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

搜索文档
上海证券董事长李海超: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0:14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文件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也是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的重要路径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政策框架 [2] 公司实践与业务布局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及ESG报告编制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引导金融市场资源参与绿色项目建设 [6] - 公司通过投行考核机制创新、绿色融资业务开拓等多措并举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空间 - 全国碳市场2024年换手率仅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4] - 目前至少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集中于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全国市场准入待生态环境部放宽 [3]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需要监管部门、市场机构及实体企业多方协同推进 [3] 券商功能与业务方向 - 资源配置方面 可通过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模式 [3] - 风险管理方面 运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 实现套期保值 [4] - 价格发现方面 通过做市商机制和积极参与交易 提升市场流动性及定价效率 [4] - 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核心载体 可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5][6]
以碳金融为钥 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20:11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中央金融委员会2025年6月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 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2025年6月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碳金融战略定位 [1] - 碳金融被定位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 以及券商践行金融报国使命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碳金融政策框架与行业参与 - 碳金融政策体系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的全链条框架 [2] - 证监会2025年2月发布实施意见 明确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2] - 证券业目前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市场 [3] - 券商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并放宽市场准入 [3] 公司实践与业务创新 - 公司2015年联合发起设立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参编ESG市场报告和输出深度研究报告等方式提供行业前瞻性洞察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市发展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提出绿色+碳中和+股权融资方案 债券投产后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36.82万吨 折合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6]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吸引绿色投资者参与城市生态建设 [6] - 对内建立投行考核机制 对外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并开拓绿色融资业务 [6] 碳市场现状与发展潜力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 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的现货换手率和600%的期货换手率 [4] - 碳金融市场处于发展萌芽期 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 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方面大有可为 [3] - 碳金融需与科技创新 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是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 [2] 券商功能发挥方向 - 强化资源配置效能: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回购 托管和证券化等业务模式 [3] - 发挥风险管理专长:利用碳远期 碳期货 碳期权 碳掉期 碳借贷等工具帮助企业对冲碳价波动风险并提供中长期价格预期 [4] - 提升价格发现功能:通过积极参与碳交易 做市商机制和碳配额信用交易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4]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碳金融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之一有机串联 形成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合力 [5] - 公司从信息和服务中介 交易中介 产品开发 普惠投教等多维度完善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7] - 通过协同市场发挥专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为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7]
以碳金融为钥启绿色金融新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20:11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明确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 碳金融被视为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 - 碳金融连接"双碳"目标与实体经济,需与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深度融合 [1] 碳金融政策体系发展 - 碳金融政策已形成"顶层设计-产品规范-市场准入"全链条框架 [1] - 2025年2月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 [1] - 目前证券业已有不少于18家券商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 券商功能定位与发展潜力 - 券商可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价格发现三方面挖掘碳金融市场潜力 [2] - 现阶段券商业务主要集中在碳交易试点城市和CCER交易市场 [2] - 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需待生态环境部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和放宽准入 [2] 具体业务实施路径 - 通过发行碳债券等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3] - 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回购、托管及证券化等业务模式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 [3] - 利用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 [3] 市场现状与国际对比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约为3.5%,远低于欧美碳市场60%现货换手率和600%期货换手率 [3] - 券商可通过做市商机制和参与碳配额、碳信用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 [3] 公司实践案例 - 2015年联合发起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 - 2022年设立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2] - 2021年8月为临沂城发集团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3.41万吨 [4] - 2025年6月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徐州地铁集团首次发行绿色债券 [4] 战略布局与未来方向 - 建立投行考核机制并加速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5] - 从信息中介、交易中介、产品开发等多维度提供碳市场金融服务 [5] - 通过承销绿色债券、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直接服务低碳经济 [3]
摸清“碳家底” 算好“减碳账” 商业银行多维“碳”路绿色可持续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19 02:36
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背景 - 绿色金融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1] - 碳金融正成为银行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商业银行通过碳核算和碳账户体系构建气候适应性金融服务体系[1] 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行业 - 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为池州海螺水泥发放3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 支持水泥行业绿色升级[2] - 兴业银行向山东滨州铝业公司发放2亿元贷款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激励自主减碳[2] - 转型金融连接传统产业与绿色发展 钢铁、水泥、化工等碳密集行业面临严峻转型升级压力并有大量资金需求[2] - 工商银行惠州市分发放广东首笔转型金融+技改再贷款 为某龙头石化集团核心项目提供超80亿元授信支持 融资成本降低1.5%[3] - 上海银行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模式为吉祥航空发放4亿元转型金融贷款 以吨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为KPI与贷款利率挂钩[3] 碳账户体系建设与应用 - 碳账户成为商业银行算好减碳账的重要工具 记录企业碳排放数据并推动减排[4] - 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自2010年起试水个人碳信用和企业碳账户领域[4] - 商业银行通过建立碳账户评价体系和碳信用评分模型提供精准绿色金融服务[4] - 北京银行重点打造企业碳账户系统 建立企业碳核算能力推动绿色金融创新[4] 碳金融市场发展 -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启为商业银行碳金融市场带来更大发展机遇[6] - 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多家银行落地挂钩CCER的创新产品[6] - 商业银行通过质押碳资产的信用贷款增加碳市场流动性 企业能以较低利率获取贷款[6] - 商业银行围绕碳市场和碳资产开展产品创新 打造碳金融综合服务解决方案[6] - 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个CHUEE产品、首批碳中和债券、首单权益出资碳中和债等首创产品[6] 碳金融业务发展建议 - 金融机构需建立成熟的碳金融业务运营模式 明确碳金融发展战略并加强政策研究[7] - 银行应成立碳金融事业部门 制定碳金融中长期发展战略并统一规划产品开发[7] - 银行需加强碳金融外部合作 包括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非银机构等多方主体[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周要闻回顾(8月11日—8月17日)
国际金融报· 2025-08-17 16:00
金融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上海临港新片区举办"金融赋能•创享未来"融资担保促进创业政策宣讲活动 吸引130余位企业代表及金融机构参与 覆盖40家企业及20多家金融机构 [1] - 证监会同意上期所推出全球首个文化用纸金融衍生品 包括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 同时新增燃料油 石油沥青和纸浆期权注册 [2] - 上海发布《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 目标打造国际碳交易中心 明确探索个人参与碳交易路径 [3] - 五家期货交易所同步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 要求四类交易者执行"先报告 后交易"机制 [4] 金融产品创新 - 全国首单清洁能源持有型不动产ABS在上交所挂牌 规模未披露 项目为碳中和专项计划 [5] - 国泰海通发行首单境外公募债 规模23亿元人民币 票息1.90% 获穆迪Baa1评级 [6] - 上交所高成长产业债累计发行63只 总金额达419.05亿元 近期组织15家发行人与30家投资机构路演 [10] -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工银沪科积分贷" 落地首单业务支持科技企业 [14][15] 外资与跨境金融 - KKR首支在岸人民币基金完成备案 正式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 [12] - 三家机构简化境外央行类机构入市流程 包括银行间市场清算所及中央结算公司等 [6] - 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完成首笔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离岸贸易背景核验业务 [16] - 史带财险外资持股比例升至80% 成为第六家外资独资险企 [11] 资本市场与ESG - 西安奕斯伟材料成为"科创板八条"后首家过会未盈利企业 [8] - 上交所发布《沪市ESG实践二十年》报告 系统总结ESG发展历程 [9] - 农银金租通过临港SPV交付中国首架空客H160直升机 实现该机型在华首单运营 [18] 信贷与融资数据 - 7月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7% M2余额达329.94万亿元 同比增8.8% [23][24] - 前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3.99万亿元 同比多增5.12万亿元 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4.88万亿元 [26] - 上海7月人民币贷款减少448亿元 外币贷款减少23亿美元 人民币存款增加2167亿元 [27] 行业服务与支持 - 九部门联合推出服务业贷款贴息政策 覆盖餐饮 旅游等8类消费领域 贴息期至2025年底 [19] - 三部门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2025年9月至2026年8月期间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可享补贴 [20] - 上海农业科技企业获3.96亿元贷款支持 包括交通银行1000万元"政银保担贷"等三笔签约 [16] - 上海农商银行落地全市首笔"政府采购贷"担保业务 为中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17]
全国首次!这一融资模式获得司法保障
金融时报· 2025-08-17 04:19
政策背景与意义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印发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系统化司法保障文件《关于推进碳排放配额担保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 [1] - 政策旨在破解金融机构不敢贷和企业贷不到困境 通过13条具体规定从争议处置 减排激励 评估监督到担保创新等多维度提供制度支撑 [2] - 政策通过司法保障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激活碳金融市场 为全国碳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并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4] 政策核心措施 - 明确碳排放配额属于合法质押标的 在省级交易平台完成登记后即产生法律效力 [3] - 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省级交易平台双登记模式 通过交易平台实时冻结功能防止资产转移风险 [3] - 加强司法服务与保障 依法最大限度维护碳排放配额质押合同效力 规定诉前协商优先司法诉讼托底维权机制 [3] - 创新设置交易平台竞价和价款代收代付机制 保障金融机构作为质权人的优先受偿权 [3] - 鼓励金融机构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 为绿色贷款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并对表现突出机构给予政策激励 [3] 金融创新与场景拓展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年度预分配配额担保融资 碳汇未来收益权质押 碳排放配额担保债券及碳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多元化融资场景 [4] - 政策致力于满足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并拓展未来融资空间 [4]
助力2030年碳达峰!上海碳市场行动方案出炉
国际金融报· 2025-08-15 13:20
上海碳市场改革行动方案 - 上海市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提出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3] - 上海碳市场覆盖全市碳排放总量约2/3,工业领域纳管单位排放量下降明显、高于全市工业领域总体下降率6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上海碳市场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21亿元,是全国唯一连续12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3] 碳市场定位与目标 - 上海要建成规则完善、诚信透明、广泛参与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以碳市场为主体的碳定价机制 [3] - 上海碳市场将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碳金融、碳定价和碳创新中心 [3] - 政策明确了上海碳市场在国际和国内碳市场格局中的定位,旨在提升上海在全球碳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4] 市场覆盖范围与企业减排 - 上海将分阶段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按照"降门槛、扩类别、增种类"的推进方式实施市场扩围 [5] - 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通过技术革新、管理水平提升及使用高质量的碳信用实现净零排放 [5] - 推动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自愿披露机制,鼓励自主发布碳减排目标、碳排放总量、控制措施等信息 [5]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 - 上海将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活动、碳排放权现货及衍生品交易 [6] - 研究符合监管要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跨境人民币参与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探索个人参与碳交易的模式与路径 [6] - 支持将上海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 [6] 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协同 - 推动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互通互认机制,鼓励评级机构将碳排放信息纳入企业信用、绿色产品评级方法 [6] - 研究建立基于企业碳绩效的碳账户体系,与绿色投融资形成联动机制,推动碳定价在绿色投融资中的应用 [6] - 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形成碳市场持续推动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动力 [6]
广东省三部门出台全国首份省级碳排放配额担保意见
中国发展网· 2025-08-15 06:54
政策核心内容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碳排放配额担保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13条具体规定 从质押登记确权 担保产品创新到司法服务保障系统化推进碳金融发展 [1] - 该文件是全国首份省级层面为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提供系统化司法保障的政策文件 标志着广东在推动统一碳金融市场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 [1] 碳市场现状 - 广东是全国最活跃的区域试点碳市场 截至2025年7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配额2.3085亿吨 总成交金额67.01亿元 占全国八个试点市场比重均超过30% [2] - 但碳配额抵质押融资业务规模较小 累计仅31笔 抵押配额569.97万吨 融资金额9352.81万元 [2] 制度障碍 - 碳排放配额在法律层面未明确定性为担保物权 各地在操作标准 价值评估 跨部门协作方面存在差异 [3] - 配套法律不明确 登记规则不统一导致金融机构对违约处置缺乏明确依据 存在顾虑 [3] 创新解决方案 - 第九条明确碳排放配额担保合同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即认定有效 第十条设置"协商—竞价—诉讼"违约处置流程 [4] - 首创"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省级交易平台"双登记模式 防止重复质押和资产转移风险 [4][5] - 通过交易平台竞价和价款代收代付机制平衡企业履约与质权人优先受偿权 [5] 产品创新方向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年度预分配配额担保融资 碳汇未来收益权质押 碳排放配额担保债券及碳资产证券化产品 [5]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期货日报网· 2025-08-15 00:52
《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提出 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8月14日消息,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 动方案(2026—2030年)》(下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参与温室气 体自愿减排活动、碳排放权现货及衍生品交易。 据了解,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落实我国"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通过碳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控 排,兼具灵活性和经济效率。不过,当前全国碳市场仅限于现货市场交易,参与方主要是与碳排放相关 的企业,以电力企业为主,市场相对封闭。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日益明显,上市碳排放权期货被 业内视为丰富碳金融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期货行业积极主动聚焦产业需求,创新服务,在助推 碳排放权建设方面积极贡献"期货力量"。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每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 题,其中碳排放期货较受关注,连续三年都有代表委员提及。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 ...
向制造业绿色转型注入金融力量
经济日报· 2025-08-14 22:08
政策支持与指导框架 -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聚焦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难点 从绿色信贷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升金融服务"含绿量" [1] 绿色信贷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新增5.35万亿元 [2] - 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66万亿元(上半年增6742亿元)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余额7.64万亿元(上半年增6397亿元) [2] - 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预计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 [2] 银行机构绿色信贷实践 - 大型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超20%) 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新增9641亿元(较上年末增31.03%) 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608.84亿元(较上年末增478.54亿元) [3] - 中小银行:长沙银行、江苏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环保节能项目 浙江农商行通过"绿源贷"支持光伏分布式电站建设 [3] 绿色金融工具创新 - 意见要求强化绿色债券等工具在制造业绿色转型中的应用 [5] - 光大银行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期限3年 票面利率1.65% 认购倍数2.66倍) 资金投向风力发电、高效储能及绿色升级项目 [5] - 碳金融创新案例:建设银行昆山分行为协鑫蓝天公司定制"碳权贷" 利用闲置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 [6] - 碳资产可衍生拆借、托管、期权及期货等产品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6] 标准体系与机制优化 - 意见突出亮点为构建支持高碳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 [7] - 新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统一绿色信贷/债券等产品认定标准 增强不同产品间衔接效率 [9] - 银行通过技改贷、排污权抵押贷款及利率优惠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8] - 当前痛点:企业环境数据披露碎片化导致识别成本高 跨部门政策协同不足 [8] - 需建立分层分类标准框架及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金融监管+工信部)完善风险监测体系 [9] 行业影响与展望 - 绿色金融成为拉动实体经济增长新引擎 是银行业务转型重要抓手 [4] - 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绿色金融将释放更多利好空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