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搜索文档
吉电股份(000875.SZ):绿色甲醇直接用于传统船用燃料替代
格隆汇· 2025-09-11 07:12
公司项目与战略 - 公司梨树绿色甲醇创新示范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和氢能发展契机 [1] - 绿色甲醇直接用于传统船用燃料替代 是远洋运输业深度脱碳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1] - 项目是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和能源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 [1]
投资189亿!风电老大金风科技重押氢氨醇
新浪财经· 2025-09-11 06:34
公司投资计划 - 金风科技计划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投资风电制氢氨醇项目 总投资金额189.2亿元[1] - 项目规划建设3GW风电 80%以上电力用于电解水制绿氢 年产绿色甲醇60万吨 绿氨40万吨[1] - 项目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 目前公司货币资金95.86亿元 不足以支撑189.2亿元投资[3] 公司财务状况 - 截至6月底公司资产总额1615.53亿元 流动资产716.87亿元 负债率73.08%[3] - 上半年营收285.37亿元 同比增长41.26% 归母净利润14.88亿元 同比增长7.26%[6] - 净利增速在龙头企业中表现优异[6]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正在打造覆盖陆上大基地 海上深远海区域 分散式风电等多场景产品布局[4] - 同步拓展风电+制氢 储能 混塔 能碳等新兴业务[4] - 投资项目是为了完善业务布局 拓展发展空间 打造风电加绿色化工领域综合解决方案能力[1]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以来中国至少已有13个总投资超100亿元的绿色氢氨醇新项目完成签约和备案[10] - 风电 光伏大厂纷纷布局氢氨醇项目 欲打通新能源产业链 拓宽应用场景 增加新业绩增长点[7] - 远景科技在内蒙古赤峰打造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 规划产能152万吨 首期32万吨已投产[8] - 明阳集团启动多个风光储氢醇项目 将风光储氢燃一体化作为战略布局[9] - 运达股份在吉林投资超200亿元建设绿色甲醇生产线及风光储能项目[9] 政策支持环境 -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2024年10月发布指导意见 鼓励在合成氨 合成甲醇等领域低碳氢规模化替代[12] - 探索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 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12] - 巴彦淖尔市政府承诺提供最优惠扶持政策 协助办理电网接入 寻找碳源及销售通道[3] 项目价值意义 - 通过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可有效解决西北地区弃风弃光问题 满足风光消纳需求[13] - 氢氨醇是以氢为纽带 氨/甲醇为载体的产业链耦合 需要稳定新能源电力供应[3] - 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热度提升 可通过海上风电制绿氢供应港口船舶[14] 行业面临挑战 - 绿色氢氨醇及其衍生品成本较高 据测算绿氨平准化单位成本近每吨4200元 略高于灰氨售价[15] - 风光波动性大容易干扰电解槽制氢 绿氢存在储存 运输困难等问题[16] - 风电行业近年受价格战影响业绩增速放缓 部分龙头上半年增收不增利[5]
专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中国风电领跑全球 出口竞争力将持续显现
证券时报· 2025-09-11 06:26
"十四五"我国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成绩斐然。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推动力量?"十五五"进一步提高 新能源使用比例对我国经济发展又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面对新能源行业格局变化,未来发展方向何 在?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 近十年来,我国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 秦海岩认为,经过持续的规模化开发与全产业链创新,我国风电成本已降至极具竞争力的水平。目前, 在风能资源较好的地区,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已低至0.1—0.15元/千瓦时,近海海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也 仅为0.33元/千瓦时,风电已成为当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电源类型。"如今我们选择使用风电,不仅因为 它是清洁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它价格低廉,具备了与传统能源同台竞争的实力。"秦海岩说。 秦海岩认为,得益于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全产业链企业的持续创新,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最完 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当前,风电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之一,风电产业是带动经济转 型升级的新引擎。未来五年,国际市场也将为我国风电行业提供广阔天地,我国凭借丰富的产品谱系和 高效优质的产品,将更好服务全球 ...
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在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9-11 06:21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在北京首钢园区举行 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题论坛之一 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议题 [1] - 论坛旨在探索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路径 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世界 并纪念绿水青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及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 [1] 全球能源与气候现状 - 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达31% 新能源规模扩大与极端天气频发使气象条件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关键因素 [3] - 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能源部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四分之三 气候关键指标持续预警 [5] - 全球增暖趋势显著 2023年夏季为过去2000年最热 二氧化碳浓度超工业革命前水平1.5倍 化石燃料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6% [15] 中国绿色能源发展成就 - 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42%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 [14] - 中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风光发电技术位居国际前列 [8][15] 气候与能源协同技术进展 - 最高气温每升高1℃导致电力最高负荷增加4.5% 需通过跨区域互联和储能优化提升风光电力系统韧性 [3][16] -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全球新能源发电年景预测2025》 填补新能源长周期发电预测技术空白 [3]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在碳核查、绿色金融和ESG服务领域取得进展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15] 企业实践与成果 - 阳光电源发布光储融合创新实践成果 在全球极端气候条件下助力新能源稳定供电与电网支撑 [22] - 第五届全球气象服务与装备展展示气象数据应用、智能观测设备及精准预报技术 涵盖大连商品交易所、墨迹天气等机构成果 [27] 国际合作与倡议 - 启动"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案例征集活动 聚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通过技术研究、国际传播与产业赋能体系推广经验 [20] - 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将能源列为气候行动计划重点 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与强化气候服务提升能源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5]
2026春夏北京时装周开幕
北京商报· 2025-09-11 06:01
活动规模与模式 - 2026春夏北京时装周于9月10日至17日举办 采用主会场加特色会场加快闪会场的1+N多元发布模式 覆盖国家会议中心二期 隆福寺 望京小街 秀水街 首钢园 古北水镇等城市地标 [1] - 活动汇集300余个品牌 150余位设计师 举办超过150场线下时尚活动 [1] 主题与设计亮点 - 本季时装周以潮塑新生为主题 聚焦非遗焕新和东方美学 国际高定设计师郭培以鎏光为主题展示融合鎏金元素与东方纹样的高定礼服 [3] - 多场发布会呈现多元民族文化 包括阿牛阿呷 保利中丝·纳兰红 和田艾德莱斯 阿佳娜姆AJIANAMO×青海玉树等品牌 [3] - 非遗工艺通过HUANGXU1983 PURE TOUCH 北京工美 香严 合玉坊等品牌及设计师带入T台 [3] 跨界合作与创新 - 北京铜牛集团与北京化学工业集团携手跨界合作 探索双碳目标下服装科技与功能创新融合路径 [3] - 隆福寺分会场聚焦东方美学与世界潮流 涵盖国内新锐设计师及意大利德国瑞典等国际品牌首发 包括Ludovica Gualtieri VICEDOMINI rechenberg Thule拓乐 [4] 消费场景与产业整合 - 望京小街分会场以潮童艺术·银龄风尚为主题举办十余场发布 涵盖小鹤鹤 安踏儿童 水孩儿等童装及银龄品牌 采用T台展示加生活场景加即秀即售的沉浸式体验模式 [4] - 时尚悦享节系列活动在北京及河北省近百家商业综合体同步开启 覆盖东城区五大商圈 朝阳区购物中心 亚奥商圈及THE BOX朝外等 华润万象生活联动在京9家购物中心创新消费场景 [4] 线上线下融合 - 北京时装周Select账号开展线上直播 打造即看即买加文化沉浸加达人共创模式 观众可通过直播链接直接购买秀场同款产品 [5]
浙江协鑫企业管理合伙企业资本大跃升,增资后规模直抵60亿大关!
搜狐财经· 2025-09-11 05:51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浙江协鑫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近期完成重大工商变更,注册资本从约2.1亿元人民币跃升至60亿元人民币,增幅高达 2756%。此次变更不仅涉及资本规模扩张,更引入两家新股东——浙江浙商特资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州金淳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进一步优化了企 业股权结构。 | | 查公司 查老板 查关系 查风险 | | | --- | --- | --- | | 2天眼查 都在用的商业查询工具 r TlanYanGha.com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旗下机构 | 浙江协鑫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 × 天眼一下 |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该企业注册地位于浙江省,该区域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此次资本扩容恰逢国内"双碳"目标推进关键期,或预示着 协鑫集团将通过管理平台整合更多社会资本,加速在光伏、储能等领域的项目落地。 | 基本信息 12 | 法律诉讼 | 经营风险 | 经营信息 1 公言 | | --- | --- | --- | --- | | 执行事务合伙人 | Bunau 上海协鑫华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登记状态 2 | 存续 | | | | 成立日期 | 202 ...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售电公司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9-11 04:25
产业概况 - 售电公司分为五类:发电售电企业、电网企业售电公司、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售电公司、独立售电公司、虚拟电厂[1][2][3] - 虚拟电厂在2024年被明确为独立市场经营主体 可参与电力中长期 现货及辅助服务市场[3] - 售电产业链上游购电渠道包括发电厂直购电 电网企业购电 集中竞价交易购电 中游售电主体包括五类售电公司 下游销售渠道包括直接销售 经纪人代理 电力交易平台销售[5] - 电力输配主要由电网公司进行 国家推动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但难以短时间内对电网企业造成重大冲击[7] - 售电是电力生产与消费的核心环节 电力生产与消费必须基本均衡 未来消费决定生产 售电企业成为电力市场重要参与者[7] 产业发展历程 - 行业发展历经三阶段:2002-2014年厂网分开形成发电端多元竞争但电网垄断售电 2015-2021年电改开放售电侧初期盈利丰厚后行业洗牌 2022年至今双碳目标下绿电交易带来新机遇[10][11] 行业政策背景 - 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新一轮电改启动[13] - 2025年4月《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分省推进现货市场建设 6省市2025年底前完成正式运行 16省启动试运行 工商业用户需具备自主申报结算能力[14] - 2025年2月政策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14] - 2024年4月《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明确电力市场交易类型包括电能量 辅助服务 容量交易 虚拟电厂成为独立主体[3][14] - 2023年1月政策优化代理购电制度 鼓励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14] - 2022年6月《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初步建成 2030年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14] - 2022年5月《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高耗能企业采购最低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14] - 2021年10月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交易价格浮动范围扩大至上下20% 高耗能企业不受上浮限制[14] - 2021年11月《售电公司管理办法》规定注册资本要求:资产总额不低于2千万元 对应售电量不超过30亿千瓦时 1亿至2亿元对应60亿千瓦时 2亿元以上不限制售电量[15] - 2021年4月政策要求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11%左右[15] -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和微电网建设[15] - 2020年11月国家电网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和智能电网建设[15] - 2020年2月明确高耗能行业范围 确保降成本红利传导至终端用户[15] - 2019年5月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售电公司需按比例采购可再生能源电量[15] - 2018年7月电力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和配电网建设[15]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底全国累计注册售电公司数量超过5000家 较2016年不足300家增长近17倍 2019年新增约600家累计突破2000家 2020-2022年新增500-800家 2022年初国网区域超4000家 2023-2024年新增1000家左右[16][17] - 2024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61796亿千瓦时[18] - 2024年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约62.7%[19] - 2024年全国电力交易规模约3.05万亿元 同比增长5.92%[2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国家电网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市场化交易电量70% 南方电网占16% 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 国电电力 华能国际 粤电力等企业市场占比提升[23] - 售电企业注册数量集中在广东 山西 四川三地 其次是重庆 贵州 广西 云南 安徽 湖南 河南 新疆 陕西等地[26]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 预计2030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金额约4.20万亿元 2025-2027年平均上网结算电价年均下降2%-3% 2028年后趋于稳定 2030年均价较2024年下降12%-18%[28] - 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化机制全面落地与碳中和路径重塑规则 虚拟电厂 AI需求侧响应 区块链绿电溯源提升能力 行业加速洗牌 综合能源服务成为核心竞争领域[29]
聚焦服贸会“好房子” 中建二局全景解决方案受关注
经济观察报· 2025-09-11 03:52
行业发展趋势 - 住房需求从"有房住"升级为"住得好" 关注文化内涵 生态环境 公共空间等精神层面满足[1] - 行业急需破解如何平衡绿色低碳 智慧便捷与居住舒适度的痛点[1] - 传统重建造轻品质住房模式已难满足市场需求[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聚焦好房子 好社区 好城区三大领域 提供新时代城市人居全景解决方案[1] - 公司通过动能转换 品质提升 绿色转型 文脉赓续践行高质量发展[4] - 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号召[4] 技术研发体系 - 自主研发一核四芯技术谱系 融合宜居 绿色 智慧 健康四大维度[1] - 构建覆盖规划 设计 建造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标准[1] - 采用模块化 数字化 智能化集成技术体系支撑高品质人居环境[1] 北京项目实践 - 中建·运河玖院项目融入千年运河文化与城市副中心战略规划[2] - 项目配备近3000平方米高端会所及风雨连廊扩展公共共享空间[2] - 运用六重垂直绿化体系营造立体森屿生态景象[2] 上海项目创新 - 中建·玖上琅宸项目提出3个维度9大标签标准模型 以绿色低碳智慧为技术底盘[3] - 项目实现整体碳排放降低31% 入选全国首批零碳社区[3] - 采用金镶玉制陶板立面 约3000㎡下沉庭院会所等前瞻性设计[3] 综合解决方案 - 嘉定理想之地项目集成光储直柔近零碳商业建筑等20余项绿色技术[3] - 广州未来方洲项目创新融合历史文脉保护与数字产业发展[4] - 打造10分钟生活圈 为超大城市低碳社区建设树立新标杆[3]
赛晶科技:柔性输电业务和新能源发电与储能业务协调发力造就35%的增长
中金在线· 2025-09-11 03:10
行业背景与发展趋势 - 全球能源系统加速电气化与智能化转型 特高压输电 新能源发电 储能系统成为核心场景 [1] - 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建成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 电网骨干网架加速完善 [1] - 高端IGBT及SiC产品供应仍以国外为主 国产化率处于较低水准 下游国内市场国产化替代潜力巨大 [1] 财务表现与业务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8.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5.5% [2] - 输配电领域营收4.6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 柔性输电业务销售收入2.9亿元 同比增长123% [2] - 工业和其他业务收入3.56亿元 同比增长57% 新能源发电与储能业务同比增长108% [2] 技术突破与产品优势 - 是国内特高压直流输电用阳极饱和电抗器唯一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 成功打破ABB 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垄断 [2] - 干式直流支撑电容器性能可对标国际领先水平 在甘浙项目国产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62.5% [3] - 在华能玉环2号海上风电项目成为独家国产供应商 实现核心部件100%进口替代 [3] 半导体领域布局 - 2025年发布m23 1400V 100A SiC MOSFET 展示采用第七代精细微沟槽技术的i23系列芯片 [3] - 拥有ED模块 EP模块 ST模块 FP模块 TF模块等多种模块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3] - 收购湖南虹安补齐SiC外延环节 实现产业链整合 [3] 战略定位与产业协同 - 业务版图与国家"双碳"战略高度共振 覆盖光伏逆变器 储能系统 特高压输电 新能源发电四大核心场景 [4] - 形成"多点突破 精准卡位"的产业布局 参与重塑行业规则 [4] - 在特高压 新能源 储能三大应用场景深度绑定 成为能源转型链条关键力量 [4]
我国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近20年下降超65% 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11 02:02
行业循环经济转型进展 - 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从2005年到2024年下降超过65% [1] -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12% 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 [1] - 2024年棉花产量超600万吨 化纤产量近7000万吨 布产量超300亿米 废旧纺织品回收量达515万吨 [2] 政策目标与实施路径 - 国家设定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25% 再生纤维产量200万吨量化目标 [1][2] - 政策聚焦标准统一 数据共享 金融支持三大方向 完善回收体系与拓展再生纤维应用场景 [2] - 行业循环发展从自发探索进入政策驱动与市场响应协同新阶段 [2] 回收利用现状与挑战 - 2023年废旧纺织品回收量增速达15.7% 但回收总量相对行业规模仍不足 [2] - 仅约2%废旧纺织品用于工业回收 1%实现闭环循环 73%被焚烧处置 [3] - 涤纶和棉制品占比最高 涤棉混纺因组分复杂分离困难成为再生利用难点 [3] 技术创新与系统解决方案 - 主流处理以物理法为主 化学法回收受成本高和流程复杂限制未大规模产业化 [3] - 产品数字护照(DPP)作为数字化工具记录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 [3] - 需跨学科协同创新 从设计端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和耐用性 实现科技与时尚双向赋能 [4]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服装完全可回收且可多次回收 每次回收赋予新功能 [4] - 新能源新材料重塑产业架构 新设计新制造改写生产模式与形态 [4]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全链条颠覆性解决方案 [4]