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搜索文档
山东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
大众日报· 2025-08-31 00:48
山东海洋渔业发展战略 - 树立大食物观 既向陆地要食物 也向海洋要食物 推进蓝色粮仓建设 [1][2] - 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953万吨 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 [2] - 从传统捕捞养殖转向海上牧场模式 实现立体化生态养殖 [2][3] 海上牧场创新模式 - 荣成市海上牧场采用三层立体养殖:上层藻类/中层贝类/底层鱼类 亩均收益提升30%以上 [3]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投入运营 船长244.9米 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 [4] - 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实现从固定牧场向移动渔场升级 [4] 深远海养殖基础设施 - 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800余个 大型养殖装备37台套 养殖水体达400万立方米 [4] - "国信""经海"等系列项目为全国深远海养殖提供经验 [4] - 养殖品种涵盖大黄鱼 鲑鳟鱼 黄条鰤等名优鱼种 [4] 水产种业创新体系 - 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7家 数量居全国首位 [5] - 省级遴选26家领军企业+30个科研团队+70家苗种企业形成育种联合体 [5] - 培育65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占全国总数21% [5] 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 乳山牡蛎养殖海域60万亩 年产量50万吨 加工环节占比65% [5] - 开发单冻牡蛎肉 半壳牡蛎 牡蛎肽等高附加值产品 [5] - 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产值达100亿元 [5]
从撂荒地到丰收田 从水稻示范田看如何端稳“中国饭碗”
新华财经· 2025-08-26 15:22
撂荒地治理模式 - 广东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金融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激活撂荒地 [1] - 江门开平月山镇180余亩撂荒地通过清淤河道、无人机飞防、农机深翻等措施复耕 亩产量从0提升至800多斤 [2] - 复耕后当地农民收入增长1.5万元/人 早造粮食增产250吨 增收50多万元 复耕土地年租金增加4万元 [3] 保险+模式应用 - 台山市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项目 覆盖50平方公里区域 监测15项数据 灾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70% [4] - 保险+科技+农服模式实现灾后补偿转为全程风险防控 涵盖水稻、水果、水产等农业标的 [4][5] - 2023至2025年上半年投入农险防灾减损专项资金1.95亿元 落地项目1007个 实现减损超7.7亿元 受益农户361.14万户次 [5] 水稻领域成效 - 水稻防灾项目累计执行247个 投入资金4265万元 受益农户110.86万户次 减损增效金额1.78亿元 [6] - 江门示范田预计亩产超1000斤 有效改善土壤条件并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3][4] - 全省复制推广60个服务中心 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风险减量模式 [5][6]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建议将优质海产品纳入政府粮食储备计划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09:03
海洋牧场产业属性与定位 - 海洋牧场需坚守大食物观定位 紧扣打造海上牧场和蓝色粮仓方向 以食物供给为主责[6][7] - 需坚守耕海牧渔功能 耕海即加强海洋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 牧渔则大力拓展深远海养殖 防范非渔化倾向[7][8] 海洋牧场产业链构建 - 海洋牧场虽未列入海洋产业目录 但已具主导产业特征 正形成独立产业体系[10] - 建议按照以渔业生产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打造 系统构建种苗繁育-渔业养殖-饲料动保-养殖装备-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交易服务全产业链条[11] 海洋牧场发展痛点 - 前期需综合考量选址 品种 设施布局和种苗保障等关键因素[13] - 中期须系统应对种苗饲料供应 船舶维护 极端天气防范等现实挑战[14] - 后期需有效处理市场价格波动 加工增值 冷链物流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15] 产业发展支持建议 - 财政上借鉴光伏等产业扶持经验 强化补贴支持核心设施 优化税收对海产品销售减税 将优质海产品纳入政府粮食储备并建立收储机制[16][17] - 金融与保险方面健全信贷支持 推出低息贷款等产品 扩大保险覆盖面并优化标准与赔偿方案[18] - 科技上攻关种质等卡脖子技术 加强装备研发应用 建设创新平台[19] - 人才队伍建设上依托高校等定向培养 完善引进与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培训 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20]
科技创新提速 广东问策岭南现代农业“智”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08:11
农业科技进步与智能化应用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 [1] - 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和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全国领先优势扩大 [1] - 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水稻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无人农场面积超1万亩 [3] - 农机总动力达2613万千瓦,集聚全国30%以上无人机企业,培育大疆、极飞等智能农机装备龙头企业 [3] 政策与产业规划 - 实施"粤强种芯"与"粤强农装"工程,推动种业创新和智能农机产业链建设 [1] - 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数量全国第三 [4][5] - 规划培育2个万亿级海洋牧场和农产品加工集群,10个千亿级及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8] 种业创新与成果 - 汇聚全国63个顶尖育种团队,突破南海大黄鱼等5种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培育18个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 [6] - 水稻育种技术全国领先,瘦肉型生猪、白羽肉鸡、樱桃番茄等品种培育取得重大进展 [6] - 构建从实验室到渔场的全链条育种体系,广州、深圳、佛山、湛江形成差异化种业布局 [6]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发展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01.21亿元,同比增长3.8%,海水鱼养殖产量97.54万吨占全国近一半 [1] - 新兴县形成"1+5"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中华土鸡产业基地完善全产业链条 [7] - 预制菜产业布局15个省级产业园,佛山南海区企业超1500家,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7] 海洋牧场与装备升级 - 湛江建成"海威1号"等深远海养殖装备,珠海建成国内首个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 [4] - 采用立体养殖、智慧赋能等新模式,装备平台技术持续迭代升级 [4][5] - 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718.25亿元,推动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型 [1][4]
科技创新提速,广东问策岭南现代农业“智”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08:07
农业科技应用与智能化发展 - AI育种、无人农场、自动养殖、智能海洋牧场等新场景新业态在广东不断涌现 [1] - 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 [1] - 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和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 全国领先优势扩大 [1] -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实现水稻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亩产达600公斤 [2] - 无人农场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设30多个 面积超1万亩 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花生 [3] - 全省农机总动力2613万千瓦 集聚全国30%以上无人机企业 培育大疆极飞等龙头企业 [3]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 湛江形成"海威1号""海威2号"等深远海养殖航母规模效应 [4] - 珠海建成国内首个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 采用立体养殖智慧赋能新模式 [4] - 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全国第一 桁架类网箱数量全国第三 [4] - 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 占全国产量近一半 [1] - 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25亿元 [1] - 计划培育2个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集群 [7] 种业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 "粤强种芯"工程汇聚全国63个顶尖育种团队 围绕28个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攻关 [5] - 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等人工繁育技术 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 [5] - 水稻育种技术全国领先形成"粤稻现象" 瘦肉型生猪白羽肉鸡等品种取得重大进展 [5]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01.21亿元 同比增长3.8% [1] - 新兴县形成"1+5"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建设中华土鸡产业基地完善全产业链 [6] - 布局15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 佛山南海区企业超1500家 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6]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重点实施"粤强种芯"与"粤强农装"工程 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 [1] - 建设广东农业智慧大脑 提升农业生产全链条精准化数智化水平 [1] - 计划培育粮食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茶叶等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7] - 培育壮大1500家农业骨干企业 争创全国"链主"企业 [7] - 专题会议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和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实施 [2]
围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南方饲草产业发展” 秦博勇率队赴湖北省开展重点提案督办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
新华社· 2025-08-22 07:00
行业政策导向 - 全国政协围绕科技创新引领南方饲草产业发展开展重点提案督办和委员履职活动 [1]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重要论述 坚持农林牧渔并举 [1] - 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将饲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规划 - 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饲草产业发展 [2] - 大力推进"以地适种"技术 加快饲草生产技术研发 [2] - 围绕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 加强饲草产业关键问题调查研究 [2] 产业协同发展 - 通过走访饲草种植基地、肉牛养殖基地和企业详细了解南方饲草种植规模、模式及效益 [1] - 推动饲草产业与草食畜牧业协调发展 保障奶类、牛羊肉安全稳定供给 [2] - 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2]
食药物质有望适当体现“健康声称”
消费日报网· 2025-08-21 03:19
行业政策与监管动态 -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推进食药物质目录动态修订工作 大力推进食药物质健康声称和标准化建设 [1][4] -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明确食药物质定义及目录扩增修订程序 [2] - 自2023年起对新公布的食药物质目录均对应铅 镉 砷 汞等关键食品安全限量指标 并正推进食药物质配套标准制定 [3] 市场规模与消费趋势 - 近三年我国线上平台药食同源市场销量持续增长 2024年销售额达567.8亿元 销量7.2亿件 销量同比增速5.2% [2] - 57%的养生人群希望通过滋补食疗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益处关注度提升 [2][3] - 食药物质在休闲零食 乳品 饮品等领域不断创新 产业升级需求迫切 [1] 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 -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分3批将当归 黄芪 党参 铁皮石斛 化橘红等19种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 [4] - 正积极推进采用食品数字标签等形式体现健康声称 相关工作有序推进 [3] - 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提出目录修订建议 需提供传统食用历史证明和食用安全性评价材料 [2][4] 文化传承与资源保护 - 食药物质是传承发扬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具有长期实践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 [3] - 食药物质需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 生态保护等相关法规规定 [2] - 政策着力传承发扬传统食养文化 助力地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4]
乐陵市2025枣博会味博会食品产业创新融合大会举行
齐鲁晚报网· 2025-08-18 08:30
行业活动与战略合作 - 乐陵市举办2025第14届红枣暨健康食品产业博览会和第10届调味品产业博览会 食品产业创新融合大会吸引国内外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1][2] - 乐陵市政府与上海源浓投资签署30万吨调味糖浆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星光糖业集团与东鹏饮料集团和雅韦安集团分别签署10万吨白糖和10万吨方糖项目合作协议[2] - 星光糖业集团与雅韦安集团 苏克敦集团 丰益糖业和路易达孚公司签署原糖采购战略合作协议[2] 企业发展战略与成就 - 星光糖业集团从小型食品加工厂发展为覆盖食品加工和国际贸易的大型企业集团 年产值突破100亿元[4] - 集团实施"三三一零"工程 建设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绿色高效生态圈 成为大糖产业能源产业链闭环生态圈典范[4] - 星光糖业建成全国最大食糖储备基地和功能糖生产基地 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入选山东省预制菜高质量发展试点[5] 地方产业优势与规划 - 乐陵市依托"中国金丝小枣之乡"资源优势 践行"大食物观"理念 培育食品调味品产业 建设特色食品名市[5] - 全市统筹规划建设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 调味品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三大核心园区[5] - 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吸引安井食品 好邦食品和美农生物等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落户发展[5]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乐陵市联合江南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建健康食品研究院 引进10余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累计推出20余项科技成果包括黑金枣制品和微生物多糖[6] - 调味品产业园开发300余种新品 多款产品登上国宴舞台并获得国际认证 供应全国70%火腿肠调料和三分之二方便面料包[6] - 乐陵市红枣 调味品和马铃薯等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是雀巢 青岛啤酒 康师傅和海底捞等知名企业的原料保障基地[6] 国际化与产业影响力 - 乐陵市枣博会和味博会首次在越南胡志明市与越南国际食品饮料 加工及包装技术展览会同期举办 30多家企业抱团出海拓展市场[6] - 调味品产业构建"买全球 卖全球"产业格局 希森马铃薯走向"一带一路"并实现太空育种[5] - 乐陵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 面向世界的健康食品产业高地 从地方特色发展到全球市场[6]
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点绿成金”走出生态富民路
人民网· 2025-08-06 05:19
福建林业资源与金融支持 - 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0余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12月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挖掘培育"森林粮库"的实施方案》,推动笋竹食品、林下经济、木本粮油、食药花卉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1] - 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加强金融创新,破解森林食品全产业链融资难题,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1] 国有林场转型升级 - 福建南平邵武市山口国有林场通过农行南平分行"林果贷"融资方案,以2700亩生长中杉木作为活体抵押物获800万元授信,用于发展林下经济(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等)并带动百余户农户就业 [2] 油茶产业与生态治理 - 龙岩市长汀县从水土流失严重区转型为生态改善区,农户丘佳梅获农行28万元生产经营贷款发展600亩油茶基地,带动40多户村民致富 [3] - 农行龙岩长汀支行通过"惠农e贷""乡村振兴人才贷"等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授信支持农户超1万户 [4] 竹产业链金融赋能 - 福建竹林面积1873万亩(占全国17 5%),农行三明永安支行推出"竹农贷"满足笋农季节性资金需求,竹农邓诗华年收入达20万元 [5] - 台厝(福建)科技公司在农行信贷支持下引进全自动生产线,开发竹笋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近4000万元,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 - 农行三明永安支行累计授信1 6亿元支持笋竹全产业链,推动"永安闽笋干"品牌发展 [7] 金融支持成效 - 截至2025年6月末,福建全省涉林贷款余额1662 32亿元,同比增长15 3%,惠及林业经营主体44 4万户 [7]
专访农大樊胜根:全球饥饿率降至5%以下并非不可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02:49
农食系统转型方向 - 农食系统需向高效、营养、低碳、韧性、包容五大方向转型,其中加强韧性最为紧迫和重要 [1][3] - 高效指用更少资源生产更多食物,营养强调高产同时确保健康,低碳可持续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容致力于让弱势群体获得营养膳食 [3] - 构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包括人工智能气候预警、精准农业技术、生物育种耐旱抗病虫害品种 [1][4] 农业科技创新 - 技术从增产手段转变为增加各环节韧性的关键要素,包括人工智能气候预警、遥感技术提高天气预测、实时监控土壤温湿度、生物育种创新 [4] - 国家需分配更多公共资源支持农食系统韧性科研创新,农业生产可增加保险创新提升市场机制韧性 [6] - 企业需创新经营模式加强战略韧性,国家需将韧性纳入管理内涵,全球需加强贸易韧性多边磋商 [5] 大食物观实施路径 - 大食物观强调食物来源多元化,从耕地拓宽至江河湖海、森林草地,有助于增强供应韧性、固碳减排和丰富营养 [7] - 需完善顶层设计设立统筹农食系统的部门,实施发展战略细化资源分配和阶段性目标 [1][7] - 大食物观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支撑,关乎健康中国2030、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实现 [7] 国际合作与贸易 - 中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9823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倍多,农业合作潜力大 [13][14] - 双方贸易互补性强,中国为东盟热带水果提供庞大市场,主要向东盟出口电子产品 [13] - 中国可在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中发挥更大作用,基于自身减贫经验助力发展中国家 [12][13] 全球饥饿挑战 - 全球面临"灾难性"饥饿人数增至190万人,达历史最高水平,但通过政策投资和政治意愿饥饿率降至5%以下仍可实现 [11][12] - 解决饥饿关键在于政策和投资,需创造强有力的政治意愿,中国经验显示明确问责制和政治意愿是脱贫前提 [12][13] - 非洲和南亚是饥饿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达国家减少外援使全球议题面临更大挑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