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发展

搜索文档
【渭南】242个产业园托起600亿大产业
陕西日报· 2025-09-24 22:58
9月的渭南大地,秋意渐浓,从大荔县的冬枣大棚到白水县的苹果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11日,在大荔县绿丰源种植农场的大棚里,阳光透过棚膜洒在冬枣上,工人们小心翼翼地采摘 成熟的冬枣。 作为全国冬枣最佳优生区之一,大荔县凭借独特的光热资源与昼夜温差,孕育出肉质脆甜、营养丰 富的优质冬枣。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表示,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设施农业广泛普 及,将冬枣上市期从原本的集中时段变为5月至10月。 市级产业园则更注重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华州区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 展设施蔬菜,推广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成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 截至2024年底,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70万吨,年产值突破90亿元,全产业链产 值跨越百亿元大关。 大荔冬枣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渭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渭南市的现代农业产业 园建设正呈现"多点开花、梯次推进"的良好态势。 "截至目前,渭南市已累计创建各级产业园242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0个、市级60个、县级 169个。'四级联创'格局全面构建,各级产业园创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 | 浑源:北岳灵秀厚植“千年芪乡
央广网· 2025-09-22 08:08
0:00 【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 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大同9月20日消息 "北岳擎天一柱尊,云中独立几千春……"相比北岳恒山和悬空寺在全国的知名度,依偎在恒山臂弯里的千年古城浑源似乎有些低 调。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大同市,始置于西汉,因浑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除了厚重的历史,革命老区浑源曾在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这里有山西 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浑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官儿乡遍种黄芪的大地上,矗立着官儿村烈士亭、穆家庄村烈士陵园等红色遗迹;二岭村全长3000多米的 抗战地道,与明代烽火台遥相呼应,诉说着烽火岁月的感人故事。 近年来,浑源县围绕"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举文化生态牌、建特色休闲城、走旅游康养路,正在努力走出一条彰显北岳文化、体现厚道 精神、具有浑源特色的县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黄芪之乡"的产业"芪"迹 从一根黄芪到一条产业,浑源县围绕黄芪种植端原生态保护、生产端精 ...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 | 浑源:北岳灵秀厚植“千年芪乡”
央广网· 2025-09-22 07:23
黄芪产业 - 公司3500亩黄芪生产基地产量占年销量20% 其余从当地种植户收购约600吨黄芪[4] - 黄芪种植面积28万亩 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 涉及芪农约3万多户[5] - 围绕种植端原生态保护 生产端精深加工 销售端小众高端定位 强化种质保护和品种提纯[5] - 建成全国唯一黄芪主题博物馆 2023年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 凉粉产业 - 从事凉粉企业和个体户200多家 夏季摊点800多家 从业人员超1万人[7] - 对标柳州螺蛳粉百亿产值模式 推动2家企业获SC认证 建设区域公共品牌[9] - 研发沙棘凉粉 黄芪凉粉等新产品 2024年获评大同市级专业镇[9] - 建成凉粉文化园 集生产加工 康养休闲 研学旅游于一体[9] 文旅产业 - 县域内存有488处不可移动文物 其中国宝级古迹7处[10] - 2024年新建2.36万平方米恒山游客中心 提供票务 交通 餐饮 文创一体化服务[10] - 文创产品推出19个系列35款 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78%[12] - 2024年接待游客567.82万人次(增速46.52%) 综合收入18.47亿元(增速61.31%)[14] - 智慧旅游系统接入线上平台大数据 分析游客消费习惯和客源地数据[12] -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高度还原悬空寺等古建 带动景区热度提升[14]
电商赋能“链”式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向“新”而“兴”
搜狐财经· 2025-09-19 11:28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各地建设2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98个农业产业 强镇项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随着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 不断提升,乡村特色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眼下,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井旺庄村的"秋甜"蜜桃进入大量上市期。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订单不仅覆盖本地商超,还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 各地。 在"中国蜜桃之都"蒙阴,每年5月至11月,蜜桃购销都是这里的"主旋律",也成为蒙阴很多网红的"主战场"。71万亩、年产量超20亿斤的蒙阴蜜桃,要 在此时完成从生鲜果品到百亿销售的整个流程。去年蜜桃旺季时,日最高网络订单量超过了100万单。 蒙阴县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滕德富告诉记者,电商平台全面提升了"蒙阴蜜桃"这一品牌的知名度。网络销售蜜桃价格也普遍较高,还直接带动了线下 市场价格提升。据综合测算,网络销售为每斤蜜桃提高了0.5元的售价。 电商不是简单的网上开店,而是带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整体提升。"要在网上卖得多、口碑好,就要打造 ...
国网甘肃电力护航“薯”光路
中国能源网· 2025-09-18 09:49
马铃薯加工行业现状 - 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 形成从良种选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4] - 全市宽粉加工主体达128家 年产能23万吨 产品种类超120种 年产值达65亿元[4] - 马铃薯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产业链延伸至雪花全粉、固体饮料、饼干等多元化产品[4] 企业生产与销售情况 - 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进行马铃薯薯片加工 开发复合薯片等多元化产品[1][4] - 定西市恒源清真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享誉全国的"定西宽粉" 研发即食型土豆鲜粉线上日销量达3000单[1][4] - 马铃薯加工企业当前处于生产旺季 生产线全负荷运转将原料转化为发往全国的产品[1] 电力保障措施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提前优化供电设备 组织人员走访企业统计用电容量并评估设备承载能力[3] - 安排专人对供电变压器进行测温及电流电压测试 对高负荷设备及时更换调整[3] - 台区经理深入车间协助巡视核心用电设备 实现安全隐患即查即消 并培训企业自主维保能力[3] 产业升级与电力赋能 - 马铃薯产业从传统炭火加工模式转变为全程自动化现代化生产 电力保障推动品质稳定可控[5] - 电力支撑串联企业发展与民生保障 为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5] - 电力公司以常态化供电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以电促兴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5]
傲农生物:食品板块集中亮相 全产业链发展成果丰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6 12:09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首次以独立身份亮相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 展示鲜肉 肉制品 特色产品泰和乌鸡及自主研发全套屠宰设备 [1] - 公司加速向全产业链迈进 执行"突破饲料 优化养猪 发展食品"战略 [1] - 2020年起公司积极拓展屠宰与食品业务 围绕生猪养殖核心区域与主要消费市场布局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 [5] 生产能力与基础设施 - 厦门食品基地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120万头 牛8万头 羊15万头 肉制品加工年产能1万吨 拥有2万吨冷库存储能力 [5] - 福州屠宰基地可年屠宰生猪100万头 牛5万头 羊10万头 是集屠宰 精深加工 产品交易 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肉类联合加工企业 [5] 产品创新与合作伙伴 - 公司展示自主研发全套屠宰设备 彰显食品加工全链条创新能力 [3] - 已研发推出多款优质肉制品 与山姆 宜家 沙县小吃 海底捞 盒马鲜生 东方甄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7] - 产品精准覆盖家庭和酒店等多元消费场景 泰和乌鸡以独特地域特色和营养价值吸引观众 [3][7] 产业链建设与未来规划 - 公司逐步构建"屠宰-分割-加工"全产业链 建立从源头养殖到终端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7] - 未来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品质升级为核心 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现代化食品品牌 [7]
中国“三号民企”的掌舵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9-07 04:03
公司规模与行业地位 - 恒力集团以8715亿元营收总额位列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 连续五年保持探花之位[1] - 公司营收规模超过榜单第5名比亚迪和第172名蔚来总和 员工总数达21万人 约为腾讯员工数量的1.9倍[1] 产业链布局特征 - 构建完整产业链覆盖"原油—芳烃、乙烯—PTA、乙二醇—聚酯—民用丝及工业丝、工程塑料、可降解新材料、薄膜—纺织"全环节[2] - 实现从最初端原油到最末端消费品的全自主生产 产业链完备性行业罕见[2] 历史发展阶段与关键投资 - 1994年以369万元收购镇办企业吴江化纤织造厂 成为吴江首批民营企业家 1995年盈利突破1000万元 1996年盈利增长至2700万元[2] - 2002年向上游化纤生产领域拓展 成立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一期项目投资22亿元[4] - 2010年进军石化产业 建设大连长兴岛产业园 2019年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 系民营炼化首个重大项目[4] 逆周期扩张策略 -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收购倒闭生产线 危机后产能扩张匹配市场复苏[8]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低价收购纺丝设备 逆势投资江苏宿迁工业园 同年首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407位[8] 新业务领域拓展 - 收购闲置十年STX大连造船厂 进军造船行业 2022年9月完成资产交割[8] - 累计开工船舶70余艘 手持订单排至2029年 年加工钢板能力达230万吨 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造船基地[9] - 通过建造两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及82000吨散货船突破技术壁垒 实现自主制造发动机[8] 管理层与传承安排 - 创始人陈建华24岁创业 其子陈汉伦在相似年龄进入家族企业 现任恒力重工总经理及董事[12] - 恒力重工借壳上市进程中由陈建华出任董事长 核心岗位安排体现二代培养意图[12] 财务表现与行业挑战 - 2023年上半年恒力石化受行业周期与外部环境影响 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12] - 旗下三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均高于75%[12]
科技赋能浆果“蓝”——辽宁持续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04 01:44
行业规模与地位 - 辽宁省蓝莓种植面积达20.5万亩 产量11万吨 均居全国前列 产值突破80亿元[1] - 蓝莓产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带动前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8] 科研与技术突破 - 搭建"研究所+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攻克采后修剪技术及花色苷提取与稳态化技术[2] - 自主研发蓝莓新品种包括"辽蓝513""辽蓝515""侠女""虞美蓝""启明星" 打破国外长期垄断[2] - 大连大学团队保存品种资源400余个 建立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圃 自主研发新品种300余个 授权70项占全国总量70%以上[3] - 花色苷稳态化技术使花青素保留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 生物利用度提高8至10倍[7] 种植技术与推广 -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手册+现场指导"推广体系 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解决技术难题[4] - 设施农业技术实现反季节增值 "美植袋"半基质栽培配合水肥一体化使亩产达750公斤[6] - 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手段 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6] - 预冷及新型保鲜技术延长蓝莓保鲜期至35天 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6] 经济效益与模式创新 - 种植户案例显示单棵蓝莓利润过百元 六分地大棚总利润接近10万元 投资一年回本[5] - "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户"模式建成500栋智能大棚 鲜果年产量超400吨[7] - 稳态化技术使加工企业利润率提升15%至30% 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7][8] - 发展"蓝莓+旅游"休闲农业 开发果酱果酒等加工品 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7] 未来发展规划 - 强化种源自主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 扩大自主品种推广面积[8] - 推进"数字蓝莓园"建设 实现环境调控水肥管理采收加工全流程数字化[8] - 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美妆原料等高端产品 提升加工产值[8]
潍坊安丘:从田间破土到全链成金,全国大葱出口第一县的产业跃升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14:01
产业规模与地位 - 安丘市年产量120余万吨大葱 年出口量占全国80% 是全国最大的大葱出口生产基地[1] - 已培育226家大葱加工企业 形成完整产业链体系[1][6] - 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出口额突破12亿元[6] 历史传承与品质认证 - 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 拥有数百年农耕智慧沉淀[2] -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认证[2] - 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 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欧盟 日本 新西兰三大市场准入的葱类产品[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 - 推行"双码溯源"体系 绿色溯源码显示种植信息及农残检测报告 蓝色认证码提供中检集团生态认证指标[4] - 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田间数据 通过"葱天下"APP实现精准灌溉施肥[4] - 大葱病虫害AI识别系统准确率达92% 比人工识别提前3天预警[4] - 兴安街道80%葱田实现数字化管理 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4] 生产效率与品质提升 - 标准化示范葱田达2.3万亩 亩均产量提升约15% 优质品率稳定在98%[3] - "老带新 技传技"产业传承模式将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农技深度融合[3]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大葱通过加工变为香葱酱 脱水料包 速冻葱段等200多个品类 价值大幅提升[6] - 实现全株利用 葱叶加工成纳米级葱粉 葱须和葱皮加工成有机肥[6] - "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仅汶南村就带动300余户农户 户均年增收2.8万元[6] 产业生态建设 - 依托30万亩葱田搭建"传统传承+科技赋能+全链发展"产业生态[1] - 依托"安丘农谷"打造集育苗 加工 冷链 电商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体[6]
文化赋能糟粕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路径
海南日报· 2025-08-20 01:11
产业文化价值 - 糟粕醋产业承载海南历史、地域记忆与侨乡情怀的文化符号 是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2] - 文化内涵为产业提供精神内核和价值基础 使经济产品延伸为文化符号和地方名片 [3] - 文化叙事打造"踏浪南洋""渔家酿造""百年酸汤"三大文化IP 连接侨乡情感并体现海洋资源利用智慧 [4] 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共有生产、餐饮主体270余家 其中51.9%在近5年内成立且规模较小 [5] - 2024年全年行业产值约1亿元 存在品质不稳定和标准化生产难题 [5] - 需通过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推动传统作坊向现代化工业转型 [5] 产业链建设 - 按照"特色化建基地、产业化扩规模、科技化筑基础、标准化提质量、品牌化增效益、体系化促融合"路径发展 [6] - 建设原辅料生产基地 形成"糟粕醋+旅游+文化+教育"复合型产业链 [6] - 挖掘祛湿开胃功能推动"文化+养生" 吸引健康消费群体 [6] 品牌与传播 - 培育"铺前三婆""海岛永芳""琼州糟粕醋"等龙头企业 借助名人效应和数字平台传播 [7] - 运用故事化叙事+场景化营销策略 通过文化节、烹饪大赛增强体验传播 [7] - 参与国际食品博览会 制作海外传播纪录片 开拓东南亚华侨市场 [8][9] 创新发展方向 - 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设计包装及文创产品 举办设计大赛激发创新 [6] - 建设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工厂 探索"产业小镇"发展模式 [5]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申报区域公共品牌 打造从地域文化标识到国民级调味品形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