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饥饿目标

搜索文档
专访农大樊胜根:全球饥饿率降至5%以下并非不可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02:49
农食系统转型方向 - 农食系统需向高效、营养、低碳、韧性、包容五大方向转型,其中加强韧性最为紧迫和重要 [1][3] - 高效指用更少资源生产更多食物,营养强调高产同时确保健康,低碳可持续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容致力于让弱势群体获得营养膳食 [3] - 构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包括人工智能气候预警、精准农业技术、生物育种耐旱抗病虫害品种 [1][4] 农业科技创新 - 技术从增产手段转变为增加各环节韧性的关键要素,包括人工智能气候预警、遥感技术提高天气预测、实时监控土壤温湿度、生物育种创新 [4] - 国家需分配更多公共资源支持农食系统韧性科研创新,农业生产可增加保险创新提升市场机制韧性 [6] - 企业需创新经营模式加强战略韧性,国家需将韧性纳入管理内涵,全球需加强贸易韧性多边磋商 [5] 大食物观实施路径 - 大食物观强调食物来源多元化,从耕地拓宽至江河湖海、森林草地,有助于增强供应韧性、固碳减排和丰富营养 [7] - 需完善顶层设计设立统筹农食系统的部门,实施发展战略细化资源分配和阶段性目标 [1][7] - 大食物观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支撑,关乎健康中国2030、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实现 [7] 国际合作与贸易 - 中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9823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倍多,农业合作潜力大 [13][14] - 双方贸易互补性强,中国为东盟热带水果提供庞大市场,主要向东盟出口电子产品 [13] - 中国可在全球消除饥饿和贫困中发挥更大作用,基于自身减贫经验助力发展中国家 [12][13] 全球饥饿挑战 - 全球面临"灾难性"饥饿人数增至190万人,达历史最高水平,但通过政策投资和政治意愿饥饿率降至5%以下仍可实现 [11][12] - 解决饥饿关键在于政策和投资,需创造强有力的政治意愿,中国经验显示明确问责制和政治意愿是脱贫前提 [12][13] - 非洲和南亚是饥饿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达国家减少外援使全球议题面临更大挑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