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人工智能(AGI)

搜索文档
马斯克最新专访:还能领导特斯拉至少五年,已接近实现AGI
36氪· 2025-05-21 10:58
特斯拉业务与战略 - 马斯克承诺未来五年继续担任特斯拉CEO 强调控制权比薪酬更重要 [1][3][9] - 特斯拉已扭转销售下滑趋势 欧洲市场表现较弱但其他地区强劲 市值重回万亿美元 [8][13] - 计划6月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5][33] SpaceX与星链进展 - SpaceX占据全球90%轨道发射 中国占5% 其他合计5% 在轨卫星80%属于SpaceX [15] - 星链已在130个国家和地区运营 未来可能独立上市但暂无明确时间表 [2][17] - 明确表示SpaceX不会涉足武器领域 专注火箭和卫星互联网业务 [15][16] 人工智能布局与监管 - 继续起诉OpenAI 指控其违背开源非营利初衷转为闭源营利模式 [20] - 主张AI需要适度监管 类比体育比赛需要裁判但不能过多 [21][23][24] - xAI接近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 技术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32] Neuralink与脑机接口 - 已帮助患者通过思维控制计算机 年底或明年初将为盲视患者进行视觉恢复植入 [4][32] - 首例视觉恢复手术可能在阿联酋进行 与克利夫兰诊所合作 [32] 多业务协同发展 - 同时管理特斯拉 SpaceX X平台和Neuralink 2024年聚焦星舰回收等关键技术突破 [4][32] - 星舰实现完全可回收将成为首个全可复用轨道火箭 降低太空探索成本 [32]
OpenAI重组,孙正义软银开心了,但马斯克乐意吗?
搜狐财经· 2025-05-21 02:02
OpenAI重组计划 - 核心观点:OpenAI重组方案直接回应软银投资协议条款,保留非营利部门控制权同时通过公益公司模式为商业化保留空间,避免300亿美元投资缩水至200亿美元的风险[2] - 结构调整:必须在2025年底前转为公益公司并保留非营利实体控制权,否则软银投资额将从300亿美元缩减至200亿美元[2] - 治理优化:重组后治理结构更稳定,有利于与软银合资企业SB OpenAI Japan的长期合作,该合资公司专注日本企业级AI解决方案如Cristal Intelligence平台,年投入30亿美元推动技术落地[2] 软银战略动机 - 转型需求:软银希望通过OpenAI技术赋能其从电信运营商向科技公司转型,并在日本及全球AI基础设施竞争中占据优势[3] - AGI愿景:软银CEO孙正义将通用人工智能(AGI)列为未来十年核心战略,OpenAI被视为实现该目标的关键伙伴,重组确保研发方向与安全AGI造福人类的初心一致[5] - 竞争压力:面对中国AI企业如DeepSeek深度求索的低成本竞争,需OpenAI快速完成治理调整以保持技术领先[4] 商业化与政策平衡 - 模式创新:公益公司模式平衡盈利需求与社会责任,既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如微软千亿美元合作计划),又通过非营利部门监督权规避政策风险[4] - 外部认可:重组回应了过度商业化批评(如马斯克诉讼),符合全球AI伦理监管趋严趋势[4] - 生态协同:微软虽未明确支持重组,但其技术合作(如算力支持)间接影响软银决策,重组后与微软关系更稳定可保障技术生态持续发展[4] 行业协同效应 - 战略协同:软银快速认可重组本质是利益与风险权衡,既保障投资安全又巩固与OpenAI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在技术商业化、企业市场拓展及AGI研发上的协同效应可能改变全球AI竞争格局[5] - 企业市场:强化企业市场布局是OpenAI未来重要出路,SB OpenAI Japan合资公司已体现这一方向[2]
AI若解决一切,我们为何而活?对话《未来之地》《超级智能》作者 Bostrom | AGI 技术 50 人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21 01:06
AGI技术发展现状 - 通用人工智能(AGI)正从科幻走向现实,DeepSeek等模型引发OpenAI、谷歌等顶级公司模型大战[1] - 2025年AI领域出现重大突破,如Manus通用Agent问世和Cursor编程工具流行[1] - 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和DeepSeek虽普及,但距离真正AGI仍有差距[11] Nick Bostrom的学术贡献 - 2005年在牛津大学创办人类未来研究所,专注研究"存在性风险"[4] - 2014年出版《超级智能》,提出"智能爆炸"假说,成为AI风险研究里程碑[5] - 2024年出版《未来之地》,探讨技术成熟后的乌托邦社会[7][9] 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 AI发展既带来巨大风险也蕴含巨大机遇,需要平衡两方面考量[13] - "智能爆炸"可能导致AI能力在短期内呈指数级增长[59] - 当前AI系统表现出意外的人类化特征,为人机对齐提供新途径[56][57] 技术成熟社会构想 - "已解决的世界"指技术成熟状态,包含超级智能和纳米技术等先进科技[28] - 技术成熟将消除物质匮乏和疾病痛苦,但可能导致人类失去目标感[29] - "自我变革能力"使人类能直接修改自身精神状态,带来伦理挑战[32][35] 人机共存模式 - 理想状态是AI成为人类意志的延伸,类似父母关爱子女的关系[50] - 数字心智的道德地位将成为重要伦理议题,需扩展同理心概念[37][38] - 人类可能仅需宇宙资源的极小部分即可实现乌托邦[50] 未来社会形态 - 乌托邦居民可通过"人为目标"创造活动意义,如游戏设定规则[42][43] - 快乐、体验质感、理解和活动构成乌托邦生活基础要素[43] - 教育体系需从培养工人转向培养欣赏艺术和美的能力[53] 人工智能研究前沿 - AI对齐是关键技术挑战,需开发可扩展的监督方法[75] - 数字心智的福利研究是新兴领域,Anthropic已设立算法福利官[76] - 需考虑AI可能加入的"宇宙宿主"群体及其潜在规范[73][74] 现实与未来平衡 - 当前是充满目标的黄金时代,解决现实问题与规划未来同样重要[65] - 人类可能正处于文明转折点,当前决策影响深远[65][66] - 技术界忽视AI可能存在的宇宙级伦理关系研究[73]
九成以上模型止步白银段位,只有3个铂金!通用AI下半场评测标准来了
机器之心· 2025-05-21 00:33
AI发展新阶段 - AI发展进入下半场,重点从模型架构与训练方法突破转向评估模型真实智能,定义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2] - 评估标准革新成为AI进步关键,需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让AI解决什么问题"及"如何衡量解决得好"[2] - 行业趋势从比拼模型规模转向定义有效评测标准,推动AI向对人类有用的方向演进[2] 通才智能评测框架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团队提出"通才智能"评测框架,包含General-Level五级评估体系和General-Bench测试集,覆盖700项任务32.58万道问题[3][19] - 评测核心指标为"协同效应"(Synergy),衡量多模态/任务间互相赋能能力,分为青铜(专才)至王者(全模态互促)五级[11][16] - 当前90%模型仅达Level-2白银段位(无协同),仅3款模型达到Level-4铂金段位(图文理解生成协同),尚无模型达到王者级[27][28] 多模态模型现状与短板 - 现有模型多为"拼接怪",通过松耦合架构堆叠不同模块,缺乏跨模态深度协同[7] - 三大短板:偏科严重(跨模态任务表现差)、生成能力薄弱(仅会描述不会创作)、协同单向(语言辅助视觉但反向不成立)[29] - GPT-4V在图像任务正确率仅65%,视频任务几乎失效,音频任务行业平均分不足30/100,3D任务最佳正确率仅6.7%[23][25] 评测体系设计特点 - General-Bench覆盖5大模态(图像/视频/音频/3D/文本),145项技能29个场景,强调开放式生成与跨模态组合任务[24] - 采用五步数据构建流程,包含开放集与闭卷集,支持动态扩展[21] - 评估方法创新:Level-3以上需超越单任务SOTA,Level-4要求理解与生成能力调和平均数均衡,Level-5需语言与非语言模态双向提升[16] 行业影响与展望 - 评测框架获ICML 2025 Spotlight认可,开源社区已形成协作生态,Hugging Face平台提供实时排行榜[35][36] - 将推动研发重心转向模型全面能力,促进行业从"拼装式"向"熔炉式"架构演进[41] - 统一评测标准有望加速AGI进程,王者段位达成或标志真正通用智能诞生[42]
人工智能至今仍不是现代科学,人们却热衷用四种做法来粉饰它
观察者网· 2025-05-21 00:09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图灵测试 - "人工智能"一词于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研讨会正式提出,但学术奠基可追溯至图灵1950年提出的"图灵测试"[1] - 图灵测试通过人机对话判断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思考能力,核心设计为黑箱隔离测试环境,仅评估输入输出结果[3][5] - 测试标准存在主观性缺陷:33%人类应答率即被视为通过(2014年Eugene Goostman案例),但未形成科学共识[7] 人工智能的科学性争议 - 图灵论文存在科学规范问题:将神经细胞与计算机部件速度类比(声称计算机快1000倍)缺乏实证依据[8][9] - 行业普遍存在非科学方法论:欧盟"蓝脑计划"(2005-2016)因脑模拟假设不成立而失败,耗资超10年研发周期[12][13] - 术语滥用现象突出:"摩尔定律"(非科学定律)、"尺度定律"(参数规模决定性能)等概念被包装为科学原理[15][16] 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当前AI仍属"现代工匠技艺":依赖暴力计算(参数规模达万亿级)而非科学理论驱动,但应用范围持续扩展[19][20] - 关键瓶颈在于认知科学:人类自我意识机制未解(如神经元工作原理),导致类脑计算缺乏可靠理论基础[11][12] - 商业化加速概念炒作:"涌现"等术语被滥用为技术突破的伪科学解释,资本推动夸大宣传[17][18] 行业方法论批判 - 德雷弗斯1965年报告指出:AI发展类似炼金术,需建立化学级基础理论而非表面突破[18][19] - 学术研究存在三大误区:将想象类比作为论证依据(如脑模拟)、虚构概念包装(如数据科学)、混淆技术表现与智能本质[10][16][17] - 技术有效性不依赖科学理论:AI在图像识别等领域准确率超95%,但底层仍无统一智能理论框架[20][21]
兰德公司:驾驭AI经济未来:全球竞争时代的战略自动化政策报告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2025-05-20 14:02
核心观点 - 报告探讨在全球AI技术竞争背景下如何制定战略自动化政策以平衡经济增长与财富分配不均问题 [1][2] - 提出区分"垂直自动化"(提升现有自动化任务效率)与"水平自动化"(扩展至新任务领域)的分析框架 [2][4] - 采用稳健决策方法(RDM)评估81种政策组合在5000种模拟情景下的表现 [5][7] - 建议非对称政策:强力激励垂直自动化+适度抑制水平自动化以实现稳健增长 [12][16] 自动化政策框架 - 垂直自动化通过提高现有自动化任务效率可能增加劳动力边际产出 [8][10] - 水平自动化直接替代人力劳动可能加剧资本收入占比 [8][12] - 经济模型假设任务间存在互补性(弹性参数ρ<0) [9][10] - 允许新自动化任务生产率变化(ηd参数)反映AI能力不确定性 [9][10] 政策模拟结果 - 垂直自动化激励政策在81%情景中实现基准目标(2%收入增长+≤2%不平等) [12] - 激进策略(同时激励两类自动化)仅在23%情景中实现10%增长目标但占成功案例71% [13] - 初始水平自动化程度>23%且年增速>14%时非对称策略最优 [15] - 水平自动化增速>9.1%时多数情景难以达标 [14] 技术经济预测 - 高盛预测AI十年内累计提升全球GDP7%(年均0.67%) [3] - 戴维森等预测AGI可能带来30%年增长率 [3] - 阿西莫格鲁模型显示AI对十年内GDP年增长贡献或<1% [3] 数据资源 - 欧米伽未来知识库收录8000+前沿报告每周更新≥100篇 [18] - 包含牛津/麦肯锡/斯坦福等机构AI政策研究报告 [20]
泄露文件透露 OpenAI 今年核心战略:打造超级助手,苹果或是最大威胁
投资实习所· 2025-05-20 09:15
OpenAI的战略规划与竞争定位 - 公司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类,ChatGPT的使命是成为用户与互联网交互界面的超级助手,功能涵盖专家、导师、顾问等多角色 [2] - 2025年上半年目标是将ChatGPT发展为具备T型技能的超级助手,能完成智能、可信且富有情感的任务,依托o2/o3模型、工具增强及多模态交互实现 [3] - 收入增长计划通过推出高级功能和企业解决方案实现,2025年下半年超级助手将产生变现需求 [4] 竞争对手分析 - 消费级AI聊天机器人领域对手包括Claude、Gemini、Copilot、Meta AI,但公司自认领先,需保持免费模型、UI及品牌优势 [6] - 2025年最大威胁来自Apple(或Meta),因其生态系统嵌入能力且无商业模式自我蚕食风险 [6] - 更宏大布局的对手是搜索引擎、浏览器及真人互动,公司旨在通过解决多样化用户场景逐步吸引用户,将ChatGPT定义为新型界面而非传统工具 [6] 核心优势与护城河 - 优势包括: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定义品类的品牌、领先研究(推理/多模态)、算力、顶尖团队及非广告依赖的灵活性 [7] - 2025年H1将投资两大护城河:专有模型(打码)和品牌/用户信任(打码),以提升DAU并展示ChatGPT优越性 [8] - H2计划形成开发者生态系统护城河,目标使ChatGPT驱动搜索和任务执行,需搜索引擎索引及网络操作能力 [8] 技术发展与生态建设 - 计划在H1推出带操作功能的网页浏览测试版,需安全协议和合作伙伴支持,H2扩展至全面网络代理能力 [9] - 需构建支持操作的开发者平台,长期增长依赖用户留存和用例扩展,模型质量提升(推理/可靠性)与多模态/个性化并重 [8][9] - 收购Windsurf(30亿美元)及推出编程产品印证战略,扩展应用场景 [10] 市场定位与用户行为 - ChatGPT定位为“新的默认设置”,超越应用范畴,未来将不可或缺 [11] - 用户代际差异显著:年轻人视其为顾问,老一辈作为搜索替代品,专家对其安全性存分歧 [10]
具身智能:一场需要谦逊与耐心的科学远征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20 05:01
具身智能的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为机器人领域注入新活力,有望突破性能上限,需保持开放态度避免派别之争 [1] - 具身智能是跨学科产物,依赖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多领域协同突破,而非单一技术路径 [2][6] - 当前具身智能处于早期阶段,人形机器人能力仅相当于自动驾驶"L0"水平,硬件和算法均未成熟 [7] 学科与技术发展 - 传统机器人学的"特殊任务研究"对具身智能有间接贡献,如波士顿动力动态平衡算法、蛇形机器人柔性驱动技术 [2] - 技术迭代呈现沉积效应,如GAN框架仍影响当前AI领域,VLA模型可能被更高效方案取代但会留下技术遗产 [5] - 纯软件算法难以构建长期壁垒,需结合工程实践、材料工艺等"脏活累活"形成护城河 [12] 通用性与具体性 - 通用智能需建立在具体问题钻研基础上,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亚毫米级操作依赖生物组织参数积累 [3] - 产业需求如汽车线束整理、半导体封装高精度要求等"不性感"的工程细节是锤炼智能的关键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形态优势仅限于人类环境适配,物流/农业等领域专用非人形机器人更具成本效率 [11] 技术路径与产业实践 - VLA技术路径存在争议,儿童和乌鸦案例显示操作能力可独立于语言系统,当前大模型性价比低 [8][9] - 短期优先采用learning与model结合方法,长期纯learning或成主流但需脑科学等学科突破支持 [10] - 工业界更认可model-based解决方案因其稳定可控,端到端大模型并非客户关注重点 [10] 行业动态与案例 -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暴露当前技术局限,多数需人工干预且电机发热问题突出 [7] - 行业存在同质化重复项目风险,需警惕过度追求"酷炫"而忽视经济性 [11] - 华为、智元机器人等公司加码人形机器人赛道,全栈自研和跨领域协作成为焦点 [15][16][18]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非人类智能”崛起将重塑全球格局
36氪· 2025-05-19 11:31
非人类智能的觉醒时刻 - 2016年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下出人类2500年历史从未出现过的"神之一手",标志着AI革命起点 [4] - AI技术已从语言生成快速演进至战略决策阶段,强化学习突破使AI具备规划能力 [5][6] - 当前AI系统能在15分钟内生成深度技术论文,调用庞大计算资源完成复杂任务 [6] AI三大核心挑战 - 能源瓶颈:美国需新增90吉瓦电力(相当于90座核电站),中东和印度正建设5-10吉瓦数据中心 [7] - 数据枯竭:公开数据几乎耗尽,下一阶段需AI生成数据 [8] - 知识边界突破:现有AI基于人类既有知识,需实现跨领域迁移创造"新知" [8][9] AI安全与治理 - 行业共识需建立"断电"机制应对三种风险场景:递归自我改进/武器控制权/自我复制 [10][11] - 中美AI竞争呈现"核威慑"态势,开源技术扩散可能引发安全风险 [12][13] - 超级智能竞赛中6个月领先可能形成不可逆优势,引发先发制人风险 [14] 中美AI竞争格局 - 美国限制中国获取高端芯片,中国通过算法优化在有限算力下开发出DeepSeek等优秀模型 [13] - 美国主导封闭系统,中国可能成为开源AI领导者,技术扩散带来安全挑战 [13] - 中美是唯二能投入数百亿美元进行AI竞赛的国家,将决定未来全球格局 [16] AI应用前景 - AI可降低药物研发成本,识别所有人类药物靶点并开放数据 [20] - 教育领域可实现个性化AI导师,医疗领域可普及基层AI医生助手 [21] - AI驱动生产力年均增长或达30%,重塑劳动力结构和经济模型 [22] 行业转型趋势 - AI将彻底改变商业流程,智能体通过自然语言协作完成任务 [6] - 中间件行业面临消亡,AI系统可直接接入数据库完成复杂操作 [25] - 所有职业都将被AI重塑,拒绝采用AI工具者将失去竞争力 [24]
机器人第一城,不是杭州
盐财经· 2025-05-19 09:44
机器人产业概述 - 机器人产业有两条发展脉络:文艺作品中的感官形象和现实世界的经济应用 [2] - 工业机器人长期以机械臂形式存在 对生产力产生革命性推动作用 [2] - 人形机器人开始吸引眼球 但要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诸多障碍 [2] 中国机器人产业现状 - 中国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和出货量稳居世界第一 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50%以上 [3] - 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 较2020年底增长206.73% [3] - 深圳是"机器人第一城" 相关企业近6万家 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7家全国最多 [3] - 深圳2023年机器人产值达1797亿元 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完整 [3] 机器人分类与发展 - 机器人按使用场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 [8][9] - 工业机器人专指制造业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包括农业、电力、国防等多个行业 [9] - 人形机器人按形态划分 可以是工业、服务或特种机器人 [11] - 中国机器人产业使用场景全、数量大、国产化率高 但在极端参数运动控制和计算系统方面仍需积累 [11] 工业机器人发展 - 工业机器人经过40年发展 机械臂领域已相当成熟 未来比拼极端参数作业 [16] - AGV(自动导向车)因智能制造需求迎来发展机遇 载重从几斤到几十吨都有 [17][18] - 机械手在精细装配领域有发展机会 如手机零部件和电动车线路装配 [19] 医疗机器人前景 - 手术机器人从微创手术向微纳米介入式发展 可进入更细管道治疗肿瘤 [22] - 纳米机器人可能改变肿瘤治疗模式 实现早期干预 [23] - 机器人技术可能改变药物研发模式 减少临床实验环节 [25][26] 人形机器人挑战 - 人形机器人实用价值取决于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的突破 [28] - 需要解决运动、智能、能源和安全四大问题 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 [31] - 中国在数据获取方面有优势 工业门类齐全可提供丰富训练数据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