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资本市场赋能科技金融改革暨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发布会成功召开
全景网· 2025-07-30 12:21
资本市场赋能科技金融改革发布会 - 陕西省委金融办会同省级部门及交易所举办2025年资本市场赋能科技金融改革暨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发布会,旨在推进科技金融赋能"三项改革"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 [1] - 参会方包括省委金融办、沪深北交易所驻陕基地、省级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代表等 [1] - 发布会内容包括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发布、《2025陕西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发布及战略合作协议签约等 [4][5][6] 陕西省资本市场发展成效 - 2019年试点注册制以来,陕西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2家,其中A股38家,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重大改革试点首批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 [2] - 2024年陕西省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受理数量居全国第一 [2] - 省政府制定科技金融"五项机制"重点任务清单,省委金融办出台科技金融50条措施,推动多家企业申报上市 [2] 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 2025年申请参评省级后备企业1591家,较去年新增205家,评选出520家优质企业进入名单(A档80家、B档120家、C档320家) [4] - 后备企业中科技型企业502家占比96.54%,包括制造业单项冠军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6家、瞪羚企业150家 [4] - 3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企业438家占比84.23%,链主企业39家,民营企业428家占比82.31%较去年上升7.71个百分点 [4] 上交所科创板成效 - 科创板开板6年来上市公司累计达589家,汇聚了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硬科技"企业 [3] - 陕西省是硬科技概念起源地,上交所科创板是国内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3] - 上交所将与陕西省共同推动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抓住科创板"1+6"改革契机推动典型案例落地 [3]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 - 《2025陕西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由省委金融办会同多部门联合编写,全文9万字12个章节 [5][6] - 报告分析全省A股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经营情况和特色亮点 [6] - 报告成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究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决策参考和陕西资本市场名片 [6] 战略合作与培训 - 陕西资本市场服务中心与多家机构签约,围绕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等主题为上市后备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 [6] - 交易所及行业协会专家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主题培训,包括上市政策、并购重组、债券市场及期货工具等 [7] - 省委金融办与后备企业代表座谈交流,将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企业诉求助力上市进程 [7]
陕西省发布2025年度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科技型企业占比达96.54%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09:33
为深入推进科技金融赋能"三项改革",持续做好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和服务,7月29日,陕西省委金 融办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沪深北交易所驻陕基地举办2025年资本市场赋能科技金融改革暨省级上市后备 企业名单发布会。 在本次发布会上,陕西省委金融办介绍了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特别是近年来,陕西省发挥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实力雄厚优势,抢抓改革机遇,全省资本市场高质量发 展成效显著。 其中,2019年试点注册制以来,陕西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2家,其中新增A股上市公司38家,成为国 家多层次资本市场重大改革试点均有企业首批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2024年,陕西省科技型上市后备企 业在上交所科创板受理数量居全国第一。 记者了解到,今年申请参评升级上市后备企业1591家,较去年新增加205家,企业申请更踊跃、质量更 高。各有关单位联合评选出520家优质企业进入今年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其中,A档80家、B档120 家、C档320家),较去年扩充20家。 520家后备企业中,呈现以下主要特点:科技属性和新质生产力特征更强,科技型企业有502家,占比 96.54%,其中,制造业单项冠军42家,国家级 ...
科创成长层落地超半月,券商投行调整布局,把握硬科技机遇
新浪财经· 2025-07-30 06:45
科创板成长层改革 - 中国证监会6月宣布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并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7月13日改革正式落地 [1] - 32家未盈利企业已被正式纳入科创成长层 多家券商投行从项目筛选标准 估值体系到保荐策略全面调整以适应改革 [1] 券商投行项目筛选标准调整 - 筛选标准从泛科技转向硬科技精准识别 优先聚焦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2] - 财务标准从盈利导向转向现金流及技术估值 重点关注攻克技术壁垒 有长期盈利潜力的未盈利企业 [2] - 国金证券将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创企业列为保荐优先方向 资源调配和考核指标向其倾斜 [2] - 兴业证券从专利数量 技术壁垒 研发团队背景等多维度验证核心技术领先性 关注研发投入持续性 [2] - 东莞证券筛选标准调整体现在四方面 更注重硬科技属性 强化成长潜力评估 加大研发投入关注 加强风险评估 [3] 券商投行估值体系革新 - 券商投行突破传统财务框架 建立以技术壁垒 行业空间 商业化潜力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4] - 广发证券关注技术研发投入 专利质量 技术领先地位 目标市场规模 核心团队能力等要素 [4] - 国金证券侧重科创属性及成长性 包括核心技术先进性 商业化落地及未来现金流 [4] - 兴业证券从行业基本面 核心技术不可替代性 管理团队运营能力三方面评估 [4] - 东莞证券考察行业前景 技术研发能力 市场竞争力 财务状况及管理团队 [4] 券商投行保荐策略调整 - 广发证券组建跨学科团队 配备行业背景技术专家 与国家级实验室合作独立验证核心技术 [4] - 国金证券确保企业符合板块定位及上市条件 严格按监管要求披露信息 在招股书中充分揭示核心技术 持续亏损等风险 [5] - 东莞证券强化对核心技术先进性及公司合规治理的尽调辅导 做好信息披露透明化与可读性 [5] 政策对流动性与估值的影响 - 科创成长层政策增强IPO制度包容性 提升科创板整体流动性 32家科创成长层上市公司7月日均换手率均值较2024年初至2025年6月末提升24
破壁时刻:高端覆铜板国产替代的临界点与产业链重构机遇
36氪· 2025-07-30 02:45
行业战略地位与核心矛盾 - 覆铜板作为电子工业的"隐形基石",承担导电、绝缘和机械支撑三大功能,性能直接决定电子设备信号传输效率及可靠性,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环节[4] - 中国覆铜板行业深陷"大而不强"困局:低端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产能利用率70%+,毛利率低于20%),高端领域国产化率不足20%,进口均价为出口价2.7倍以上[7] - 高端市场被美日企业垄断:毫米波雷达材料65%份额由美国罗杰斯占据,AI服务器材料由日本松下主导,先进封装材料缺口超30%被日本三菱瓦斯等把控[7] 市场增长动能与需求爆发 - 全球高端覆铜板市场占比将从2027年的30%提升至45%,规模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增速达全球1.5倍[10] - AI服务器需求爆发:PTFE/HVLP铜箔2025年市场空间114-152亿元,年增长率200%+,单机柜价值量达传统服务器5倍[11][13] - 5.5G/6G通信升级:高频PTFE/陶瓷基板2025年市场42亿元,增长率40%,毫米波频段要求材料Df≤0.001[11][14] - 汽车电子增量显著:车规级高频材料2025年市场28亿元(增长率60%),电车单车覆铜板面积0.3㎡(燃油车0.1㎡)[11][15] 国产化突破与技术进展 - 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水平:26GHz毫米波材料Df<0.0015,12μm光敏介电材料良率92%,碳纤维增强氰酸酯基材耐温-196℃~260℃[21] - 产能集中释放:2024-2025年华东PTFE产线年产能150万㎡,华南ABF替代材料良率85%,特种树脂年产能5万吨(成本降40%)[22] - 应用场景突破:高频材料进入华为5.5G基站供应链,77GHz毫米波雷达获特斯拉FSD 4.0定点,12μm载板通过台积电CoWoS测试[23][24][25] 企业竞争格局与突围路径 - 行业呈金字塔梯队:美日巨头垄断70%高端市场,中国台湾企业占据腰部,大陆企业从底部突围[27] - 头部企业构建垂直整合优势:自研双丝杆压合设备使PTFE基板成本较进口低30%+,建立"设备+材料"护城河[28] - 专精特新企业卡位细分赛道: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通过英飞凌认证,ABF替代材料良率88%且单平米溢价达传统5倍[29] - 国产替代路径清晰:从消费电子(成本优势)→通信设备(性能对标)→汽车电子(车规认证)→军工航天(极端环境)梯次进化[31][32][33] 标杆企业创新策略 - 久耀电子实现四大突破:高频材料性能对标罗杰斯且成本低30-50%,双丝杆同步驱动解决压合不均问题[35] - 定制化能力突出:车载毫米波雷达板材通过288℃浸锡3次无分层(AEC-Q200标准),信号传输延迟降低18%[37] - 产业链协同创新:建立"树脂研发-基材生产-PCB制造"垂直体系,新材开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38] - 客户资源深厚:覆盖康普、罗森博格等基站天线厂商及龙腾电子等PCB客户,部分成为战略供方[39]
上半年一级市场募投指标“回暖”
上海证券报· 2025-07-29 17:53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呈现回暖迹象 新募基金数量和投资案例数量同比分别上升12 1%和21 9% 但退出案例数量同比下降43 3% [1] - 外币基金募资持续下滑 上半年仅14只外币基金完成118 37亿元人民币募资 同比分别下滑30 0%和67 5% [1] 募资动态 - 上半年新募集基金2172只 规模达7283 30亿元 同比增幅均为12% 险资 AIC和国资成为大额基金主要发起方 [1] 投资热点 - 硬科技领域占据主导 科技企业获投占比近半数 IT行业以1199起案例居首 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以1021亿元投资金额领先 [2] - 区域投资活跃度排名:上海 深圳 北京 苏州 杭州 其中杭州案例数增速达41 6% [2] 退出渠道变化 - 被投企业IPO案例583笔同比上升38 2% 其中A股市场291笔(+44 1%) 境外市场292笔(+32 7%) [2] - 非IPO退出渠道分化 股转和回购交易量下降81 5% 并购交易量上升17 5% [2] - 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通过上市公司并购成为新兴退出路径 典型案例为苏州铠欣半导体被珂玛科技收购 [4] 行业投资风向 - 投资焦点转向AI+应用 新材料 高端装备等领域 AI基础设施及行业落地应用(如AI+医药 AI+材料)受重点关注 [6] - 交通物流行业因估值合理(PE约10倍) 内生增长稳定 成为部分基金的配置选择 [6] 机构策略调整 - 国资创投成为市场回暖主要驱动力 民营创投仍处调整期 [3] - 投资机构退出策略多元化 从单一A股IPO转向北交所 港股 并购等多渠道并重 [4]
科创板大涨,半导体、创新药齐发力,科创板50ETF(588080)助力布局硬科技龙头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11
| 该指数由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 | 今日 | 该指数 | 该指数自 | | --- | --- | --- | --- | | 好的50只股票组成, "硬科技"龙 | 该指数涨跌 | 滚动市盈率 | 发布以来1 | | 头特征显著,半导体占比超60%, | | | | | 与医疗器械、软件开发、光伏设备 | 1.5% | 146. 1倍 | 99 | | 行业合计占比超75% | | | | 今日科创板再度走高,盘面上,半导体方向强势发力,创新药、CPO概念股表现活跃。截至收盘,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上涨2.3%,科创100指数上涨1.9%, 科创综指上涨1.8%,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上涨1.5%。Wind数据显示,科创板50ETF(588080)昨日获2.4亿元资金加仓,最新规模达677亿元、再次创下年 内新高。 广发证券研报称,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背后是国产算力(科创芯片等)、AI应用等前期滞涨方向有望在行业轮动中重新获得资金青睐。 | 今日 | 该指数 | 该指 | | --- | --- | --- | | 该指数涨跌 | 滚动市盈率 | | | 1.8% | 233.4倍 | 2025年1 ...
深圳科研人员容错免责来了
36氪· 2025-07-29 09:56
政策核心内容 -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正式印发《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 为科研领域提供系统性容错免责制度保障 [1][2] - 政策明确适用于全市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创新活动 覆盖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及其科研管理人员 [3] - 被认定为履职尽责的单位和个人将不予追究责任 不影响评价考核与后续财政资金申请资格 [1][4] 勤勉尽责认定标准 - 设定五项勤勉尽责前提条件:符合战略决策方向 符合科学民主决策程序 没有以权谋私 主动担当作为 主动纠错 [2] - 详细列举九类免责情形 包括技术开发难度 市场变化 不可抗力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科研失败 [3] - 特别明确对高风险技术经费资助及风险投资项目的容错 符合规定程序但未达预期效果可予免责 [3] 制度实施机制 - 建立"启动程序-受理调查-组织决定-结果反馈"四步认定工作程序 确保操作规范性 [4] - 政策遵循尊重科研探索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原则 旨在消除创新风险顾虑 [5] - 与国务院"创投17条"形成政策协同 健全符合创业投资特点的国资管理及责任豁免机制 [7] 产业影响与实践案例 - 南山区已设立总规模5亿元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 允许单个项目最高100%亏损 [8] - 政策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高风险特性 缓解科研人员短期成败压力 [6] - 通过建立容错文化激发创新活力 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与硅谷创新生态理念相呼应 [8]
世界AI大会召开,为啥CPO大涨?中际旭创涨超5%,硬科技宽基——双创龙头ETF(588330)盘中涨逾1%
新浪基金· 2025-07-29 02:26
人工智能与算力产业 - 华为昇腾384超节点亮相标志着国产算力技术取得突破 [1] - 中国联通87万台服务器采购大单落地提振算力板块信心 [1] - 英伟达AI算力基础设施依赖高速光模块(800G/1.6T)和CPO技术 中国通信龙头公司是其核心供应商 [1] 光模块产业链 - 光模块是英伟达H20芯片的核心模块 H20芯片供应恢复直接利好国内光模块三剑客 [1] - 新易盛为英伟达800G LPO光模块供应商 H20芯片推理算力需求将带动低功耗光模块采购 [1] - 中际旭创是英伟达1.6T/800G光模块核心供应商 H20芯片恢复将提升国内AI服务器需求及高速光模块订单 [1] - 天孚通信为英伟达提供光引擎和CPO组件 H20芯片服务器集群需要更高能效光互联方案 [2] 双创龙头ETF相关 - 光模块三剑客(中际旭创5.22% 新易盛5.08% 天孚通信1.50%)合计占双创龙头ETF(588330)标的指数超10%权重 [2] - 该ETF投资门槛低 当前价格下不足百元即可投资 [2] - 7月29日早盘该ETF场内价格涨0.64% 成份股中中际旭创涨超5% 天孚通信/新易盛涨逾2% [4] 科创创业50指数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宁德时代(9.919%)中芯国际(7.064%)迈瑞医疗(5.49%)海光信息(5.293%)中际旭创(5.224%)等 [3] - 华宝证券指出科技(AI/芯片)和新能源领域轮动性价比回升 成长风格有望接力周期板块 [3] ETF产品特征 - 双创龙头ETF(588330)跨市场配置科创板和创业板50只战略新兴产业龙头 覆盖新能源/半导体/医疗设备等主题 [5] - 标的指数20%涨跌幅限制 具备高弹性特征 可低门槛布局中国顶尖科技企业 [5]
“摸到金融创新的温度”!万联证券向“新”而行,以科技金融培育产业雨林
券商中国· 2025-07-28 23:28
核心观点 - 万联证券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核心,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1][2] - 公司在债券、股权、IPO等领域实现多个"首单"突破,包括全国首单低空经济科创债、混合型科创债等,形成示范效应 [3][4] - 通过基金及直投累计投资118家企业,其中科技型项目占比83%,专精特新企业占比70%,培育出云舟生物等全球独角兽企业 [6][7] 战略定位 - 将科技金融写入公司章程和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 [1] -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集群,承担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任务 [2] - 构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策略,成为广州市科技局天使直投基金唯一受托管理人 [6] 债券业务创新 - 牵头主承销全国首单低空经济科创债,支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响应国家低空经济战略 [3][4] - 创新发行全国首单混合型科创债、"一带一路"绿色丝绸之路科创债等7类首创债券产品 [4] - 完成广东省首单数字人民币科创债、广州市属首单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债等区域性突破 [4] 股权与IPO成果 - 完成广钢气体科创板IPO,创下电子大宗气体、稀有气体等4项"第一",募资规模为广州国资近十年A股之最 [4] - 保荐芭薇股份成为北交所美妆制造行业第一股及2024年广东省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4] - 投资项目中培育出洁特生物、鹿山新材等6家上市公司,覆盖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7] 产业生态构建 - 累计投资大湾区企业91家,占总投资项目77%,形成深度区域覆盖 [7] - 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9家 [7] - 通过"三投联动"机制(投资、投研、投行)强化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布局 [8]
万联证券向“新”而行 以科技金融培育产业雨林
证券时报· 2025-07-28 22:03
公司战略定位 - 作为广州唯一市属国资券商,公司将科技金融写入公司章程及三年行动方案,将其作为核心引擎服务国家战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1] - 公司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广州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债券、股权布局,目标成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示范田"[2] - 公司以金融创新为底层逻辑,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致力于连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7] 业务布局与创新成果 - 在债券领域实现多项"首单"突破:全国首单低空经济科创债、首单混合型科创债、首单"一带一路"绿色丝绸之路科创债、首单10年期及以上科技创新大湾区公司债等[3] - IPO业务创下四项第一:广钢气体项目成为"中国电子大宗气体第一股""中国稀有气体第一股""广州国资科创板第一股""广州国资近十年A股IPO募资规模第一股"[4] - 北交所保荐芭薇股份上市,打造"北交所美妆制造行业第一股"及"2024年广东省及广州市北交所IPO第一股"[4] 投资布局与产业生态 - 累计投资118家企业,其中科技型项目98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5家,专精特新企业投资占比达70%[6] - 投资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行业,培育出云舟生物、粤芯半导体2家"全球独角兽"[6] - 通过基金及直投支持早期科创企业,如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金牛座"项目,该设备实现每小时约350米施工速度[5] 区域服务与未来规划 - 依托广州总部地缘优势,深度覆盖大湾区,累计投资91家大湾区企业,包括已上市的洁特生物、鹿山新材、纳睿雷达等[6] - 未来将强化"三投联动"(投资、投研、投行),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半导体等领域探索更多"首单""首创"[7] - 计划加大对早期科创企业及"卡脖子"技术领域支持,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与"独角兽",构建产业创新生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