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icon
搜索文档
秋分节气,这份健康处方请收好
央视网· 2025-09-23 08:23
秋分是"秋燥"的关键阶段,但秋分前后的"燥"有明显区别:秋分前因为仍残留夏季的余热,空气干燥且温度偏高,这个时候称 为"温燥",容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等症状。秋分后冷空气增多,气温下降,"燥"与"寒"结合形成"凉燥",除了干 咳、皮肤干裂等干燥症状,还可能伴随怕冷、鼻塞、流清涕等类似"风寒感冒"的表现,尤其北方地区因降水少、风力大,"凉燥" 更 为明显。 央视网消息:朝问健康,关注健康生活。9月23日迎来 "秋分" 节气。俗话说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面对季节变换,我们 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秋分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气温明显降低,秋分节气特点是阳气收敛、阴气增长,并且这个节气 的特点,一是气温逐渐降低,二是天气干燥。一个寒、一个燥是秋季的主要的特点。因为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容易造成血压增 高;天气干燥,雨水少了,所以血液容易黏稠。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心脑血管疾病是高发的季节,所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 说,秋季特别是天刚刚转冷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是秋冻要掌握度,不能过度。如果说天气比较凉了,例如低于18摄氏度, ...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出现这四个症状要重视
人民网· 2025-08-27 01:52
核心观点 - 夏秋季节更替时昼夜温差增大 血管易受冷热刺激 高血压 心梗 中风风险显著上升 [1] - 需通过科学生活调整和健康管理应对气温波动带来的健康挑战 降低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风险 [18][19] 天气转凉对心脑血管风险的影响机制 - 天气干燥且运动后补水不足会增加血液粘稠度 导致血栓风险上升 [4] - 季节交替时呼吸系统感染高发 炎症反应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 对心功能不全患者易导致病情恶化 [5] 日常预防措施 - 饮食需低盐低脂 避免高油高盐 推荐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 控制水果摄入以防过量糖分 [6][7] - 采用多层穿衣法(洋葱法)便于根据气温增减 重点保护头部 颈部和手部 [8] - 建议中老年人推迟晨练至9:00-10:00或改为16:00-17:00 进行太极拳 散步等轻度活动 避免突然温度变化 [9][10] - 睡眠环境湿度需增加(如使用加湿器) 温度控制在18-22℃ 以保障睡眠质量 [11][12][13] - 天气变化时需监测血压波动 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血糖变化 必要时及时就医 [14][15] - 保持规律作息 适当午睡半小时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16][17] 需及时就医的症状 - 血压异常升高 胸痛持续不能缓解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偏身障碍 [18]
立秋后,换季健康指南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22:44
健康养生 - 立秋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热凉交替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保暖 [2][3] - 季节转换期存在三大健康误区:输液疏通血管无科学依据 血压波动期不可擅自停药 红酒/醋软化血管说法不成立 [3] - 秋燥易引发口干 皮肤干痒等症状 中医推荐百合 梨 银耳等润燥食材 减少辛辣油炸食品摄入 [4] - 按摩迎香穴 合谷穴可缓解鼻腔干燥 配合深长呼吸练习及加湿器使用能有效防燥 [4][5] 蚊媒传染病防控 - 伊蚊传播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疾病 按蚊传播疟疾 库蚊传播乙型脑炎 各蚊种均可传播丝虫病 [6] -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 关节痛 皮疹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或器官损伤 老年及孕妇群体风险更高 [7] - 基孔肯雅热症状类似登革热但关节痛更显著 发病前有境外旅居史者需主动告知医生 [8] - 中国已实现疟疾本地零感染 但输入病例风险仍存 非洲/东南亚归国人员出现周期性发热需立即就医 [9] 科学防蚊措施 - 户外防蚊需穿浅色长袖 使用驱蚊剂 避免蚊虫活跃时段进入湿地 室内应安装纱窗 清除积水容器 [10] - 灭蚊优先选用正规杀虫剂 喷洒后需密闭空间30分钟 孕妇婴幼儿家庭建议采用物理防蚊方式 [10] - 社区需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处理垃圾并消杀蚊虫孳生地 [10]
7种易堵塞血管食物和10种保护心血管食物 列清楚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1 09:02
健康饮食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 健康饮食可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不健康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1] 需限制摄入的食物类别 - 每日食盐摄入不宜超过5克 需避免酱油 酱 味精 罐头 海米 香肠 腊肉 方便面等含隐形盐食物[2] - 避免经常食用过多动物性脂肪如肥肉 过多脂肪会升高血脂[3] - 需少吃含胆固醇较高的内脏类食物 过多胆固醇会升高血脂[4] - 主食中精细粮占比不宜超过1/2 需增加粗粮杂粮比例[5] - 加工肉类存在盐超标 亚硝酸盐超标 油脂过度氧化问题 需严格控制摄入[6] - 需限制牛油 羊油 猪油等饱和脂肪酸摄入 根据膳食指南需控制摄入量[7] - 需避免点心 油炸食物 代可可脂巧克力 奶糖 雪糕 冰淇淋 奶茶 咖啡伴侣等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 过多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8] - 所有食物均需控制摄入量 七八分饱为宜 过量会增加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9] 推荐摄入的食物类别 - 每周至少食用2次鱼肉 50克青花鱼或三文鱼可满足每日DHA需求 DHA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抗炎 抗氧化作用[10][11] - 粗粮杂粮应占主食1/3以上[12] - 每日推荐摄入300-500克奶制品 全脂乳制品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高风险人群建议选择低脂或脱脂奶[13] - 每日推荐摄入25克干豆或相当量豆制品 豆制品含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 预防骨质疏松 保护心血管作用[14] - 豆制品大豆异黄酮含量排序为腐竹>豆干>豆皮>豆腐>豆瓣酱>豆乳>豆浆>豆腐乳[15] - 每日推荐摄入200-350克水果 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甜椒 苦瓜 小白菜 猕猴桃 西柚 橙子 橘子 草莓等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16] - 每日推荐摄入300-500克蔬菜 葱属植物 十字花科蔬菜 绿叶蔬菜 黄橙红色蔬菜 豆科植物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17][18] - 每周推荐摄入50-70克坚果(每日约10克) 坚果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血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控制[19] - 健康人群可适量饮用咖啡 上午饮用咖啡的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 心血管病风险和心脏病死亡风险降低 每日咖啡因摄入量不应超过210-400毫克(3-5杯咖啡)[20] - 经常喝茶可降低患癌 中风 高血压 心血管病 痴呆 死亡等风险 需避免大量饮用浓茶[21] - 食用辣椒可降低死亡率14% 辣椒素具有心脏保护和抗肿瘤作用 每周食用6-7天辣椒者心脏相关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2] 饮食结构建议 - 健康饮食需保持食物多样化 每日尽可能12种以上食物 每周尽可能25种以上食物[22]
食话实说|立秋后养生,可以吃这些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06:23
季节交替养生建议 - 立秋后气候特点是早晚凉爽但午后仍高温,需适应热凉交替的过渡性气候 [1] - 重点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注意头颈部和腹部保暖 [1] - 饮食应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推荐百合、梨、银耳、莲藕、山药、蜂蜜等食材 [1] - 建议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摄入以避免加重干燥症状 [1] 心脑血管健康管理 - 季节转换期昼夜温差大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荷 [2] - 喝红酒或醋能软化血管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过量饮用反而有害 [2] - 保护血管应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三高指标 [2]
立秋将至 如何保护心脑血管?这些谣言不能信!
央视网· 2025-08-06 16:04
立秋养生健康指南 - 立秋后仍会经历"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 养生需适应"热凉交替"的过渡性气候 [1] - 昼夜温差大地区需重点保护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 建议早晚做好头颈部和腹部保暖 [1] - 立秋饮食应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护 - 季节转换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阶段 昼夜温差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 增加心脏负荷 [3] 常见健康谣言澄清 - 换季输液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是错误观点 可能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5] - 血压稍高会自然下降是误区 季节转换期血压波动更明显 需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 [7] - 喝红酒或醋软化血管无科学依据 过量饮用有害健康 应遵从医嘱保护血管 [9]
小暑将至,高温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做好这几点 | 健康科普梳理↓
央视网· 2025-07-06 05:20
小暑节气健康注意事项 - 小暑是夏季第5个节气 标志着梅雨季节结束 三伏天即将到来 气候呈现高温高湿特点 [1] - 高温高湿天气不利于睡眠 熬夜会增加心脑疾病风险 [3] - 贪凉行为如空调温度过低或食用冰冷食物 会诱发心血管系统痉挛 增加疾病风险 [3] 高温天气预防措施 - 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8℃左右 避免冷风直吹 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血管收缩 [8] - 饮食应清淡 避免暴饮暴食 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类比例 预防胃肠不适和心脑血管意外 [11] - 避免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 以不明显疲劳为度 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14] 中暑用药注意事项 - 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因贪凉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如头晕恶心呕吐腹泻 不适用于高热不退症状 [16] - 大汗淋漓高热持续不退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可能加重症状 [16] 夏季补水注意事项 - 出汗多时应补充盐水但不可过量 否则增加心肾负担 [19] -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会导致糖代谢紊乱 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