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立秋养生
icon
搜索文档
立秋后,换季健康指南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22:44
健康养生 - 立秋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热凉交替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保暖 [2][3] - 季节转换期存在三大健康误区:输液疏通血管无科学依据 血压波动期不可擅自停药 红酒/醋软化血管说法不成立 [3] - 秋燥易引发口干 皮肤干痒等症状 中医推荐百合 梨 银耳等润燥食材 减少辛辣油炸食品摄入 [4] - 按摩迎香穴 合谷穴可缓解鼻腔干燥 配合深长呼吸练习及加湿器使用能有效防燥 [4][5] 蚊媒传染病防控 - 伊蚊传播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疾病 按蚊传播疟疾 库蚊传播乙型脑炎 各蚊种均可传播丝虫病 [6] -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 关节痛 皮疹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或器官损伤 老年及孕妇群体风险更高 [7] - 基孔肯雅热症状类似登革热但关节痛更显著 发病前有境外旅居史者需主动告知医生 [8] - 中国已实现疟疾本地零感染 但输入病例风险仍存 非洲/东南亚归国人员出现周期性发热需立即就医 [9] 科学防蚊措施 - 户外防蚊需穿浅色长袖 使用驱蚊剂 避免蚊虫活跃时段进入湿地 室内应安装纱窗 清除积水容器 [10] - 灭蚊优先选用正规杀虫剂 喷洒后需密闭空间30分钟 孕妇婴幼儿家庭建议采用物理防蚊方式 [10] - 社区需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处理垃圾并消杀蚊虫孳生地 [10]
立秋节气 一粥一菜加一茶
北京青年报· 2025-08-12 01:10
立秋养生核心观点 - 立秋节气标志着夏秋之交 养生需兼顾清除暑湿余邪和预培肺阴防燥 通过调和脾胃和润养肺金实现平稳季节过渡[1][5] 饮食调理方案 - 茯苓山药粥采用茯苓、山药和大米炖制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特别适合脾虚湿盛者在秋季健脾祛湿[2] - 四神排骨汤结合茯苓、山药、莲子和炒薏米与猪排骨炖煮 具有健脾和胃祛湿功效 是秋季调补脾胃的进补佳品[3] - 百合茯苓陈皮茶以各5克百合、茯苓和陈皮冲泡 每日饮用3至5杯 能补肺阴清肺热 利水渗湿健脾 温胃散寒理气 特别适宜初秋肺燥上火兼痰湿者[4] 节气养生重点 - 立秋时节气候呈现湿热未消燥气渐起特点 人体易出现津液不足和肺胃失和 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干咳少痰等症状[5] - 养生需注意早晚温差 及时增减衣物防外感 保持早睡早起习惯收敛心神 选择太极拳或散步等缓和运动避免大汗伤津[5] - 饮食应注重清余暑健脾胃润秋燥 推荐使用绿豆荷叶薏苡仁清暑 山药莲子白扁豆健脾 梨子银耳百合蜂蜜润燥 忌贪凉饮冷损伤脾胃阳气[5]
食话实说|立秋后养生,可以吃这些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06:23
季节交替养生建议 - 立秋后气候特点是早晚凉爽但午后仍高温,需适应热凉交替的过渡性气候 [1] - 重点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注意头颈部和腹部保暖 [1] - 饮食应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推荐百合、梨、银耳、莲藕、山药、蜂蜜等食材 [1] - 建议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摄入以避免加重干燥症状 [1] 心脑血管健康管理 - 季节转换期昼夜温差大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荷 [2] - 喝红酒或醋能软化血管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过量饮用反而有害 [2] - 保护血管应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三高指标 [2]
立秋≠入秋!立秋养生要注意“三防一养”,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央视网· 2025-08-07 05:16
立秋养生要点 - 立秋时节需做好"三防一养":防暑、防泻、防燥和养肺 [1][2] - 防暑措施包括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果、保证充足睡眠 [2] - 防泻需注意健脾和胃,避免因夏季贪凉导致的脾胃虚弱引发腹泻 [3] - 防燥应多喝汤水粥品,食用养阴润燥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品 [4] 养肺重点 - 秋季干燥易伤肺,冬季可能引发肺部疾病,老年人尤需注意 [5][7] - 建议食用润肺食材:杏仁、茯苓、秋梨等药食同源食品 [7] 养生误区 - "贴秋膘"传统在现代蛋白质摄入充足的情况下不适用,肥胖或心血管疾病人群过度进补会加重病情 [8][10] - 秋季进补需根据个体需求,盲目增加补品可能导致身体失衡 [11][13] - 秋季脱发属正常生理现象,减少洗头频率反而可能因油脂堆积加重脱发,应根据发质选择洗护频率(油性1-2天/次,干性3-4天/次)[15]
立秋≠入秋!立秋养生要注意"三防一养",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央视网· 2025-08-07 04:04
立秋养生要点 - 立秋节气需做好三防一养即防暑防泻防燥养肺 [3][4][5][6] - 立秋仍处三伏中伏阶段高温天气将持续需注意防暑降温 [1][3] - 秋季主气为燥易致口干鼻咽干皮肤干燥需多喝汤粥少吃辛辣 [5] 防暑措施 - 防暑需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并保证充足睡眠 [3] - 白天炎热外出作业游玩行走仍可能导致中暑 [3] 防泻防燥方法 - 夏季贪凉致脾胃虚弱未恢复需注意健脾和胃避免腹泻 [4] - 防燥应多食养阴润燥食物如杏仁茯苓秋梨等水果 [5][8] 养肺重要性 - 秋季干燥易伤肺老年人秋燥伤肺冬季易感染肺部疾病 [6][8] - 润肺养肺需食用药食同源食品如杏类桃类食物 [8] 养生误区纠正 - 贴秋膘传统源于古代蛋白质不足现代人蛋白脂肪摄入已足够无需专门进补 [10] - 肥胖血脂高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加重病情 [10] - 秋季进补非多多益善无需要时进补会导致人体失衡引发疾病 [13] - 秋季脱发属生理现象减少洗头频率会导致油脂堆积毛孔堵塞增加脱发风险 [15] 洗护建议 - 出油多者应1-2天洗一次头发质干枯者3-4天洗一次 [15] - 洗头需选用温和产品水温不超过38℃ [15]
立秋节气如何养生?三个换季常见谣言勿轻信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0:43
一是在换季时输液能够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这是一个错误的言论。输液并不能够"冲走"或 者"疏通"血管内的动脉硬化斑块,反而是通过这样盲目的输液,可能会加重心脏或者肾脏的负担,导致 一些不必要的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立秋)有关情况。会上,北京中医药大 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指出,立秋之后的养生关键在于主动去适应这种热凉交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 渡性气候。建议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老人、儿童以及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冠心病等 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早晚做好头颈部以及腹部的保暖。 王乐称,立秋并不代表酷暑的结束,同时还会经历一个特殊的节气,就是"秋老虎"这样一个节气。 大概在8月到9月之间,这个季节主要的特点是早晚凉爽,但是午后气温仍然是比较高的,因此,立秋之 后的养生关键在于主动去适应这种热凉交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渡性气候。建议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 区,老人、儿童以及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早晚做好头颈部 以及腹部的保暖。立秋以后,饮食上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适当地增加百合、梨、银耳、莲藕、 山药等这些滋阴润燥或者是健 ...
立秋将至 如何保护心脑血管?这些谣言不能信!
央视网· 2025-08-06 16:04
立秋养生健康指南 - 立秋后仍会经历"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 养生需适应"热凉交替"的过渡性气候 [1] - 昼夜温差大地区需重点保护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 建议早晚做好头颈部和腹部保暖 [1] - 立秋饮食应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护 - 季节转换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阶段 昼夜温差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 增加心脏负荷 [3] 常见健康谣言澄清 - 换季输液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是错误观点 可能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5] - 血压稍高会自然下降是误区 季节转换期血压波动更明显 需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 [7] - 喝红酒或醋软化血管无科学依据 过量饮用有害健康 应遵从医嘱保护血管 [9]
立秋了,该如何养生?卫健委发布会回应
人民网· 2025-08-06 09:20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 (记者丁亦鑫)8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介 绍立秋节气养生保健方法。 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王乐介绍说,立秋之后的养生关键在于主动去适应热凉交 替、昼夜温差显著的过渡性气候。饮食上建议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适当增加百合、梨、银耳、 莲藕、山药等滋阴润燥或健脾的食材,可以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症状。此外,情志 调节在立秋养生当中非常重要。建议通过适度运动,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来保持心情愉悦。 此外,王乐提醒,有三个常见的谣言需要澄清: 人民网记者 丁亦鑫摄 一是"在换季时输液能够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这是一个错误的言论。输液并不能够"冲走"或 者"疏通"血管内的动脉硬化斑块,反而是通过这样盲目的输液,可能会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甚至诱发 心力衰竭; 二是"血压稍高没有关系,换季后自然会降下来",这也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季节转换的时候血 压波动会更加明显,高血压患者需要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血压情况,切勿擅自停药或者调整剂量; 三是"喝红酒或者喝醋可以软化血管",目前并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它们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过量 饮用反而会伤身体 ...
立秋养生贵在“收”
新华社· 2025-08-06 07:45
中医养生 - 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核心在于"收"字,需养阴润燥、收敛神气 [1] - 立秋三候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人体阳气开始内收下藏,腠理紧实,毛孔关闭以防外邪 [1] - 昼夜温差增大、湿度下降,易导致气道干痒欲咳,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易病情加重 [1] 情志调养 - 秋应于肺,悲忧最易伤肺,需保持精神安宁,不急不躁,可听舒缓音乐并练习缓慢有节律的呼吸方法 [2] 运动调养 - 秋季宜结合跑步、打球等"动功"与八段锦、站桩等"静功",动静结合可达心身康泰之功效 [2] 饮食调养 - 入秋应少饮酒,因"辛主散",过食辛散之品易损肺气、伤津液,不宜过多摄入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 [2] - 立秋后燥气当令,可食用梨、莲藕、百合等甘凉食物补充津液,脾虚者宜食用薏米、山药、赤小豆等健脾祛湿 [2] - "贴秋膘"应先清后补,平补为要,护脾为本,可食用陈皮、山楂助消化以防滋腻伤胃 [2] 疾病防治 - 立秋后暑伏之气未散尽,贪凉易致咳嗽不止,需注意后背暖护以防病 [2] - 采用中医温透外治技术外敷背部腧穴可温肺止咳、化痰行气通络,对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等有良好治疗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