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净息差
icon
搜索文档
苏州银行(002966):国资大股东新一轮增持启动
长江证券· 2025-07-03 10: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资大股东持续大额增持,明确看好苏州银行长期价值,基本面长期稳健,政府类业务拉动信贷加速增长,存款成本加速改善缓解净息差压力,风险偏好保守审慎,资产质量指标长期优异,2024年全年分红比例同比提升1.4pct至32.5%,推动DPS同比提升,今年一季度可转债完成转股补充资本,支持信贷投放、保障未来分红稳定,目前2025年PB估值0.83x、PE估值8.2x,预期股息率4.1% [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6月30日公告,大股东苏州国发集团近期增持苏州银行股份后,与一致行动人东吴证券合计持有苏州银行15.00%股份,苏州银行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苏州市财政局,同时计划自7月1日起未来6个月内增持不少于4亿元,且在增持计划完成后6个月内不减持股份 [5] 事件评论 - 国发集团近年来连续多轮大举增持苏州银行,此前苏州银行无实际控制人,本轮增持后国发集团形成实际控制,对长期战略方向无影响,但与地方政府更紧密的股权关系可能获更多支持 [9] - 苏州银行是小而美的优质城商行,长期经营稳健,具备成长空间,依靠对公业务拉动信贷加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末贷款总额较期初增长8.9%,同比多增,预计全年信贷保持较高增速,核心优势在于资产规模成长空间大,目前资产规模仅7272亿元,正稳步向万亿迈进,净息差较低因此前贷款利率快速下降,今年一季度净息差降幅收敛源于存款成本加速改善,预计全年利息净收入增速上行拉动营收,长期坚守低风险偏好,资产质量长期优异,不良率稳定在低水平,拨备充裕、风险抵补能力雄厚,去年以来不良净生成率上行反映零售风险压力,今年一季度不良净生成率上行至0.84%,绝对水平在可比同业中仍相对优异,去年经营贷规模明显收缩,预计风控收紧 [9] - 股东持续增持彰显信心,低估值配置价值突出 [9]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资产合计(千元)|693,714,073|783,896,903|889,722,985|1,009,835,588| |营业收入(千元)|12,223,786|12,399,786|12,786,545|13,540,793| |利息净收入(千元)|7,905,110|8,283,494|9,362,995|10,858,678|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千元)|1,059,248|1,133,980|1,252,196|1,388,772| |归母净利润(千元)|5,068,207|5,403,346|5,721,798|6,039,654| |资产总额增速|15.27%|13.00%|13.50%|13.50%| |贷款总额增速|13.62%|12.70%|13.14%|13.39%| |营业收入增速|3.01%|1.44%|3.12%|5.90%| |利息净收入增速|-6.81%|4.79%|13.03%|15.97%| |归母净利润增速|10.16%|6.61%|5.89%|5.56%| |P/E|7.44|8.25|7.76|7.33| |P/B|0.82|0.83|0.77|0.72| |股息率|4.31%|4.13%|4.39%|4.65%|[24]
银行为何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
经济日报· 2025-07-02 22:05
银行业负债成本管理 - 工行、建行、招行等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多地农村商业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3年期大额存单投放量也较少 [1] - 大额存单利率水平一般随期限延长而提升 银行负债成本更高 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是降低负债成本之举 [1] - 银行业净息差处于低位 需从负债端挖掘空间以稳定息差 存款是银行主要负债来源 需降低存款等负债成本 [1] 存款利率调整趋势 - 今年5月我国存款利率格局迎来重大调整 国有六大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 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2] - 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陆续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调整幅度因银行而异 整体呈下降趋势 [2] - 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是稳定银行净息差的需要 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1] 投资者理财策略调整 - 5年期大额存单下架意味着投资者依赖中长期储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机会减少 需做好多元财富投资 [2] - 投资者应基于家庭财务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 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理财目标 短期资金优先配置货币基金等流动性强的产品 [2] - 建议采用"固收+"策略 配置中短期债基 同时通过全球资产配置捕捉全球经济增长机会 [2] - 可适度配置高评级债券及债券型基金 利用其收益稳定性与储蓄形成互补 风险偏好较高者可布局权益类资产 [3] - 需建立动态再平衡机制 根据经济运行、市场估值等因素变化适时调整各类资产配比 [3]
央行2025Q2货币政策例会学习:稳增长与防空转,政策空间关注银行“降成本”效果
开源证券· 2025-06-29 14: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下阶段货币政策保持灵活度,看好经济动能回升和银行估值修复,2025年银行经营业绩基本稳定,资负结构优化、息差降幅收窄、零售风险可控、债券流转贡献业绩,低息环境加持银行红利属性,推动板块行情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央行货币政策例会解读 - 对经济形势判断平稳偏乐观,提及物价低位运行和贸易风险问题,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灵活观望,债券市场关注长期收益率,房地产从政策托底转向巩固成果,外汇市场汇率压力缓解 [4] 银行视角政策思路 - 银行需维持扩表动能、优化结构,在重点领域加大支持,提高存贷定价和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空转,现阶段银行与企业间资金空转改善,银行与同业间空转尤其是非银杠杆问题值得关注,资金进一步宽松空间有限 [5] 银行经营情况及政策影响 - 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或呈"L"型走势,全年约1.4%,若存款脱媒压力不重、负债结构稳定、成本改善则具备政策落地条件,降准空间减小,银行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或需央行买卖国债改善,银行需调整债券投资策略 [6] 投资建议 - 受益标的有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顺周期标的推荐苏州银行,受益标的还有江苏银行、成都银行 [7] 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情况 - 2025.05股份行总资产增速降至4.9%,2025Q2大行负债端恢复高增,农商行增速企稳 [10]
银行的“七宗罪”
雪球· 2025-06-22 02:16
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 银行是极好的商业模式,股价历史高位但估值历史低位,盈利能力强[3] - 历史上众多商业巨擘最终都选择银行业,如美第奇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等[3] - 巴菲特长期持有银行股,富国银行等持有时间最长[3] - 银行是长周期行业,上行周期可长达十年,中国银行业自1992年以来只经历1.5个周期[3] 银行与经济周期关系 - 银行业本质是坏账处理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4] - 过去30年中国银行业仅发生两次坏账周期:90年代和2011年后[4] - 90年代坏账处理采用"西医手术"方式,2011年后采用"中医调理"方式[5] - 当前银行业不良率1.8%、拨备率190%、偏离率79%,坏账周期已近尾声[5] 银行净息差(NIM)分析 - 当前中国银行业NIM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二季度仅2.06%[7] -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银行业NIM在全球180多个国家中倒数第19位[7] - 中国有4000多家银行,NIM若继续下降将威胁金融安全[7] - 2021年预测NIM不会跌破2%,但实际已跌破1.6%[8] 银行盈利前景 - 银行净利润=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费用-减值损失[8] - 生息资产规模扩张至少等于名义GDP增速[9] - 坏账处理完毕后,拨备可反哺利润,ROE有望提升至15-20%[10] - 2021年优质银行利润增速超20%,六大行超10%[11] 银行估值空间 - 2021年优质银行PE仅10倍,六大行PE不到4.5倍[11] - 假设六大行ROE为12%,PB从0.5倍升至1倍,两年半空间可达181%[12] - 银行周期一旦启动,1倍PB和10倍PE可能只是开始[13] - 历史上银行坏账处理完毕后估值提升十几倍[13] 银行投资时机 - 价值修复需要现象被逐步观察到,基本面站在银行这边[15] - 银行具备短期爆发潜力,历史上曾有两次50%的短期涨幅[17] - 银行总市值10万亿但自由流通市值仅3万亿,弹性被低估[18] - 机构对银行配置处于历史低位仅4%,存在巨大配置空间[19] 银行投资策略 - 银行是同质性强的行业,上市40家银行都是TOP1%[22] - 其他银行估值修复空间可能大于招行、宁波等领先银行[23] - 银行是整体性机会,不同区域银行处于不同阶段可轮换操作[24] - 投资应关注"值不值"而非简单看"好不好"[24]
全线跳水!存款利率,还要降?
搜狐财经· 2025-06-20 05:01
存款利率全面下行 - 5月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全线下跌 3个月期平均利率1.004%(下降24.3BP) 6个月期1.212%(下降23.5BP) 1年期1.339%(下降22.3BP) 2年期1.428%(下降23.0BP) 3年期1.711%(下降30.3BP) 5年期1.573%(下降30.0BP) 其中5年期利率较3年期低0.14个百分点 [1][3] - 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为2025年以来首次大规模调整 也是2024年10月后的第七次降息 国有大行率先下调后 股份行、城商行及村镇银行迅速跟进 [3] - 大额存单利率同步下滑 3个月期1.239%(降10.24BP) 6个月期1.459%(降11.26BP) 1年期1.561%(降12.25BP) 2年期1.648%(降13.75BP) 3年期2.069%(降8.81BP) 5年期1.700%(降28.33BP) 5年期降幅显著 [6] 政策驱动与行业影响 - 央行持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通过下调存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维持银行净息差水平 分析师预计存款利率将保持下行趋势 [1][4] - 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同步走低 5月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1.85%(降6BP) 最高收益率2.25%(降10BP) 产品平均期限90天 同比缩短12天 [6] - 利率下调导致银行定期存款销售量明显下滑 部分分行面临严格的储蓄存款日均增量及付息率考核 指标完成率要求达100% [6] 揽储乱象与监管规范 - 银行员工月末冲量催生资金掮客市场 6月末单日1000万元资金价格达2.5万元 年化收益率超91% 部分银行通过赠送潮玩盲盒等营销手段揽储 [7] - 金融监管部门明确禁止短期冲量行为 列出手工补息、发放加息券、赠送实物等违规揽储方式 要求银行控制负债成本 [8] - 行业专家建议银行构建"场景化金融服务+科技化体验"生态 应对基金、理财等产品的分流压力 而非简单追求规模增长 [8]
2025年银行业中期策略:业绩压力临近拐点,盈利释放能力强的区域行更优
东兴证券· 2025-06-06 11:29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银行基本面承压但临近拐点,预计上市银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在 -1%、0% 左右,基本面和资金面推动板块配置价值增强,建议关注重点指数权重股、高股息股以及盈利释放促转股逻辑的中小银行 [5] 行情回顾 - 年初至6月4日银行板块累计涨幅11.5个百分点,跑赢上证指数10.7个百分点,1 - 2月初和3月中旬至5月初相对收益显著,前者因汇率和利差制约货币政策,资金青睐高股息银行股,后者因银行板块业绩稳定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凸显银行股防御价值 [5] - 3月以来中小银行累计涨幅更好,受补涨和高股息扩散逻辑驱动,股息率不低且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国有大行有绝对收益但相对收益有限,股息率有吸引力但估值达近5年较高水平 [5] - 年初至6月4日部分优质区域行涨幅更高,山东、川渝和江浙地区龙头城农商行累计涨幅逾20% [12][15] 行业回顾 资产端 - 25Q1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同比 +7.5%,环比24年末提高0.3pct,贷款、金融投资、同业资产分别同比 +7.9%、14.1%、 - 12.2%;信贷在化债扰动下同比多增,金融投资因政府债发行进度快而增长,同业资产负增长 [24] - 25Q1末样本上市银行对公、零售、票据融资同比增速分别为 +8.5%、 + 4.1%、 + 51.5%,对公贷款是增长主力但增速放缓,零售需求未明显好转,票据融资大幅增长 [28] - 2024年对公贷款主要投向基建、制造业,分别占新增贷款的37%、13%,房地产行业新增贷款占比3%;零售方面,按揭贷款负增长,信用卡增长较弱,经营贷、消费贷贡献主要增量 [35] 负债端 - 25Q1末上市银行存款、同业负债、发行债券同比增速分别为 +6.2%、 + 10.5%、 + 27%,存款增速较24A提升0.7pct,国有行揽储压力较大,存款增速处于较低水平,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存款增速均有所提升 [37][39][40] - 25Q1存款定期化趋势仍在延续,存款增量结构上个人定期存款贡献主要增量,对公存款明显净流出;日均存款结构上定期存款占比同比提升 [42][46] 息差 - 测算上市银行25Q1净息差(期初期末口径)为1.37%,同比 - 13bp,降幅小于上年同期;生息资产收益率降幅较大,受贷款重定价、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影响,负债成本加速改善 [55] - 上市银行息差走势分化,国有行息差降幅相对更大,股份行部分银行息差环比企稳回升,城商行息差平均降幅最小且部分银行同比上升,农商行部分银行净息差环比企稳回升;预计全年净息差降幅将进一步收窄 [57] 中收 - 低基数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降幅整体收窄,25Q1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 - 0.7%,较24A提升8.7pct;国股行降幅收窄,城农商行增速回正;预计全年中收降幅延续收窄趋势 [59][60] 行业展望 - 2025年银行基本面承压但临近拐点,预计净息差收窄幅度减小、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其他非息收入压力加大,资产质量平稳,拨备仍有反哺空间;预计上市银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在 - 1%、0% 左右 [5] - 规模方面,预计2025年信贷增量基本同比持平,信贷增速小幅放缓,债券投资增速维持高位支撑平稳扩表 [5] - 政策呵护息差力度加大,预计央行将继续降准降息,2025年净息差降幅有望收窄 [5] - 非息方面,中收降幅收窄、同比增速有望转正,其他非息预计负增长、拖累营收 [5] - 资产质量方面,随着政策落地,银行地产、城投产业链不良生成预期好转,资产质量指标有望保持平稳,拨备仍有反哺利润空间 [5] 投资建议 - 基本面和资金面推动板块配置价值增强,基本面方面银行具备一定韧性,资金面方面险资配置确定性增强,主动基金有望向基准靠拢 [5] - 建议关注重点指数权重股如招行、兴业、工行、交行,延续高股息选股逻辑,关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释放盈利促转股逻辑 [5]
“准80后”蒋琳拟任宜宾银行行长 此前副行长资格未获核准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6-06 02:06
公司高管变动 - 宜宾银行原行长杨兴旺于2024年4月8日因"个人身体原因"辞任,公司未按行业惯例对其过往工作表达致谢 [1][8][9] - 新任行长蒋琳为"准80后",此前在五粮液集团担任副总经理、董秘等职务,银行高管经历有限 [1][2][3] - 蒋琳2023年9月曾被推荐为宜宾银行副行长,但任职资格未获监管核准,2024年4月被提名免职,该经历未在简历中披露 [3][4][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仅增0.5%至未披露具体金额,净利润同比仅增0.1% [12] - 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1.64%,净息差由2023年2.18%降至1.71%,同比下滑0.47个百分点,降幅居港股上市银行之首 [12][13] - 资产利润率(ROA)同比下滑0.08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ROE)同比下滑0.36个百分点 [12] 公司财务数据 - 2024年末存款总额845.18亿元,其中大股东五粮液存款余额128.03亿元,占比15.15% [3] - 批发及零售业贷款占比24.1%,不良率1.9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13][14] - 公司整体不良率1.68%,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13] 公司上市情况 - 2024年1月13日登陆港交所,成为继2021年9月东莞农商行后又一内地上市银行 [8]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未披露,但对比东莞农商行同期总资产1092.05亿元 [8]
银行争抢消费贷
虎嗅APP· 2025-05-30 10:18
消费贷利率现状 - 当前大部分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已执行监管要求的3%下限标准,但部分银行通过"优惠券"方式将利率降至2.88%[3][12][15] - 针对小微企业主的信用贷利率更低,某股份制银行对符合条件客户提供最低2.68%的利率[12][13] - 上海地区银行普遍坚守3%利率红线,但存在员工自掏腰包补贴利息使实际利率降至2.78%的案例[18][20] 银行考核压力与员工应对策略 - 银行员工面临严格考核指标,包括按周考核未完成扣300元/周、季度末需完成提款任务等[7][8] - 员工通过社交平台发起"互换消费贷"互助,部分银行接受测额即算有效户,部分需实际提款并由员工承担利息成本[5][7] - 业绩压力从客户经理蔓延至柜员,某农商行柜员每月需完成2个有效户营销[8] 消费贷业务增长与行业竞争 - 2024年主要银行消费贷业务高速增长:交行余额同比增90%(+1500亿元)、工行/建行增量约千亿元(增速超25%)、招行连续两年增速超30%[8] - 净息差持续承压,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52%,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43%的历史新低[9][10] - 监管4月起明确要求消费贷利率不得低于3%,此前超低利率产品(如2.58%)被叫停[11][12] 差异化产品设计 - 银行针对不同客群设计分层利率:普通消费贷3%起,小微企业主信用贷2.68%起,抵押经营贷最低2.4%[12][13] - 优惠券机制被广泛使用,新客/优质客户可获利率折扣,某股份制银行通过优惠券实现2.88%的消费贷利率[15][16] - 部分银行推出附加活动,如提款赠立减金(工行授信成功赠38元,提款赠128元)[19] 未来趋势分析 - 机构通过"以量补价"和优质客群"掐尖"策略应对利率下限约束,但普遍认为3%为政策底线[22][23] - 行业建议银行转向自营获客能力建设、场景挖掘和科技能力提升,而非单纯依赖利率竞争[24]
美债长端收益率飙升,美国银行股或迎新行情
环球网· 2025-05-27 07:36
美债收益率曲线变陡对银行的影响 - 美债长端收益率大幅飙升带动收益率曲线变陡(长债利率高于短债),对银行构成重大利好,因银行靠短借长贷盈利,曲线陡峭意味着净息差扩大[1] - 当前2年和10年期美债利差达2022年以来最大值,短低长高的利率结构使银行能赚取更大利差[3] - 过去几年美债利率曲线平坦甚至倒挂导致银行净息差低迷,美国大银行净息差中位数2.81%低于历史平均3.2%[3] 银行盈利模式改善 - 收益率曲线正向倾斜使净息差有望改善,长期利率上升使银行新购债券收益更高,老债券到期后资金可投入高利率新债[3] - 若监管放松银行资本金要求,银行可用资金将更宽松,抗压能力更强[3] - 经济增长时银行可增加贷款发放赚取利息,贷款需求不强时可选择回购股票[5] 潜在风险与市场表现 - 长期利率上涨导致银行过去低利率买入的债券价格下跌,账面浮亏增加,若需亏本卖债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如2023年硅谷银行案例)[3] - 美国银行股年初因软着陆预期跑赢大盘,但3-4月因关税和衰退担忧跑输,KBW纳斯达克银行指数与标普500指数年内涨幅几乎持平[4] - 若利率曲线继续温和变陡,净息差回升逻辑成立,银行板块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4]
宏观经济研究:论降息的重要性
长城证券· 2025-05-26 12:44
降息讨论现状 - 5月8日央行降息后,对今年剩余月份是否继续降息讨论未结束,乐观者认为经济企稳无需降息,悲观者认为稳经济压力仍在,降息周期未结束[2][7] 长期降息重要性 - 2018年起中国进入降息周期,人口、债务、房地产周期处于调整阶段,要求未来利率走低[8] - 2024年全国总人口14.08亿,比2023年减少139万,减少率接近1‰,到2054年将较2024年减少2.04亿[8] - 2025年一季度我国实体部门宏观杠杆率达298.4%,接近300%,化解债务需降息支持[9] - 2023年底房价房租比1.76,2024年回落至1.69,房地产软着陆需降息稳定房价和房租[9] 短期降息重要性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外部不确定性大,一季度净出口对GDP贡献率38.9%,拉动增长2.1%,需降息应对外需下滑[11][13] - 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中房产资产占比66.8%,当前房地产实际利率高,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回落,需降息提振需求[13] - 4月住户贷款增速降至3%,存款增速升至10%,差距7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增速从14%降至8.6%,需降息顺应资金供需变化[14] 降息解决不了的问题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未结束,市场分割,贷款利率与债券市场利率传导效率不高[15] - 宏观杠杆率上升主因是制度和效率,非降息[16] - 2024年银行业总资产372.5万亿元,私人部门融资需求收缩,银行净息差缩窄或因供大于求[16] 降息空间 - 要让2025年政府杠杆率不增加,实际利率应降至0.32%,与一季度实际利率4.52%相差大,政府杠杆率升至63.2%,降息支持财政空间大[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