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技术

搜索文档
中创新航(03931.HK):动储电池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格隆汇· 2025-09-11 19:20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收164.19亿元 同比增长32% [1] - 2025H1实现归母净利润4.66亿元 同比增长87% [1] - 毛利率17.53% 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 净利率4.59% 同比提升1.24个百分点 [1] 动力电池业务 - 动力电池业务营收106.62亿元 同比增长10% [2] - 动力电池装车量21.8GWh 同比增长23% [2] - 全球动力电池出货排名第四 国内排名第三 [2] - 2025年7月国内乘用车市占率达8.25%创历史新高 [2] - 新能源商用车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超310% 单月排名进入前三 [2] - 与大众 现代 丰田 奥迪 小鹏 零跑 长安等头部企业深入合作 [2] 储能业务 - 储能系统及其他业务营收57.57亿元 同比增长110% [2] - 储能电芯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四 [2] - 314Ah电芯实现大批量稳定交付 392Ah电芯已实现批量交付 [2] - 新一代600Ah+储能大电芯能量密度达440Wh/L以上 将于2025Q4量产 [2] - 与国家电投 中核汇能 中节能等国内客户深化战略合作 [2] 技术研发与全球化 - 泰国基地已建成投产 欧洲基地于2025Q1开工建设 [2] - 已完成高性能固态电解质等核心材料自研开发 [2] - 全固态硅基体系电池能量密度达430Wh/kg 已完成全固态电池产线建设 [2] - 与欧洲Volvo 奇瑞 吉利 徐工 三一等客户合作密切 [2]
“0-1”爆发在即!资金提前布局
格隆汇APP· 2025-09-11 12:51
时隔3年,创业板重返3000点! 今天,A股在短暂调整之后重新开启节奏,截至收盘,沪指收涨1.65%,创业板大涨5.15%,收报3053.75点。全市4220个股上 涨,涨停股数多达近百只。 CPO、PCB、服务器、半导体等AI算力产业链依旧是资金众星捧月的热门板块,这些板块近期累计涨幅非常巨大,导致有报 道质疑过度抱团而一度大幅回落,没想到才调整没几天,又重新恢复强势大涨。 这很显然说明了,对于未来增量空间巨大且确定性极高的行业,资金从来不会吝啬给予更高的认可。 其实新能源板块也是如此,截至今日收盘,创新能源(399266)强势上涨3.12%,上证科创板新能源指数(000692)上涨1.90%, 相比一些Al算力产业链也不遑多让。 01 已成趋势 最近,电池和光伏产业链的新能源板块表现堪称亮眼,不少细分赛道甚至不亚于AI算力产业链。 如果从4月7日的A股底部来看,以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的表现更让人惊讶。同花顺数据显示,A股近500家电池产业链 概念股中,有超过60只个股实现股价翻倍,包括超10只涨幅超过2倍,而期间涨幅超过50%的个股多达220多只,堪称全市场 产业链股中涨幅最亮眼的板块之一。 而随着新 ...
“0-1”爆发在即!资金提前布局
格隆汇APP· 2025-09-11 12:40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数大涨5.15%收报3053.75点,时隔3年重返3000点 [2] - 全市4220只个股上涨,近百只个股涨停 [2] - AI算力产业链(CPO、PCB、服务器、半导体)持续受资金追捧,近期调整后再度强势上涨 [2] - 新能源板块表现亮眼,创新能源指数上涨3.12%,上证科创板新能源指数上涨1.90% [3] - 电池产业链自4月7日底部以来,超60只个股股价翻倍,包括超10只涨幅超2倍,220多只涨幅超50% [4] - 科创新能源ETF(588830)连续7日净流入,年内净流入6.61亿元,近20日流入5.8亿元,基金份额增长1.5倍,规模达12.08亿元 [4] 行业驱动因素 - 政策面"反内卷"推动锂电和光伏行业转变,多晶硅期货价格从3万元/吨涨至5.67万元/吨,涨幅90% [6] - 碳酸锂价格期间上涨超60% [6] - 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全球电池储能系统装机86.7GWh(同比+54%),中国新型储能装机222GWh,新增备案665GWh(同比+120%),含122个GWh级项目 [7] - 8月国内储能系统招标容量47.2GWh(同比+2158%,环比+1142%),EPC规模22.2GWh,另有13.3GWh储能电芯和直流侧采招落地 [7] - 储能电芯企业订单激增,工厂满产,出现"一芯难求"局面 [9] -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落地,行业利润指标从三季度起显著飙升 [9] 固态电池发展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于2025年9月召开固态电池团体标准审查会及标准项目启动会 [13] - 头部企业启动新增产能建设,多家车企计划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 [15] - 企业规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能量密度350Wh/kg版本,2028年推出能量密度超1000Wh/L版本 [16] - 2027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达614GWh,全固态比例近30%(约180GWh),实现规模化量产 [17] - 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带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导电剂等环节技术升级,设备企业受益 [16] 投资机会 - 新能源板块进入估值修复回升态势,业绩景气拐点来临 [20] - 核心龙头股价翻倍后估值仍显低估,电池与能源管理产业链收入同比恢复增长,材料环节单位盈利进入上升通道 [21] - 科创新能源ETF(588830)聚焦光伏、储能、风电赛道,固态电池标的权重18.9%,成分股包括晶科能源(6.67%)、天合光能(6.46%)、大全能源(5.94%)等 [22][23] - 创业板新能源ETF(159261)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龙头,成分股总市值3万亿,前十大权重股占比超50%,包括宁德时代(14.05%)、阳光电源(13.81%)、汇川技术(13.21%)等,固态电池含量超30% [24] 行业前景 - 新能源板块处于周期与成长交汇点,未来数年产能优化、技术迭代和场景拓展将释放发展动能 [25] - 头部企业在海外市场布局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实现突破 [26] - 产业链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增长逻辑持续验证,资金长期信心升温 [27]
曼恩斯特(301325) - 301325曼恩斯特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1
2025-09-11 10:44
固态设备技术进展 - 固态/干法设备订单已于2024年陆续交付客户现场 [2] - 交付设备包括干法多辊成膜系统、陶瓷双螺杆纤维化设备及固态电池前段整线 [2] - 设备调试验证效果获客户认可 [2] - 公司采用干湿法双线布局策略 [2] - 已积累丰富前段技术储备及验证数据 [2] - 多工序设备均实现订单落地验证 [2] - 在新型陶瓷材料、双螺杆高效分散、超薄湿法涂层、活性物质与固态电解质双层共涂技术领域具创新优势 [2] 股份回购进展 - 第一期股份回购于2024年10月23日完成 [2][3] - 第一期累计回购787,700股 [2][3] - 第一期回购金额4,444.55万元 [2][3] - 第二期股份回购截至2025年8月31日仍在实施中 [3] - 第二期累计回购528,900股 [3] - 第二期回购金额2,883.78万元 [3] - 回购股份计划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 [3]
江特电机:公司将积极关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10:41
公司战略与技术布局 - 公司表示以目前技术路线未来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均需锂元素参与 [1] - 公司坐拥丰富优质的锂矿资源并将积极关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1] - 公司加快推进固态电池相关原材料研发以把握更多业务机会 [1] 行业技术发展前景 -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将增加对锂元素的需求 [1]
安洁科技: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尚未进行布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05:39
公司业务布局 - 安洁科技目前在固态电池领域尚未进行任何业务布局 [1] 投资者关注焦点 - 投资者关注公司在固态电池创新领域的研发布局情况 [3] - 投资者注意到固态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沿创新方向 [3] 公司技术发展战略 - 公司持续密切关注终端客户创新需求以保障技术领先地位 [3] - 公司致力于匹配客户需求进行技术、工艺和产品升级 [3]
固态电池真龙头上市!国家大基金、华为、中科院集体押注,行情或将超越寒武纪!
搜狐财经· 2025-09-11 05:22
固态电池行业动态 - 全球首个实现360Wh/kg固态电池量产并装车 技术覆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全路线电解质[1] - 低空电池已供货顺丰无人机、亿航智能 320Wh/kg电芯率先落地[1] - 国内唯一实现卤化物电解质吨级量产[1] 卫蓝新能源技术背景 -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中科院研究员李泓联合创立 是中科院固态电池技术唯一产业化平台[1] - 背靠中科院40年研发积累[1] - 华为、小米、中科院、国家大基金已入股[1] 联泓新科合作情况 - 与卫蓝新能源合资成立联泓卫蓝(江苏)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联泓新科持股51% 卫蓝新能源持股49%[3] - 双方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关键功能材料[4] 恩捷股份合作情况 - 旗下上海恩捷与卫蓝新能源签订框架协议 2025-2030年卫蓝新能源预计采购3亿平方米半固态电池隔膜及100吨全固态电解质[5] - 采购量占卫蓝同类材料需求的80%[5] 华友钴业合作情况 - 控股子公司天津巴莫与卫蓝新能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将根据卫蓝新能源需求进行正极材料合作开发[5] - 卫蓝新能源在新产品、新项目上优先考虑与天津巴莫共同开发[5] 未具名公司股权与业务 - 持有卫蓝新能源5%股权[5] - 2025年上半年启动年产50吨硫化锂(Li₂S)中试项目 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研发方面取得突破[5] - 布局锂渣回收、卤水提锂[5] - 电池级碳酸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4% 位居行业第一[5]
浙商证券:固态电池中试线加速落地 各材料环节全面升级
智通财经· 2025-09-11 03:41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 固态电池具备本征安全性与极高能量密度 有望成为动力电池终极技术路线[1]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为当前国内外最重视路线 预计国内2027年突破电解质技术链 2030年迈向规模化[1] - 国内政策大力支持固态电池发展 电池和新能车龙头全面布局[1] 固态电解质发展 - 无机物电解质具备高离子电导率和宽电化学窗口优势 聚合物电解质柔韧性好可改善界面接触 复合物电解质远期有望成为最佳路线[2] - 当前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难点在硫化锂降本 干法工艺的粘结剂也待优化[1][2] 正负极材料演进 - 高镍三元工艺成熟 CVD硅碳负极兼具性能和成本优势 将是较长时间内全固态电池正负极首选[3] - 单晶化 元素掺杂 表面包覆等材料改性将是正极厂差异化能力 高性能低成本多孔碳是CVD硅碳负极规模化关键[3] - 富锂锰基和锂金属负极均具有极高比容量 当前正处0-1节点[3] 集流体技术突破 - 传统铜集流体与硫化物电解质界面易遇水腐蚀 镍与硫化物难反应 业界在铜箔表面镀镍进行防腐[4] - 多孔铜箔具备轻量化 弹性大等特性 适配硅碳负极[4] - 纳米多孔镍弹性柔度高 有效缓解锂枝晶生长 使远期硫化物加锂金属负极成为可能[4] 配套材料创新 - 单壁碳纳米管具备卓越导电性和柔性网络结构 可显著提升硅碳负极循环 倍率及首效 改善固态电池界面接触[5] - UV打印是胶框印刷路线之一 效率和性能驱动UV打印渗透提速 UV胶受益放量[5] - 骨架膜工艺迭代中 成熟后有望替代胶框打印路线 大幅提升电解质膜生产效率[5]
再读固态电池投资机会-正负极&集流体发展方向
2025-09-10 14:35
固态电池行业研究关键要点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包括正负极材料、集流体和电解质 [1][9] * 涉及公司包括正极材料领域的厦钨新能、容百科技、丹森科技和振华新材 负极材料领域的天铁科技、英联股份、道氏技术和中毅科技 集流体领域的嘉元科技、诺德股份、中一科技和永航精密 [9] 核心观点与论据 **固态电池优势与挑战** * 固态电池主要优势为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 固态电解质替代可燃液态电解质提升安全性 能量密度理论上可超过500瓦时每千克 但面临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和固固界面性能差的技术瓶颈 目前半固态电池已量产 全固态电池仍处技术攻关阶段 [1][2] **正极材料发展方向** * 正极材料向高比容量和高压平台演进 短期内高镍三元材料主导市场 2030年后富锂锰基和镍锰酸锂等新型材料兴起 富锂锰基理论克容量320毫安时每克 电压平台3.7伏至4.6伏 瓦时成本未来可能接近磷酸铁锂 镍锰酸锂具4.7伏高压平台 成本低于磷酸铁锂 [1][3][4] **负极材料演变路径** * 2030年前硅碳负极成为主流 理论比容量4200毫安时每克 是石墨负极10倍 但存在体积膨胀问题 通过碳包覆和金属氧化物包覆技术优化 添加比例有望提升至30%以上 500瓦时每千克以上能量密度阶段将转向锂金属负极 理论比容量3860毫安时每克 [1][5] **锂金属负极挑战与解决方案** * 锂金属负极面临无限体积膨胀、死锂和枝晶生长引发短路风险 理想厚度为5~6微米 主流压延法产品厚度普遍超过20微米 蒸镀工艺能控制沉积厚度、防止枝晶、提高纯净度并增强结合力 减少循环损伤 [1][6] **集流体发展趋势** * 多孔铜箔适配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 具快充性能、高能量密度和抑制枝晶能力 但硫化物电解质易腐蚀铜箔 未来可能转向镍基或不锈钢集流体 镍基集流体为镍铁合金 表面氧化层隔绝硫离子腐蚀 机械强度高于铜 不锈钢集流体由东洋钢板公司开发 三星SDI预计2027年前量产 [1][7][8] **硫化物电解质应用挑战** * 硫化物电解质与铜集流体反应生成硫化亚铜或硫化铜 导致电子传导阻断和界面失效 镍基和不锈钢集流体成为替代方案 镍基集流体表面致密氧化层避免副反应 维持结构完整性和导电性 [8] **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建议** * 固态电池行业发展趋势为设备先行 其次硫化物电解质 再到第一代固态电池生产 2027年预计小批量量产 正极关注高电压、高比容材料如富锂锰基、超高镍、镍锰酸锂 负极在400瓦时每千克前依赖硅基负极 之后转向锂金属负极 [9] 其他重要内容 * 蒸镀工艺作为气相沉积法 能增强锂金属负极的致密性及均匀性 减少副反应 [6] * 多孔铜箔通过特殊结构设计提升安全性与循环寿命 并减轻集流体重量 [7] * 日本东洋钢板公司2024年底开发专用于全固态电池的铁箔及铁镍合金箔产品 [8]
鹏辉能源20250910
2025-09-10 14:35
公司业务与行业分析 储能业务 **小储能业务** - 小储能市场快速增长 上半年出货量达6.77吉瓦时 同比翻两倍[3] -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欧洲补库存需求 澳洲政府补贴 亚非拉地区电力刚需[3] - 小储能电芯价格上涨约10% 上半年毛利率达八九个百分点 下半年预计进一步提升[2][7] - 小储能产品规格丰富 包括100安时 50安时 72安时以及150安时等多种规格[7] - 电芯涨价从今年6月份开始逐步执行 总产能为16吉瓦时 在手订单排期较长[8] - 户储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内逆变器厂商 如阳光 德业 艾罗 麦田和三精电器等 再出口至欧洲 澳洲 中东 非洲和东南亚等市场[12] - 公司正扩建青岛小储能产能 并考虑上更大的587安时或600安时以上的大容量电芯生产线[25] **大储能业务** - 上半年大储出货量为1.14吉瓦时 相对较少 略亏[4][15] - 积极拓展海外大储市场 在美国和印度市场取得突破 美国进入了可融资性名单 印度也有著名集团下单[4][13] - 积累了大量国内订单 下半年预计集中交货 生产线满负荷运转[6] - 海外事业部今年有望完成1.5吉瓦时以上目标 明年预期接单翻倍[2][13] - 国内大储产品近期涨价8%-10% 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但仍处于保本微利状态[2][15] - 海外市场电芯产品价格与国内相比有约10%的价差 盈利能力仍处于微利状态[14] - 全年大储计划出货量10吉瓦时 预计可完成[25] **储能业务整体展望** - 全年储能计划出货量为16吉瓦时 目前预计可达24吉瓦时(大储10吉瓦时 小储14吉瓦时)[2][25] - 第三季度可能会成为扭亏为盈的拐点[24] - 明年增长势头良好 有信心保持较好的增长率[25] 固态电池技术 - 技术持续迭代 能量密度从280Wh/kg提升至320Wh/kg[17] - 采用氧化物路线 认为硫化物路线从量产角度看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硫化氢等危险气体 安全性存疑)[17][23] - 中试线预计9月底建成 第四季度进行验证测试 规划产能不到100兆瓦时 设备成本约几千万元[17][22] - 验证过程包括确认性能指标 生产线运转是否顺畅 良品率是否达标[18] - 循环寿命大约为2000次左右 瞄准53安时以上的大容量电池[19] - 客户包括新能源汽车厂 低空经济企业和机器人制造商 他们对产品的高安全性 轻量化和高能量密度表现出浓厚兴趣[20] - 尚未建立量产线 目前还无法向客户提供样品[20] - AI眼镜领域已与几个客户进行了对接[21] 消费类业务 - 上半年表现稳定 毛利率保持在20%以上 是公司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上半年净利润超过1.2亿元[5][29] - 全年收入预计可达22亿元左右[5][29] - 已研发出通过真质试验的半固态充电宝产品 有望抢占市场份额 预计盈利能力更高[5][31] - 在消费数码领域品种最全 每年保持10%至20%的稳健增速[30] 无人机与机器人电池 - 发布Sky系列无人机电池产品 能量密度接近400Wh/kg 使用软包电池[5][32] - 已在珠海设有生产线 未来将在柳州设立生产线[32] - 佛山斯达公司专注于无人机电池已有多年经验 目前也在建设新的生产线[32] - 在机器人领域 为深圳 杭州等地的头部客户提供圆柱形电池 但由于市场规模尚未扩大 对业绩影响有限 目前是量产交货[32] 产能与资本开支 - 今年预计到年底将保持满产状态 下半年预计出货量为7吉瓦时 与上半年基本持平[10] - 由于澳洲市场补贴政策可能在2026年有所调整 12月份的出货量可能会有所减少[10] - 订单情况充足 有些客户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年底[9] - 资本开支规划将谨慎扩产 大容量储能电芯将随行业发展而扩产[5][33] - 无人机和固态电池生产线投资相对较小 但如果中试结果良好 将启动固态电池量产线[33][34] - 2026年的资本开支计划尚未确定具体金额[34] 其他 - 储能业务主要客户包括阳光等公司 客户数量众多且分散[27] - 不同系统厂商对电芯规格有不同需求(如阳光要求628规格 宁德提出587安时规格) 需要锚定一个容量进行扩产[28] - 行业存在容量提升的趋势 但预计明年314型号电芯的产能利用率将很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