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同股不同权
icon
搜索文档
【锋行链盟】港交所IPO基础发行架构
搜狐财经· 2025-09-26 01:09
港交所(香港联合交易所)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其IPO(首次公开招股)市场以市场化、国际化及灵活的上市制度著 称。港交所IPO的基础发行架构主要由参与主体、发行结构类型、核心流程及监管规则四大模块构成,以下逐一解析: 一、参与主体:IPO的核心角色 港交所IPO涉及多方协作,主要包括以下主体: 1. 监管机构: 二、发行结构类型:适配不同企业需求 港交所支持多元化的上市结构,核心类型包括: 1. H股上市(境内注册企业) 2. 红筹股上市(境外注册企业) 3. 同股不同权(WVR, Weighted Voting Rights) 1. 发行人:拟上市企业(需符合港交所上市条件)。 2. 保荐人(Sponsor):核心协调者,负责对发行人进行尽职调查、协助重组架构、撰写招股书、与港交所沟通,并对上市 合规性承担首要责任(需为港交所认可的持牌券商)。 3. 承销团:负责股份销售,包括主承销商(Lead Underwriter)、副承销商等,通常由国际大投行或中资券商组成,承担估值 定价、路演推介、分配股份等职能。 4. 中介机构: 法律顾问:发行人律师(处理境内/境外法律合规)、承销商律师(核查发行人资质及交 ...
德勤:预计A股新股融资势头延续,香港将稳坐全球新股融资宝座
贝壳财经· 2025-09-24 05:45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胡萌)9月23日,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和 香港新股市场回顾与展望》报告。报告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十大新股的融资规模将会稍逊上年同 期。但受惠于期内有6只超大型新股上市,以新股融资额计算,香港交易所将继续夺得全球新股融资排 名的冠军。 资本市场服务部预计,截至9月30日,A股市场会有78只新股上市融资771亿元,对比去年前三季度的69 只新股融资478亿元,新股数量增加13%,而融资总额增加61%。其中,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将分 别会有25只、38只和15只新股上市,分别融资454亿元、269亿元和48亿元。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杨红梅指出,随着美联储展开降息周期,预计将有更多 海外资金寻求布局亚洲高成长投资目标,涵盖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这将为今年第四季度香港多宗超大 型新股发行,提供充裕的市场资金、流动性支撑及更理想的估值环境。 杨红梅还表示,除了当前监管机构积极支持的A+H上市项目,以及专为生物科技、特专科技企业设立 的科企上市专线外,香港特区政府拟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则、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 市、持续优化主板 ...
融资前差点丢了公司!多亏这位法律军师的 “股权救命课”
搜狐财经· 2025-09-23 14:54
段海宇丨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 2023 年深秋,深圳南山科技园的一间办公室里,AI 医疗公司创始人陈总攥着刚到手的 Pre-A 轮投资意 向书(TS),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 投资人要求占股 20%,可按公司现行股权方案,融资后他的持 股比例会从 45% 稀释到 36%,一旦另外两位合伙人跟投资人站在一边,他这个创始人就要彻底失去控 制权。 随后,段律师给出了 "法律 + 商业" 双视角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在公司章程里加入 "同股不同权" 条 款,以"少拿点收益,多握点决策权"为策略,把陈总 45% 的股权拆分为 30% 的 "经济收益权"(分红、 增值)和 51% 的 "投票权"(重大决策)。也就是今后公司分红时,陈总按 30% 的比例拿;将来公司估 值涨了,他的股权增值部分,也按 30% 的比例算。但所有 "重大决策"(比如融资、改章程、核心业务 调整),陈总手里的投票权占 51%—— 超过了 "半数线",现在投票权提到 51%,哪怕投资人跟两个合 伙人都站在对立面,除重大事项外,陈总一个人的投票就能决定 "这事能不能干",彻底守住了 "创始人 说了算" 的底线,相当于有了 "最终拍板权";另一 ...
前三季度港股IPO集资额升228%,556亿稳居全球集资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11:27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港股IPO市场认购盛况空前 大行科工以7558倍认购倍数领先 布鲁可和银诺医药分别获得6000倍和5342倍认购 [1] - 前三季度香港迎来66只新股上市 数量同比增长47%至66只 集资总额达1823亿港元 同比大幅上升228% [1] - 全年预计超过80宗新股上市 总集资额介于2500亿至2800亿港元之间 [1] 市场资金与流动性 - 美联储降息周期推动海外资金涌入亚洲高成长性投资标的 为香港超大型新股发行提供资金和流动性支持 [2] - 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 股市日均成交额维持在2000亿港元以上 推动企业估值整体上升 [3] - 港股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 外资可获得多元板块配置机会 A+H股存在股价折让形成估值洼地 [7] 上市申请与政策支持 - 港交所前8个月收到283个上市申请 同比增长123% [4] - 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 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2] - 香港联交所提出降低A+H股发行人H股最低上市门槛等建议 拓宽境内企业融资渠道 [2] 新股结构与行业分布 - 前三季度有6只超大型新股上市 包括5只A+H新股及1宗分拆项目 另有4只大型新股 [2] - 前五大新股均由募资额超100亿港元项目构成 融资总额同比增长135%至987亿港元 [6] - 融资额集中于三大行业 制造业占比37% 消费行业占20% 能源和资源行业占16% [6] 市场多元化与产业分布 - 港股IPO市场呈现高度多元产业分布 涵盖工业、金融、消费、医疗健康、TMT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7] - 科技企业上市专用通道及同股不同权规则优化 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4] - 措施有助于吸引创新企业赴港上市 促使发行人来源地、行业分布及资金结构更趋多元化 [4] 定价与投资回报 - 以发售价范围下限定价的公司占比降至23% 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9% 以上限定价占比升至20% [6] - 上半年港股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为33% 高于去年同期的9% [4] - 98%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 87%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20倍以上 [5] 板块表现 - 医疗及医药行业新股数量最多 制造业在融资额上领先 主要受宁德时代等超大型项目带动 [6] - A+H上市、生物科技及科技板块继续成为香港新股市场主要动力 [2]
中概股回归有望加速 港股市场活力或持续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55
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 中概股回港上市有望迎来更多支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发表了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其中明 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宏业金融集团跨境上市技术总监谢家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概股回港上市规则的优化,为企业 提供了更大的灵活度与选择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和整体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 所有优质企业都必须"回归"。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市,关键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者结构相匹 配。 同时,港股的"同股不同权"制度也在吸引优质创新企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包括小米集 团、京东集团等中概股均已通过"同股不同权"制度在港股上市。 对于没有同股不同权(WVR)架构的大中华企业,上市时最低市值要求为30亿港元。若存在WVR架构且 被视为"创新产业公司",则最低市值要求为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 不少于10亿港元。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中概股企业累计有412家,总市值约1.34万亿美元。其中,在纳斯达 克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累计约339家,总市值约7120亿美元。 盈科美国律师事务所纽约资本 ...
中概股回归有望加速
证券日报· 2025-09-21 15:37
中概股回港上市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明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1]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提供一对一咨询渠道并允许企业保密提交申请 [4] - 中国证监会主席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3] 中概股市场现状 - 中概股企业累计412家总市值约1.34万亿美元其中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约339家总市值7120亿美元 [2] - 15%头部优质中概股企业占整体中概股市值九成以上且完全符合港股上市条件 [2] - 禾赛科技在港上市首日市值达358.51亿港元首发募集资金约41.6亿港元为近四年最大规模融资项目 [3] 上市规则与要求 - 无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上市最低市值要求30亿港元 [4] - 同股不同权架构创新产业公司最低市值要求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会计年度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 [4] - 纳斯达克交易所拟修订规则要求主要在中国运营公司IPO最低募资2500万美元 [2] 回归路径与行业分布 - 中概股回归呈现四条主流路径:第二上市、私有化后重新上市、分拆上市及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5] - 回归行业从互联网平台和生物科技扩展至资源与能源、硬科技半导体、AI基础设施及工业软件等领域 [5] - 2020至2021年共有17家企业回归港股包括网易、哔哩哔哩和百度等多家已转为双重上市 [4] 市场影响与流动性 - 高盛预计27只中概股有望回流港股总市值超1.4万亿港元 [5] - 瑞银预计中概股回流将为港股日均成交额增加190亿港元 [5] - 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更有能力承接中概股回流 [3]
非银行业周报20250921:当前利率环境利好险企-20250921
民生证券· 2025-09-21 10:02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非银行业维持"推荐"评级 [5] 核心观点 - 当前利率环境利好险企 2025年发展前景 [1] - 中国香港《施政报告》提出多项金融改革措施 包括强化股票市场、构建国际债券市场、发展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 [2] - 政策定调积极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有望持续提振市场情绪 [4] - 保险作为中长期资金入市 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扩大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有望降低险企负债成本 [4] - 资本市场回稳向好 市场交投活跃度保持高位 两融余额扩大 券商业绩修复趋势有望延续 [4] - 中国香港股票与债券市场制度优化调整 有望拓展内地非银机构南向投资机会 [4] 市场表现回顾 - 本周(2025 09 15-2025 09 19)各大指数升降不一:上证综指-1 30% 深证成指+1 14% 沪深300指数-0 44% 创业板指数+2 34% [8] - 非银金融板块整体回落:非银金融(申万)-3 66% 证券Ⅱ(申万)-3 51% 保险Ⅱ(申万)-4 76% 多元金融(申万)-0 50% [8] - 主要券商个股表现:中国银河-2 79% 中信证券-4 94% 国泰海通-5 01% 华泰证券-6 06% [8] - 主要保险个股表现:中国人寿-2 45% 中国平安-4 47% 中国太保-6 51% 新华保险-7 39% [8] 证券业务表现 - 经纪业务:本周沪深两市累计成交0 80万亿股 成交额12 45万亿元 A股日均成交额2 49万亿元 环比上周+8 55% 同比+344 52% [15] - 投行业务:截至2025年9月19日 年内累计IPO承销规模630 28亿元 再融资承销规模9547 88亿元 分别达到2024年的101%和552% [15] - 信用业务:两融余额24024 13亿元 较上周+2 16% 同比+75 21% 占A股流通市值2 45% [15] - 股票质押:场内外股票质押总市值30250 46亿元 较上周+0 40% 同比+37 99% [15] 保险业务表现 - 中国太保2025年1-8月保费收入:太保寿险2170 50亿元 同比增长13 2% 太保财险1428 09亿元 同比增长0 4% [36] - 新华保险2025年1-8月保费收入1580 86亿元 同比增长21% [36] - 2024年累计寿险保费增速:中国人寿4 7% 平安人寿7 8% 太保寿险2 4% 新华保险2 8% 人保寿险5 3% [19] - 2024年累计财险保费增速:人保财险4 3% 平安财险6 5% 太平洋财险6 8% [24] 流动性状况 - 货币资金面:本周央行净投放5923亿元 开展1 83万亿元逆回购操作 [27] - 资金利率上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R001上行9bp至1 50% R007上行3bp至1 52% DR007上行3bp至1 51% [27] - SHIBOR隔夜利率上行9bp至1 46% 6个月AAA同业存单收益率下行1bp至1 64% [27] - 债券收益率变动不一: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bp至1 39%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持平于1 87%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持平于2 20% [27] 公司动态与融资活动 - 中国太保完成155 56亿港元H股可转换债券发行 采用零息债券结构 于9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 [1][36] - 多家券商完成债券发行:广发证券发行47 3亿元公司债券 票面利率1 93%-1 95% 申万宏源发行69亿元公司债券 票面利率1 76%-1 91% 华西证券发行20亿元公司债券 票面利率2 08% [36] - 中国银河发行50亿元永续次级债券 首个定价周期票面利率2 40% [36] - 中国平安2025年度长期服务计划购得7461 50万股H股股票 占总股本0 412% [36] 政策与市场发展 - 中国香港《施政报告》提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2] - 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 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2] - 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 [2] - 债券市场方面 推动使用离岸中国国债作为不同清算所抵押品 商讨在港推出离岸国债期货 [3] - 扩充互换通下利率衍生品种类 推动场外衍生工具发展 与内地适时推出跨境人民币回购业务 [3] 投资建议标的 - 保险板块重点关注:阳光保险、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财险 [4][39] - 证券板块重点关注: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和广发证券等头部券商标的 [4][39]
各界解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门槛放宽,或可带动豪宅及非住宅物业交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1:45
香港金融与资本市场发展 - 香港将积极争取更多国际机构落户 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以增强"背靠祖国 联通世界"优势 [1] - 香港交易所支持施政报告措施 认为将丰富证券、固定收益、货币、商品及碳市场等领域产品种类 推动市场多元发展 [1] - 施政报告提出完善主板上市机制 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规定 探索股票结算周期缩短至T+1 推动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6] - 德勤建议分阶段延长港股交易时段 短期减免人民币柜台交易印花税 推出海外公司上市专线吸引东盟等企业融资 [7] - 香港证监会认为将人民币柜台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纳入沪深港通可深化内地市场联系 扩展数字资产产品类型可促进数字资产生态系统发展 [7] - 香港交易所主席表示跨资产类别举措将拓宽金融生态圈 提升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场领先地位 [8]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 - 香港将推动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核心产业 促进AI与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 [1] - 香港科技大学支持"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策略 认为可推动经济升级转型和扩大顶尖人才库 [1] - 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 [6] 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优化 - "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要求申请人在港投资不少于3000万港元 其中房地产投资额最多算入1000万港元 [4] - 计划优化后 购买非住宅物业可算入额由1000万港元提升至1500万港元 住宅物业成交价门槛由5000万港元下调至3000万港元 [4] - 孖士打律师行观察到计划推出后豪宅市场成交量显著上升 增长主要由内地买家推动 [4] - 经络按揭数据显示 价值3000万港元以上豪宅买家中35%按七成上限顶格申请贷款 [5] - 普华永道建议政府同等放宽住宅物业可算入额限制 认为门槛下调最受潜在投资者欢迎 [6] 房地产市场措施影响 - 香港特区政府去年10月放宽所有住宅物业按揭成数上限至七成 不论物业价值及是否自用 [5] - 放宽按揭措施后 豪宅物业买家顶格申请七成按揭的比例显著增加 [5] - 经络按揭认为优化资本入境计划配合放宽按揭及"撤辣"措施 可带动豪宅及非住宅物业交投 提振整体物业及按揭市场 [5] 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 - 施政报告通过多项措施发展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 香港证监会认为可为市场多元化发展注入强心针 [7] - 香港证监会与金管局正制订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路线图 将于9月25日举办论坛探讨新机遇 [8]
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 “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23:21
香港资本市场政策动向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 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推动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 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 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 成为全球交易所冠军 [1] - 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 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 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五成以上 [2] - 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4年最大港股IPO 国际配售认购15.2倍 散户认购达151.2倍 [2] A+H上市企业动态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A+H上市公司达161家 较2024年底新增11家 [2] - 超过51家A股公司正处于赴港上市排队进程中 包括迈瑞医疗、海澜之家等企业 [2] - 出现换股吸收合并(浙江沪杭甬与镇洋发展)和"私有化+介绍上市"(新奥股份)等创新上市方式 [3] 科企专线与上市制度优化 - 香港交易所于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允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6] - 禾赛科技依托"科企专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 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 成为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 [6] - 联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 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时被视为满足创新产业公司规定 [6] 同股不同权制度讨论 - 当前香港上市条例第8A章要求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满足市值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年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等条件 [7] - 特殊投票权股票的投票权不得超过一般投票权股票的10倍 一般投票权股票总投票权不得少于10% [7] - 行业专家建议适度放宽"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要求 包括创新产业定义、市值或收益要求 以及特权投票比例限制 [7][8]
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13:11
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2025年施政报告。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李家超表示,香港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 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此番表态,再度引发了市场对港股IPO的关注。今年以来,科技与消费两大板块双轮驱动,一场IPO盛 宴在港股市场盛大展开。 根据统计,截至9月17日,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 和,勇夺全球交易所冠军。其中"A+H"上市潮的加速度特征尤为显著,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 市,涉及硬科技、新消费、生物医药等多个新兴领域。随着禾赛科技在港成功上市,中概股回港通道也 时隔两年重启。 行业人士预计,未来港股IPO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火热,A股公司仍是港股重要的上市来源,中概股回港 上市通道也将保持通畅。 "A+H"大扩容 回顾今年前9个月的港股IPO市场,从上市数量到融资规模均重回"巅峰",而其中融资额前五企业全部被 A股公司包揽。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