元。 "这种指数化理赔模式,如同安装了一个气象感应开关,极 ...
中华保险:创新南果梨“双险融合”模式 筑牢乡村振兴风险屏障
人民网· 2025-09-19 00:21
2025年8月,南果梨综合保障试点项目落地,提供1560万元风险保障。该项目融合两种保险,覆盖 南果梨全生长周期:"果树综合保险"对霜冻、冰雹、风灾等造成的树体损伤及果实减产按实际损失比例 赔付;"天气指数保险"为霜冻、暴雨、干旱设定触发阈值,实现"灾害发生即启动赔付",无需现场定损 即可快速理赔,构建起"树体+果实"双重保障。 在有"中国南果梨第一乡"之称的辽宁鞍山,20万亩梨园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作为鞍山 市"一县一业"核心产业,鞍山南果梨年产量超18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8万余名农户就业增 收,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典型案例。 这一"双险融合"模式,填补了鞍山南果梨产业专属保险空白,稳定了产量与收入预期,催生南果梨 酒、果酱等深加工新业态,为"地理标志产品"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然而,南果梨产业长期受"花期怕旱,秋季怕涝"困扰,气象灾害常导致产量大幅波动,果农灾后自 筹资金复产不仅周期长,还易因资金短缺错失生产良机,"靠天吃饭"的现状亟待改变。 未来,鞍山金融监管分局将指导机构提升风险保障精准度,解决农户后顾之忧。中华财险鞍山中支 总经理范海涛表示,公司将以此次试点 ...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迎战台风“韦帕” 专业担当守护民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5 11:59
灾前预警与部署 - 公司启动三级机构协同应急预案,多部门联动构建防御体系 [2] - 通过多渠道推送预警信息超85万条,覆盖公众及企业客户 [2] - 实地排查90余处易涝点,设置100张警示标识,完成251家重点企业风险排查 [2] - 运用"国寿大灾应急助手"转移168台低洼区域车辆 [2] - 中山风勘团队分两组检查制衣厂排水系统及养殖基地堤坝防护 [4] - 茂名中心支公司开展"一对一"企业风险排查并提供定制化防灾方案 [4] 灾中救援行动 - 理赔人员24小时待命,珠海案例中快速处理树木砸车事故并转移车辆 [5] - 揭阳案例中26分钟内完成积水车辆理赔结案 [7] - 东莞案例通过视频连线实现40分钟全线上理赔 [7] - 小额案件推行"快赔""闪赔",1小时内完成线上理赔 [7] - 累计投入1024人次服务人员、592台查勘车、93架无人机 [7] - 截至7月21日接报案405件,估损974万元 [7] 农业保险服务 - 组织农险团队协助农户疏通沟渠、加固设施 [9] - 阳江团队配合收割机抢收稻谷降低损失 [9] - 中山团队向1200户农户推送预警,调配5台抽水泵和115个防灾包 [10] - 协调20台收割机优先保障投保农户抢收作物 [10] - 云浮团队直接参与农户水稻抢收工作 [12] - 揭阳开展"清渠行动"清理沟渠并发放防灾手册 [12] - 肇庆通过天气指数保险绿色通道支付21万元养殖险赔款 [12] - 累计协助抢收水稻1.62万亩,排查鱼塘1208亩 [12]
“气象+保险”兜住农户钱袋子
经济日报· 2025-05-25 22:11
极端天气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2024年4月北京大风橙色预警导致财险机构受理报案上千件,估损金额超千万元,5月冰雹灾害报案超4万件,估损达3亿元 [1] - 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总体损失3200亿美元(同比+19%),其中保险损失1400亿美元(同比+32%),93%总体损失和97%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1] - 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农业稳定的必然选择 [1] 金融与气象协同联动进展 - 中国气象局等5部门2023年12月联合发文,要求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推动气象在农业保险定价赔付中的应用 [2] - 28个省份气象部门与20家保险企业开展200多项合作,涵盖巨灾、农业等险种,例如山东海洋牧场巨灾保险提供2600万元风险保障,内蒙古肉羊天气指数保险2024年投保规模增50% [2] - 中国气象局2023年9月发布"中气指"平台,2024年1月升级2.0版本,新增保险证明和风险减量服务,实现高风险区域快速定位 [3] 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可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3-7天预测区域性暴雨等灾害,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3] - 气候预测能力覆盖0-60天及月季年尺度,提供分灾种、分区域的风险评估产品 [3] - "中气指"平台建立农业、能源等气象敏感行业金融气象指数,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3]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实践 - 全国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已超百款,从粮食作物扩展至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渔业 [5] - 广东省研发27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替代传统定损模式,如荔枝龙眼、茶叶等,实现"一地一方案"精细化设计 [5][6] - 天气指数保险优势包括防范道德风险(统一赔付标准)、降低管理成本(标准化合约)、增强流通性(易捆绑农村信贷) [7] 行业现存挑战 - 气象与保险机构数据流通存在障碍,产品种类有限,风险减量服务协同模式不足 [4] - 政策性农业保险方案限制天气指数保险设计,如省级统一保额导致费率不精准,保障范围仅覆盖生产成本 [8] - 农户防灾能力不足,协保队伍对产品理解有限,需加强科普和"农险+"综合服务模式探索 [8][9]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保险+期货"模式联动信贷担保,构建覆盖种植、产量、价格的全产业链保障体系 [9] - 从"险后补偿"转向"险前预警",实现风险减量服务 [9] - 需突破政策性保险限制,开发特色保险品种并扩大规模效应 [8]
“气象+金融”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的创新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4-29 07:39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论坛 - 论坛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农险分会联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单位举办,主题为"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汇聚气象、农业、金融等领域专家[1] - 中国气象局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是保障农业稳定的必然选择[1] 气象技术进展 -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提前1天逐小时天气预报、提前3-7天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预报、提前15天全国性重大天气预测[1] - 气候预测技术可提供0-60天及月季年分灾种、分区域、多时效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识别与风险评估产品[1] 地方实践案例 - 广东省因气象灾害频发,农业保险需求旺盛,气象指数保险在政策性和商业保险中均取得显著成效,保费规模与赔付率双增长[2] - 中国人寿财险与15家省级气象中心合作开发300多款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并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风险减量管理[2] 行业创新方向 - 农业保险机构需从灾后补偿转向全过程风险管理,推动风险减量体系建设[2] - 气象与金融结合可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成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具[2] - 专家建议改进现有产品设计自动化,在适宜区域用天气指数保险替代传统产品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遏制道德风险[3] 发展前景 - 气象服务农业保险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