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

搜索文档
何小鹏:未来的汽车都是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我们的下一代或不用考驾照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9-25 03:03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出席论坛,并在"企业全球化新路径"环节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20年后,我们的下一代不用考驾照了。这个举例可能不是 很准确,就像100多年前,大家还会骑马,现在骑马只是一个运动、是一个爱好,不是一个必备的能力。" 何小鹏举例称,11年前,中国电动汽车占全中国汽车新车销量千分之四不到,到去年就达到了月高峰50%,今年达到超过60%,一个月新车销量的60%来自 于新能源。但是在11年前,基本上没有人相信智能化是汽车的未来。但是在这10年里面,很多人都相信,智能化,甚至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智能化,不 光是汽车的未来,甚至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 在何小鹏看来,这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会在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革。相信数年到十几年之后的汽车,都是全自 动驾驶、无人驾驶,甚至是汽车跟机器人的耦合。 凤凰网财经讯 9月23-24日,由凤凰卫视、凤凰网主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格局·新路径"为主题,汇聚全球政商学界精 英,共同洞察变局脉络、探寻发展新机。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 ...
何小鹏:AI为代表的智能化,不光是汽车的未来,更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
凤凰网财经· 2025-09-24 11:47
凤凰网财经讯 9月23-24日,由凤凰卫视、凤凰网主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格局·新路径"为主题,汇聚全球政商学界精 英,共同洞察变局脉络、探寻发展新机。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出席论坛,并在"企业全球化新路径"环节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小鹏汽车新的10年,给自己提了一个目标,是成为"面向全 球的AI汽车公司"。 "11年前,中国电动汽车占全中国汽车新车销量千分之四不到,到去年就达到了月高峰50%,今年达到超过60%,一个月新车销量的60%来自于新能源。但是 在11年前,基本上没有人相信智能化是汽车的未来。但是在这10年里,很多人都相信,智能化,甚至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智能化,不光是汽车的未来, 甚至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 在何小鹏看来,这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会在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变革。相信数年到十几年之后的汽车,都是全自动 驾驶、无人驾驶,甚至是汽车到了无人驾驶之后,是汽车跟机器人的耦合。 "20年后,我们的下一代不用考驾照了。这个举例可能不是很准确。就像100多年前,大家还会骑马,现在骑马只是一个 ...
英国的工业革命,日本的“勤勉革命”
虎嗅· 2025-09-04 10:57
江户时代农业发展模式 - 农业技术发展依赖人类劳动力增加而非资本投入 劳动力替代家畜资本 使用锹锄等工具 肥料多施反映除草工作增加 农闲期从事副业提高资金收入[2] - 土地利用率上升依靠农民及家人劳动投入量增加 相比中世纪农民劳动时间更长 劳动量更大 具体时间无法实际测定[2] - 农业生产量扩大需通过资本增加实现 依赖家畜大量使用 但日本可耕地开垦程度高 家畜养殖需求与人口耕地扩大需求产生矛盾[6][7] 勤勉革命特征 - 日本经历勤勉革命而非工业革命 人力代替畜力 个人生产率提高但劳动内容变化 属于日本型发展模式[3] - 农民付出长时间高强度劳动 从身份隶属性解放 家庭成为经营主导单位 小农自立形成独立负责体制[11] - 勤劳品质通过世俗家庭关系传承 不具有宗教特征 不同于西欧新教传播方式[14] 社会文化影响 - 江户时代形成勤劳为美德观念 文学作品将勤劳作为第一美德 后半期深入百姓心中 懒惰视为恶习[13] - 高强度劳动带来生活水平提高 衣食住改善 知识水平和娱乐活动进步 大众文化开拓发展[14] - 农民有强烈欲望提高生活水平 劳动回报体现在生活水准逐步提升[14] 工业化关联 - 勤劳品质促进日本工业化 缺乏天然资源背景下 政府和领导者善用农民勤劳品质 平稳度过脆弱工业化初期[15] - 国民勤劳品质是历史发展产物 形成于十七世纪后数百年 日本经历勤勉革命后直接进入工业革命 导致"过劳"现象[15] - 工业化道路选择需考察可耕地与人口比例 日本可耕地与人口比值远低于英国 影响发展模式选择[6][7][9] 经济发展条件 - 英国及西欧拥有促进家畜利用的土地 可耕地面积与人口比值远超日本 支持资本增加型发展[6] - 日本耕地面积持续增加至幕末 可耕地基本开垦完毕 主要用于粮食和工业原料生产[7] - 家畜养殖意味高额支出 边际生产力依靠人力而非畜力提高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中心 具有节约土地特点[7][9]
世界经济论坛《21世纪工业革命的前沿技术:AI智能体的兴起》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2025-07-24 06:18
全球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 现代化工厂面临熟练技术工人短缺、劳动力与能源成本上涨的压力 [2] - 消费者对个性化与快速交付的期待达到新高,叠加地缘政治与碳中和目标等复杂挑战 [2] - 传统自动化技术已无法应对当前多重压力,制造业处于关键转型十字路口 [3] AI驱动的未来工厂模式 - 未来工厂将发展为"以AI为中心的自主运营模式",具备自我感知、思考与调节能力 [5] - AI代理可自主管理物料搬运、质量控制等任务,实时优化生产参数以应对市场变化 [5] - 四大核心优势:效率提升(预测性分析减少停机)、灵活性增强(快速重构生产线)、可持续性深化(精准资源优化)、员工赋能(AI工具辅助决策) [5][6] - 工厂物理设计将颠覆传统布局,优先为机器效率优化(如自动化多层仓储) [6] 人类角色的转型 - 员工从操作员转变为"AI赋能的协调者",聚焦机器无法替代的高价值任务 [8] - 新职责包括绩效监督(守护系统运行)、持续改进(解决复杂问题)、战略决策(权衡商业因素)、创造力创新(跨领域实践灵感) [8][9] - 企业需投资员工技能再培训,推动人机协作文化 [10] AI代理的技术分类 - **虚拟AI代理**:分三级成熟度——助理级(知识代理提供实时洞察)、推荐级(顾问代理生成解决方案)、自动化级(自主执行决策) [11][12] - **具身AI代理**:集成AI与机器人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交互,进化路径包括规则型、训练型、情境感知型(零样本学习能力) [13][14] - 元代理可协调多个AI代理实现端到端自动化 [12] 企业转型战略框架 - 需采取价值驱动视角,避免技术试点的盲目性 [14] - **组织基础**:重构治理架构、升级员工技能、强化变革管理、建立生态合作 [15][16][21] - **技术基础**:数据治理、用户界面设计、高性能计算、5G网络、网络安全防护 [21] 行业变革趋势 - AI代理将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成为未来工厂基础设施 [18] - 转型需跨领域协作(商界、学术界、政策制定者),以负责任方式创造价值 [18]
近代化的中国“弹性”——对弹性社会与超稳定结构的一种解读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07:52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理论 - "弹性社会"理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多元经济基础与复杂控制系统,能够吸收变革能量但难以突破既定框架,表现为新旧因素并存与阶级对立交织 [1] - "超稳定结构"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系统的强耦合实现周期性震荡与修复,农民起义等动乱成为系统修复的"安全阀" [1][2] - 两种理论差异在于:"弹性社会"强调微观渐变如租佃关系货币化,"超稳定结构"侧重宏观循环如王朝更替重建旧秩序 [3][4] 城市经济模式比较 - 苏杭型城市体现"弹性社会"特征,明清时期形成"府城+卫星市镇"格局,新旧经济形态共存但受制于海禁政策未能突破农业本位 [6] - 开封型城市呈现"超稳定结构"特点,经济结构单一依赖漕运与农本,缺乏多元土地建制和区域分工体系 [6] - 两类城市发展路径分化:苏杭依靠市场化内生增长实现弹性缓冲,开封依赖政治权力外生驱动导致系统性崩溃 [7] 工业革命冲击与洋务运动 - 工业革命通过经济脱嵌、政治失序、士人转型三重机制瓦解"超稳定结构",推动中国从周期性震荡转入现代性探索 [11] - 洋务运动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形成"官督商办"混合经济模式,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技术溢出带动周边工业化升级 [16] - 民族工业呈现"小农经济—手工业—近代工业"混合结构,如无锡荣氏面粉厂与当地麦作经济形成区域性循环 [18] 社会阶层转型 - 士绅阶层将地租收入转化为工业资本,张謇等建立"企业—社区"一体化模式延续乡族协调机制 [18] - 劳工阶层形成"半工半农"弹性身份,江南制造局雇工超2000人但仍保留封建工头制管理 [19] - 买办阶层充当官商缓冲,唐廷枢等利用外资银行贷款缓解本土资金短缺 [19] 产业转型特征 - 丝织业采用"机器生产+家庭代工"混合模式,延续弹性社会"新旧共生"特征 [20] - 民族工业资本来源多元,依赖地租转化、官僚资本和外国银行贷款,暴露依附性发展局限 [20] - 意识形态尝试调和工业化与儒家伦理,通过"实业救国"话语但管理仍保留工头制 [21]
智能涌现:无尽前沿
华夏时报· 2025-05-29 08:51
工业革命发展范式 - 三次工业革命均遵循科学前沿突破→技术转化→通用技术支撑→社会经济指数增长的发展范式 [2][3] - 蒸汽革命依托物理/数学/工程学突破 电气革命基于电磁学/化学成果 信息革命源于量子物理/信息论等学科 [2] - 人工智能可能成为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通用技术 其涌现现象与参数规模呈指数关系 [3][4]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 - ChatGPT通过图灵测试标志着机器思考能力的质变 大模型将成为AI时代的操作系统 [6] - 生成式AI代表深度学习最新进展 在任务处理能力上接近或超越人类平均水平 [5] - 中国公司DeepSeek实现技术突破 以更少资源7天获取1亿用户 刷新行业纪录 [8] 产业应用前景 - AI将深度重构汽车/医疗等行业 自动驾驶改写交通逻辑 医疗AI可能重塑职业角色 [12] - 企业级AI应用呈现快速颠覆特征 个人消费端则表现为渐进式改进 [12] - 智能产业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 传统科研机构模式需升级为需求导向型创新体系 [13] 技术演进历程 - 数字化发展经历媒介数字化(高清电视)→互联网经济→智能强化三个阶段 [9] - ABC技术框架(AI/大数据/云计算)预示从"互联网+"向"智能+"的转型趋势 [9] - 历史技术突破案例包括1986年图形界面/90年代数字电视/2016年AlphaGo等里程碑 [7]
突破垄断——广州体制的走私“虫洞”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07:47
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与衰落 - 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鸦片贸易和战争控制对华贸易,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英国政府取缔,标志着白银时代终结[2] - 公司垄断模式被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取代,贸易体系从国家主导转向"散商"主导的自由贸易[2] - 公司长期面临对华贸易逆差,需依赖散商资金网络填补缺口,1769—1792年散商注入2881万西班牙银元,覆盖93%茶叶采购成本[6] "散商"对贸易体系的冲击 - 三位苏格兰"乔治·史密斯"通过跨地域商贸活动(马德拉斯、孟买、广州)构建印太跨洋经济网络,推动茶叶、白银、棉布和鸦片流动[3] - 散商以年利率18%—22%向中国行商放贷,导致累计欠款429.6万银元,引发1779年广州金融危机[7] - 散商建立独立走私网络,利用印度棉花和鸦片与中国茶叶形成三角贸易,削弱公司垄断权[7] 广州体制与垄断结构对比 - 清朝十三行是防御性垄断,核心为政治维稳,松散官商联合体需承担外商走私连带责任(如伍秉鉴被罚16万两白银)[18] - 东印度公司是扩张性垄断,拥有军事、司法权,1757—1765年从孟加拉掠夺3700万英镑(占英国国库收入40%)[19] - 广州体制下十三行承担重税,1773—1835年累计捐银460万两,而东印度公司获国家军事支持将市场行为转化为殖民扩张[19] 工业革命对贸易格局的重塑 - 工业革命产能突破短缺经济限制,使自由贸易成为可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瓦特、斯密)成为思想与技术创新源头[14] - 散商推动英国政府1813年通过《印度贸易垄断废止法》,终结公司特权,将走私实践与斯密自由主义思想结合[9] - 清朝"一口通商"(1757年)与十三行制度原适应重商主义垄断,但工业革命催生的散商需求打破原有平衡[21] 三角贸易与经济地理 - 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通过商品(茶叶/鸦片/棉花)、资本与权力交织塑造近代亚洲经济格局[5] - 马德拉斯作为鸦片中转站(1640年起)、孟买作为棉花与鸦片输出港、广州作为茶叶出口与鸦片终端形成完整链条[3][4] - 散商利用公司财库系统转移白银支撑茶叶贸易,同时通过高利贷和走私构建独立盈利闭环[6][12]
黄仁勋:未来所有移动设备都将成为机器人
快讯· 2025-05-19 04:35
英伟达CEO黄仁勋关于机器人未来的观点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目前大多数机器人系统缺乏足够的生产规模以推动创新和进步[1] - 黄仁勋预测未来所有移动设备都将演变为机器人[1] - 这一转变将引发工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1] - 新型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于工厂场景[1] 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 机器人技术将从专用设备向泛在化移动设备转变[1] - 工业领域将成为机器人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1] - 生产规模扩大将成为推动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1]
法国巨头施耐德,靠什么跨越189年?
虎嗅· 2025-04-17 05:43
公司历史与转型 - 公司成立于1836年,从铸钢厂起家,历经钢铁、军火、电气三大行业转型,现为全球顶级电气企业[2][5] - 2024年公司员工超16万,年营收达2900亿人民币,总市值1200亿欧元[6][59] - 公司名称于1999年变更为施耐德电气,标志全面聚焦电气领域[52] 早期发展阶段(1836-1914) - 1836年欧仁·施耐德在兄长支持下建立勒克勒左工厂,3年内收回成本并成为家族新现金牛[9][11] - 1840年通过法国首艘蒸汽机船零部件进入军火领域,1843年改良蒸汽锤使生产效率提升10倍[12][13] - 1880年代引入托马斯炼钢法使钢产量十年增长470%,1889年参与埃菲尔铁塔建设[17][22] - 20世纪初成为欧洲第二大军火商,军火营收占比超50%[21]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 - 一战期间CA1坦克设计缺陷导致军事失败,但战后电器和水泥业务快速扩张[26][30][33] - 二战期间勒克勒左工厂遭盟军轰炸摧毁,数万员工伤亡[41][42] 战后重建与电气转型(1945-1999) - 1981年新任CEO迪迪埃推动战略转型,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电气领域[49] - 1988-1992年连续收购TE电器、实快电力、梅兰日兰,奠定电气领域地位[50][51] - 1999年启动中国"掠夺式扩张"战略,通过合资并购建立本土化供应链[52][53] 全球化运营现状 - 当前低压电器市场份额约为第二名两倍,2003-2018年营收增长3倍、净利润增长6倍[58] - 2024年拟以1320亿美元市值收购Bentley Systems,或创法国收购史前十记录[59] - 面临中国正泰等本土品牌竞争压力,2006年侵权诉讼赔偿3.35亿元[61][62] 技术与管理特色 - 早期实施12小时工作制+8天带薪假+员工福利体系,1880-1895年劳动生产率提升120%[13][18] - 坚持"进化而非革命"理念,通过持续技术改良而非颠覆创新实现发展[67] - 建立完全本土化管理团队和市场反应机制,深度本土化供应链形成护城河[56][57]
机器人竞赛堪比工业革命,而美国正在输给中国
凤凰网· 2025-04-15 06:39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 - 摩根大通预测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总量将达到50亿台 [3] - 马斯克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至少达到100亿台 超过人类数量 [3] - 人形机器人将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 工业生产 餐饮服务等领域 [3]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 - 中国过去五年申请5590项人形机器人专利 美国仅1442项 [3] - 中国机器人专利数量比其他19个专利产出最多国家总和多22% [3] - 2024年中国公司推出35款人形机器人 占全球总数三分之二 [3] - 中国投入工厂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自2021年起超过其他国家总和 [3] 行业变革与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将重塑全球经济 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抓住自动化机遇的国家 [4] - 中国具备政府支持 领先研究水平 供应链实力等关键优势 [4] - 全球56%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公司位于中国 [5] - 美国在"大脑"部件研发上占优 但仅占总成本4% [5] 中国制造业与供应链优势 - 中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一制造业产出 生产能力远超美国 [5] - 中国在高质量制成品 人工智能系统 机器人产业方面具备综合优势 [5] - 人形机器人"躯体"部件生产公司中 中国21家 美国17家 [5] 行业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进步显著提升机器人环境交互能力 [4] - 中国政府在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投入大量资金 [4] - 行业仍处起步阶段 但中国已掌握竞争主动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